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使命

出版时间:2004-5-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晓波  页数:135  字数:9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企业家为什么会陷入一个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都紊乱的处境?双重认知的紊乱,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对企业家,以及企业家对自我的使命认识上的错位所造成的。企业家被“不自觉”地赋予了他们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使命因而被放大。在这一情形中,有的人不堪其重,有的人迷失了职业化的方向,也社会有的人以使命为旗而行不义之私,进而让整个企业家阶层遭遇质疑, 我们需要梳理一个现代商业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需要梳理各个阶层在商业伦理秩序中的角色扮演,需要梳理所有对国家和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们应得的权益分配。任何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任何使命也不应该被夸大。而梳理,必须从现在开始。

作者简介

吴晓波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多年服务于新华社,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从事企业发展谋略研究。已出版著作:《大败局》(2001年),《非常营销》(2002年,与胡宏伟合作),《穿越玉米地》(2002年),《温州悬念》(2001年,与胡宏伟合作),《大智大愚

书籍目录

导论  让我们开始梳理各自的使命  /7     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似乎正陷入一个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都十分紊乱的时期。    公司使命: 从玫瑰色到深蓝色   /17    我们今天对企业家的公共责任以及公司使命的认识,仍停留在美国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的水平上。在中国,即使是最好的经济学家,仍然对企业家的职业使命抱有不实际的幻想。    “商人必须被当作最伟大的职业”   /19     “艾柯卡崇拜”    /21      CSR:企业社会责任的真相   /24      企业使命:从可口可乐到微软   /28      公司使命往往与良知无关    /32      中国企业的使命错位     /34      企业家为什么不是知识分子    /39      知识分子与企业家是两种无法兼容的社会角色,前者或后者,你只能择取其一。目前中国商业界及知识界很多的困扰,都是因为这两种角色的混淆而产生的。      知识分子:那些眼睛盯着趔的人 /42      企业家:那些天生的妥协主义者      /46      爱迪生为什么不是知识分子   /48      [附录]企业家的“恶人相”    /53      索罗斯:金融大师中政治动物        /61      如果说有一睦群体是无法产生知识分子的话,企业家可能是最容易入选的一个。而如果一位卓越的企业家偏偏要以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用金钱思考的金融家     /63      “我没有炒卖过一张卢布”   /66      老狮子仍在愤怒     /70      [附录]企业家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路径    /72      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儒商”   /75      我们错误地把一种不可能 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赋予到了企业家身上;我们错误地认为,商业的发达必然带来人性和社会秩序的进步;我们错误地幻想一个因改革而崛起的财富阶层会自觉地带领我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我们错误地轻信,错误地仰望,错误地追随,最后在错误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和被抛弃。在这所有的错误中,儒商是一个最美丽的“幌”,      听,都是利益在说话      /99      被抛弃的胡润与“病人”王石(代后记)  /12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被夸大的使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使命?沉重的字眼?承受太多政治含义.
  •   音乐频道在介绍一位大提琴时提到这样一件轶事,当年在选择钢琴或大提琴为发展方向的时候,选择大提琴是因为觉得钢琴太难了。事间很多事都是这样,这才是本来面目。后人将一些事神化、悲壮化、伟大化,于先人无益,于后人则成祸。因为我们在拿大事、大人物曲解事实,遗祸无穷!
  •   超级好书,深刻,多年未见的好书
  •   这本书我看完了又一段时间了,实在是因为最近太忙,所以就一直把这个事情耽误了。这两天闲下来,就想着把这个事情补上。吴晓波一直是我十分喜爱和推崇的作家之一。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财经作家,实在是我喜欢一个人可以在自己写的书里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现在的很多作者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了。到底什么才是企业的使命?我相信吴晓波自己也没有期待可以通过这短短的几万字说清楚。但是他特别可贵的是给我们开创了一条思考的道路。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思考有点脱离现实。甚至很多人都质疑我现在做的学术研究是不是会对现实的投资,以及我自己的人生有价值。这个问题和吴晓波考虑企业的使命一样都是现在不可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所以现在任何的讨论都没有实际的价值。但是,这个问题我自己是这么考虑的。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有一段关于华山派“剑宗”和“气宗”的描述。在第一个10年的比武中,“剑宗”把“气宗”打的打败,因为“剑宗”容易上手,靠的是招数的变化。“气宗”重在内功,而内功不是3,5,10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自然是一败涂地。可是第二个10年以后,“气宗”就彻底把“剑宗”赶出了华山。这个例子就很形象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很多东西,不是短时间可以看出成果的。经营企业也是一样的。那些不择手段经营企业的人,看着开始的时候发展很快,但是绝对不具备持久性。有一些企业,可能开始的时候发展的很慢,但是很注意企业的形象,战略目标,做的也很规范。结果就是那些唯利是图的企业没几年倒下去了,那些发展很慢的企业,慢慢的成了行业的脊梁。现在的年轻人,能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大多都是急功近利型的,高喊着“人生短暂,只争朝夕”,就这么走上了“剑宗”的道路。中国的企业也是一样的。上个世纪的中国企业要是按冯仑的话说,都有“原罪”的问题。但是,连冯仑这样的老江湖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新企业不应该再有“原罪”的问题了。因为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所以现在的新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规范”。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按部就班的,把每一步都走好,最重要,毕竟都还年轻,没到了要靠歪门邪道最后一搏的地步。在中国做企业其实很困难。中国的企业总是要承载一些本应该有政府承担的责任,比如“振兴民族产业”,比如“为中国崛起……”,比如“开创中国人生活的新时代……”我经常怀疑中国的企业是不是能有能力完成诸如此类的伟大而又神圣的职责?!这就是我们一些中国企业最真实的企业口号。中国的政府也特别希望中国的企业在完成每年的税收任务外,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应该成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楷模。这本来就是根本冲突的两个社会角色。马克思不是说过,企业家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充满着无产阶级的血汗之类的话吗?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社会道德楷模呢?即使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也至少应该成为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学习榜样?每天中国的媒体不厌其烦的报道这这些企业家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能和哪个当红女明星牵扯在一起,那就太完美了?所以我终于知道世界上为什么要制造女明星这种商品了。这就好像我们上学的时候,班里最漂亮的女生都要么和班里最帅的男孩,要么和班里最优秀的小孩谈恋爱一样。女明星的存在就是奖励这个星球上最会赚钱的男人,是一样的。当人有了足够的钱的时候,金钱已经不能成为刺激他前进的动力,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刺激。人,归根结底还是动物。凯恩斯管这个叫“动物本性”(AnimalSpirit!)其实说回来,企业间完全无需承担那么多的角色和义务的。只要能规规矩矩的做好生意,解决一些就业问题,就足够了。政府应该勇敢的承担起政府的责任。比如一个地方地震了,政府就不应该要求那些大企业必须捐款,捐款不捐款,都是个人的事情。这个和道德品质也没什么关系。你不能说捐款了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他捐的钱,可能是要求自己的员工每天工作15个小时挣来的。不捐款的人,就是缺德的企业家,也许他已经对中国的某项其他活动长年提供资助,而这些活动本来是应该由政府承担资助的,比如中国登山协会。我很同情那些被无良无知的媒体批判的那些企业家们!还有就是我们应该非常客观的看待企业家的言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至于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你从那个角度看。比如中国的某个房地产商,经常说一些“石头扔进茅坑”的话,虽然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他,但是我觉得也没必要成片累牍的去批判他。毕竟那是他的言论,从某种角度说,也没什么错。比如最近他说,“买的起房子的中国人都是有钱人!”然后就又找来一通批判。平心而论,我们不知道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断章取义了,还是有什么背景,我们都不知道。即使就单凭这句话而论,也没什么错啊。买房子不是用钱吗,难道用面包换?所以买房子的中国人自然都是有钱的,才能用钱去买的人。我知道这是我矫情了,开个玩笑,何必当真?认真的说,中国有15亿人,如果按照50%的分法,那就是有7.5亿人是有钱人,另外7.5亿人是不怎么有钱的人。这个肯定没错吧?那么我想中国目前已经买了商品房的人,一定少于7.5亿那自然都是有钱的人。这个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到哪都没有错。人人都想手里有100套房子,做好还有100亿存款,那才叫有钱人。那是梦想,不能拿来和现实讨论。基本上,有产者就是有钱人,这个什么年代都是对的。如果我们不是对企业家的要求那么多,那么高,那么他们还是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这应该主流才对。无良商人也一定早晚受到惩处。这么大个国家,有几个例外也难免。
  •   商人的使命就是赢利。
  •   在图书馆里偶然借到了这本书,后来一直想购买再读,可惜一直缺货,现在终于得偿所愿。再读一次,还是如此的犀利深刻。
  •   当年这样的观点可能还是比较新颖的,但毕竟是五六年前了
  •   挺便宜,写的还不错
  •   如果看过了《激荡30年》,这本书意思就不大了。但没看过的话,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主要是价格就这个价格,性价比高。
  •   一看内容,发现很一般
  •   没有作者的其他书写的那么好,有拼凑之感.但是对时下的一些学者立场问题分析的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