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浙江人民 作者:吕有志 编 页数:268
内容概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着重分析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轨迹和主要发展趋势,着重剖析主要大国和重要国际行为体的经济、政治以及对外政策,着重阐述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观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个客观存在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国际关系历史演变的产物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体系的结构和特征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节 观察国际关系的理论范式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二、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第三节 观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路径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洽的研完内容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变化转型的世界格局第一节 世界格局的基本内涵与意义一、世界格局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二、考察世界格局的意义第二节 世界格局的历史演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格局的历史演变二、冷战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三、冷战格局的终结第三节 后冷战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一、后冷战世界政治发展的新特点二、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三、多极化趋势及其基本依据第三章 维持霸权地位的美国第一节 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二、美国的政治制度三、美国的经济制度第二节 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一、美国对外战略的动因二、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战略和当今美国的实力地位一、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二、当今美国的实力地位第四章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第一节 二战后日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二战后日本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二、二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轨迹三、当代日本政治的生态环境第二节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曲折一、经济奇迹的产生及其原因二、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日本经济第三节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一、谋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和前提二、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措施三、制约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因素第五章 走向一体化的欧盟第一节 欧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一、二战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动因二、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三、《马约》签订后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第二节 欧盟的运行机制一、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治理机制的改变第三节 欧盟的对外关系一、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二、欧盟与主要大国的关系三、欧盟的东扩及其影响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第一节 苏联的演变与解体一、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转型一、艰难的经济转型二、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三、经济政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节 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一、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二、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演变三、新世纪以来俄罗斯与主要大国的关系第七章 变动中的发展中国家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困难一、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二、谋求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三、维护社会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难题第三节 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一、新兴经济体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二、BRICS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第八章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战略选择第一节 中国对外战略的前提条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三、中国的国家利益第二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二、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关系现状第三节 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一、和平发展道路的确立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三、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九章 寻求人类社会持久和平第一节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认知一、战争及其社会性质、二、现代战争的根源与特点三、寻求和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面临的安全形势一、当今世界主要的地区冲突和战争二、新军事革命与新军备竞赛三、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第三节 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途径一、增进国家间的信任与合作二、推进军备控制和裁军三、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第十章 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三、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二节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全球经济增势趋缓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三、美元大幅度贬值四、主权债务危机第三节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携手应对重大经济挑战三、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四、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五)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最近20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独特的理论流派。建构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于国际关系理论界,90年代初受到重视,90年代中后期发展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派。亚历山大·温特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地介绍了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在理论构建方面,建构主义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反理性主义原则。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假定国家是理性政治行为体,国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展开各种战略和行为。但建构主义却认为,作为行为体的国家的身份是由国家和社会结构共同构建起来的,国家的利益也是由此产生的。国家是根据被建构起来的身份和利益展开各种活动,国家是非理性的行为体。二是反物质主义原则。影响国家行为的国际社会结构不仅具有物质方面的特征,即物质性建构,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社会方面的特征,即社会性建构。建构主义更强调社会性建构的这种国际社会结构对国家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看来,这种结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共享知识建构行为身份和利益。在国际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行为体之间共享的知识,即行为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共享的知识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特征和利益诉求的基本要素。第二,国际社会结构的物质性因素作用有限。建构主义承认国际社会结构的物质性因素的存在,但认为这些因素本身对行为体的作用甚微,只有通过社会性因素才能对行为体产生影响。在国际社会中,物质性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只有通过社会性因素才能表现出来,对国际政治产生直接作用的关键性因素是社会性建构。第三,国际社会结构可以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结构是行为体在一个体系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互动而形成的结构。行为体可以建构起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掉这种结构,并构建起另一种结构。但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独立性。建构主义强调行为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建构,即既强调行为体对结构形成和存在的建构作用,也强调形成的结构对行为体身份和活动的建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身份认同和互相建构,是一种学习进化理论。目前,建构主义不断与其他理论观点进行着融合,处于不停地分化与组合的快速发展中,还难以对其发展趋势作出明确的判断。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建构主义缺乏对身份、观念和文化变动的背后深层次的物质性原因进行深入考察,未能理解到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乃至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乃至于其中的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类行为体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但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开辟的理论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学科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编辑推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