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郑永年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改革及其敌人》是“郑永年看中国”系列之一,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国内政治(主要是政治改革)的评论文章。
毫无疑问,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政治改革的进程。但恰恰对于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少。左派和右派之间的争论越来越 空,越来越情绪化。本书作者郑永年先生认为,无论是左派的恐惧主义还是右派的幻想主义,都没有出路。政治不改革已经造成了诸多非常深刻的负面结果,威胁到执政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改革如何进行,又不能不顾中国现实,牢牢抱住西方的教条。中国必须根据自身的 政治传统和历史轨迹,找出适合自身条件的改革途径。这是一项充满矛盾和困难的伟大事业,处处呼唤着政治家的理性、魄力和自我约束。
本书围绕政治改革这一宏大题旨,按照变革中的精英政治、腐败治理、渐进开放、意识形态重建、民主的中国模式、政治改革的基本议程等重要主题,对中国式政治制度建设作了独立、独到的探索。
作者简介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黄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4部,主编学术著作12部。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是香港《信报》1997年至2006年的专栏作家,2004年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变革中的精英政治
技术官僚和政治智慧
新领导层政治议程的新选择
接班人制度还有最艰难的一步
第四代的政治改革观
胡耀邦与当代中国政治
回到邓小平?
十七大与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政治退出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第二部分 新社会契约与合法性
中国社会问题的终极根源在哪里?
从“隐性契约”到“显性契约”
新的“契约”、新的考验
胡温新政与中国社会主义新潮
中国和谐社会要求重建社会契约
第三部分 权力与腐败
副省长竞选组织部长和权钱交易
再论为什么中国的腐败得不到控制
对腐败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对陈良宇案应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当依靠社会力量反腐败
中国官员腐败的道德代价
第四部 重建意识形态
为什么必须重建意识形态?
社会转型要求中国重建意识形态
人本社会主义与中共新意识形态
政治的道德与道德的政治
中国民族主义的民族性在哪里?
中国新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宣传部门应致力于确立社会共享价值
中国的政治改革要从细节开始
第五部分 开放与政治转型
开放政体与中国的政治转型
中国的媒体开放与政治变革
渐进开放与中国政治转型
为什么说中共要转变成为一个开放的政治过程
开放、发展与民主模式的选择
中共党员要“志愿者”化
强政府、强社会当是中国社会管理的方向
第六部分 民主与利益代表
是利益代表危机还是利益表达危机?
阶级性政党还是超阶级精英阶层?
中国的政治危险在于三种权力的失衡
民主不会忘掉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改革与中共的政治领导权
中共转型是重新定位于人民的关系
文人传统的衰落与中国政治的困局
第七部分 民主的中国模式
新一波“党内民主”政治改革?
大民主、小民主和执政党能力建设
中共党内民主的大趋势
反思民主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民主化
亚洲民主乱象让中国引为鉴
中共党内民主与党政关系
中国的党内民主与政治安全
中国的民主化及其限度
中国不是阿拉伯世界
第八部分 政治改革的基本议程
政治改革,改革什么?
党的改革是政治改革的核心
党政不分就不会有利益代表
高官问责与中共新政治文化
四中全会与党、政、军关系的变化
中国人大改革新动向
政协改革与政治机构的协调
公共财政制度和中国的政治改革
中国要明确政治改革“路线图”
“顶层设计”克服中国改革的既得利益
第九部分 政治改革的挑战
中国制度创新的核心当为政治改革
中国的转型与对执政党的新挑战
政治改革与中国的制度崛起
后奥运会中国的政治改革
中国的政治改革向何处去?
中国政治“不改革”的限度
从改革到革命:中国政治变革的一般规律
中国共产党最需要的是什么?
章节摘录
版权页:本栏曾经谈及中国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崛起及其对执政党带来的挑战。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各种思想层出不穷,既有世俗的,也有具有宗教色彩的;有传播于大学校园的,也有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思想往往各执一端,吸引着各自的认同者和支持力量。就是说,和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不同,这些思想往往只吸引一部分社会群体。但对部分社会群体来说,一种特定的思想就成为其意识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思想或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属正常。经验地说,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处于像中国这样的大规模的转型,都会产生多元思想。这同时也说明,针对多元的思想,有关方面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政治或者行政控制,都不会有效。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整体意识形态的消失和主流价值体系的缺失。在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核心意识形态。在那个时代,对意识形态的强调过了头。由于用意识形态来衡量一切,导致社会发展出现很大的问题,甚至导致了衰落。再者,尽管执政者在当时也试图把毛泽东思想变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但在这方面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领域的主题一直是去意识形态化。这在一定历史阶段非常必要,因为抓经济建设,需要实事求是。一旦出现争论,执政党的方法是“不争论”。经过了那么多年,现在的情况是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衰微,同时中国社会也缺乏共同或者共享价值观。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效的政策就首先取决于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妥协。利益妥协的首要前提就是利益表达,对国家政策的争论是利益表达的最重要途径之-。 ——“回到邓小平?”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改革必须从执政党及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变革中来展开。从学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改革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中国当依靠社会力量反腐败”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社会群体,因为革命的需要,学会了如何把一件具体的事物意识形态化、道德化,但从来不知道如何把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转化成为具体的制度细节。如果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一味地追求大制度的变革,中国的制度建设很难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中国的政治改革要从细节开始”防止革命的唯一路径就是改革。革命是激进,改革是渐进。在中国的环境中,革命的结果往往是没有变化,因为在很大程度上,革命就是推倒重来;渐进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变化。 ——“中国政治'不改革'的限度”
编辑推荐
《改革及其敌人》法治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中国的政治改革可以沿着这些已经出现的改革话语前行,无论是自由派的幻想主义还是左派的恐惧主义都没有出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