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许倬云
Tag标签:无
前言
1948年,我们举家迁至台湾。当时我接受的中学教育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完成,于是,进入台南二中当插班生,读了一个学期后考上了台湾大学。在台湾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我就回到了台湾。从1962年到1970年,我在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服务,1970年来到美国。从那时候到现在,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台,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如此反复,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我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我固然是在大陆出生,但可以说是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大陆是我的出生之地,台湾是我的成长之地,对这两个地方我都有浓厚的感情。 由于战乱奔走四方,我相信我对中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比许多只留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可能更深入也更透彻。因为在逃难期间,各个阶层、各种生活形态我都经历过。在台湾的这几十年,是我人生的一半光阴,所幸我在台湾的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好的朋友,我与他们也有许多日常的接触,因此我觉得自己既可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内外两层的比较,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别人。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台湾改革开放的那一段时期,我参与了许多民间的论坛,也参与了许多为了建设台湾而举行的大小会议,加上许多朋友给我提供的资料,所以,对于整个台湾的演变,我都有相当于坐在舞台后面、舞台边缘甚至舞台前面观察的机会。 上面所说的情形,使我在口述台湾发展史七讲的时候.既写下了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还写下了我的感想。内心的激荡如波涛汹涌,和我写专业历史论文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这一过程j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给别人看。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由于专业的习惯,我尽量保持冷静,但是,我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在陈述时,我努力控制情绪,才收住一些情感化的词句。这些情形,我必须剖白给我的读者,读者才能理解我,也才能原谅我。 我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做“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我希望读者能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现在,台湾正在一个转变的关口。这个转变的关口,在于世界局势复杂,两岸关系微妙,经济难关必须突破,政治制度必须改进……在这种种框架之内,我们要靠一部小书来交代一切,当然非常困难。在本书的结尾,我对于台湾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也有所陈述。正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我才坦白地批评。这些缺失,更可以提供给大陆作为发展的参考。两岸之间,同根同种,彼此的经验相互借鉴,相较于借鉴旁人而言,更为真切。如果各位读者能够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我想这本书,还是可以提供给各位一些背景知识的。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许倬云 2012年7月2日序于匹兹堡
内容概要
★对于台湾历史的演变,我们应该如何抱以同情之理解?
★台湾的民主转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两岸关系,在未来将往何处发展?
许倬云先生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深厚的学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在大陆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第二章从海盗集团到“开台圣王” 第三章清政府的“汉化”大开发 第四章五十年的“亚细亚孤儿” 第五章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 第六章走向政治民主、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第七章积患重重,当共建世界新文明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光复台湾 1945年,八年抗战结束,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根据四大同盟国的协议,日本应当归还所有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于是台、澎地区归还中国,台湾光复。但是,当时大陆全面的内战已经开始,国民党政府忙于大陆上的阋墙之争,也没有能力派遣足够的人力和军力,接收日本离去以后的台湾。陈仪遂因地利,奉命从福建接收台湾。 八年抗战期间,福建不在主要的战线上,日军只占领了福建几个主要城市,并没有占领全省。当时福建的管理情况是相当地方性的,中央政府在重庆,无法照顾到遥远的福建。陈仪在福建,俨然半独立,手上的资源也有限。 他的军力是将各个地方性的团队和游击队,组编为一个军的番号建成的,其装备和训练都不够正规军的规格。 陈仪带着如此一支部队进入台湾,实在是不适当的选择。台湾同胞在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之后,回归祖国,心里十分兴奋,大家一心以为,从此可以摆脱二等国民的身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华民国国民。当时全岛准备欢迎中华民国的国军,但是从码头上下来的,却是衣衫褴褛、装备粗劣、训练不足的一群军人。在台湾同胞印象中,日本皇军地位高、军容盛,两者相比,对中国军队的形象,陡然大失所望。 1945年到1948年之间,台湾非常混乱。陈仪本身奉命接收台湾,是因为他跟日本关系非常密切,即所谓“日本通”。他和中央的关系并不良好。居留台湾,中央鞭长莫及,他要求台湾一切都有特殊待遇,有自己的货币,有自己独立的行政权。他的政治理念,乃是在国共之间另辟蹊径,寻找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两者兼顾的方向。他的梦想,是使台湾在相当程度上隔离于中国本土的纷争,有机会实现他的理想。因此,他也拒绝中央派兵支持。于是,中央派来台湾的正规军,只有嘉义机场上的防卫部队和高雄的要塞部队。全台湾军队和警察的力量,其实非常单薄。 幸而台湾同胞在日本统治下,长期以来已经训练了守法的习惯,一时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
后记
正是因为爱之深,所以言之切,说到这里,这本书也该结束了。这本小书描述四百年来台湾的挣扎与奋斗,历经多少劳累和辛酸;一个岛屿上的这群人,能够做到今天这样,走来不易。这不容易得到的结果,却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个泡沫。如何使这一群人继续坚持,继续努力?如何在这小岛上,给这群人开拓存在的余地?今天的吵吵闹闹,今天的好逸恶劳,都不是自存之道。眼下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面对这严峻的挑战,全民要警觉,尤其是社会、文化的精英,必须警觉,提醒自己,提醒社会,提醒群众,在泡沫破灭之前,能够早早努力,挽救几乎不可挽救的局面。台湾需要忧患意识,只有想到将来会发生不敢想象的后果,才会鼓起勇气,努力找出路。
媒体关注与评论
要有人写中国历史,不写政治、战争、制度、帝王将相,专写老百姓,那个人一定是他。——《北京青年报》能把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好看的,非大学者不能为,因为只有大学者既能够钻进去,又能够跳出来,所以写出东西来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新京报》他能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阐释得举重若轻,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广州日报》
编辑推荐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编辑推荐:一本读懂台湾的历史与现实的书;了解过去的台湾,理解现在的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写给两岸同胞的台湾简史。
名人推荐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我老师学问很大,但很天真。——王小波我学了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不糊涂。——许倬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