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瑾,于正杰,赵子平 著  页数:286  

前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大战略,它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深刻分析和全面把握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和重大意义,对于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展开和深化,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又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具体的安排。

内容概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不仅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丛书”包括《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五种,分别由五位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同志执笔。《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为丛书之一,论述了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第一节 消除贫困满足人民生存需要一、贫困群体的构成与现状二、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三、目前贫困群体的突出问题与特征四、贫困:社会不和谐之音五、全方位解决贫困问题第二节 推动教育改革实现公平发展一、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与问题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第三节 普及医疗保障维护人民健康一、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与问题二、医疗卫生事业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三、推进医疗改革第四节 提高谋生技能促进充分就业一、我国的就业现状二、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三、实现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第五节 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安定一、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二、中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深层原因探讨三、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二章 利益冲突与社会和谐第一节 贫富分化与社会和谐一、我国贫富分化的现状二、贫富分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三、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第二节 劳资冲突与社会和谐一、目前我国劳资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二、劳资矛盾的激化与凸显三、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第三节 党群干群关系的冲突与和谐一、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二、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新问题的原因分析三、正确处理党群干群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节 城乡差距与社会和谐一、城乡差距的拉大及其表现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第五节 地区之间的和谐发展一、“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二、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三、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四、西方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五、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第二节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和谐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一、能源的定义与分类二、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我国能源开发利用情况四、中国的能源形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六、能源战略的两个重点: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建设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二、中国的环境现状与问题三、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途径五、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四节 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范一、自然灾害产生的十大危害二、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三、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四、我国重大灾害的发展趋势五、我国防灾减灾战略第四章 人与社会组织间的和谐第一节 家庭: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一、家庭的性质、功能、结构与关系二、中国家庭结构、功能和观念的变迁三、中国的家庭建设:问题与危机四、中国和谐家庭的构建举措第二节 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一、社区的概念和类型二、我国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三、我国社区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四、和谐社区建设的战略框架五、社区治理: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与特点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三、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四、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第四节 社会管理新体制:多元治理的格局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现实意义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世界末日将至,鼓吹远离甚至仇视现代社会,煽动教徒的狂热,要求教徒献出一切以至生命,以集体杀人或集体自杀的方式残害生命,制造社会动乱,危害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中国的法轮功组织就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具有反传统、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性质的政治组织和犯罪集团。性质极其恶劣,影响非常广泛,我们应坚决取缔邪教组织。  二、中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深层原因探讨  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我国目前社会治安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社会矛盾及反映这些矛盾的社会问题的表征。探讨其成因,主要有:  (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  我国正处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商品经济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它冲击原有的价值准则和社会秩序,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价值观的异化,成为引发犯罪的思想渊源。另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此外,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存在偏颇和混乱,一些人过于注重自我,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当自己超常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采取犯罪手段以求解决和解脱。  (二)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这种转变起到了奖勤罚懒,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但在这当中,也产生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和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导致社会心理出现失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加剧,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管理十分严格,人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的社会,犯罪率较低。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且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给社会治安、交通运输、市容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人口自发实行流动是一种客观趋势,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的科学技术化,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他们或外出打工或闲散于社会上,有的农民流人城市后,目睹城乡的差距、社会的贫富差距,加上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产生了对社会分配方式的满腔怨气,或者回到家乡纠集农村一批游手好闲青年成为农村恶势力,危害农村地区的稳定,或者以外出“打工”为名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当前,除了农村民工潮之外,某些城市人口也加入了人口流动大军。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有企业职工因“减员增效”而下岗;对于中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就业、升学机会有限,形成更多的待业青年留置于社会的局面。除此之外,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以及国家机关分流的人员还需要社会就业安置。这些大量失业无业人口的存在无疑给人口管理租治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国人来我国经商办企业的越来越多,外国人管理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控制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城乡地区,传统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控制机制,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际互动日益复杂以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压力下已不堪重负,原来的社会控制手段,日益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制约能力,而新的社会  值本书出版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同人、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真诚地感谢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赵子平教授,作为本套丛书的主编,他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在百忙之中给予我们关怀和细心的指导。中央编译局季正矩教授自始至终关心和指导本书的写作进程,他的良师益友般的鞭策和鼓励,使我们不敢懈怠,在此我们特向季正矩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非常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他们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和热情指导,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使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和资料的限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