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3-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敏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助手柳红说他“迂”,女儿晓莲说他“直”;理解他的公众视之为“经济学的良知”,否定他的一些人将他划入“保卫富人联盟”。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个坚守基本职业操守的普通知识分子。被历史洪流裹挟,未可幸免地参与其中。令他至今仍深以为愧的事情,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对其恩师兼挚友孙冶方先生的批斗。尽管斯人已去,他依旧将过往的“迷失”化作内心不息的鞭策。追寻有时,坚持有时,以日益专业精进的思考,为这个转轨变革之中的东方古国孜孜以求,使先知们的学术理想之花开满人间。现实世界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两全之难,让当代这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追随者痛心疾首。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走向理性而持续的繁荣,也渴盼自己的同胞都能过上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见证时代的潮落潮起,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这位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如今越发明白,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均衡目标,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法治”,两者须臾不可或缺——这是通向彼岸的必由之路。
内容概要
本书原名《通向彼岸之路》,旨在向大众、尤其是代表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还原吴老深邃的经济思想,消解那些对他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让更多的人们随吴老看清中国改革的“彼岸”。因为,我们深知,对没能像吴老那样,亲历过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经济大转型的新一代而言,倘若为那些误解和争议所蔽,因人废事,从而对市场化意义有所误解、对经济改革目标有所偏离,势必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民主法治进程。这是吴老们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有责任、有力量从己出发做的一点实事。
作者简介
朱敏,江西奉新人。先后就读于西北政法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街”财经书系出版人,胡润百富“学者先锋”。出版《中国经济缺什么》等著作;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辑。
关注经济转轨与制度创新,追求专业精神与人文情怀。
E-mail:guoyanzhumin@163.com
书籍目录
第一部 【1930—1949年】理想之光 第一章 家族传承 第二章 父亲母亲 第三章 科学与实业 第四章 红色的萌芽第二部 【1949—1976年】“莲”与“兰” 第五章 进步青年 第六章 “苏联模式”的困惑 第七章 所长孙冶方 第八章 批斗“中国的利别尔曼” 第九章 “派斗” 第十章 高山流水迎顾准 第十一章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第十二章 “莲”与“兰” 第十三章 黎明前的最后黑暗第三部 【1976—2000年】“市场经济旗手” 第十四章 大转折 第十五章 接触“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第十六章 通胀与短缺 第十七章 整体改革 第十八章 价格闯关 第十九章 “计划”与“市场” 第二十章 国企改革 第二十一章 抓大放小 第二十二章 民营经济亮点之探 第二十三章 技术还是制度?第四部分 【2000年至今】法治化市场 第二十四章 中国股市之争 第二十五章 “拉美化陷阱” 第二十六章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二十七章 大国抉择 第二十八章 走向大智慧 第二十九章 改革的“下一棒”附录 吴敬琏主要著作年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为实现心中理想,邓孝然甚至从大西南来到冰天雪地的关东,梦想成为农场主。然而,时运不济的邓孝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赍志而殁。和弟弟邓孝然所不同的是,身为兄长的邓孝可,也就是吴敬琏的大外公,选择的是通过另一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报国情怀。作为四川立宪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主张宪政法治理念的邓孝可才华横溢,思想敏锐,用他的如椽大笔,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留日期间,邓孝可拜在梁启超门下,并成为梁的及门弟子。邓孝可一生中最钦敬的人就是梁启超,任公也对他额外关照。梁启超在1910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及他对邓孝可及几个朋友的思念。1909年10月,邓孝可担任了咨议局机关报《蜀报》的主笔。1910年8月15日至1911年6月中旬,秉持“监督行政,促进立宪”的《蜀报》尽管只发行了12期,却因启迪民智、伸张民气,在四川报界成了旗帜性阵地。对邓孝可来说,他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迹,就是作为主要发起人,参与了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工作。正是这场运动,充当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直接的导火索。20世纪初,四川民众为反抗列强掠夺中国铁路主权,由四川省留日学生首倡,经四川总督锡良奏请,1904年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第二年改为官商合办,1907年改为商办有限公司。当时,川汉铁路公司采取“田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股方式,为明确股东权利而设立股东会。在190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股东会上,邓孝然当选为13位董事之一,开始了自主投资铁路建设的事业。历经数载筹集,不仅鄂、粤、湘、川四省的乡绅成为股东,连一些农民也握有股票。粤汉铁路开工修筑,川汉铁路从宜昌到万县的一段也已动工。从当时情况来看,这两条铁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然而,列强为便于对中国进行侵榨,觊觎铁路修筑权久矣。一旦他们窃取铁路命脉,不仅可以利用它调运军队,镇压国人反抗,而且可以直接控制铁路沿线的城镇乡村和矿产资源。
后记
我问周南老师:“平常,吴老的一天都是怎么安排的?”这位与吴老相濡以沫、风雨与共的妻子从容答道:“除了睡觉和吃饭,就是读书。”想来,读书习惯,多半是他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家庭熏陶所赐。不过,少年时代,吴敬琏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读书无疑是他最好的、或许也是唯一的生活方式。那时,他爱读俄语小说和鲁迅作品,其中,与之今后人生道路和中国经济风云密不可分的《资本论》,他竞可熟背如流。经历过一次次平常又神奇的人生机缘之后,那个曾经只能靠阅读报纸和“偷听”电台,藉以触摸时代的昔日少年,与时代渐渐发生关联,直到深刻影响时代的进程。至今,这位已是经济大师与学界泰斗的八旬老人,依旧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依旧在传道授业、著书育人。多少年以前,还在病床上阅读着他人故事和经济理论的那个求知少年,多少年以后,成为后人笔下奋力书写、供同道者研究学习的阅读对象。欣喜于深切关注吴老的同道者越来越多,庆幸于自己忝列其间,与智者为伍。试问,世间聪明人何其多、智者何其少呢?智者是真正能够照亮世人心灵的人,他时不时地省示人们:少一些“低头数孔方”,多一些“仰面望星空”。就在获赠吴老《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限量珍藏版时,我这份尝试梳理并概括其经济思想源流及贡献的习作,得以与吴晓波先生即将出版的吴老传记一道,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共同的长者和智者送上了阵阵墨香,盛满了后学者的敬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顾准临死也没有看见曙光;孙冶方还在改革道路的探索时期就辞世了:薛暮桥也只参与了市场经济蓝图的制定和开始阶段的施工。我比他们幸运得多,因而责任更大。 ——吴敬琏永远是经济学家中的典范,是中国人民的良心。 ——茅于轼乐见市场经济炼成法治经济,痛诋权贵资本扼杀人民资本。媚官媚商之浊世,幸存此人;忧国忧民之清流,端看吴老。 ——《南方都市报》
编辑推荐
《吴敬琏:风雨八十年》:助手柳红说他“迂”,女儿晓莲说他“直”理解他的公众视之为“经济学的良知”否定他的那些人将他划入“保卫富人联盟”他其实只是一个纯粹的人、特立独行的智者见证时代的潮落潮起,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