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1-0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郑永年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模式的崛起可以说是2l世纪国际关系上的一件大事情。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但“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却发生在本世纪。因为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因而讨论中国模式就是要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和国际发展这两个维度中去探讨其意义。就是说,中国模式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意义,就要从国际环境的变化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既然和国际环境分不开,那么也自然对国际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开放”表明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世界发展经验的组成部分。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开始,国际社会对此表现出来的关怀并不亚于中国社会本身对此的关怀。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其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西方世界的一些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话语变迁中看出。早期在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对中国一片欢迎,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使中国很快演变成为另一个西方式国家。但当他们最终意识到中国不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他们”的时候,西方就从90年代初开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到“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等,循环反复,从未间断过。
内容概要
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 本书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眼光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纷繁的表象,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作者简介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黄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4部,主编学术著作12部。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是香港《信报》1997年至2006年的专栏作家,2004年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
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前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第一讲 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 不能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 社会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社会多元促进政制改革第二讲 中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引言:余英时vs姜义华 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及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设 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第三讲 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 引言 国家与民主 国家、民主和发展中国家 国家建设和中国的民主化 第四讲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党的第二次转型第五讲 民主化的中国模式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 中国的渐进民主化第六讲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模式 金融危机和中国模式 中国的复合经济模式 社会改革和中国模式的改进第七讲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中央地方关系问题 现象的根源 现代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选择性集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第八讲 放权改革:中国的中央、地方与公民社会 两种分权概念 政府间放权如何造就经济的高速增长 政府间放权的负面后果与重新收权 国家一社会放权的举步维艰 结论:进一步实行国家一社会分权第九讲 必须保卫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政策 发展动力与社会后果 曼库尔·奥尔森和卡尔·波兰尼 开放与市场发展 开放政策不均衡的影响 政治改革和利益代表 社会开放和不均等的政策参与 为什么必须保卫社会第十讲 乡村民主和中国政治进程 农民与民 中国农民的新特质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形式 乡村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建设: 简短的结论第十一讲 农民与民主:村民自治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点 作为一门显学的农民民主 理论认识的进步和现状 现存理论的批判 农民与民主关系的再思考 简单的结论第十一讲 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学习些什么 新加坡能不能学? 权力的有效集中 融政党于社会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反对党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标志 领袖的作用 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政改前景结语: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章节摘录
插图:第四讲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讨论党的转型,首先就面临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问题。尽管我们也称呼“党”,但这个概念和西方政治学的“政党”概念不同。我们有必要讨论中西方政党的不同。“政党”这一概念本身是在19世纪才开始被使用的,是欧美代议制度和普选制度发展的产物。政党最初是指通过参与选举而获得公共职位的组织,后来用来指称那些并非以参与选举为目标的政治组织,甚至那些意在消灭选举制度的政治组织。可以说,近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讨论政治免不了要讨论政党,讨论民主政治尤其如此,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摩尔曾经把西方民主的发展过程概括成为一句话,就是“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然而,资产阶级是通过政党政治与君主贵族等分享政权的。同样,工人阶级崛起后也是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进入政治领域的。政党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时,言必称政党。在中外学者当中,很多人都会把民主化和开放党禁、实行多党制和政党竞争等联系起来。无疑,这样的观点是通过比较中国政治制度和西方民主制度的不同运作方式后得出的。不管怎样,因为这些研究只是从民主政治运作的内容出发来考量政党,政党也因此只是被狭义地规定为一种整合和表达各社会群体利益的机制。的确,光就民主政治运作的方式来说,这种说法甚为确切。但是,它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历史地把政党放在国家建设的内容中来考量。现代政党起源于西方,然后再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政党在西方社会国家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不同于其在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有必要简单地讨论一下政党在不同国家所起的作用。
编辑推荐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编辑推荐:中国的高速发展能否持续?中国共产党怎样成功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何去何从?中国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地方关系如何破局?怎样看待中国的民族主义?〈br〉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将引领你穿越各种思想纷争的迷雾,真正读懂中国。〈br〉在国家建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什么模式可以仿效和追求的,不管怎样,最重要的不是从任何主义出发,来做些无结果的理想的实战,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政治情形出发,对现行制度进行渐进式的重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