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厄普顿·辛克莱 译者:郭涛
Tag标签:无
前言
《屠场》是美国现代知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一部震惊世界的现实主义佳作。他为写这部揭露“工资奴隶制”主题之书,特意到芝加哥屠场地区体验生活七个星期。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肉食生产的各个惊人工序,见证了工资奴隶们的悲惨生活际遇,感触极深,于1906年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长篇作品《屠场》。本书描写了一个立陶宛移民家庭——约吉斯一家的悲惨遭遇。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到美国寻梦,在芝加哥屠场区找到工作,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约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妻子奥娜被工头奸污,约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女的被逼为娼,美国梦演变为可怕的梦魇。更悲哀的是,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大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更毒害了他的心灵。他自暴自弃,到处流浪,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上了工贼。所幸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约吉斯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小说结尾时,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也正是作者辛克莱的信仰所在。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屠场》之所以引起轰动并不是因为厄普顿•辛克莱对资本主义工资奴隶制的纪实描述、对垄断资本骇人听闻的剥削行径的血泪控诉,而是因为书中对肉制品质量的真实可怕描写,使得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艺术贡献。正如作者后来自己调侃的那样,“我想打动公众的心,却不料击中了他们的胃”。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也最终惊动了美国政府,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并促成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屠场》这部惊世之作,不仅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大机器背景下一线奴工和贫民阶层的悲惨境遇,也揭开了美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让人深刻感受到当时美国社会的极度混乱、黑暗、虚伪、对立,具有客观真实的震撼性影响和力透纸背的揭示性意义。本书虽初版于百年之前,但在食品安全仍然为全球关注和关切的今天,重新推出,依然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非同寻常的警世作用。全书扎实饱满,情节紧凑,复杂冷酷背景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冷静如实描述与激愤情结始终交织,艺术性寓于写实性之中,翻译文字也自然流畅,极具冲击性和感染力。相信读者阅读此书后,既能得到阅读的快乐,也能引起深切的思索。唐元明
内容概要
《屠场》内容简介:主人公:一家子在芝加哥食品工厂干活的立陶宛新移民,领头的叫约吉斯,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美漂”。处境:背着沉重的房贷,还要交利息、房屋修理费……一周工作几十个小时,忍受着屠场里无处不在的空气污染,拿生命换钱。
工作:为了活下去,时不时把良心零敲碎打地卖了,或者打包出售,只要自己能活下去,顾不上管自己生产的东西会不会吃死人。
同伴:为了吃不饱饿不死的职位,相互排挤,从下属刮来的油水,又被上面收走,每个人身后都有条鞭子,叫做:工作效率。
生活:办个婚礼欠了一屁股债的,没钱买房没法结婚的,忍受不了离家出走的,男人坑蒙拐骗、政治投机,女人逼良为娼、沉迷毒品,孩子早早成了小流氓。
老板:榨干一批工人再换一批,政府是自家开的,流氓黑社会是自己雇的。
命运:老婆死了,老爸死了,儿子死了,房子没了,工作丢了……
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写了一本震惊美国的书,《屠场》第一次告诉美国人:你看看你每天吃的都是什么东西?!厄普顿•辛克莱和自己的中国同行夏衍一样,亲身到屠宰厂“潜伏”了七个星期,亲眼看见病猪肉、化学染剂、死老鼠、不能吃的边角料,甚至是工人尸体,是怎么被做成各种各样的肉制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他还看到了行业寡头和政府勾结,政府和黑社会勾结,黑社会和行业寡头勾结;看到了时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工人,他们随时可能被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厄普顿•辛克莱如实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直接引发了美国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也最终惊动了美国政府,直接推动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和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后者在之后的百年成为美国食品安全的守护神。这种社会效果如此之好,以至于作者后来自己调侃说:“我想打动公众的心,却不料击中了他们的胃”。
这是一本关于命运和抗争的书,看完之后,也许你也会发出这样的怒吼:
为什么他×的我非得吃这些垃圾玩意儿!?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厄普顿•辛克莱 译者:郭涛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美国著名左翼作家、社会改革家,1878年9月20日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因家道中落,迁居纽约,历尽艰辛,15岁时便开始靠稿费维持生活。辛克莱是最负盛名的揭弊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揭露了二十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弊病。小说《屠场》(The Jungle)(1906年)是他的代表作,以自然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芝加哥的肉类加工业,因书中描写了不卫生的加工作业方法,致使美国于1906年通过肉类检验和纯净食品法案。辛克莱一生中留下的著作超过90本,较为重要的有《煤炭大王》(1917年)、《波士顿》(1928年)、《他们的罪行》(Theirs Be the Guilt)(1959年)、《呼唤正义》(The Cry for Justice)(1963年)等,曾获普利策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1 第二章17 第三章25 第四章35 第五章45 第六章54 第七章63 第八章72 第九章79 第十章87 第十一章95 第十二章103 第十三章110 第十四章117 第十五章123 第十六章136 第十七章145 第十八章156 第十九章167 第二十章178 第二十一章188 第二十二章198 第二十三章209 第二十四章218 第二十五章231 第二十六章250 第二十七章266 第二十八章280 第二十九章294 第三十章303 第三十一章315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他咬紧牙关,决定奋战到底。以前,他简直是个傻瓜,一个大笨蛋!他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彻底把自己给毁了。现在,他要忘记过去,把它从自己的心中连根拔掉,什么眼泪,什么温情,让它们见鬼去吧,正是它们,自己才沦为奴隶。现在,他要做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他要打烂身上的枷锁,进行反抗。他很高兴一切都过去了,反正也迟早会结束,晚结束不如早结束。这个世界不适合女人和孩子生存,对他们来说,离开这个世界,越早越好。小安东纳斯去的另一个世界,无论遭受什么样的苦难,都不会比活在这个世界上遭受的苦难多。这是父亲最后一次想念儿子,今后,他只想着自己的事,为了自己去跟这个折磨他、迫害他的世界进行斗争。 他的内心依然斗争着,他把心里盛开的所有花朵都拔掉,踩在脚下。火车发出震耳欲聋的隆隆声,继续向前行驶,一阵阵乌黑的煤烟扑到他脸上。整个晚上,火车停了好几次,但他始终没有下车,而是一直待在车上。每离开罐头镇一英里,他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 火车每次停下的时候,都有一股带着忍冬和苜蓿的清香的暖风从田野里吹来,吹到他的脸上。他呼吸着这种气息,心跳不止,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农村,准备在那里长久地生活下去。渐渐地,天亮了,他睁开眼睛向外望去,看到了草地、森林和河流。最后,他还是忍耐不住,当火车再次停下的时候,他从火车上跳下来。车顶上站着一个负责刹车的人,挥舞着拳头,朝约吉斯大骂。约吉斯向他挥了挥手,朝田野走去。 约吉斯原本生活在农村,可这三年以来,他没见过农村的影子,没听到农村的一点声音。只是当他从监狱里出来时,在回家的路上走过一段农村的路,但那个时候他心不在焉,所以也没顾得上欣赏两边的景色。他失业期间,曾去过城里的公园,可那时是冬天,一棵绿色的树都没有看见!现在的他,就像一只自由翱翔的小鸟。看到新奇的景象,他就停下脚步,仔细观赏——一群牛,一片长满野菊花的草地,一段爬满野玫瑰的矮树篱,几只在树梢叽喳叫着的小鸟。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食品丑闻令人想起昔日的芝加哥(辛克莱小说《屠场》故事的发生地)。——英国《金融时报》罗斯福总统读了《屠场》之后说,书中揭露的内幕让他大为震惊。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相信小说中的描写并非空穴来风。于是,总统请辛克莱来华盛顿讲讲他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作为总统的座上客,辛克莱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进入工厂以及在屠场中的所见所闻。总统最后意识到他正与之打交道的这个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派劳工委员会委员去芝加哥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辛克莱并没有夸大他所看到的事实。——《纽约时报》这是一间美丽宽敞的房间。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无数的电灯泡散发着柔和、朦胧的光。梦幻般的音乐从房间的深处飘过来。沿着墙有很多猪圈,毛色光鲜的猪儿们正在打瞌睡或者心满意足的散步。每一个猪圈前都坐着一个消过毒的人,手中拿着一把大扇,有节奏的扇着风——约吉斯和他的同伴做到了一圈椅子上,每个人的前面都安装着一部和X光机相连的的望远镜,25架望远镜同时对准地板中央的一个小平台,那上面放着一块刚刚生产出来的火腿,25个人眼睛贴着望远镜,仔细地检测着那块火腿。——《纽约时报杂志》用屠场主口吻戏拟小说内容
编辑推荐
《屠场》编辑推荐:曾经惊醒万千吃货的食品安全警示录,再也不能浑浑噩噩地吃,不明不白地做黑心食品的小白鼠!从什么都敢吃到什么都不敢吃,中国人到底能吃什么?努力工作攒钱买房子,为了活命出卖良心,美国版骆驼祥子的奋斗史!索尔仁尼琴说过:“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在美国,最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是厄普顿•辛克莱。
名人推荐
对靠工资生活的奴隶们来说,《屠场》就是他们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作家 杰克•伦敦。当人们问起我漫长的一生中发生过什么,我不让他们看那些报纸和官方文件,而是让他们看辛克莱的小说。——萧伯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