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莉萨·杰科克斯,简·吉勒姆 译者:洪莉
Tag标签:无
前言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门新学问:马丁•塞利格曼和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是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我本人之所以对他深怀敬意,是因为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2012年11月8日晚上,我有幸受到国内知名出版商湛庐文化的邀请,在塞利格曼新书《持续的幸福》的首发仪式致辞,并第一次见到了作者。作为中国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我在致辞时列举出了一些研究数据和案例,并说道:“中国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发布式结束后,塞利格曼主动与我握手,说:“您刚才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谈到的中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令我印象深刻。”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1:乐观是可以习得的塞利格曼以“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的发现而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塞利格曼实验中受电击的小狗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在40余年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包括2013年4月在广东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的系列访谈,我深度接触或调查过许多学业失败乃至人生受挫的青少年,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儿童失败的源头都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2:积极的解释风格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塞利格曼教授不仅列出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案例,还给出具体细致的建议。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我举一个消极解释风格的例子: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呀!”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父母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更难以继续努力。,实际上,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成绩永远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怎样做才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呢?根据塞利格曼提出的建议,我再举个例子: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情绪很沮丧。父母开导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并向孩子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他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3:让孩子学会反驳我格外喜欢题为《让孩子学会反驳》这一章,塞利格曼教授一句精辟的话令人眼睛湿润:“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回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承受了多少讽刺挖苦,他们又重复着多少次自我贬低!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发挥自身的力量,从“习得性无助” 变成“习得性乐观”呢?塞利格曼教授告诉我们,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实际上,反驳是不难以做到的,因为任何对孩子的简单否定和人格侮辱都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更不会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举例来说,“差生”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在积极心理学科学依据的支持下,我们要支持孩子们说“不”,敢于和不公正抗争。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新科学。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4:由内而外的教养我一向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细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惊叹塞利格曼教授入木三分的剖析,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让孩子获得幸福与乐观的同时,父母和老师必须由内而外的接纳才行。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或许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内容概要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
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幸福一生的能力。
《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30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而大量研究表明,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目的在于让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教会儿童习得乐观。这本书与其他育儿及自我提升书籍不同的是,它不仅有理论与实验,还有一些关于育儿问题的重要建议。一些自称专家的人,轻率的意见令许多父母如获救命稻草,基于脆弱的证明、原理和临床的假设,来改变自己抚养孩子的方式。《教出乐观的孩子》彻底改变这一点,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ABCDE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
“心教育经典译丛”由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领衔主编,旨在引进国际最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及家庭教育注入更为理性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编辑推荐]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经典作品
《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30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书中重墨提及积极心理教育在学校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富有借鉴意义。
“新教育经典译丛”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孙云晓 领衔主编
“心教育经典译丛”由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领衔主编,旨在引进国际最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及家庭教育注入更为理性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CCTV《读书》5期联读的幸福经典系列作品
湛庐文化 出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马丁•塞利格曼 译者:洪莉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1998年,以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协会两项大奖——威廉姆斯奖和詹姆斯卡特奖。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走出来,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发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召唤——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书籍目录
主编推荐乐观的孩子,才拥有希望孙云晓 推荐序幸福可以学习,幸福可以到永远任俊 第一部分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 第1章悲观在流行 /002 假设我们是好父母,那么就会希望孩子在每一方面都超越我们。但是有一种很严重的障碍威胁了我们的期望,它侵蚀孩子活动与乐观的天性,它就是“悲观”。 第2章乐观需要从小培养 /011 在青春期,你的孩子可能变得悲观、被动与内向。孩子第一次遭遇的抑郁事件很重要,因为这会成为他一生中应付不良事件的标准。 第二部分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第3章父母的教养误区 /022 大多数父母更关注提升孩子的自尊,这听起来没什么坏处,但仅重视孩子的感受而忽略孩子的所作所为,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第4章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030 刻意缓和抑郁的心情,会使孩子更难感受满意的感受。帮助孩子逃避失败的感受会使孩子更难得到掌控的感受。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以昂贵失败为代价的 下一代。 第三部分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 第5章乐观小孩的养成规则 /038 一个坏消息是,在孩子身上的悲观可能成为他一辈子对待挫折及失败的标准。一个好消息是,孩子可以藉由你的协助习得乐观。 第6章你的孩子是个乐观者吗 /052 你也许认为要区分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很容易的,实则不然。想要正确的测量乐观,需要一套标准问卷。 第7章孩子的乐观哪里来 /078 作为父母及教师必须时时想到: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 稳固。 第四部分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第8章处于险境的孩子 /096 当她感到抑郁时:“就好像我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了。我知道我以前很喜欢那些东西。但是我总是觉得很无聊,也不再喜欢那些课和老师了。” 第9章乐观教养ABC法则 /113 让孩子记下自己的内心对话,帮助孩子注意这些,事后,你们才可以一起来评估这些对话的正确性。 第10章让孩子学会解释 /135 孩子的悲观,有一部分是来自他所接触及尊敬的成人,如父母、老师和教练。孩子就像是块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第11章让孩子学会反驳 /159 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以被证实的。如果孩子的反驳是不清楚的或仅是空虚的积极思维,反驳就不会打消他的悲观想法。 第12章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187 不要为孩子解决任何问题;一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就不能对他的解决方式过分苛求;要示范具有灵活性的问题 解决策略。 第五部分最快乐的孩子 第13章乐观的金字塔 /226 孩子有了掌控感作发展的基础,有正面积极性作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就顺其自然地形成了。 第14章要乐观,还要好教养 /243 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它不能取代孩子已形成的道德观,它也不能取代雄心大志或是正义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糟糕的示范 掌控行为是锻炼学龄前儿童乐观的大炼炉。在父母的协助下,孩子有可能养成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一旦孩子进入学校,让孩子拥有了乐观,就可以使他从掌控行为移转到各种思想上,尤其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学龄儿童已经开始想到因果关系,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发展了一套理论;他们也发展了一套理论告诉自己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这些理论就是他们是悲观或乐观的基础。 伊恩今年才六岁,但似乎已经自我发展了一套悲观理论。伊恩的父亲极力想使他增加自信心,但却反倒使情况更糟。父亲下班回家时,在门口大声说:“孩子们赶快来,我有一个大盒子正等着你们呢!”伊恩与他九岁的姐姐瑞秋奔到门口,将父亲手中的盒子接下,他们很高兴地发现,盒内装的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大的积木玩具。 两个孩子立刻坐在地上开始玩,瑞秋开始建造一艘太空船,她很有顺序地把小块连成大块,先做船身,再做机翼。她一边做一边对自己说关于太空船的任务。“我们一定要飞到月球,接回那些太空人,然后我们要提防火星人,以免被他们捉到。” 伊恩试图模仿他姐姐,当瑞秋拿起一块蓝色的方块,伊恩也拿起蓝色的方块,当瑞秋将它接到黄色长方形上,伊恩也将它接在黄色长方形上。但伊恩却无法做成太空船,因为瑞秋的动作太快了,伊恩赶不上她。当瑞秋继续她的太空探险时,伊恩就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他开始将积木扔向他的姐姐。 父亲看到伊恩在挣扎,想过来安慰他。 父亲:伊恩,你做得真好,我觉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伊恩:才不呢!瑞秋做的才棒,我做的很差,甚至没有办法使机翼稳固。我是个笨蛋,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 父亲:我喜欢你做的东西,我觉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 伊恩:那为什么瑞秋做的更大,翅膀更长,而且不会像我的一样机翼老是掉下来?我不能做这个,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我最讨厌搭积木。父亲:这不是真的,伊恩。只要你拿定主意,什么事都能做成。来,把积木给我,让我帮你做,我会帮你做一个能够飞到月球、火星及木星的火箭,它会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它是属于你的。 伊恩:好吧,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塞利格曼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研究员 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本书中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积极心理学方法来教育孩子。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编辑推荐
《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经典版)》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30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书中重墨提及积极心理教育在学校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富有借鉴意义。“心教育经典译丛”由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领衔主编,旨在引进国际最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及家庭教育注入更为理性科学的思想与方法。CCTV《读书》5期联读的幸福经典系列作品。
名人推荐
塞利格曼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研究员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本书中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积极心理学方法来教育孩子。——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