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出版时间:2012-4-2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洁  页数:354  
Tag标签:无  

前言

敲完本书最末一行文字的时候,2003年的最后一阵秋风已经远去。不知道我的这些文字是否也能搭上时令的班车,把一股稍带肃杀之气的“真”带往远方,让喜欢历史的读者朋友们能临风而抖擞一下。 我不喜欢温吞而平庸的天气。在因袭的云絮下活得太久,会不知道云外的阳光的真相是七彩的。所以,我幻想自己的这些文字能如冷空气一样,吹开凝固了很久的传统的云团,让人冷静片刻,再回望一下斑斓的历史。五年前,我写那本《百年独语》时,也是这样想的。在那本“独语”书中,我用自己的话,讲述了晚清、民国、共和国的几位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与人们听惯的说法相迥,故有朋友笑言:你这是对百年历史的“毒”语。我只笑笑,并不解释,继续于本职工作之余,寻百年来一些钜子巨子的遗迹,并以他们的遗迹为平台,“独语”我对近代史的一己之见。这本书里,我集中记录了我对民国初期,亦即“北洋军阀时代”的寻找与发现。站在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五位武人和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四位文人的故址上,我瞻前顾后了一番,忍不住又“独语”起来。鼓励我用自己话表述历史的,是本书主人公之一陈独秀先生。他老人家至死不说假话。他说:“我不敢自吹我是敢于说老实话,我只自誓:宁可让人们此时不相信我的说话,而不愿利用社会的弱点和迎合青年的心理,使他们到了醒觉之时,怨我说谎话欺骗了他们!……说老实话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说老实话的风气一天盛似一天,科学才会发达,政治才会清明,社会才会有生气……”于是,我就想对大家说:北洋时代可能并非一个完全“反动”的无序的时代,也可能并非一个颟顸武夫秉政、人文思想沦陷的时代。也许,它是古老中华第一次走上选票时代的艰难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让中国融入世界游戏规则中的笨拙尝试。“武”只是那个时期的表象,而“文”才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所谓好人、坏人,所谓正确、谬误,我没顾上区分,所以只好请读者自己评判吧。 应该告诉你的是:我对所有试图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先人都怀有敬意。最后,我要感谢这些年来陪我慢慢走过历史遗址的各位旅伴,当然,更要感谢在漫长人生旅途中对我援手施助过的所有人。李洁2003年初冬于青岛浮山之麓山海楼

内容概要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作者简介

  李洁,青岛资深报人、著名人文学者,著有《百年独语》《1912-1928:文武北洋》等。
其著作《1912-1928:文武北洋》通过对袁世凯、黎元洪、杨度、章士钊等北洋人物生平及故址的追寻,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生动地还原出整个北洋时代的面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探究了共和发轫期的政坛风云,是近十年来有关北洋历史不可多得的力作。

书籍目录

重编版序
开始是兴致,后来是责任—增订版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漳洹犹觉浅
—站在袁世凯遗址上的畅想
第二章 东厂胡同有遗德
—对黎元洪故宅的寻访
第三章 凄雨中的末路英雄
—段祺瑞旧居及其他
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吴佩孚遗迹考
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张作霖的空穴与故宅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袁世凯并未打算传位于子说袁世凯,怎么也抛不开“好人”、“坏人”这个古老的命题。袁氏这一生,真是越活越是坏人。细读他的一生,其实至少有半生是未失大格的。人们在评价历史舞台上的“角儿”时,往往依据他谢幕前的扮相而认定其一生的角色——只要末场扮了回大白脸,这骂名就算是留下了,且辈辈沿袭,谁也不改口。当初,袁世凯是怎样动了称帝的念头的?一个以“缔造民国元勋”而被时人推崇的国家第一把手,普天之下莫非子民了,何苦再讨天下人的嫌,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后世?以我今人之想,一生精明的老袁此举实在不值。今人已经看不出近百年前的“大总统”和“大皇帝”之间有什么不同了。其实,二者之间决不仅仅是名分上的不同。从君主专制到共和国体,从“真龙天子”到“民国公仆”,从向来一人专权变成议会政治与责任内阁制,这一切,对昨天还是大清国臣工的衮衮诸公来说,尤其对袁世凯这个前朝的内阁总理大臣来说,是多么的不适应啊!不能指望习惯于跪地咚咚磕头的人们会适应比肩而坐投票表决国是,须知,西式黑呢高帽罩着的是刚刚剪掉辫子的脑袋。现在的人们,若不静下心来,恐想象不出当年的天大的不同。对袁氏何以称帝,袁的亲属及亲信都说,主要是吃亏于他的大公子袁克定。与所有的专制者一样,袁世凯到晚年最相信的也是自己的儿子。但就在其长子极力鼓动他当“中华帝国”始皇帝的最热闹的时候,他才猛悟出自己陷入了绝境。事情败露于偶然。就在袁世凯屁颠儿屁颠儿地忙碌着登基的时候,全家女人们也都跟着乐呵呵地订制娘娘和公主服饰的时候,未来的三公主袁静雪瞅着丫鬟买回来的五香酥蚕豆傻了眼——老袁家法很严,自家的女人,无论大小妻妾还是哪房女儿,一概不准抛头露面,所以,袁静雪想吃蚕豆,只能令下人上街去买。袁静雪无意发现包蚕豆的《顺天时报》竟然与自家的《顺天时报》完全不一样!外边的报纸上多是反对父亲称帝的报导,而自家看到的“舆论导向”却全是拥戴老爸当皇帝的消息!三小姐懵了,当晚例见父亲时,就把包蚕豆的报纸递了上去。《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北京办的一张销量很大的中文报纸,老袁公余之暇时常读之,借以了解社情民意。原来,老袁这段时间看到的,一直是袁克定为他单独印制的假报!联想到这一阵子老有“请愿团”(甚至妓女们也组成一团)到“公府”(总统府)门前“劝进”,各地拥戴他当皇帝的好消息一篇接一篇,老袁恍然大悟:都是他娘的大儿捣的鬼!第二天,盛怒的袁世凯召来袁克定,越说越气,甚至亲自动手用皮鞭狠狠抽打了不肖之子,且边挞边痛骂其“欺父误国”。迟至此时,袁世凯才明白:他将国体改为帝制,并非“天下归心”。也有人替他惋惜,说,他是上了“筹安会”的当。湘籍才子杨度和他的老友、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等拥护帝制的“六君子”组成的这个劝进组织,一心忙着把老袁往御座上推。他们欺上瞒下,大造气氛,终于使得整日呆在深宫里的老袁头脑发热,“勉顺舆情”,放着牢固而舒适的西式高靠背椅不坐,偏要改坐满人让出来的又硬又冷的御座。他成了新朝的皇帝,那班人不就是开国元勋了吗?斗胆称帝,天怒人怨,老袁自此人心丧尽!他追悔莫及,一病不起。袁的第七子袁克齐详细回忆了袁的弥留之际:记得我父亲死的那一天,曾把我大哥叫到里屋去,我们在外屋听见我父亲说:“这个事我做错了,你以后不要再上那几个人的当!”过了半小时,他就死了。看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袁后悔了。“那几个人”显然是指杨度等筹安会的帝制干将。还有人说,老袁还曾于昏迷中嗫嚅:“杨度害我……”徐世昌应召从隐居的河南卫辉赶来,见到相交四十年的好友在病榻上命悬一线,不禁老泪纵横。当着在场的袁克定、段祺瑞的面,徐世昌轻声问老袁:“总统有什么交代的?”老袁喘息着,吐出了两个字:“约法”。这就是袁氏的政治遗言。就在袁氏尸骨未寒时,徐世昌、段祺瑞、袁克定等人打开了他生前写就继任者名字的“金匮石室”——这套由上一任元首指定传位于某某人的方式,还在沿用清室的老办法,但中华民国的约法上就是这么规定的,只不过候选名单不止一人,而是三个,即大总统可以指定三个人为其继任者。所以,老袁是在依法办事。看来,至少在最后的时刻,这个辜负过中华民国的首任国家元首,总算尊重并维护了国家根本大法的权威。稍微出人意料的是,那张纸上并没有传言中的“袁克定”,倒是依次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位。老袁总算还明白,天下不是自家的。吴佩孚拒绝苏联拉拢,维护中国主权吴佩孚何以从革命党人的同盟者变成了屠杀者?权威的教科书似乎一直没为我们讲清底蕴,只说他早先容忍工农运动是“伪装开明”,到后来向罢工者举起屠刀则是“暴露了其反动本质”。想想这句话就觉得不着边际:一个在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腕人物,哪需要对辖内铁路上的工人们“伪装”?由宽容到不容,从首肯到弹压,一定有没被说透的原因吧?颇能为我解惑的,是近年出版的一套极有价值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数据丛书》,正是这套重新解密的前苏联国家档案里翻译过来的“红宝书”(该书不仅封面为暗红色,而且还真是一本关于中国革命史的思路指南),让我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局,对吴佩孚等人的政治抉择,有了全新的理解。令我大为惊奇的是,原来,苏联人在决定帮助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之前,最先看好的竟是“反动军阀”吴佩孚!若不是民族气节极重的吴大帅拒绝了苏联人的诱惑,现代中国究竟走向何处去还真未可知哩!越飞(Abram Adolf Abrahamvich Joffe),这个被苏联政府派来中国的特使,因后来与孙中山联名发表会谈纪要而名扬中国现代史,孰料早在他前往广州游说孙中山之前,就在北京给洛阳的吴佩孚写过一封信,其肉麻的程度,现在读来还会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且看民国十一年(1922年)8月19日越飞致吴佩孚的密函:吴佩孚将军亲启将军先生:……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情的心情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老练果敢的政治家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的智慧集于一身。……毛泽东说得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嘛!苏联人往死里捧了老吴这一通,究竟要干什么呢?越飞继续写道:一、“为了便于修复两国睦邻关系”,让并不在政府任职的实权人物吴佩孚同意他们要在中国的领土上同日本人谈判——在满洲有驻军的日本人一直是苏联人的后院隐患;二、让吴接受苏联红军进占中国的附属国外蒙古的现实。待越飞的军事顾问、苏联总参谋部学院院长格克尔(A.I.Gekker)将军自洛阳返回北京后,越飞立即给国内拍发了”绝密”级的电报:送斯大林。(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操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你看,正是吴军的强大实力使苏联人以为找准了在华的代理人。即使到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苏联人依然没放弃利用已离开政权中心的吴佩孚的愿望。其时,背叛了吴佩孚的冯玉祥又与盟友张作霖为争华北的地盘打起来了,用苏联的枪炮武装起来的冯氏的国民军已经失利,冯不得不宣布下野,其部下则通电全国表示要“迎吴讨奉”,即迎回吴佩孚领导他们讨伐张作霖。吴大帅正在武汉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欲与奉张决战。只是,老吴最恨叛徒,“奉”是照讨,但对“冯”之背叛,决不原谅!冯玉祥难受,但苏联人不难受,因为他们也信此言: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有人出面反对奉军,苏联就会拥护。当时的苏共中央曾专门开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局势,他们的政治局会议第86号[特字]记录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中国的事态发展进程,越来越把吴佩孚和他所领导的直隶集团推到首要地位。吴佩孚正在成为核心政治领导人物,同时好像也在成为民族运动重新爆发的中心。……吴佩孚的行动会造成有利的局面,必须加以利用。有必要同吴佩孚联合,联合的结果应当是成立新的中国政府。下面的话暴露了苏联人的险恶用心:这种联合不可能有什么牢固性可言,所以在进行现阶段的战争和成立新的政府的时候,必须从建立真正统一的中国必然要继续进行战争的思想出发,不过这时已经是同吴佩孚及其追随者的战争……吴佩孚没让苏联人如愿,尽管他拥有“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老练果敢的政治家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的智慧”,也尽管他麾下的军队让苏联人看到了“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但一个无限崇拜岳武穆、戚继光的爱国军人,哪会去牺牲国家疆土和民族利益以换取洋人的支持?清末在东北当过间谍的吴佩孚不会忘了“老毛子”曾怎样掠夺与诈取我中华的大片疆土(他曾因奉派参加日军谍报小组而被俄军逮捕并判了死刑,幸于押解途中跳火车而逃),而列宁宣称苏维埃政府将放弃沙俄时代一切对华不平等条约后,不也照样食言?学测绘的军校毕业生吴佩孚大体上能计算出来,俄国人究竟想干什么——成立一个完全受他们控制的中国政府。但尽管如此,如果吴佩孚地下有知,于身后半个多世纪后闻知苏共中央领导人明确提到了要利用他、待战争结束新政府成立再推翻他的阴谋后,想必还会冷汗涔涔吧!苏联人一定困惑极了,正如十几年后日本人在“吴佩孚工作”失败时一样,他们总不明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极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传统军人,一个公开向国人承诺过“四不主义”的硬汉子。苏联人的愿望适得其反,自兹吴佩孚更加仇视苏联人,也更认定“赤化”只会毁灭儒家的中国。对吴绝望后,苏联人才开始专一对广州孙中山的工作,这才有了国民党的起死回生,这才有了国共合作的局面,进而有了北伐的胜利与北京政府的垮台。须记,在北洋政府时代,无论是段祺瑞、吴佩孚,还是张作霖,不管哪个系的军阀当政,都没有放弃对外蒙古的宗主国地位。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比较熟悉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在这方面……李洁的《文武北洋》,傅国涌的《叶公超传》等,这些书都很不错。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这本书少了几分迂腐气,多了几分现场感,使我们在早已被冷落的遗址中间看到了许多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傅国涌 《文武北洋》,可谓民国史的好读物。 ——作家 土家野夫  《文武北洋》,是我心中不可多得的民国史读本。 ——作家 叶克飞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崔永元 我买了30本送人。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 程益中

编辑推荐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是民国以来最好看最生动的北洋军政史!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他们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匆匆流逝。 北洋时代可能并不是一个颟顸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沦陷的时代。也许,它是古老中华步入选票时代的艰难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让中国融入世界游戏规则的笨拙尝试。 我们对所有试图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先人都怀有敬意。新增15万字+100幅图片=畅销八年重编版!

名人推荐

我比较熟悉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在这方面……李洁的《文武北洋》,傅国涌的《叶公超传》等,这些书都很不错。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 这本书少了几分迂腐气,多了几分现场感,使我们在早已被冷落的遗址中间看到了许多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傅国涌 《文武北洋》,可谓民国史的好读物。 ——作家土家野夫 《文武北洋》,是我心中不可多得的民国史读本。 ——作家叶克飞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崔永元 我买了30本送人。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程益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6条)

 
 

  •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   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主要是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在打小所受的历史教育中,我习惯于对很多历史时期定格化,人物形象脸谱化——比如北洋时代,就是被教课书妖魔化最深、脸谱化最重的代表之一,只要一提到北洋二字,就一定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北洋军阀就必然是个个穷兵黩武、窃国卖国。但随着近些年社会上思想趋向多元,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也在不断深入,这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历史观正在动摇。

    李洁,是青岛资深报人、著名人文学者,虽然算不上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近年来却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冲开覆盖在历史上的层层污秽或金粉”,以尽量看清他“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与体态,再通过他们,了解一下他们那个时代的真相”。而《1912-1928:文武北洋》就是他对我们惯性思维中北洋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他所谓的“清污工程”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这本原为一本的书,重编的时候根据所写人物的身份而分为枭雄篇和风流篇两册。其中枭雄篇共写了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和张作霖五个所谓的军阀,即所谓的枭雄。这五个人,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是有定论的,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反面人物,已经被高度妖魔化和脸谱化了:袁世凯是向出卖革命者的告密者、革命果实的窃取者、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者、自称洪宪皇帝的独裁者;黎元洪是被强迫拉进革命队伍的“床下都督”;段祺瑞是直皖战争的发动者,是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首;吴佩孚是残酷镇压二七大罢工的刽子手;而张作霖则是与日本人相勾结的土匪,是杀害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反动军阀……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历史中的人物远不可能只有一副面孔,好人不会都是唐僧,坏人也并非个个杀人如麻。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受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的影响,把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唯一化、绝对化,以阶级立场来按需写史,为他们画上相应的脸谱,不但遮蔽了他们的原貌,掩盖了他们的性格,甚至还多有歪曲之嫌,许多历史真相,就此被掩藏起来。如此,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洁这本书中所写到的五个人,在历史教课书中就是被绝对否定的,而李洁这本书则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带领我们走访他们的故居、凭吊他们的墓园,以揭掉强加给他们的脸谱,还他们以来本面目,让我们得以更真切、更全面的认识他们,评价他们,进而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那个时代。

    有人说这是为他们翻案,我颇不以为然。在我看来,这只是纠正了以前历史观的偏颇罢了。毕竟,有几个人知道,袁世凯能够当上总统,其实不是窃取而是众望所归,而匆忙称帝则是受人蛊惑;黎元洪在北洋时代不但德高望重,而且是一个极有成就的实业家,创办了大量的实业;段祺瑞号为“北洋三杰”,有“三造共和”的美誉,而且人格形像颇佳,有“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之谓;吴佩孚号为“玉帅”,坚持“四不”原则(不纳妾、不积金钱、不留洋、不走租),晚节更是可嘉可叹;张作霖虽出身草莽,却游走于日俄之间,正是因为寸土不让,才在皇姑屯被日本人阴谋杀害。他们不光会内斗,不光会混战,还有可以称得上是高尚的爱国情操,还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不管怎么说,这五个“枭雄”作为北洋时代的人物,必然带有北洋那个新老交替、剧烈动荡时代的烙印,必然有那个时候的悲喜哀愁,他们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生存。从这一点来说,甚至他们的混战都能理解——刚刚从封建专制时代走出来的他们,缺乏强大的外力约束,自我约束又很弱的情况下,唯力是从似乎是第一选择,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也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冲动。其实,功也好,过也好,都已凝结成为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消失在辽远深邃的历史时空之中。李洁这本书,在让我们认识到他们不为所知的另一面的同时,也生动的还原出整个北洋时代除了“军阀混乱、民不聊生”之外的另一层面貌——不但经济上发展很快,还废除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不但武力收回了外蒙古,还曾派兵到俄境护侨;不但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民众还享有最为充分的“民主自由”、新闻言论自由……

    曲解历史容易,科学、公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却难。过去,为了某种需要,用厚厚的油彩为他们画上了无比邪恶的脸谱,使他们符号化。今天,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确理解、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时代,第一步就是要把他们从脸谱之后解放出来。如此,就必须象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象李洁所做的这样,掀掉曾经强加给他们的脸谱,抚掉历史不尽的风沙,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人,还原到属于他们的时代。用宽容、理性、多元的历史态度,和多角度、全方位的历史视角进行观察和解读,由此而无尽的接近历史,接近真相。但是,我也相信,近来影视剧中对于那个时代的刻画不但揭掉了脸谱,而且给画了彩妆,不无美化之嫌,甚至已经是过了头。我们也必须避免由无限丑化的极端走向极力美化的极端。

    事实上,对于这些人,后人给他们画上脸谱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而如今摘除脸谱去窥探真相的时候他们同样不会有所感觉,考量的只是后来者直面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态度和勇气。揭掉脸谱的过程,也就是检讨我们自己历史观的过程。就根本上来说,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对于历史本身已经无所改变,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而直面历史,还原历史真实,科学、公正、客观的对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到前行的路。那么,我们可以先由李洁先生的这本书,由脸谱化现象最严重的北洋时代开始。
  •   1912-1928,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短短十六年,因为有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这一批北洋人物轮番当政,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北洋政府”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军阀混战不休,百姓暗无天日,战火烽烟四起,遍地白色恐怖的时代。所以,对于那些军阀头子,人们已经不屑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性情,因为他们莫不是一副穷兵黩武的莽夫模样,残暴狠毒,为达政治目的而宁让百姓涂炭于战火之中。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逆民称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扫射游行学生,酿成震惊宇内的“三.一八”惨案;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杀害工人领袖施洋和林祥谦;张作霖讨赤反共,绞杀共产党领袖李大钊。他们是残暴的军阀,镇压革命的刽子手,是国共北伐要消灭的最大反动势力。多少年来,历史教育传递我们的就是这些,我们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毫无异议的走到今天,很少有人愿意去验证这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

    曾看过一本《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在那本书中,作者唐启华先生通过对历史史料和档案的深入研究,再现了北洋政府通过外交渠道与列强周旋,竭力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不懈努力,改变了我传统印象中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罪恶形象,也让我发现北洋军人们也有其救国爱民那可爱的一面。于是,我知道,曾经被灌输的许多观念都是错的,成王败寇,当政者总是喜欢把自己“塑造”成历史上最正义的一方,没有例外。于是,我不再盲目听信,不再固守成见,开始注意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到底哪些才是真实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历史的恶人,他们果真有那么恶吗?我不相信。

    李洁先生这本《文武北洋-枭雄篇》印证了我的不信。拨开刻意笼罩的历史迷雾,他带我们走访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这几位北洋枭雄遗留的痕迹,近距离观察那曾经的是是非非,尽可能拭去人物身上被历史附着的灰尘,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实存在。于是我们看到,在袁世凯及外交人员的坚持下,被迫签订的“二十一条”并不包括最有损中国利益的第五项,并且签约之后,袁通电全国要员,“凡百职司,痛定思痛,应如何刿鉥心神,力图振作”。黎元洪几番在位,全凭德望,虽无军权,却敢为维护民国基业而奋力抗争。段祺瑞先总理后元首(临时执政),“通电清帝退位,抵制袁氏称帝,驱除张勋复辟”,博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吴佩孚一代儒将,治军有方,终生恪守“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的“四不主义”,宁死不当汉奸。张作霖,身处日俄虎狼之间,机智周旋,不让寸土与人,终惨遭日本算计而命丧皇姑屯,临死时还不忘“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以国家为重,好好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北洋大人物们,他们虽然性格迵异,作风不同,但他们之间却有一个关键共同点,那就是在中国主权与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想想,这些曾被我们称为“帝国主义走狗”的“封建反动军阀”们,他们反动吗?他们是走狗吗?他哪个不曾为中华之强盛而百般努力?哪个身上不曾散发着铁骨铮铮的英雄气?他们没能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最终胜利”,不过是时运不济,时势弄人罢了。历史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离得愈远,看得愈清,多年以后,我相信这些被污秽附着的北洋枭雄们终会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   岁月的流逝无法阻挡时代发展的滚滚潮流。时至今日的2012年,我们再次回首那段1912年---1928年的历史和人物之时,也许心情也和以往有着某种的不同。在如此一个和平的年代,在如今的言论自由的社会,在现今见多识广的人们面前,那段过去岁月中的历史人物其实也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深入感触之处。

    此次这部李洁的增订版中,的确融汇了太多那个时候的印迹。相当的有可看处;相当的值得一读。《文武北洋-枭雄篇》集中刻画的是民国时代的五大枭雄。一别以往对他们的全盘否决,此处的观看点和分析面更为地深入和透彻。我们不再徘徊于以往诸多的批判和否决的立场;我们更多的是集中于就事而论事的要点中。摘下有色的眼镜,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一个个更为立体的,全面的,多方面的,矛盾的历史人物。尽管他们是枭雄,但是他们的文韬武略同样有着可圈可点之处。以往片面的一棍子打死或者看扁这些历史人物其实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样只会误导读者去真正地认识那段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本人其实是非常地佩服这位作家的。虽然这是一部增订本,其实我原本也未曾读过这系列的丛书。完全是站在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多方面的,深层次角度认识由此刻画的历史。对于那些以往读过此书的读者而言,我相信他们肯定也别有一番收获。书中的内容据记录又新增加了15万字,额外增加了100幅历史图片。所以,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完全就是融入作者所营建的图文并茂的立体感触之中。

    书中分不同的章节,一一地对作者所选取的五位枭雄进行着相关的介绍和讲解。有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乱世之中出能力,孰是孰非今日论。相信我们以往脑海中对于这些人物的反响基本都是属于阴暗面的代表。但是,透过此书,我们看到的是更加全方位的介绍。书中不仅涵盖和涉及这些人物当年从政之时的某些重要主张,观点和方向。书中同样介绍着历经数年之后今日这些枭雄们的归处。寻访他们过去的足迹,追踪他们今日的安息之所,窥探他们当年的政治谋略,畅想中国历史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发展的轨迹----

    无论当年是多么地风流倜傥或者是权倾一方,无论当年是多么地壮志激昂或者是踌躇满志,无论当年是多么地过错或是失误,历史不会因为他们某个人的存在而停止前行。与此同时,无容置疑的是历史同样因为他们的决策而有着某种不同的影响。如此地客观实在,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一个最为直面的历史回顾。文武北洋中的枭雄同样有着他们的可圈可点所在。
  •   对于中国历史,人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朝代更替来表示发展的脉络。比如中国人从小学就开始背诵的“唐宋元明清”。朝代之间的战乱分裂时期被一带而过,在这个简单的脉络中还能够被传诵的分裂时期,大概也就只有“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吧。放眼近代史,更是如此。清后与新中国之前的那段历史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上学的时候,我虽然很喜欢历史,但是最不爱学近代史,现在想来那种对于近代史的迷糊感应该是主要原因。古代史,因为历代史学家的研究评判,每个朝代、每个大事件、每个大人物基本都有明确的评价和深刻的剖析,所以易懂好学。而近代史,明明离我们更近却让人更看不清了。这样说来,忽然觉得历史是需要距离感的,站得更远反而能够看得更清。
      
    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上,有许多的大家值得我们敬仰,他们字字真言,可以把历史研究推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然而,更多的像作者这样的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他们孜孜以求,致力于用自己的认知和见识还原一段比较“合情合理”的历史。我在这里所说的“合情合理”包括两个意思,“合情”和“合理”。所谓 “合情”,是指合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谓 “合理”,是说合乎当时的人物行为逻辑。在我看来,作者所奉献的这套《文武北洋》就是这样的,作者通过对历史足迹的追寻,并加以合理的推断,向读者展现了北洋时代重要历史人物的风采。按序言的说法,这套《文武北洋》已是第三版了。第一版原本是一本书;在第二版的时候,将一本书中的两个部分“赳赳武夫”和“彬彬文士”拆分成了两本,一本是《枭雄篇》,一本是《风流篇》;现在的这个版本延续了两本的形式。这套书的再版,想必也是受辛亥革命100年纪念风潮的感染,然而,书的内容本身却没有明确的“辛亥”味道和逢迎意图,所以让人觉得纯粹可读。
      
    回味枭雄篇,作者“合情合理”的记述,让我对那些“赳赳武夫”有了全新的认识。本书的“赳赳武夫”主要有五个,李鸿章、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和张作霖。相比较前四位,第五位张作霖的戏份显得不是太多、太重。在戏份更多更重的前四位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佩孚。
    按照作者的记述,吴佩孚在当时已是“风光无限”、“众望所归”,然而,他却没有“再往前多走一步”,而是随着局势的急转直下步步衰退了。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我也大胆地推测一下,大概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吧。其一,受家乡精神或传统的影响。山东在历史上自古以来多出将相,而且因为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忠君爱国”“仁孝忠义”的思想比其他地域更为强烈和深刻。作为山东人的吴佩孚最终也没能够冲破这层障碍、另起炉灶,而是步步衰退了。其二,吴佩孚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让他下定决心,独抗大旗,走上武力统一中国的道路。这从吴佩孚的官职和当时北洋政府的控制情况可以推测一二。直鲁豫巡阅使副使、两湖巡阅使,放眼中国版图,显然,东北、西北、江南、华南、东南、西南都不在吴佩孚的实力范围之内。其三,没有可靠的经济后盾。书中没有提到吴佩孚有什么重要的经济措施和手段,比较而言,冯玉祥在这方面倒是很有两下子。不止如此,吴佩孚还坚持“四不”,不举外债。没有经济后盾,兴兵起事自然是步履维艰了。尽管如此,吴佩孚的形象还是被高大地树立起来,让人敬佩不已。
    另外作者在书中援引了许多苏俄解密的档案,把苏俄的幕后推手列为影响当时局势的一项客观因素。很有意思的是,就在苏俄和日本都吴佩孚充满“兴趣”的时候,吴佩孚居然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登上该刊的第一个中国人,可见美国对于这位秀才出身的军阀也是饶有兴趣。这就让人很想知道,这些“饶有兴趣”的国家还做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呢?这些“努力”对当时的局势又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期待有更多的资料被挖掘出来。
      
    再说风流篇,风流篇的“彬彬文士”主要有四位,杨度、章士钊、李大钊和陈独秀。较之后面三位,杨度的“曝光率”好像少一点,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阅读杨度这一篇是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前在读陈寅恪的作品时,了解到陈寅恪对于中华民族的界定是以文化分而非血缘种族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杨度也有这样的见识,虽然不知是谁更早提出这一观点(两人的年龄好像只差16岁),但至少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是有共识的,只是后来局势的变化,使得许多的文人学士各自分散了。
    近代的湖南,可真是人才济济、革命家辈出,岳麓书院上的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倒成了一句真实写照了。有两个湖南人很厉害,屡经沧桑巨变却不曾倒伏,一个是杨度,一个是章士钊。杨度号称“帮忙不帮闲”,而章士钊则信奉“君子群而不党”的士人风格,或许这两位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独立人格,才获得了众多政治派别的青睐吧。
    作者笔下的这些“彬彬文士”,一方面骄傲强势,一方面又有许多可爱的“小性情”。即使素昧平生,他们也可以单纯地“以字会友”,或许这正好体现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士人风格和信条。章士钊在看了孙中山的字之后立即对其刮目相看。无独有偶,这位老先生在看了袁世凯的字后,也颇具好感。而杨度的书法更是了得,不仅怡情还能养家护身,周总理还向其女索过墨宝呢。书中附了一张《游学译编》第一期封面的图片,封面上的四个字想必应该是杨度的手迹吧,连我这个门外汉都啧啧称叹、爱不释手。百度了一下,果然“尤其是他学习颜真卿行书大有成效”。
      
    北洋时代是一个强人、能人济济的时代。然而,那些强人似乎又不够“强”,能人似乎又不够太“能”。我们在唏嘘那些强人、能人命运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北洋时代终究成为了统一“王朝”更替夹缝中的一个历史片段。这些历史片段,如同战争中的先锋或者刺探,或成或败,都为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开辟了道路。作者每每、频频与历史足迹的灵犀与邂逅,总让人羡慕不已。其实,仔细想想,这都是“用心”的善果。历史没有对错,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褒贬而改变。它博大精深、悠远厚重,只要用心地去探求,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所以,才会有并一直会有许多的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前赴后继、孜孜以求,致力于发掘历史的不同面。
  •   “北洋时代可能并不是一个颟顸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沦陷的时代。也许,它是古老中华步入选票时代的艰难肇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让中国融入世界游戏规则的笨拙尝试。”曾经,一说起“民国”,我想到的就是孙中山、蒋介石等人,那他们之前呢?

    读到这本《文武北洋•枭雄篇》才发现,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他们在我脑子里都被自动屏蔽了,或者说,是社会把他们屏蔽了。他们的时代,我们用“军阀混战”四个字就概括了。

    可以说,这是一本“发掘之书”,“打捞之书”。那个时代,总统是选举出来的;那个时代,报纸上刊登讽刺总统的漫画不会被查封;那个时代,中国没有放弃外蒙古;那个时代,领袖不与日本人合作。那个时代也有日本的狡诈、苏联的阴险……令人扼腕长叹。
  •   
    岁月如长江滚滚向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站在今天的位置我们只能回首过去的一切,不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随着时代的不同,回忆他们的心情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前也许过分苛责一些历史人物了,认为他们应该如何如何?有时候因为他们未能如何如何,我们就对他们嗤之以鼻,甚至有时候就彻底把对方深深的打入底谷。
    此次李洁这部作品《文武北洋-枭雄篇》主要回顾了1912年---1928年的历史和人物,这些人物主要是当时的五个枭雄。一改以往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冷酷批评这些人物,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来描述着当年的故事,用一种全方位的、多面的讲述着。全书通过不同的章节用一些相关的介绍和讲解作者从北洋中选取的五位枭雄,这些人物是: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
    那个时代究竟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英雄成就一个时代。不论怎样,这些枭雄让那个时代更加精彩,看着这些曾经的反面人物,看着李洁新的描述,是不是觉得这些反面人物不是当年我们宣传的那样。我们循着他们的步伐,我们看着他们当时的主张、观点,从一些侧面来探究他们当年的政治主张或者谋虑。
    本书被誉为迄今为止学界之外讲述北洋历史影响较大,且最值得阅读的著作之一。而且已经被多次再版,且此次修订后都增加了一些内容,作者对其中的修订部分都做了仔细的准备和探究。
  •   北洋其实很精彩《文武北洋》枭雄篇

    一提到民国进入我们脑海的就是孙中山,然后是蒋介石,还有就是袁世凯。这么多年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人好得不得了,坏人坏得坏透顶。好人的资料好人的书随处可见,坏人的书,坏人的故事基本上很难找到。所以对于北洋,仅仅挺留在一个表面上,并不知道北洋都是谁的天下,都发生了那些故事。

    看了这本《文武北洋》感觉很震撼,第一次看这么客观介绍北洋政府的书。书中写了四个人: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这在我们的历史书里都是反面角色,不过当你走进历史,你就会发现,在历史的进程中,没有脸谱化的丑角,每一个人都是有正反两面的。人都是复杂的,尤其是能够站到历史的风头浪尖上的领袖们,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如果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未免有点小气。

    作者并不是简单的介绍这些人物的历史,其实民国的历史现在也出版了不少,不过那时候的历史毕竟距离现在快过去一百年了,里面的事件人物都对我们越来越陌生,所以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历史当中,每篇文章都是从寻访这些历史名人的遗迹,寻访他们的故居,寻访他们的归葬之地来开始,并且贯穿全文的。这就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感,让我们感觉作者和我们一样活在当下,对于当下来说,这些历史变得更加可贵。而且书中还配上了很多插图,很多都是作者在寻访过程中亲自拍摄的。

    当我们走进历史,在书中翻阅那些历史的细节时,你会发现,这些人变得生动具体了起来,历史变得有趣了起来,人不再是脸谱和面具,让你感觉他们也都有血有肉,有成功有失败,犯过很多罪大恶极的错误,也做过很多值得称颂的好事。历史不应该把他们彻底遗忘,毕竟这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书中关于张作霖的内容在最后,也最少,看得有点不过瘾,因为我家在抚顺,多次去过元帅林,也去过沈阳的帅府,去过大青楼小青楼,去过九一八纪念馆,如今三洞桥已经不在,但是当年创办的东北大学还在,东北大学的旧址还在。我们现在过高的称颂张学良,其实和他父亲张作霖比起来,张学良真是个孬种。张作霖就是敢和日本人叫板,当时谁都知道中国和日本的实力差距,但是张作霖夹在日本和俄国两个大国中间,一点都没有给我们中国人丢份,没让日本人占一点便宜,所以日本人才视他为眼中钉,非要除之而后快。可是到了少帅,竟然让人打到了北大营都不让还手,几十万海陆空军,就这样眼看着把老家给丢了,简直说不过去。张学良不过是个喜欢抽大烟的公子哥,那有张作霖的气魄。如果老虎厅里面的送命的杨宇霆、常荫槐还在的话,东北也绝对不会这么窝囊就送给了日本人,让人家消掉了大牙。
  •   看历史人才能够成长,这本书还原出整个北洋时代的面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探究了共和发轫期的政坛风云。近代史是补课。
  •   《文武北洋·枭雄篇/风流篇》,我都看过了。是我最近以来看的最好看的一套书。枭雄篇的几个武人——袁世凯等,原来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很“可恶”的,基本相当于电影里的“大反派”,各个凶神恶煞,误国误民,风流篇的几个文士,在我的印象中也是各种政治错误,这些印象都来源于我们的教科书,主流书。这些认识现在看来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喜欢这套书,就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一群全新的北洋人物,他们有血有肉,有硬骨也有软肋,他们做了在他们的立场上认为是“对”的事情,他们犯的“错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不是那么的不堪。我们真的应该重新评价他们,而不是轻易的去批判。《文武北洋》这套书正是提供了这一新的思路和新的材料来重新认识历史和历史上的这些人物。
  •   看《文武北洋》,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有了新的认识,不禁悠然神往。比如,以前所受的教育,都是把袁世凯简单地置于耻辱柱上批判。然看过此书才想到,袁世凯尽管有做皇帝的迷梦并因此身败名裂,然他当大总统的确是选上的,而且遥遥领先。尽管袁克定编了假《顺天时报》来骗老袁,然而却没有封闭报馆,拿被阉割的真报纸来忽悠老袁。袁世凯也很依靠外界报纸来了解世情,而当时的报纸能毫不客气地批判、攻击合法当选的总统。
    另外一个人物是段祺瑞,尽管有向学生开枪的污点不可回避,然“三造共和”的功勋也不可忽视。
    不说了,推荐阅读。
  •   但凡能走到一定位置的人,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即使那些被后人嘲笑的角色。北洋时期的武人(即所谓“军阀”),过去我们总说他们权力欲熏心,“军阀混战”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争的都是个人利益;却忽略了他们“天下为公”的一面。

    他们固然有“私心”,但更有巨大的“公心”。袁世凯早年长期驻在朝鲜进行对日外交,折冲樽俎,不辱使命;吴佩孚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最终遇害;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的事更是家喻户晓。“爱国”二字他们当之无愧,值得敬佩。
  •   这本文武北洋真的太值得一看!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都和事实想去甚远。作者既不是历史学家 也不是专业作家 所以行文上没有老练的刻板 反而那些平常句式读来亲切。通过探访故址 以人物为主线 颠覆了很多既有认识。在寝室 躺床上 来一本!
  •   历史就是、还是历史,不因为意识形态、党派偏见、成王败寇而改变,大风过去还是能够还原历史的原貌。我曾认为中国有两个时期是文化最繁荣、思想最解放、政治最民主的时代就是:民国和战国,但是两者性质有本质的不同,要了解近代的中国必须了解民国,了解真正的民国,这本书是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民国,以管窥豹,看看北洋的人物,他们都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真正人物。
  •   北洋其实很精彩《文武北洋》枭雄篇 一提到民国进入我们脑海的就是孙中山,然后是蒋介石,还有就是袁世凯。这么多年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人好得不得了,坏人坏得坏透顶。好人的资料好人的书随处可见,坏人的书,坏人的故事基本上很难找到
  •   读了此书,发现自己以前对一些人物的认识确实很片面。比如,从历史课本上知道袁世凯是卖国贼,别的就不甚了解啦;只知道北洋政府在几个军阀的交替统治下,社会黑暗等等。看了这书,不能说自己就对袁世凯、段祺瑞等这些人物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更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些片面观点是肯定的,也让自己意识到以后认识一个人一定要全面,这样才有资格去评判其功过是非!
  •   虽然在看书之前心里早已做好了颠覆历史的准备,可一路看来,仍然是触目惊心。北洋,教课书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国弱民贫,满目苍夷的混乱年代;它还告诉我们,孙中山是那个时代的“圣人”,其余如袁、黎、段、吴、张等皆罪不可赦。
    而读此书当知,其谬多矣!军阀,只不过是当代编者撰出来的词,其时被冠以军阀之名的众人决非一介武夫,其身史更不可以军阀而代之。
    以史为镜,此书当是!
  •   个人觉得比历史教科书里面的人物要丰满,观点也比较公正。不像教科书里面先戴一个反动的帽子。文中对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介绍,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他们。而不只是像教科书里面只提了一个名字。
  •   刚开始想买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犹豫了几次,原因是我买过好几本有关北洋时期的书,看过别人的评价很好后,就义无反顾的买了,但是看过之后,发现有些书的观点仍然拘泥于我们长期接受的历史观,毫无新意可言。看过这本书后,感觉有两点,第一,作者文笔很好,所写内容很吸引人。第二,作者对我国历史上曾经的领导人给予了应有的尊重,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传统二分法下的一群窃国大盗和祸国殃民的家伙,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观。准备再买另一本《文武北洋 风流篇》,使之成为一套。
  •   最近关注起民国历史的一些书。其实,最先是因为去云南腾冲,然后看了腾冲抗战等相关的一些书,了解了很多以前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于是来了兴趣,买了张鸣的辛亥和五四两本书看。看完后,才买的北洋文武这两本书。相对于张鸣的那书,这两本书是以人物为主线,角度不同。但是对比着看,可以看到同样的事件,会稍有不同的解释。很有意思。
  •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北洋水师》,演的什么都记不清了。这本书里面的黎元洪就是北洋水师出身,一读才发现他在甲午海战中竟然跳海殉国,九死一生。好久没有读过如此真实地反映北洋历史的书了,赞!
  •   重新认识北洋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候,传统的文化还没有在人心中根除,人还有敬畏,表现出来的,就是骨气。读了之后,对老袁,是同情;对吴佩孚,是敬佩。那个时候,舆论很自由,不像现在。
  •   北洋军政史,让人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风云人物。
  •   这本书有“枭雄篇”和“风流篇”两册。书中很多材料是我以前没看到过的,很有价值,简直就是一种历史揭秘,看完让我对北洋时期的人物和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可说是颠覆了我原来的认识,很多内容让我感到surprise。我就喜欢看这样的。

    此外,本书在对人物的叙述过程中,既深度剖析,又充满人情味。整部书张弛有度,看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
  •   我比较熟悉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在这方面……李洁的《文武北洋》,傅国涌的《叶公超传》等,这些书都很不错。
  •   我上个有买了同是作者张洁的《文武北洋》,文人的风流篇,写的杨度、章士钊、李大钊和陈独秀,写的非常好,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都展现出来,作者是下了工夫的。今天我们又注重事实,不能一边倒,使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真人,不再是一个版本,“离事件越远,可能揭示的事情就越真实”。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内容描述与历史教科书上的有很大出入。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让普通读者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应该说北洋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并且或多或少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们的理想应是为了振兴民族,拯救国家,而不是单纯为了夺取政权,他们应该得到尊敬。
  •   通过对北洋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政客文人的真实描述,作者试图还原那个笼罩在团团迷雾中不为我们所知的时代来。文字是诚恳而具有可读性的。
  •   我觉得文武北洋就是还原历史原貌,非常棒。
  •   走出教科书对北洋时代的片面描写,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北洋时代的各个主角的生平,在文字中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让我不由想起了北洋大学的校歌“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
  •   真的,我说这本书(其实还有一本“风流篇”)绝对是写北洋题材最好看最有料的,没有糟蹋好材料,还原北洋文人武士的真面目,了不得!

    李洁这厮还参与抗议青岛四十亿民脂民膏植树活动,牛逼!
  •   作者观点独到,颠覆了历史教科书给我们对北洋时代的印象,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历史书虽然可以修改,但是良心和真相永远都在人间!
  •   读完这本书,使人们对北洋政府大佬们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真相是不能被随意掩埋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全面、真实,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也不能被特定历史阶段的官方评价所左右,追寻真相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的过程。
  •   从另外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北洋时代政治人物的特点
  •   作者从纷繁的史料中,擦掉给“好人”脸上涂抹的金粉,也扫除给“坏人”身上泼的脏水,废除面具化写作,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让我们了解一个真正的北洋。看枭雄,鉴风流,也许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看清未来吧!
  •   很好看的一本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作者以优美的文字,严谨的历史考证,给我们重述北洋人物不一样的风采。其实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远不像历史课本上那么简单,那么单一,甚至那么极端。谁都不想做反动派、卖国贼。处于那个外忧内患的中国,当权者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极其无耐的。国家、人民和权力,在当时似乎是无法平衡。
  •   文字简单,又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书籍,深入浅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独到之处。 不过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北洋的这样几个人物上面有点略显局限。北洋三杰中只对段做了描绘,冯和王没有提到。以人物为章节又把整个北洋时期的发展过程刻意打断。不过此书对我们了解北洋是不可多得的。
  •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北洋时代的枭雄们,值得一读。
  •   连续看了3个晚上看完此书,颠覆了以前北洋军阀的形象,书中每个军阀都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军阀并不是战争机器,他们也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做历史散文,值得一看。
  •   书的格局很好。每个人都是从寻访他们的故址开始,让人一下走进了真实的历史,真实感扑面而来。
    趣味性很强。作者语言幽默诙谐,自成风格。北洋人物们在沉重的历史下面,时而可恨,时而可爱。
  •   在众多国人看来,北洋时代的历史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也是篡改的。但现在看,北洋时代的那些猛人们并非草莽英雄,乃真英雄也。
  •   好书,一本客观描述历史人物的书,让你全面了解北洋时期的风云人物
  •   五一假期,原打算给老师们发水果篮。一看这套书不错,干脆改成发《文武北洋》全套。老师们都很喜欢这套书。五一在家看,既长知识,又可以娱乐。
  •   无意中读到了这本书,感觉很好。它客观、真实,现在很难有一本书能够抛弃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去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书中通过寻访这些北洋人物的故地来展开人物的层层故事,感觉事虽远、情尤近。跟着作者踏进他们的故居,跟着作者一步一步地循着当年的脚步,来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战争,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我从一开篇就一刻不停地看下去,直到最后,依然意犹未尽。他们的喜怒哀乐,一直在我心中游荡。看完以后,我真有一种冲动,就是循着书中的故址去游访一遍。
  •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在于大量的历史照片,有袁世凯和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的原件(事实上关键的条款老袁没答应);有张作霖被炸死整个过程的照片(连续五六张,看上去非常震撼。前段时间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东北王是被俄国人搞死的,要是写那个帖子的人看过这系列照片肯定就不会瞎说了);还有张作霖、段祺瑞死后灵堂的照片等,很多独家猛料。照片看上去肯定是最过瘾的。
    看简介说作者之前是做媒体的,也难怪,纯粹做历史的学者很难把历史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味,他采用的完全是小说的一套笔法,出入于史料和人物故址之间,时不时针对当下含沙射影地评论几句,读起来不累,而且能够引起共鸣。这也是需要技巧和功力的。偏偏他的史料功夫做得非常扎实,几乎没有用什么二手材料。
  •   以另外一种视角真实再现了北洋时期人物的风采
  •   书写的很好,对北洋时代的大人物都有独特细致的刻画和分析,读起来也很流畅,值得一读。
  •   作者以优美的文字,严谨的历史考证,给我们重述北洋人物不一样的风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独到之处。 不过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北洋的这样几个人物上面有点略显局限。书不错,就是运输的时候把书封腰弄破了,有点小遗憾。
  •   都说北洋军阀时期是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候,实则不然,看看这本书吧,得承认他们是那儿时代的精英。
  •   但凡对历史和民国史 有点兴趣的人 都要看这本书 写的很客观 告诉你 北洋人物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子的 郑重强烈推荐!!!!!!
  •   有史实有故事,不是呆板的描述历史人物,没有那种沉闷乏味的感觉。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北洋。书已经看了一半,很喜欢,放在抽屉里,一有闲暇我就拿出来看。
  •   看后,对北洋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新的认识
  •   不一样的北洋,不一样的历史,拨开重重迷雾也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北洋,作者拾起历史的碎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洋。
  •   值得一读,原来北洋是一个那么好的时代呀,向往。
  •   一直对北洋时代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出了那么多大师,而更多的是觉得它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很是向往那个时候的学生生活,也许在那种杂乱与鲜活的状态里可以看得更远。那时候才是真正重视教育与知识的年代,或戎马一生,或激扬文字。都是为了鲜活的中华,我就是不明的被正史骂的狗血淋漓的那些人是怎么身处高位了,放开视野,可以看得更远。

    亚程之军 20120509
  •   了解北洋军政史的一本不错的书
  •   已看完,文笔好,观点也好。 听听另一种对北洋风云人物的描述
  •   比较全面地了解北洋那些风云人物。
  •   北洋时代的风风雨雨。
  •   要想了解真实的北洋军阀时代,就要看看此书。
  •   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北洋时代
  •   不一样的北洋,精彩的时代。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军人.
  •   很轻松,但感觉作者史料功底很扎实,化繁为简,非常不容易。读完之后对整个北洋时期的历史和感官完全翻过来了
  •   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北洋政府,真希望能多一些这样展示真正历史史实的书
  •   至此,枭雄篇和风流篇都收齐了,北洋时期的中国,是在近代史里被忽略的,但他又是那样的激动人心。
  •   看完这本书后,完全颠覆了对北洋的看法,看完后马上买了另一本风流篇
  •   对北洋那一段历史,总是似懂非懂。这本书,通过游记的方式,真正地让我认识了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   这是一个真正研究北洋历史的人才写得出的,推荐
  •   对于北洋各巨头皆有生花妙笔般的评论,颠覆十恶不赦的北洋军阀形象
  •   这本书尽所能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北洋历史,重洗了那段历史在我心中的印象。它不像历史课本上的简单明了是非对错那么分明,它从当事人角度来看待他们所作所为,将一件件历史摊开重看,每一件事读完都会将我心中原有的模子打碎,让我叹息一声原来是这样。值得一读。
  •   还原被掩藏的北洋
  •   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北洋时期的那些军阀们
  •   真的是本好书啊,把历史书上不太介绍的北洋时期的历史介绍了一下。语言也很诙谐,看到半截,总是忍不住咯咯笑~
  •   另一个角度的北洋史
  •   感谢作者写了多这些北洋的枭雄的故事,我一直以为,北洋军阀全部是坏蛋,直到看了财金郎眼,才知道他们很重视教育,一直以为国民党只打共产党,不打日本人,知道看了《一寸河山一寸血》,才知道,日本人几乎都是他们打的,唉!
  •   一直对民国初年,北洋当政时期很感兴趣,希望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些什么
  •   不一样的北洋史,值得一看
  •   从另一方面了解的北洋军阀的历史,原来有些东西是不一样了
  •   适合看一看不一样的北洋历史
  •   了解北洋历史必读!
  •   别样视角,别样北洋。值得读!
  •   作者客观地评价了北洋时期的英雄们 他们应该被铭记
  •   是一本了解北洋时期的好书
  •   了解一个意想不到的北洋
  •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洋,胸中有血心头有伤的文人情怀啊。
  •   看第一篇有关袁世凯的就震惊了。我们教科书一直是把老袁标签化定位为反面人物,阴险狡诈篡取革命果实。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老袁也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壮怀激烈的青年时期,在朝鲜也是苦心经营,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日本人斗智斗勇过。这么一个人要说他像教科书所说的心甘情愿签订《二十一条》甘为日本人的走狗,真是说不过去。作者写史、论人采用的是一种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文笔饱含感情、生动好读,李洁走访故地,访问他们的后人,结合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并融入自己多年的人生体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动机等,真正的做到了“理解之同情”,把人物置入大的时代背景里面去分析。这是这本书最为难得的地方
  •   感觉浅显了一些 适合北洋科普
  •   读过后爱不释手,据说还有“风流篇”讲北洋文人的,期待ING
  •   挺不错的一本书,北洋系统里也有不少能人啊
  •   作者李洁以素描的笔法很详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客观的反映了当时代的真实情况。让人感到历史就是历史,与空洞的政治说教没有任何关系。袁世凯临终的自挽联就完全表漏了他的爱国情结;段祺瑞的临终遗言就他的人生向大家做了一个满意的交代。我看了后,非常受教育,我们一定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继承,而后才能谈到批判,没有继承,就没有资格去批判。
  •   看懂北洋才能了解那个年代
  •   书质量很好,看起来很舒服。不过文物北洋有一点随笔的感觉
  •   看完以后才知道,所谓军阀原来还有更广阔的另一面。名士更是辈出啊。壮哉北洋。
  •   作者是个有心人,也一直怀着北洋这个题目走了他想去探寻的地方
  •   写的很好,文笔流畅,写实,写情。了解北洋不可不看
  •   告诉我们不一样的“北洋”
  •   我觉得孩子们都应该看一看,真的是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北洋!
  •   没想到袁世凯还有爱国的一面,更没想到传说中的懦夫,满口黄陂腔的黎元洪卸任总统后居然还干出了那么大一番事业
  •   评价太晚了!已经看完很久,但是看了两遍,还放床头随手翻阅了一段时间,并且推荐对儿子看。一本客观评价民国风云人物的书,也是一本颠覆了民国历史教材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