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交涉论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韩焕忠  

作者简介

韩焕忠(1970—),男,山东曹县人。曾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受学于李景明、骆承烈、方立天诸先生,2003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发表有专著《佛性论与儒家人性论重建》(高雄:佛光山2002)、《天台判教论》(高雄:佛光山2005,成都:巴蜀书社2006),通俗读物《自觉觉他——佛教教育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华严判教论》(台北:空庭书苑2008)及学术论文40多篇。

书籍目录

“东吴学术文库”总序 自 序 总论三教合一新论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形式和内容 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 佛教对中土孝亲观念的因应之道 中国佛教伦理的拟血亲化取向 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 高僧论儒 天台智者的儒道观 清凉澄观的三教之辨 圭峰宗密的本末之辨 明教契嵩与儒家四书 援佛入儒 佛性论与儒家人性论比较 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重建 禅宗佛性论与陆王心性论重建 儒学与佛教的近代发展 尊孔与抑孟 民国佛教的义学创新 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 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论 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观 马一浮的佛学观 马一浮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马一浮对《孝经》的佛学解读 马一浮的易佛融通论 梁漱溟的佛学因缘 熊十力的佛学观 唐君毅与牟宗三的佛学观比较 佛教的思想贡献 中国佛教圆融观及其现代价值 全球化与华严宗的法界观 十不二门的生态意蕴 不即不离会通融合——方立天先生论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结语——作为公共话语的儒家思想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契嵩看来,他所大力倡导的中庸,与《尚书·洪范》所说的“皇极”,即儒家所推崇的最高标准、准则,二者之间“大同而小异”,“互为表里”。他认为,无论是皇极,还是中庸,都以实现天下大治为归趣,这是二者的“大同”。但皇极属于“教”,即教化百姓的主要内容,而中庸却为“道”,即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此则为二者的“小异”。契嵩引《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之语,证成“中庸之道”乃“出万物也人万物也”,即万物出入的途径,引《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之语证成“皇极之教”为“正万物直万物”,即使万物正直的方式方法。由此得出“夫中庸之于洪范,其相为表里也,犹人之有乎心焉”的结论。我们知道,在传统语境中,道与教的关系是教以载道、以教弘道,道相对于教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性。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契嵩对皇极和中庸都非常推崇,但在以教弘道的传统语境中,他以皇极为教而以中庸为道就意味着皇极成为实现中庸的手段。皇极乃《尚书》所载,中庸为《礼记》所说,就宋以前的经典体系而言,《尚书》作为五经之一相对于《礼记》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而此处以皇极证成中庸,无形中将《中庸》的地位提高到“五经”之上,当这种改动得到思想界的广泛认同之后,自然会造成儒家思想体系的某种变化。更有甚者,契嵩对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解释“天命之谓性”为“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之说深致不满,因为郑氏之说将义礼智信视为感应而生,而非习而得之。在契嵩看来,此论混淆了性灵与情感,他诘问道:“夫物之未形也,则性之与生俱无有也,孰为能感乎?人之既生也,何待感神物而有其性乎?彼金木水火土,其为物也无知,孰能谆谆而命其然乎?怪哉郑子之言也,亦不思之甚矣,如其说,则圣人者伺用教为!”在契理看来,天命之性使中庸成为可能,而皇极之?教则将中庸变为现实,而郑氏之谈则具有否定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皇极之教的必要性的思想倾向,故而受到了契嵩的批驳。而契嵩敢于依据自己的理论思辨非议前代的权威,亦有启于宋茂学风之先。

编辑推荐

《儒佛交涉论》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佛交涉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