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译者:陈宇欣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生的寻找1992年4月,一个来自东海岸殷实家庭的年轻人徒步走进麦金利山以北的阿拉斯加荒野。4个月后,几个猎人发现了他腐烂的尸体。尸体被发现后不久,《户外》杂志的编辑请我调查这个年轻人扑朔迷离的死亡经历。我了解到,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出生于华盛顿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1990年夏天,麦坎德利斯刚从埃默里大学毕业不久,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改了名,把仅有的24000美元存款捐给慈善机构,烧掉了钱包里所有的现金。完成这一切以后,他启程上路,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做一个社会边缘人,游走于北美大陆,去寻找一种原始的、超然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家人从未得到半点消息,直到人们在阿拉斯加发现他的尸体。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份长篇报道,发表于《户外》杂志1993年1月刊。随着时间流逝,当这个故事被更新鲜的资讯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我却发现,我对麦坎德利斯依然久久不能忘怀。我忘不了他饥饿致死的事实,忘不了我和他之间某种模糊的、隐约的联系。接下来,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追溯那条带领他走向死亡的扑朔迷离的路,了解他旅行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细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理解麦坎德利斯的行为,我把他的故事扩展到更广的主题:动人心魂的荒野、高危运动对年轻人的致命诱惑以及父子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等。种种这些,都包含在你面前的这本书里。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公正的传记作家,相反,我被麦坎德利斯传奇的一生深深吸引,无法对他的悲剧故事保持中立。在这本书里,我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叙述的影响,我想我也确实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仍要提醒读者:在描述麦坎德利斯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一些我个人年轻时的故事,这样做是希望通过我的故事从侧面解释克里斯•麦坎德利斯那些让人费解的行为。麦坎德利斯是一个热情的年轻人,有着固执的理想主义,和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他崇拜托尔斯泰,尤其欣赏这位伟大的作家放弃毕生的财富和地位,甘愿与贫困为伍的精神。麦坎德利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着效仿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严格的道德观,他的亲朋好友觉察到了他行为的转变,先是感到惊诧,随后为他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当这个孩子最终走进阿拉斯加荒野的时候,他并没有天真地以为自己前往的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桃花源,他真正想要寻找的,是冒险、苦难和托尔斯泰式的自我放逐。而这些,正是他在阿拉斯加日夜面对的东西。然而,麦坎德利斯没能挺过16个星期的严酷考验。若不是那么一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失误,他本可以在1992年8月默默走出阿拉斯加荒野,就像他默默走进时一样。他犯下的小失误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永远离开我们以后,他的故事成为了小报头条,而他的家人则承受着外人无法想象的丧亲之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很多人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表示了关注。《户外》杂志刊载我的文章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杂志社收到的读者来信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信件表达了两种尖锐碰撞的观点:有些读者非常欣赏这个男孩的勇气和高尚情操;而另一些读者则强烈谴责他是一个鲁莽的傻瓜、一个怪胎和一个死于傲慢和愚蠢的自恋狂,根本不值得媒体广泛关注。我将在这本书里陆续表达我的观点,但我也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读者能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评价。

内容概要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内容简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时报》等一线媒体争相报道,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讨论旋风。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海报: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译者:陈宇欣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书籍目录

序言一生的寻找 第一部分出走 01搭便车的男孩 02 SOS 第二部分新生 03再见,亚特兰大 04流浪,流浪 05一路向西 06生命中的空白 07贞洁无瑕的道德 08愚蠢?傲慢?疯狂? 09不同寻常的人生 第三部分追寻 10噩耗还是来了 11权威与叛逆 12无法原谅的错误 13冒险的代价 14野性的呼唤 15两个不安的灵魂 第四部分觉悟 16荒野重生 17灵魂的原乡 18真实的幸福 后记 /209 附录 克里斯·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译者后记/21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阿拉斯加山脉的北缘,麦金利山耸立的山墙伏下身姿,降为低矮的坎蒂什纳平原,在那之前有一串小型山岭,又称为“外岭”,散卧在这个地势变换的过渡带上,像一团皱巴巴的毯子随意铺在凌乱的床上。外岭外缘两个山峰的峭壁之间,有一条长约8公里、东西走向的山谷,铺满沼泽地、赤杨林和纵横交错的细瘦云杉。斯坦佩德小道就从这条山谷里蜿蜒穿过,带领克里斯·麦坎德利斯走进阿拉斯加的漫漫荒野。 这条小径是厄尔·皮尔格林在20世纪30年代开拓的,他曾是阿拉斯加的一位传奇人物,在斯坦佩德溪拥有一处矿户,位于托克拉特河的支流克利尔沃特河的上游,而斯坦佩德小道正通往那里。1961年,费尔班克斯的育坦建筑公司得到新成立的阿拉斯加州政府的许可扩建这条小路,把它改成可供运矿卡车终年行驶的大道。育坦公司购买了三辆报废巴士车,装上床铺和简易炉灶,用装载机把它们拖进小道,供修路工人们居住。 可是,扩建计划在1963年被叫停了。育坦公司一共修建了80公里左右的新路,但没有建跨河路桥,而且,路面很快因冻土层融化和季节性洪水变得无法通行。育坦公司把两辆巴士车随施工队一起撤回公路,剩一辆留在斯坦佩德小道上,供猎人们临时休息。30年来,许多当年建好的路基都因雨水冲刷、灌木生长和海狸挖塘而损毁,唯有巴士车始终留在原地。 这辆被遗弃的老古董是国际收割机公司20世纪40年代的产品,它蹲守在希利以西32公里、迪纳利国家公园边的斯坦佩德小道上,在群鸦乱飞、杂草丛生的荒野里慢慢锈蚀,成为大自然里一处极不协调的风景。它的引擎早已不见,车窗要么破碎要么不见,破威士忌酒瓶滚得满地都是,绿白相间的漆皮也氧化得模糊不清。车身上斑驳的字迹表明,这辆车曾经是费尔班克斯城市巴士系统的一员:142路巴士。平时,一连六七个月都不会有人经过它,而在1992年9月上旬的某个下午,有6个人分3批先后造访了它。 1980年,德纳里国家公园扩建,将坎蒂什纳山和外岭北部的山岭划入园区,唯独漏掉一片名叫沃尔夫镇区的狭长地带,正好包含斯坦佩德小道的前半段。这片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的地区三面都被国家公园环绕,是狼、熊、驯鹿、驼鹿等野生动物的家园。这是当地猎人们公开的秘密。每到秋天猎鹿季节来临,总有几个猎人会前往这片被遗忘的土地,来到距离国家公园边界不足3公里的地方,造访这辆老巴士。 1992年9月6日,安克雷奇一家汽车店的老板肯·汤普森和他的雇员戈登·萨梅尔以及他们的朋友建筑工费尔迪·斯旺森来到斯坦佩德小道,准备追寻驼鹿的踪迹。其实要到达那里并不容易,小道前16公里好走路段的尽头,特科拉尼卡河咆哮着横在面前,河水湍急、冰冷,被冰碛搅得浑浊不清。沿小道下到河岸边以后,需要通过一道狭窄的峡谷逆流而上,特科拉尼卡河穿过峡谷,激起疯狂汹涌的白色浪花。一想到要穿过这条浑浊的激流,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 然而,汤普森、萨梅尔和斯旺森都是不轻易认输的阿拉斯加人,喜欢驾车挑战最难走的路段。沿斯坦佩德小道抵达特科拉尼卡河后,他们继续驾车在河边探路,直到找到一片宽而浅的河网,才准备渡河。

后记

1992年春,一个男孩走进阿拉斯加荒野,再也没有走出来。    2012年春,这个男孩走进我的案头,透过纸张,我和他一起回顾了他短暂的一生,从此,他留驻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出走”、“离开”、“逃叛”、“远行”,这些带有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是20世纪一些美国年轻人的选择。现在,我们身边也渐渐有了类似的故事——有人放下看似前程似锦的工作,选择去他乡做义工;有人放弃读万卷书,选择行万里路;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极限运动这一职业……    种种选择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疑问: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自称很迷惘?为什么他们不认同父辈定义的成功?为什么他们“竟然”漠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为什么他们以出走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理想主义?    每一个问题都不容易给出答案。那么,我们不妨从细读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    这不是一本读起来感觉很顺畅的书。作者克拉考尔没有按时间顺序向你娓娓道来麦坎德利斯的一生,而是以一个调查者的视角,根据手上仅有的一点线索开始探寻,用交错的时间和空间,为你渐渐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细节甚至带有明显的想象的痕迹。    但这也正是阅读本书的乐趣所在。从翻开它的第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个窝在沙发里等着别人给你讲故事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解开麦坎德利斯死亡之谜的侦探,用你自己的推理和想象力,让麦坎德利斯在你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当你沉入他的世界,你会发现,也许,麦坎德利斯不过是另一个你,在另一个时空,代你进行了一次期待已久的远行。至于这次远行的前因与后果,付出与所得,也只有你自己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判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探索人类心灵深处某种追寻的令人震撼的故事。——《纽约时报》任何想流浪荒野、拥抱自然的人,都应该读这本扣人心弦的书。——《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编辑推荐:最杰出探险类作家成名作。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是其成名作,出版后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旋风,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以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震撼千万读者心灵。肖恩•潘执著十年编导同名电影。《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肖恩•潘的注意,他一口气看了两遍,决定将它搬上荧幕,却一直没能得到故事主人公麦坎德利斯家人的同意。肖恩•潘等了十年,终于如愿以偿,并亲自改编。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户外》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杨波、《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左手、《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某种东西在闪光。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令我羡慕不已。——肖恩•潘我一直坚信,人从自然中来,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亲近自然的天性。在国内各地游荡途中,我结识众多的当地人,他们或是马夫、向导、山民、猎人,或是与我萍水相逢的酒友、同车路人,不少人曾这样叹息:“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像你一样登山、探洞、滑雪、旅行……”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天性却因为各种限制无法付诸行动,人生难免遗憾。更多的人则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天性,这接近于悲剧。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荒野生存》,我相信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潜藏的天性。——《户外》杂志(OUTSIDE中文版)总编辑 杨波自由和梦想的口号究竟靠什么来实现,如何实现?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只在乎你眼中的世界如何。好还是不好,因为Alex这样一个切口,我们得以窥视到无比巨大的命题,几乎关系到未来走向的一个命题。感谢带来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因为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Alex——《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 左手乔恩•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揣测拼贴出不同的款式,然而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至于麦坎德利斯,他只是简单地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荒野生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前面基本和电影内容差不多,不过更多的是插入了麦坎德利斯接触过的人的视角,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他的性格与喜好。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我们的眼界去认识他的每一部分,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反思。不得不说的是关于湛卢文化出版的书,前面扉页的设计也太别扭了,没点书卷气,商业化比较重,而且明明是很薄的一本书,还定价42大元左右,实在不应该。希望这个还是收敛一点好。喜欢审视孤独与独自修行的盆友,可以看看。
  •   还行,就是纸质有点不太好
  •   起先是因为同名电影才了解,感触很深,直面人心。
  •   作者还写了《走进空气稀薄地带》。都很精彩。
  •   一囗气看完,震撼 。不一样的人生
  •   书的纸质一般,邮到时,书左上角有轻微破损。整书比我想象的要厚一些。书中个别地名与附录的插图不符,可能是因为文章是最新译文版,而插图则沿用了旧版的,并未修改。此书大学时读过,但并非此版,值得一读。
  •   让我们心里能贴近大自然的一部书,生活在嘈杂的世界中,看不到自己的灵魂到底归向何方,在上帝所造的一切中,我们才能听到心灵的呼唤!很喜欢的一部书。电影重的音乐也很喜欢!
  •   书本很好,纸质也好,不错
  •   书太差了,字体全部是斜的,连封面也斜的,这种书怎么还拿出来卖!!店家你这是在坑人啊。。。
  •   电影看了好几次,还是很吸引,所以买书了,哈哈~~~
  •   对这本书整体还算满意,印刷什么的做的也不错,只是后面附的路线地图印刷的很不好。希望自己也早日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向往
  •   图书的质量不错,貌似没有错别字,大致的读了一遍,体会更深了
  •   旅行者必备的书,看完很崇拜那些自由的背包客
  •   整体包装很严实,不错,速度很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