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出版时间:2010-01-0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郑永年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模式的崛起可以说是2l世纪国际关系上的一件大事情。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但“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却发生在本世纪。因为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因而讨论中国模式就是要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和国际发展这两个维度中去探讨其意义。就是说,中国模式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意义,就要从国际环境的变化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既然和国际环境分不开,那么也自然对国际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开放”表明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世界发展经验的组成部分。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开始,国际社会对此表现出来的关怀并不亚于中国社会本身对此的关怀。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其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西方世界的一些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话语变迁中看出。早期在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对中国一片欢迎,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使中国很快演变成为另一个西方式国家。但当他们最终意识到中国不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他们”的时候,西方就从90年代初开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到“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等,循环反复,从未间断过。

内容概要

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    本书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眼光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纷繁的表象,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作者简介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黄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4部,主编学术著作12部。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是香港《信报》1997年至2006年的专栏作家,2004年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
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前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第一讲  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  不能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    社会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社会多元促进政制改革第二讲  中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引言:余英时vs姜义华  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及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设  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第三讲  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    引言    国家与民主    国家、民主和发展中国家  国家建设和中国的民主化  第四讲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党的第二次转型第五讲  民主化的中国模式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    中国的渐进民主化第六讲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模式    金融危机和中国模式  中国的复合经济模式  社会改革和中国模式的改进第七讲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中央地方关系问题  现象的根源  现代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选择性集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第八讲  放权改革:中国的中央、地方与公民社会    两种分权概念  政府间放权如何造就经济的高速增长  政府间放权的负面后果与重新收权  国家一社会放权的举步维艰  结论:进一步实行国家一社会分权第九讲  必须保卫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政策    发展动力与社会后果  曼库尔·奥尔森和卡尔·波兰尼    开放与市场发展  开放政策不均衡的影响   政治改革和利益代表  社会开放和不均等的政策参与    为什么必须保卫社会第十讲  乡村民主和中国政治进程  农民与民  中国农民的新特质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形式  乡村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建设:  简短的结论第十一讲  农民与民主:村民自治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点    作为一门显学的农民民主    理论认识的进步和现状  现存理论的批判  农民与民主关系的再思考    简单的结论第十一讲  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学习些什么    新加坡能不能学?    权力的有效集中  融政党于社会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反对党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标志  领袖的作用    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政改前景结语: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章节摘录

插图:第四讲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讨论党的转型,首先就面临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问题。尽管我们也称呼“党”,但这个概念和西方政治学的“政党”概念不同。我们有必要讨论中西方政党的不同。“政党”这一概念本身是在19世纪才开始被使用的,是欧美代议制度和普选制度发展的产物。政党最初是指通过参与选举而获得公共职位的组织,后来用来指称那些并非以参与选举为目标的政治组织,甚至那些意在消灭选举制度的政治组织。可以说,近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讨论政治免不了要讨论政党,讨论民主政治尤其如此,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摩尔曾经把西方民主的发展过程概括成为一句话,就是“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然而,资产阶级是通过政党政治与君主贵族等分享政权的。同样,工人阶级崛起后也是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进入政治领域的。政党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时,言必称政党。在中外学者当中,很多人都会把民主化和开放党禁、实行多党制和政党竞争等联系起来。无疑,这样的观点是通过比较中国政治制度和西方民主制度的不同运作方式后得出的。不管怎样,因为这些研究只是从民主政治运作的内容出发来考量政党,政党也因此只是被狭义地规定为一种整合和表达各社会群体利益的机制。的确,光就民主政治运作的方式来说,这种说法甚为确切。但是,它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历史地把政党放在国家建设的内容中来考量。现代政党起源于西方,然后再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政党在西方社会国家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不同于其在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有必要简单地讨论一下政党在不同国家所起的作用。

编辑推荐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编辑推荐:中国的高速发展能否持续?中国共产党怎样成功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何去何从?中国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地方关系如何破局?怎样看待中国的民族主义?〈br〉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将引领你穿越各种思想纷争的迷雾,真正读懂中国。〈br〉在国家建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什么模式可以仿效和追求的,不管怎样,最重要的不是从任何主义出发,来做些无结果的理想的实战,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政治情形出发,对现行制度进行渐进式的重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模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8条)

 
 

  •   中国的高速发展能否持续?中国共产党怎样成功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何去何从?中国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地方关系如何破局?怎样看待中国的民族主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将引领你穿越各种思想纷争的迷雾,真正读懂中国。
  •   虽然对于到底存不存在中国模式这一命题的争论还是不绝于耳,但对于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来说,成就是斐然的。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陷入政治动荡,经济停滞不前以及金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危机的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危机在政府的有效的调节之下,经济依然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中国无疑是经济上的一颗国际巨星。是什么催生了中国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发展逻辑,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与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到底有没有某种联系,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方向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但是,正如中国模式的概念源于外国学者的研究一样,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国外学者的研究似乎比国内学者研究的更加的深入,细致与全面。郑永年的这本《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正是这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一。      正如作者给书的命名给我们所强调的一样---经验与困局,他的分析不在于去用种种关于政治的或是经济的理论接揭示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而是在对中国实践的持续关注的基础之上来展现中国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发展的机理。对中国模式的关注首要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即对快速的经济发展的解释。总结一下郑永年的观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和平的国内外环境。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没有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的动荡局面。激进的民主化改革迅速的摧毁了旧的国家制度,却没有相应的建立起规范社会动员的有效制度。而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并没有从政治领域开始,在政治领域任然保持着高度的控制,在经济领域给与充分的自由。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能够予以重视,积极的推动社会改革。第二,社会的开放以及对产权的保护。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社会,社会缺乏流动与竞争,资源牢牢的掌握在国家的手中。邓小平的开放政策不仅是对外的开放,还有对内的开放。对内的开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对社会的开放,即允许私企的存在于发展,用市场手段调配社会资源。允许私企的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私产权利的保护。诺思把一个国家能否对产权的有效保护看作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把第三世界国家混乱的产权关系视作为政府对产权保护的失败,从而造成了其经济的困境。我国一些学者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即我国的经济建立在低权利,低自由的基础之上。笔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正向张五常指出的一样,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如此快速的发展一定是我们的政府作对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说我们的经济建立在低权利、低自由的基础之上,对比的一个视角可能是与西方国家,而并没有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现状。虽然在政治建制上,我们没有西方那么广泛的分权,没有政党政治,没有三权分立,没有司法独立,但是政府在行政上确保的对产权的保护抑制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分掠夺,从而保护了私企的市场行为。第三个原因就是政府间分权导致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县级竞争”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里面提到过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刚好与郑永年的观点不谋而合。虽然两者关于竞争的主体不同,郑永年把这种竞争的主体界定在各个层级的地方政府,而不仅仅是县。地方政府竞争局面的形成也是中央政府分权的结果之一,特别是在90年代分税制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税收上的分配格局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积极充当着招商引资的角色,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同时中央给地方放权也给予了地方政府很大的经济自主权,这样地方政府就能够根据每个地方的特色与优势制定自身的经济发展计划。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我国的民主化走向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往往为许多国外学者抨击。在民主作为一种国际共识,甚至是普世价值的情况下,中国能够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如何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作者对于民主的本质及其表现以及中国民主化道路的见解独到。业已存在的关于民主的论著中,民主从来都是西方语境下的。结合西方的民主实践,这种民主就表现为多党竞争、议会制、选举制等。如果以西方民主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民主无疑会得出比较悲观的结论,因为从我们政党与国家的这种关系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在中国所有经历过的历史政体中,我们没有民主的实践,不曾有民主的启蒙,如果不去实行西方式的民主,那么我国的民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很长的时期内,关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并没有列入政府的政治改革进程之中,这也是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东欧一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可以发现,旧的非民主的国家制度在激进的民主化改革中迅速的被摧毁,但是新的制度却并不能随着旧的制度的解体而构建起来,从业引起了政治上的动荡局面。这些国家民主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在国内一系列制度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强行推定国家的民主化改革,郑永年称之为“外推式”,而中国并没有盲目的推行民主制恰恰是我国稳定的一个重要应诉,在民主化制度建立起来以前,有一些制度必须要提前建立,以承受民主化改革带来的急剧增长的社会动员。所以中国的民主一定是“内生的”即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利益的队员化发展催生出民主机制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妥协。      关于农民与民主以及中国的乡村自治民主实践,笔者认为是最精彩的一部分。在西方的语境中,农民阶层从来不是民主的推动者。西方的民主的实践一开始是资产阶级以经济的力量向君主贵族阶层身份特权挑战,工人阶级以组织以及人数的优势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农民只是一个被动的被动员阶层。但是在中国,民主的最开始的实践却是从农民开始的,即农村的乡村民主自治制度。作者认为通过这种乡村民主的向上推移大抵上可以看出我国的民主化路径,即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发展道路。这也是17大报告中提到的要发展的两种民主的形式。作者显然对中国的这种民主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乐观精神,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疑惑。1)虽然农民阶层的自治独立被作者认为是农村民主实践可行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也同样要看到,农村并没有纳入到我国正式的行政组织体系的机构之中,也正是这种独立自治的地位才被赋予了民主选举的形式,而一旦这种民主形式被用到正式的、更高层次的政权体系之中,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将会及其困难。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这是中央政府所不愿意出现的一种情形。2)农村特定的环境决定了自治的形式到底具备多大的民主价值。农村社会依旧是人情化的,松散而缺乏组织性的,利益的主体比较单一,利益的纠葛就比较少。民主在多大程度上是解决集体问题的方式呢?政府给予了村民自治的权利,或许在哪里民主只是闲暇的自娱自乐而已3)村民自治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村民自己选择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不作为一级政府,基本没有它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是服务,农民对它不存在依赖性,这样到底谁当选又与农民本身有多大关系呢?如果选举的人是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人,如何保证选举的理性要求。所以,虽然作者把乡村民主作为中国民主化的开端,但这种形式的民主到底要经过多长的时间被运用到真正的民主化改革之中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情。
  •   郑永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学者,经常在网上看他的文章。他宏大的视野,冷静的态度,全面的分析,独特的建议,总是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对中国现在问题的分析,不是一般学者的批评,而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是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让人很受用。但他也不是所谓的奏折派,马屁精,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一个学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祖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关注和期盼。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当代重要政治问题的分析,他们有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央地方关系、社会建设和民主化。作者总是能够给出独特的分析和建议。
    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大力推荐给关心中国发展的读者们。
  •   中国模式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可以普遍效仿的成功模式呢 ?对于这一个问题,我持一种谨慎的乐观,并为中国模式的危机深感忧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如此概括出人们的普遍感受:横向有落差,纵向有进步。我们既自豪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对中国模式的危机感到忧虑和困惑。中国目前的现状,如同一台高速行驶的问题列车,快速的发展转移了危机的关注,缓和了矛盾和紧张,但是这台列车一旦慢下来甚至停下来,那将意味着矛盾的集中井喷式爆发,其影响难以预测。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仍从经济、政治和社会这三个维度来剖析。因为改革是把双刃剑,成就源于此,问题的根源也在此。

    首先是经济层面。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也饱受争议。从发展方式上讲,中国经济总体上是一种粗放式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是我国环境、资源、和社会承受力不堪重负。经济在脆弱基础上呈现一种繁荣,像病人脸上尴尬的微笑。这种不可持续的牺牲长远以谋求当下的福利,让我们的环境岌岌可危,资源严重浪费,社会差异和不平等的矛盾暴露无遗。

    从经济成果的分配上讲,我们国家的现状时国富民穷,国进民退,政府和国企与民争利,垄断普遍存在,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垄断部门靠着行业内的垄断优势积累起惊人的巨额财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私有的民营企业和千万万万的劳动者。但是,由于权利和身份上的不对等,导致利益分配和市场竞争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应有的福利份额。人民没有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果实,财富创造的主体不得不面临巨额财富“与我何干”的尴尬。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在为国家当廉价劳动力,承受着一种公开的名正言顺的压榨。

    从总体经济格局上讲,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极度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与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差别,广大内陆尤其是中西部依旧原是落后,成为“漂浮在富裕海洋上的孤岛”(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城市日新月异,农村死水一潭,这种牺牲一部分成就另一部分;在发展机遇上给予先后差别对待的不公平政策,使中国出现了“诸侯经济”的格局,这种局面无时无刻不挑战者社会正义的基本底线。

    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对我国已有经济发展资源和潜力的提前透支、过分挖掘。改革开放前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承受了改革的风险和压力,在为改革开放提供缓冲的同时被捅的千疮百孔。秦晖认为中国经济的奇迹是由高投入、低人权、负福利带来的,是以自我剥削的方式成为别人透支的对象。

    其次,我们关注政治领域。改革就意味着力量的重组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改革恰恰是对社会各阶层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调整。遗憾的是,这一调整很不完美。

    其一,改革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变。最直观的工人阶层,他们由原先国家的领导阶层变成弱势群体。这集中体现在改革中的国企职工下岗和资本重见天日后所造就出的亿万农民工。曾经政权的基础在改革中成为牺牲对象,可谓天翻地覆。与此同时,新兴崛起的刺眼群体是官僚权贵和衣服与官僚权贵的暴富阶层。时下最为使人诟病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源于此。奇特的是,中产阶层并没有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迅速壮大,他们的增长速度缓慢却立即被带上“房奴”“车奴”的枷锁,成为 “活不起”“死不起”的阶层;最为可悲的还是广大赤贫的农民。改革开放前农业服务于工业,生活捉襟见肘还得勒紧腰带搞建设;改革开放后农村立即被卷入商品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本就羸弱分散的农民彻底成了社会的附庸;土地里刨不出足够生存的货币,妻儿成为血汗工厂里的廉价劳动力,毫无尊严和地位可言,经济格局的底层使他们俨然成为“二等公民”。

    整个社会结构由改革前近似柱形成为如今的金字塔型结构,纺锤形结构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面前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

    其二,改革开放必然造就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这位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民主和自由是协调多元利益和价值的有效的平台与框架。但是,相应的民主改革严重滞后,使多元利益缺乏及时疏导和协调的渠道,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压力。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群体事件、民族矛盾、上访拆迁、贪污腐败、言论自由、扫黄打黑等让人们对于社会的沉疴陷入沉痛的反思和警醒。国家和中央对于现实问题,似乎只能疲于应对,胡温新政带来希望的曙光,但要真正达成“和谐”,政治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层面,我们每个人都真切的感受到了切实的进步和巨大的落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个人和社会都是参与其中的主体,而社会是一定相关联利益个体的自发的天然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依然呈现一种更加混乱的状态。稍有观察,我们就能觉察到这一点:进步的推动的力量一直挣扎在保守的、桎梏的统治下。希望和落差同样巨大。

    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讲,改革的呼声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再听都觉得厌烦,但是这一高度共识却丝毫没有带来社会改革的显著进展。各方都在呐喊,但车子还在原地,除过努力方向不一致外,最致命的是社会整体的组织程度太低,力量过于分散,发育不够健全。

    很多地方,人们希望政府管一管,但丝毫不见权利的影子,有些现象就无法无天;很多地方政府又似乎无处不在、无微不至。这样一种政府和社会职责的错位与混乱有时让人无所适从。以非政府组织(NGO)为例,2008年大雪、地震、奥运会等让人看到了民间社会团体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强劲的力量和希望,被誉为“公益组织年”,但可惜这并不是公益组织的春天,其后不伦不类的境遇让这个短暂的“春天”夭折在寒潮中。民间组织在扶贫。帮困、慈善、环保、宗教、族群、人权、维权、救灾等方面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得不到政府的信任,没有得到应该被赋予的权力,反而遭到政策限制和监管。大国寡民的时代,让很多弱势群体淹没在盛世的繁荣中,歌舞升平盖过了个体微弱的哀嚎与呻吟。没有组织的依托是他们缺乏自我权利维护的底气和资本,在政治和经济实力之上的游戏规则下,进一步被边缘化,绝望和极端正在前方召唤一个个无奈的、脆弱的个体 …

    当然,解读仅仅是一种认识上的分解辨析,代替不了,也产生不了建设性的实际效果。但这就是我所认识并生存其中的中国,一个希望与绝望交杂,进步与落差并存的世界,她的危机令人不寒而栗,她的希望令人心驰神往。我想,做为一个青年,我所能做的就是在黑夜中睁大我黑色的双眼,用希望压制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向着微微泛着光明的地方努力走。
  •   这本书很好
    此书比较枯燥,类似读书的政治课本,要有心理准备。
    郑永年,最早是从凤凰网上的评论知道他,觉得观点新颖而不僵化,所以后面陆续有关注他。因为看这本书之前刚好看了《吴敬琏传》,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政策执行有了一个初步的形象的认识,所以看这本理论书比较容易吸收。和《吴》一样,本书主要强调现阶段制度化改革,强调法治。
    获益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民主化概念的深刻分析以及如何处理经济、制度和民主三方面发展的关系,这些阐述很好的解释了现在为什么亚洲若干所谓民主国家经济政治反而动荡,有些国家民主化滞后,反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总而言之,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也是需要基础。没有国家制度,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民主也会成为一味毒药。
  •   一般人评价中国的政治改革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源自感性认识,像郑永年这样根据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对比东、西方民主和政党形成历史的不同,令人信服地指出了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去向。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转型的讨论,还很少见有人作如此理性的评述。总之,这是一本十分值得一读的好书,开卷一定有益。
  •   阅读此书,始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感,看过一遍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再看一遍才发现里面许多的看法观点思路之前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到,不夸张的说看这本书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自己是法政专业的学生,学校里的课程说实话真实没什么实质的见地,都是一些老古董受时代文化的影响,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实用性都不大,学习到的知识用来分析现实问题要么捉襟见肘要么风马牛不相及,而郑永年教授的确学术功底深厚,思路角度宽阔,对问题的分析举重若轻,寥寥几句就说出问题实质,看这本书首先应该学习的是作者对问题的包括方方面面的宏观认识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逐渐探讨到问题实质的思路,本书的众多结论总结也是值得学习的。
    以上是一个还是学术门口苦苦徘徊的新手阅读此书的感受,我觉的看完一章后仔细思考联想,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见解和思路,还可以把大学课堂上那些形而上的理论重新认识联系起来,真是本值得读读的好书,高手莫笑。
  •   这本书论述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郑永年真不愧为中国问题专家、
  •   郑永年教授很客观,以一个第三者角度剖析当下的中国政治,虽然让你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但一针见血。
  •   一直以为郑永年是那种难得的对于中国大陆的政局、社会有独立的、客观且理性的认识的海外学者,因此这本书自然不能错过。
    相对于其他那些动辄几十块的类似题材的书,这本也算是性价比很高的。
  •   对于“中国模式”是否存在,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说有者有之,否认存在的也有之。作者站在理智分析的角度去评析,给人很多启发。例如,对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1840年分析到上个世纪末前后的《中国可以说不》;从共产党的夺取政权到执政党的本质变化;对民主体制的剖析,特别是讲亚洲的民主社会特点;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分析,这些敏感话题说的客观而不偏激。作者的身份决定了他有着学者冷静思考的可能,而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做学问的穷究精神更使得此书有了很少人云亦云的味道。我看后深获启迪,所以多买几册送给我认为应该看的人。也听到有思想活跃者的评论,也感到此书的结集方式有不足,但我认为仍是我今年读到的好书之一。如果是关心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人,都值得一读。
  •   读完之后感觉很有收获。郑永年是值得敬重的,很有见的的一位学者,他的文章往往能直指中国的症结所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就需要这样的独立精神,专业精神。
  •   买这本书,首先当然是因为作者是郑永年先生,其次是书名和里面文章的标题很吸引人,断断续续,今天才看完,我觉得读完这本书对民主制度、对中国大陆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路径会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认识,不是说这样的认识一定准确,但是至少让我们学会思考。总之,这本书值得一度
  •   经常看郑永年老师的文章,喜欢他分析问题的风格。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大有作用,当官的真应该好好读读。
  •   郑永年的文章写的挺好的,分析中国也较为透彻,如果笔法学学张鸣就好了。
  •   郑永年的书对于我们认清中国社会现状很有帮助
  •   郑永年教授的代表作,认识中国,最好做一下这本书
  •   说一下买书过程吧,发货:昨天晚上下的订单,今天下午送到手中。
    付款:当面直接把钱给了送货人员。
    书的质量:基本满意,纸张细滑,印刷清晰,手感不错。
    与这本还是有缘分的,以前是买了一本郑永年教授些的《改革及其敌人》,还是从旧书市场买的二手书,没想到还花了十五块。不得了,一看就感觉如获至宝啊,有时间就读,被书中新颖的观点吸引,于是按图索骥,觉得买这本书。
  •   喜欢郑永年侃侃道来不偏不倚的风格。对不同的民族国家民主政治产生的分析很有见地
  •   刚知道郑永年没有加入新加坡籍,虽然在新加坡
  •   之前在网上读过郑永年老师的文章,是一些发表在香港报刊上的评论文章,读来很有收获,内地的报刊是不会登载这么深刻的文章的。最近看到郑老师的书,毫不犹豫的买了,会尽快阅读,一读为快。
  •   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一本书,作者眼光独特,能理性客观的看问题,当然这和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外国的学者看中国的问题,有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也就更客观!不像中国的学者们,不是看不到,就是不敢说!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职称、二套房子、车子,呵呵,提起公共知识分子就为之汗颜!
  •   郑永年教授的思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   看了郑永年教授的书,可以无视国内的“专家”。
  •   郑永年的早报评论看了不少,第一次读了他的著作,感觉很有收获!
  •   在参考消息上读过郑永年的文章,剪了下来收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就买了。
  •   郑永年先生的书,人木三分,值得一读
  •   和一般的作者不同,郑永年保持了应有的客观和公正,支持
  •   听郑永年老师讲座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   很不错,郑永年的书就买了两本,打算以后多买一点!
  •   《联合早报》郑永年。。
  •   郑永年,我看过的他写的书都足够好
  •   书很棒,郑永年支持你
  •   郑永年的书值得看!
  •   郑永年的书,很有想法。这是一本论文集。对我的思考很有帮助。而且价格也很好。
  •   体制外的学者的眼光相对比较客观 。建议读此书的朋友结合《辩论中国模式》和《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一起看,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   作者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对中国社会现实也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   中特课程要求看的,要写读书报告,据说是党校学习资料,看了一半,感觉不错,对中国模式的理解比较透彻,好书。
  •   中国模式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模式,它虽然有一些长处,但也有许多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本书概括出了中国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我们能更全面更理性地认识当今中国。本书语言也很通俗,适合打众阅读。
  •   中国模式的改革、发展和进步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大事,是中国多年以来的变局,努力客观地评价、思考,进一步检讨,才能更进一步。
  •   是本好书 记录了作者对于中国模式的思考 反思及期冀
  •   越读越透彻,中国模式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说一说,而是有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实际,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的
  •   以前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演变没有全面的认识,都是粗略的自我理解,读完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不免有些敬佩的心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   比较客观地分析中国模式的经验与欠缺。可读。
  •   谈的都是当代中国政治避不开的大问题,谈得非常深刻、冷静,让本人中国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做得也比较中看。
  •   对当代中国做了客观、深入的分析,但是语言又不冷硬晦涩。因为工作需要,总要不断加强对政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的学习,所以经常会购买此类书籍来看,这本很不错。
  •   根据中国具体模式的分析可见中国现在的问题所在及以后会遇到的困难
  •   中国模式,这是最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词汇,此书分析详细,很有新意
  •   难得的一本好书,了解中国政治,政策的一本详实的读物
  •   郑先生虽然在新加坡,但毕竟也是华人文化圈,对中国的了解比较深刻,尤其是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有深刻认识,对未来有合理推断。
  •   有助于理解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模式
  •   实践证明,中国模式乃发展中国经济的有效手段,独立自主,复兴中华。
  •   翻看了一下这书,可能有隐约涉及中国问题的实质,值得关心中国的人看看,使我们更理性的看待中国国情,看到我党的努力与民族的希望
  •   第一次看郑先生的文章是在《南风窗》上,感觉很大气,通俗易懂,很有独创性,比起国内学院派的同类型的文章,更具有价值。也许真如 所言,研究中国问题的大家都在国外吧。

    作为《南风窗》的忠实读者,看到郑先生出书,一定要支持一下。
  •   了解中国,了解现状,我们民族的未来就在于分析清楚问题、解决问题。
  •   解读中国模式,思想很有见地,值得一看!
  •   看了这本书,重新认识了中国模式
  •   没有什么中国模式——外国人都没有这个概念
  •   了解中国模式的内涵
  •   中国正面对改革,这个书可以让你明白改革的方向。
  •   华人学者客观分析中国问题著作。
  •   让你读懂中国
  •   一本通俗的关于中国政治的书籍,读后收获颇多。
  •   对中国发展模型的关注者来说,值得一读!
  •   这本书很好地结合当代中国国情,给出了很好的崛起之法!是一本好书!
  •   见解倒未必精辟,且中国问题复杂无比,但总是一家之言,可供参考。
  •   正视中国存在的问题,叙说不急不躁,客观平实,让人看到希望
  •   好像是在为中国的发展禽图把脉,信不信由你
  •   受宜非浅!引发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思考!
  •   中国特色是万能的,任何不与国接轨的事都可以用中国特色四个字一言以蔽之。
  •   不错,和教科书上的东东差不多,国外的专家看中国,这一点做到了非常难得
  •   在独立建国后,后发展国家用政权的力量支持初生的资本主义,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共产主义类型的国家,则发展出了另一类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即使在拉丁美洲,那里并没有直接的殖民主义,但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国家的干预。在西方,新生的企业家阶层是推动民主的主力;但在第三世界,催生和支持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本身就是一项政治任务,要由国家来主导和辅助。当国家主导社会经济发展时,要国家同时必须对社会负责就变得极为困难。在西方,正是社会力量的壮大才驯服了国家力量。但是当社会经济的变迁要由国家来推动时,谁来驯服国家权力呢?这种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主是政治精英赋予社会的一件“礼物”。如果政治精英们不愿意给社会这样一件“礼物”,那么社会力量就不太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造就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
  •   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很不错。我是冲作者买的书。
  •   挺好的一本书,对中国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剖析!
  •   从本书中可获知对当下中国相对很中肯可行的认知。
  •   价格实惠,对于我重新了解现在的中国帮助较大。很不错的一本书,受益颇深。
  •   了解你身在其中的中国和你不知道的可能
  •   了解中国的一本意味深长的书!
  •   认识中国,就是认识世界
  •   观察中国比较到位
  •   非常有见解,非常有深度!立足于中国又超脱于中国,常有旁观者之清!
  •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作者作为一个教授,书中观点犀利,鲜明给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改革方向,
  •   这阵书非常浅显透彻,是我今年读到的好书之一,也让我做了不少笔记,思考了不少问题。什么是民主?如何保证秩序?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乱像是怎么造成的。希望国家稳定强大者,必须一读。我喜欢。
  •   看看中央党校看点什么书
  •   2010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   经验与困局
  •   经验也有,但困局更多,貌似已现在的经验不能解决我们的困局!
  •   老师上课推荐的一本书,看了看还不错,分析的挺透彻的
  •   其实没有模式,都是个性化的。
  •   作为杂志评论,写的深入透彻,文笔流畅清晰,值得一读。
  •   第一次看郑教授的书,把很多问题点的很清楚,以后要关注他的书
  •   对现实深刻的反思,对未来深刻的启示
  •   老师推荐的,应该是本好书
  •   好书 值得买 值得读
  •   处于转型期的我们,面对着种种困难,但也全不归咎于社会和政府,首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本书让我看了后意识到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虽然自己无力改变这个社会环境,但毕竟身处这个社会,能对周边的环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是好的。
  •   作者的主观意识比较强,集中反映了对精英体制的偏好。
  •   这本书也是开创性的写出历史的问题,就是方向选择的问题,这不是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这些都是在摸索,所以说每一个变革都是开创性的,他留给人们很多设想,很多困难,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
  •   本书作者因身处异国,观察问题能从我们所不熟知的角度,评论中肯,书总体不错
  •   说得都对,对比现实,让人痛苦,典型的思想著作,我等大头百姓,不看也罢。思想家们多看看。
  •   不是因为郑教授是大家,作品就一定很深奥,似我辈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人就不能理解。实则不然,找一个关注的章节为突破口,反复研读。能理解,适当做点笔记。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