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逅逅  
Tag标签:无  

前言

代序一:邂逅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上午十二点刚刚结束一个会,下午一点半还有一个会接着。我和逅逅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了午餐时间,当时,她还是一个大一学生,刚从美国回来,暑假期间来电视台实习。窗外烈日当头,人流如织,我们在屋里倒是隔绝了喧闹,沉心静气下来。“老师好,这是我高中时写的书。”逅逅毕恭毕敬递给我一本书——《体验美国中学教育》,表情既自信又羞涩。一个九零后,的确后生可畏啊!一个月的实习转眼即逝,逅逅的表现无可挑剔,甚至是超乎我的预期。她首先是个有思想的倾听者,会在你说话时,捕捉到有趣的话头、新锐的观点、感人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再加以自己的分析判断,为写作积累素材。她还是个生活丰富又能严格自律的人,电视台实习工作、开公司、办网站、接待世界各地的朋友到访北京……每天都像踩着风火轮,但她仍旧能够沉下心来,坚持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开始至少一小时的写作,然后再是上学、实习或是其他事。她更是个知行合一的佼佼者,当看到她顶着重感冒还在翻译节目稿件,一地鼻涕纸映衬着执拗的表情时,我脑海里怎能不浮现出她在书中描绘的雪中转学的画面,她不是写得煽情,而是做得决绝,她不是写一套做一套,而是内心纯净、用生命写作的人。半年后,一本新书即将面世,逅逅随意发给我了几个章节,让我不忍释卷。我爱她的精神。是“天下大同”还是“天下大不同”?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为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就像登山的人,从不同的路径无限接近顶峰,却永远无法到达神的领地。生命的目的不在于一个结果,生命的玄机就在于不断地求索!逅逅做到了,她勇敢往前走,打开一扇扇窗,悠然欣赏陌生的风景;她推开一道道门,从容探寻门后隐藏的秘密。最终,她打开了自己,与她所看到的风景融为了一体。拥抱了不同,却成就了大同,我为这种精神所折服。我爱她的气质。虽然字里行间还透着些许的青涩,但女性独有的温婉气质已露端倪。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一句话:“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逅逅的文字就流淌出这样一种优雅:细腻却不絮叨,动情却不伤情。一个个异乡求学的故事,活泼泼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多余的情感宣泄,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控制,是作家的心力体现。书中描写的重庆楼的奶奶,重逢后的擦肩而过,几度欲言又止的纠结,展现出一个女孩内心成熟的过程,不疾不徐,柔中带刚。我爱她的力量。翻开书,年轻人的朝气扑面而来,我从中读到了对未来的乐观,因为朝气就是希望。逅逅在微博里这样写道:“你的学校里有世界各国后裔的学生,你从小长大的玩伴是墨西哥人,你最喜欢的餐厅是中国餐厅,你在学校里学习法语,你的老师是亚裔,你的父母是非洲裔,你家里又接待了一个从德国来的交流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世界人?是啊,地球村、世界人,你无法抗拒的潮流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隔膜和偏见从未消失,摩擦冲突还在升级。我们夹在两股力量之中,我们需要正能量!巴别塔修不成,因为种族不同、语言不通,何谈同心协力?中国文化的缩影是太极图,尊重差异,更强调融合。逅逅写美国,爱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她更好地爱中国,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传递这样的信念,我们还用担心世界末日到来吗?那个初次见面的中午,我问逅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她说父母为了纪念不期而遇的缘分,感恩邂逅。多么浪漫而深刻的寓意!于是,我把我们的相识也归结成一朝邂逅成知音,生命中还有多少不期而遇,我期待。邂逅一个人,是谓有情;邂逅一本书,是谓有意。诸君有情,不负书香。沈澜北京电视台环球大直播总导演代序二:另一扇窗户认识逅逅同学是在2011年。当时她刚被美国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德学院)录取。见面那天我们各自作为嘉宾,出席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交流活动,逅逅彼时已经出版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当场就送了我一本。后来被我那个在美国刚刚住了半年就回国的老妈拿去读了,老妈的反馈是“非常真实地写出了她在美国的感受”。这是我对逅逅的第一个鲜明印象: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能够引起六十多岁的中老年人的共鸣。我和逅逅算是半个校友,她就读的Haverford College和我的母校Swarthmore College(斯沃斯莫尔学院)是姊妹校,后来就越发熟悉了起来。逅逅负笈美国之前,她、我,还有另一位在斯坦福读研究生的师哥,一起约定,花一年的时间各自写出一本书来。一年过去了,逅逅的新书眼看要出版了,而我和师哥还没动笔呢。一个具有极强的行动力的姑娘,这是我对逅逅的第二个印象。惭愧于自己的行动力之余,我却也尚能够释怀,因为逅逅所做的也正是我所想要做的事情。我一直希望能够把我在美国求学前后六年中的见闻心得,与中国的年轻人分享。让希望出国留学的同学能多一个信息的渠道。而不打算出国或者暂时没有机会出国的同学,也能够对美国,特别是美国的校园文化、大学教育多一些了解。在Swarthmore College的大学四年,是改变我一生的四年。我非常幸运地就读于这样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体验到美国特有的本科博雅教育。这种教育强调个人的均衡发展,独立思考,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与开放。我临毕业的一天,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哥来介绍沃森奖学金。这是IBM创始沃森家族所设立的一个奖学金项目,授予应届毕业生。奖学金的要求是,获奖者去实现一个自己设计的项目,并获得一年的生活、旅行费用。唯一的要求是在一年中不能够回到自己的母国。这个奖的初衷就是鼓励美国的青年走出国门,去目睹不同的文化与社会,开阔视野。奖学金对所做的项目没有限制。既往的申请者,有的考察亚非拉地区的麻风病历史,有的考察世界各地的养蜂传统,有的记录不同文化中儿童对星空的描述。不管你想做什么项目,你都有机会去说服基金会,去完成你自己的想法。这个奖学金的开放、自由、独立的精神,正是代表了美国博雅教育的态度,也正是我所想分享的。分享这件事情,逅逅抢在了我前面做了。用英文来说“She beat me to it”(她做到了)。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她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刚步入校园的年轻人的视角,观察美国校园,乃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她所捕捉到的细节,想必有别于像我这样离开学校已经十年的“老一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而或许正是国内的青年所希望了解的。我觉得这种分享是十分必要的。就在我和逅逅见面那天的交流会上,当时我正跟一位高中同学谈到了上大学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这位同学觉得大学只是选项之一。我们谈论的正high,旁边一直监控着局势的该校年级主任走到我身后,拍拍我的肩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没什么兴趣,到下一个话题吧。”我当时很是诧异。事后,那个组织本活动的朋友来跟我说,校方是担心这样的话题会给同学们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我方省悟,原来这种话题为校方所忌讳。我不想讨论这位年级主任是否多虑了,但是中国这种方方面面、时时处处监督,管理思想,家长式教育模式,深切反差于美国的开放,尊重每个学生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如果有机会再见那位高中同学,并且不在年级主任的犀利目光监视下的话,我想告诉他,他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我们可以平等地作为两个独立思考的人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不知道中美哪种系统更好。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另一种系统的存在,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逅逅这本书,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另一种系统、另一个社会的一扇窗户。何峰斯坦福MBA点名时间创始人

内容概要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内容简介:未去过美国的人,看到的只是道听途说的轮廓,模糊着、不清晰;生活在美国的人,作为异国人,由于自身的偏见与束缚,自我排斥着美国文化,难以融入;想去美国的人,憧憬着、希望着,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美国生活。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以90后的独特视角,通过身边的小事、趣事,以幽默风趣但具有哲思性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个鲜活、生动、原生态的美国。
假装的冷漠,美国式人情味你懂不懂?美国人的约会有哪些环节?美国美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美国的姑娘分为哪几种?如果想在美国成功,请先跳出中国思维;“搞不懂”的美国人……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以青年人好奇的视角审视、观察美国,并反思与中国的不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或许,你会因为《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而爱上美国,或许你会因为《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而更爱中国。

作者简介

王逅逅,生于武汉,长于北京。高中赴美交流一年,著有《体验美国中学教育》。现于美国顶尖文理学院Haverford College攻读英美文学。热爱旅行、写作、舞蹈和音乐,喜欢全世界都有朋友的感觉。可以去人人网找王逅逅,和她谈谈理想,谈谈外面的世界。

书籍目录

代序一:邂逅001 代序二:另一扇窗户004 第一篇走到地球另一端 融入美国,请相信陌生人003 如果想在美国成功,那么:请DoittheAmericanway008 为什么美国人要让孩子去打工?013 WorkHard,PartyHard.努力工作,喝得烂醉022 记得出门带本书029 在美国,你约会了吗?038 校园里的人生大温拿041 第二篇囧在美国 被误解的大多数049 免费医疗是流浪汉的专属054 大麻,陪着青春度过059 重庆楼——一个中餐馆的故事062 舌尖上的美国071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075 离上帝多远080 民主,你得到你应有的了吗?085 第三篇不值钱的原则 无论你有多少缺陷,都可以性感迷人093 美式人情味,假装的冷漠096 傲慢与偏见——不偏见的美国人099 “搞不懂”的美国人105 假金发和嬉皮士——美国的姑娘们108 第四篇越走,越遇不到的美国 芝加哥——浓缩的世界113 夏威夷——美国之外的美国121 长岛——被遗忘的富人区130 国会山——另类人群的生活135 迈阿密——海滩边的浮华139 纽约——你可以成为任何人144 得梅因——每个美国人,其实都是农夫151 第五篇越近,越难读懂的美国人 谁说了算的幸福167 上帝的孩子175 有些人你永远不会懂她——玛莉亚181 高贵的人儿191 谁不孤独?196 第六篇中国人有多焦虑? 文理教育,你后院的钻石203 中国学生在美国=外地学生在北京211 成功是给予有功者的奖赏216 美国名校真正看什么?222 因为每个人,都值得有二次机会240 东海岸的贵气,中西部的野性,中国人的焦虑244 后记:一个羊角面包的故事256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融入美国,请相信陌生人 最近看了一个被很多人转发的视频,一个小孩滑着滑板摔倒了,一个修路大叔把他扶起来。小孩马上又去帮忙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过完马路,小孩离开。老奶奶看到一个姑娘找不到零钱付停车费,于是拿出零钱来帮她付。最后这样一圈下来,好事做到了最开始的修路大叔的身上,广告就此结束。 视频讲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信任、帮助、和谐共处。 很多人最近给我发站内信、留言,想让我写一写如何和美国人成为好朋友,怎样具体地去融入美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想就从“信”说起。 中国人不是不信任人,是只信任熟人。说“熟人”都有些广泛了,因为大部分人还都对最好的朋友“防着一手”,中国人真正能信的基本上只有家人。 要是被同事骗了,也就是问候问候人家老母,然后不断匿名举报私底下打游击战,什么人家走过你伸一下腿这样的伎俩,而要是被亲戚骗了,被老公骗了,被儿子骗了,那就生活一片昏暗了。 而美国人,防卫的心理比起中国人要小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成熟,还有就是美国人群居的观念不那么重,所以个人为集体付出少,受到他人伤害就小。比如说美国人基本上不会为家庭而牺牲朋友,该和朋友出去照样出去,该干自己喜欢的照样做,可是中国家庭就非常会互相牺牲。 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某一个当了官,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分一杯羹,如果这个官沦陷了,整个家族都得跟着遭殃。所以中国式的信任是“熟人模式”,而美国式的信任更多是“生人模式”。 好,举一个例子。周六早上我在睡觉,一个中国同学打来电话,说楼下门关了,自己没带卡,让我穿衣服下去给他开门。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敲门啊,肯定有人在里面的。他说不行。我说那你看旁边走过的人借张卡啊,他说哪儿好意思,不好麻烦美国人,和中国同学熟,所以麻烦中国同学靠谱。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听到是什么想法呢?我的感觉就是,因为你跟我熟、我“方便”,所以你要麻烦我。而旁边那么多美国人走过你不借,是因为你和他们不熟,所以“不方便”。 在飞机上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中国人无论怎么累都要自己把箱子搬到上面的行李架中,而从来不寻求陌生人的帮助。可是美国人如果自己做不了,就一定会寻求旁边人的帮助。的确,这是能够表现我们中国人勤劳勇敢、自力更生,但我认为这更说明了我们被中国这个连生存都困难的环境给吓惯了,生怕陌生人对自己怎么样。就像是小时候妈妈每天重复三遍的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而我们很自然地把这种心态带到了美国。 如果想融入,想要最大程度地去感受新的文化,就要像婴孩一样,摘下你有色的眼镜去看世界。在美国文化中,和中国非常不一样的就是对陌生人、不太熟悉人的信任。

后记

一个羊角面包的故事    美国有一种食物,叫作:奶酪、火腿、鸡蛋和羊角面包。    羊角面包是一种法式食物,但是三明治的夹法却是完完全全的美式夹法。当我法国室友看见我手里买来的羊角面包的时候,一她摇摇头:“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出这样的食物。”    高中在美国交流的时候,每周日从教堂回来之后我们都出去吃饭。第一餐,墨西哥餐;第二餐,意大利餐;第三餐,中国饭;第四餐,韩国烤肉。    我问我的接待家庭:“我们什么时候能吃美国菜?”美国爸妈面面相觑:“我们平时就吃这些,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正宗的美国菜。”    所以在美国能够看见世界各地的移民,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却都有一个名字叫作“美国人”。每个民族不同的食物,经过改动,就全变成了美国菜。每个民族不同的音乐,将这些元素混在一起,就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每个民族不同的意见,经过全民的投票,变成为了举国的政策。美国对于我而言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这个国家神奇地将许多看上去不可能交集的文化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共同的身份。    在我高三的时候我曾经在美国中部爱荷华州的小镇交流一年,与一个美国家庭住在一起。这个家庭给我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一直以来在美国填的家属栏里都是我美国父母的名字。一个刚刚从中国高中教育体制里被拉出来的女孩被放在一个美国学校和美国家庭里。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不甚了解,却又去了解一个新的国家,这种文化的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我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都是到了美国才开始的,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中式的版本,而另一方面我中式的思想却又根深蒂固,无法接受美国人的想法。就这样挣扎地过了一年,其间换了学校,经历了多次和我妹妹从开不开车窗到谁做家务这类的争吵,写了一本在2010年年底出版的《体验美国中学教育》,这大概是我对美国初期阶段的认识。    接下来是我回到十一学校的一年,这一年虽然是在国内申请,但是我对于美国的了解却更深了。就像是倒了个个儿来,是在国内了解中国,却同时又能把这体验与我在美国的经历进行对比。在这一年里我去了几乎所有在北京举行的大学招生见面会,见到了各所大学的招生官,也对于美国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学校里请的前康奈尔大学招生官Lee先生也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我们经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他告诉我他在天坛所感受到的从未感受到的宁静,我告诉他我在美国基督教家庭里生活对于宗教内心的挣扎。同时我还找到了两份教中文的工作,在教中文的过程中和我的学生们也经常交流住在东西两边的心得。    来到Haverford之后,我顺利地融入了这个环境,因为前面两年的基础已经让我很熟悉美国的环境了,但是很快我又发现这里的环境和美国中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Haverford是一个非常东海岸、非常小的文理学院,有着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精英思想。而不管学校里的人承不承认,我的同学们大多数都来自美国前的1%的家庭,所以整个学校非常不具有代表性,却又完全代表了美国的精英阶层。我一度觉得Haverford太小、太学术,每个人都衣食无忧满怀希望地努力学习,很少有人有着那种从底层走起的“美国梦”的想法,让我觉得非常不习惯。可是待久了以后却又发现也正是这种思想让这个群体非常特别。而我也有了一群非常好的朋友,便抹消了转学的念头。    在大一结束的暑假,我自己一个人去了夏威夷,在夏威夷的几个青年旅舍里度过了美好的二十天。我热爱夏威夷,它是那么美国化,却又那么非本土。那里的人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但是作为一个亚洲人,我又能够去和夏威夷人平等地对话(他们对亚洲人没有敌意),所以夏威夷也成了我了解美国很好的一面镜子。这次独自旅行让我爱上了单独旅行,于是我在秋假的时候又自己来到了迈阿密,彻彻底底体会到了这里的浮华和疯狂。    我写美国,因为我热爱这个国家。我的另一个家庭(爱荷华州的家庭)在美国,我的好朋友们有很多是美国人。更重要的是,了解美国让我更好地来了解中国,了解我文化的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因为看很多西方的文学而产生了去西方学习的向往,又因为来到美国学习真正感受了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王逅逅通过独立思考产生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人生感悟。经历了两种文化的浸染和比较,让王逅逅有一种从容,更有一种激情——新浪网国际在线

编辑推荐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编辑推荐:总要趁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不对?所以想把《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送给每一个想看世界的年轻人。它将缓缓向你描绘一个中国体系之外的世界。美国,离我们很近,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美国的新闻,但美国却实实在在离我们很远,能够亲自体验美国文化、美国生活的人在13亿中国人中,只有那么一小撮,而这么一小撮人中,更少有人能够提起笔,给中国人写写真实的美国。17岁时,逅逅曾去美国体验高中教育,并出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19岁时她成功进入美国前十名的顶尖文理学院Haverford College,现在她每天阅读将近两百页的书,品读中美两种体系在教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逅逅只是留学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她时刻在思考着,又把这种思考转换为文字,与同龄人分享。《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会还原一个原生态的美国,赤裸裸而最真实的美国。或许你会因此爱上美国,也或许让你更加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名人推荐

逅逅写美国,爱美国,同时通过了解美国让她更好地爱中国,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传递这样的信念,我们还用担心世界末日到来吗?——北京电视台环球大直播总导演她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刚步入校园的年轻人的视角,观察美国校园,乃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她所捕捉到的细节,想必有别于像我这样离开学校已经十年的“老一代人”所能够看到的,而或许正是国内的青年所希望了解的。——何峰 斯坦福MBA 点名时间创始人她是个非常优秀非常有思想的女孩,她在人人上写了很多关于文理学院的文章,我的博友就把她的文章发给我看,我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文理学院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某某网友看了你的主页觉得有种特别的感觉,感觉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有一种向往和好奇。有种特别想把英语学好的冲动,虽然很多次都有过这样的冲动,每次都没办法坚持下来,我决定每次泄气都来看看你的主页。看你的照片,你的日志,你的心情,然后感受很多,期待也会很多。能给别人勇气,向往和决心,真好。谢谢你。——人人网友张羽薇Vivian你好,我想认识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生,我有时会迷失自我,而你的日志让我清楚了一些东西……——人人网友贺茗GoGo,刚才读你以前的文章跟最近的文章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加油!虽然咱都差不多大。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彩。很喜欢一句话用时间换天分。——人人网友孙英豪Edwards你好,看了你的日志很有感触,虽然身为在日留学生,但是多少都有一些共同点,希望能成为好友,多多交流!——人人网友崔子鸣你好,能加个好友吗?我看了你的文章,有时我身处异乡,也会有类似的的经历,我赞同用开放的眼光思维去看待不同的东西。——人人网友王学伟从校内的一个分享,读到你的关于金台夕照男的日志,觉得有很多启发,又追到了你的“第三只眼”,很不错,很高兴认识你。——人人网友潘宇航你好,很想加你为好友哦,很喜欢你的日志你的思想,读起来都很有共鸣~——人人网友王皓月Whyn我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你的网站!加油逅逅!——人人网友姚绮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很久没这么快看完一本书了,不是说内容空洞或者很水所以读得很快,而是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可以写到这么通顺以致读的时候没多余的疑问。或者说不想去打问号,只想听她一路讲下去,因为诚意这种东西是可以在字里行间感觉得到的。分为几个部分描写她的美国的生活。也许换个人去过跟她同样的生活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总的来说就是,美国像她说的那样,美国又不像她说的那样~~应该说都是她自己的观点、体会、看法。反正最欣赏的就是她流畅的文笔,不带做作、没有刻意的去修饰或者营造一些效果,真实且直接。适合闲暇之余对美国感兴趣的人~~
  •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告诉Gogo, 她笑笑说我还没看呢。这个90后美女作家,这个会吉他的姑娘,这个爱画画的年轻人,这个有思想的大学生,怎么能叫人不喜爱与admire。但我最喜欢的是,她每次都是那么地谦逊,她很善良很乐观,她心中充满爱。这才是我喜爱她的原因。而无论怎样贴标签,90后美女作家?你都不能去完全地定义她。因为她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给你带来惊喜。翻着书,仿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坐在我对面,跟我讲着她的故事。偶尔累了她会拿起她的吉他给我唱首歌。或者静静地喝着咖啡。她的文字就像她本人,真实而又真诚,活泼而又深刻。我用了一下午把书看完了,却在这些日子里不断地再次翻起,她比我小半岁,却有着如此成熟的心智。她让我看了我生活以外的东西,透过她的眼睛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让我想要随时背起背包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用心感受这个世界。与她邂逅,是我这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   读完后对美国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虽然只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不错的
  •   我看得很仔细,但是现在却一点也会想不起来了。
  •   如果想了解美国大学生,还有大学生活这本书值得读~还有一些美国学生之中的理念,读完以后仿佛也去留学了一样
  •   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可以粗略了解一下美国
  •   简直就是琼瑶小说,作者还太小,不成熟
  •   不错~~让我更了解美国文化
  •   很难能找到一本是同龄人写的 角度与我们很相似 另外恰好做了一件自己准备也去做的事情 非常有参考价值啊 好喜欢好喜欢
  •   比起另外买的水深火热在美国比起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不过引用太多别人的话来充字数了。
  •   这次买的两本书 都是 要么你残缺 要么我残缺 伤不起 这印刷质量真心拙计 哪里出的 GRD
  •   作者文笔还是有一点稚嫩的
  •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书角切去一部分,不影响看,但还是觉得是残缺的.
  •   主要是作者在美国的生活见闻。
  •   这本书通俗易懂 对我了解美国展开了一个侧面字距行距较大 很快就看完了可能是校对的问题?发现了一处以上的错别字
  •   商品很不错,快递也很快!觉得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