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国内政治,学界的主流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以理论为导向。相对较少的依赖数据与信息,通过 game theory, behavioral science,formal theory,social choice等,在具有mathematical modeling的基础上,提出最有利于维持生存的理性选择(对于formal theory在政治学上的应用,Gehlbach的Formal Models of Domestic Politic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不再深入)。Susan Shirk提出的reciprocal delegation,AJ Nathan提出的regime resilience,都是以相对成熟的博弈论等模型为基础,理性推导居多。第二个是以实证为导向,立足于海量的可靠信息。可靠信息的来源,一是官方的档案馆,缺点是时效性不强,研究的是“过去的”中国政治,例如上海交大历史系曹树基等人对反右运动的定量研究,以及拙作《重庆北碚区反右运动与去意识形态化》。二是应用数据发掘技术,针对中国互联网上反映出的多元信息讨论政府过程,相对侧重于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例如发表于今年五月APSR的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就是对中国互联网审查政策的一篇相当充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