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的初相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曙韵  页数:175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然禅静    詹勋华    茶静静地躺在容器中,置身大千世界的一隅,没有声音言语,光阴与它擦身而过,也不曾被惊动,直到某一天有人将它取出。从窸窸窣窣的呼啸声中出来,但也许,也许我们依然未能亲睹伊人的芳容。    喝茶人在面对茶时,常有遗珠的感慨,是不是茶就像山谷中怒放的花,静静闲闲地开,却没有人看到,过了花季,谢了,一切就好像不曾发生过,自然在荒烟蔓草间被湮没,没人见过,谁也不知道。    没人见过,不代表山谷中的花每年都没开过,自然不断地演绎,沉静而真实,对某些人来说,天地无言,不曾有何声息:但对某部分的人来说,天籁地翰如斯响应,何曾息过?    喝茶不见得在乎形式,也没有人可以甲帮乙圈一个定见,茶,茶叶在搭配的器物也都各有其怀抱,各异其趣,喝茶更不在争奇斗艳,一切都好,但其中却有高下良窳,孰好孰劣?却不是各投其好,各行其是,各自散开就能解决,但谁来解决?    茶课最不好上的是每一个人的感觉,感觉连通的是每一个人的个性和身心的开展,感觉连通的是人内心里的黑暗和不明,感觉连通人内里最深层的质,这是最能熬出传道授业解惑者骨髓的地方。    茶课不好教,是茶隐没在生活的浪涛里,茶也埋藏在多元且流动不亡的自然机微里,茶需要自证却不要人自满。    曙韵是茶课的老师,她上课教学,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背负。几年来我也从她外在茶席的布展,她独领风骚。当然这是她的努力。以外她独具慧眼,她的每场茶会皆能令人领略她不凡的境界,同样也有许多与茶为伍的人,可能也会自诩各有胜境,但我要佩服的是,在那么多陌生的人初次赴会的盛会当中,她竟能以茶破掉茶会的孤高、冷僻,而臻入属于茶的高雅,更而平实地进入众聚难得的悦乐中,这不是普通的事。    品味能令人人格高尚,可以高下出众,可以调远近,能细入幽微,可以指定江山:品味令人称羡,可以学。却难以模仿。    学茶人的品味究竟是什么?我们终究可以从本书中看到学茶人在生活中细致可容的对待感,和平淡清悦的态度,茶人的用心也许是有趣的,但曙韵对茶事的洞见才是她最精彩的指引。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作者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从器物层面:茶席的设计,壶、碗、盅、杯、水方、茶巾、茶匙、茶帖、茶布包,茶之花,乃至茶汤本身;从技术的层面:如何行茶、如何分茶、如何碗泡、如何传杯、如何清壶;从人的层面:茶友、茶书院的同学们,设计各种茶具、茶器的陶艺家们,最后到茶人的养成……李曙韵带我们从容走入茶的世界,体味茶自身的美与温度,品读茶所维系的那一份人情。

《茶味的初相》完全还原台版风貌,在制作过程中辗转寻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做好,甚至可以说与台版各擅胜场,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书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印刷,提供了悦目赏心的视觉享受,用书之“色”表现茶之“味”,用书之“形”承载茶之“道”。让您同时得到阅读和欣赏艺术品的双重享受。
本书封面精选自内文插图,为一片岁月浸染的丝瓜络垫毡。广东文史馆研究员、潮汕方言专家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俾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垫毡,以丝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小小的茶垫,古朴的色调来自茶汤,来自时光,反映的是茶人对茶的一份玩心、一份从容、一份耐心。

作者简介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同时也是一个事茶人,以文字书写茶之美、茶之境,以生命体悟茶之味、茶之髓。
李曙韵女士来自新加坡,18岁前父亲栽培她当钢琴家,她却只想躲在琴脚下作画。21岁与茶结缘,一心向往宋明文人闲情逸致的她来到台湾,随身的三大袋行囊中,有四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数把朱泥壶以及各色武夷岩茶。她在台湾茶界辛勤耕耘二十余年,一手创立“人澹如菊”茶书院。茶书院取名自唐代诗人司空图名句“落华无言,人澹如菊”,代表了她在茶艺、茶道上的向往。
在回溯、追寻、继承传统茶道的同时,她和茶书院同仁又开创性地举办了“茶禁?禁茶”、“秋来耽晚菊”、“白色茶会”、“茶赏六月春”、“茶闲梅花落”、“竹外一室香”、“二十四节气与台湾乌龙”、“饮?影?隐”、“灯夕茶会”等多次茶会,这些茶会成功整合了王心心的南管、游丽玉的古琴、中华花艺的造境艺术、楚戈的画、董阳孜的书法、洪丽芬与郑惠中的服装、曾昭旭及其他文人的文学吟唱,成为21世纪初台湾茶文化独步世界的剧场表现形式。
现今,作者已经来到北京,开设晚香茶室,开启又一段茶之旅。
本书摄影蔡永和,1984成立个人摄影工作室,以鲜明个人风格投入台北人像摄影界,并为多家杂志担任特约摄影工作;1993于爵士艺廊举行首次摄影个展——《异尘》并出版同名摄影集;2003于宜兰诚品书店举办“城市阅读影像”摄影个展;2008台北天棚画廊“步移光影”影像个展;目前专职影像创作及摄影美学教学,潜修生活茶道。

书籍目录

推荐文—
曾昭旭 你最好不要想了解曙韵
詹勋华自然禅事禪靜 
茶人的第三只眼
茶人的素养
茶席的元素
·烧水壶和炉爐
·壶
·壶承
·盖碗
·茶碗
·茶盅
·饮杯与闻香杯
·杯笼
·杯托
·水方
·茶巾
·茶席巾
·茶则与茶匙
·茶仓
·茶帖
·茶布包
·茶棚
茶汤之序
茶汤
茶之花
茶烟
给十六席同学
我的陶艺家朋友们們
一甲子的风华

山居茶事
水解身体之需,茶治心灵之渴
人澹如菊茶事记事
作者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茶之花 属于茶人对花木的品味,置放在茶席或茶室的一角。台湾茶界耆老潘燕九先生,多年来茶席只用一枝人造的姬百合,概因老人家悲天悯人,不忍为每一次的茶事而折腾花草。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多处反对人工事花,尤指花道界用铁丝矫正花枝形态,或用烛油滴点牡丹花心,或用热水蹂躏花枝,罔顾花的尊严。对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独立欣赏的作品,以花枝少、花头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为准则。对茶人来说,技术只为辅佐花型,更严格来说,掌握技法后应学习放下,重新将眼光放回自然界的秩序上。传统插花为固定花型而用的剑山,在茶席上应避免使用。碗型或皿型的花器常与茶席上的器型相近,不易创造层次感。文房雅玩的小瓶,将折枝花自然投入,很符合茶花情趣。日本茶室结构中有床龛一角,为茶室的精神角落,作茶花、挂轴、香合陈设之用。平日茶人多亲执花事,茶事中也有“花所望”之语,意指主人不自己插花而请客人代为发挥。唯客人离去前需将自己插的花撤下,包在白宣纸中置于床龛的一角。也就是茶花仅属茶席间的花,茶事毕了,花亦非花了。茶花所追求的是将花所持有的生命在瞬息间把握,很像禅宗活在当下的生命观。故茶席的花只要在茶事进行时三两小时间,维持茶人所期待的生命状态即可。是以像春日盛开的山茶、夏日的莲、秋日的枫、冬日的梅,都是茶室花品的代表。近年来台湾茶人为响应环保,多祟尚自然的盆栽,摆在茶席上,成了案头的活山水。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春之芳兰,夏之夜合黄香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美人蕉,佑以灵芝,盛诸古盆,傍立小巧奇石一块,架以珠几,清标雅质,疏朗不繁,玉立亭亭,俨若隐人君子,清素逼人⋯⋯”盆栽的意趣在于将自然的山水浓缩在咫尺的盆器中,借景入室,寓情于天地山川之间。民初文人周瘦鹃热爱梅花,园有梅屋、梅丘,也培育了不少盆梅,尤其偏爱古干虯枝的绿梅。而文人审美趣味最奇的当属《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辟疆,他主张隔着屏障点着翠烛欣赏花影,为我日后进入剧场为茶会做造景时,提供了很好的灵感。我习花多年也曾从事教学数载,曾在茶花的形式上力求创新。我以为花器与花本应视为创作的一体,不可切割。尤其在茶花器上,理应与茶器具同调。多年前尝选用烧水焙茶用的大木炭,将花插入兰花吸管中再埋入炭缝,以炭作为茶花器。出国布置茶席时,最常携带自然造型的枯木块,可随时随地搭配在地的青苔花木。我平日选用的花类不多,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大多以白为主调。曾在夏天的剧场茶会用了五十盆白荷,冬日的茶会用了七株老白梅,春日茶会在剧场里植了近百棵六米高的桂竹,最后以一树八米高的枯木为华山茶会划下句点。这两年来因考量水资源的匮乏,鲜少从事大型花木布场活动,愈发能体会小盆山水的灵性。茶书院的小植栽多来自于黄淑女和余舜德两位绿手指,在近年的茶席上,十分引人注目。书院的同学也开始尝试为自己日常的茶席植养些花草,像对待无声的宠物,得定时定量给予修剪照顾,很符合茶人的修行。偶尔途经茶区在郊野中得到灵感,回到茶室不妨找只古拙的容器,用几枝草花来个写意插,添增茶室的季节感。我想,草木在天地间自然蕴藉,能提醒茶人随时保有谦冲的姿态,毕竟人生寄世,转眼攸忽而过,有时还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

后记

频繁往返北京一台北,是这半年的事。观察北京,驻足北京,认识了一些茶界以外的东北人,开始改变对这城市的印象。从喝花茶的张一元时代到票戏喝盖碗茶的老舍茶馆,从农夫山泉到更适合岩茶的五台山之水,从马连道茶城到一抹西山的金山寺泉水,北京的宽大,台北的巧小,是极有趣的对照。    十月初刚参加完第二届亚太乌龙茶论坛,顺势在议会上向台湾茶界汇报了来京发展的决心。二十二年在台湾茶界的投入已阶段性结束,把位置让出,好让年轻的一代有更宽阔的舞台。我认为直接移植台湾茶文化经验到这里并不公平,这个城市的土壤,自然能孕育出独特的茶事精神,无关两岸,而是个人四十三年的生命将归零重启的一个新地标。    常常借由一席茶,聆听他人茶汤的声音,北京,是一个令人不敢轻忽的对手。这本小书的简体版,首先得感谢台北商务印书馆的方鹏程老师不吝推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王水博士的不弃,及赵明洲先生的协助校稿。当然,摄影家蔡永和先生的影像是支撑本书最重要的灵魂角色。    二○一二即将结束,十一月在国家大剧院将与钧天坊合作“无痕一王鹏·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的系列雅集。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未来跨界跨地域整合才是文化传承的生机。从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到北京国子监街的晚香茶室,生命中的这朵黄华。始终坚毅,未曾改变姿态。

媒体关注与评论

21个茶人,很多都从别的途径听说过、了解过,原来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茶的芬芳。——台湾《旺报》生命的精彩借由茶来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徒生羡慕之心。也许与茶结伴,才是红尘最美的修行。——台湾《联合报》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份好的心境并不昂贵,很多时候,一则锈迹斑斑的茶匙,一方透着婉约与古朴之美的茶席,三五好友散座,一缕茶烟袅娜,就足够了……时间静静流淌,甘愿沉浸在这样的时刻。——香港《文汇报》茶是有生命的,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看到茶的生命,珍惜茶的生命。这本书中的二十几个人就都是这样懂茶的人。因为这份懂得,自身的生命也得到了提升。——香港《经济日报》

编辑推荐

《茶味的初相: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编辑推荐:台湾著名茶人作品大陆授权首发,作者二十余年事茶工夫的体现,新都市茶文化的代表。全彩特种纸印刷,完美复原台版,纤毫毕现地传递茶之美、茶人之美、茶艺之美。收录资深摄影人蔡永和百余幅精美摄影作品,文图相得益彰。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文化名人陈文茜、汉声杂志黄永松等多位名人推荐。茶可以品,可以回味,亦可以形成文字,以飨读者,以会友人。无论喝不喝茶,本书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心灵读本。

名人推荐

茶真是令人惊讶又感动,茶对人的故事如此精彩,站在圈圈外,却由这本书让我也能进入茶的世界,犹如茶的一份子。——台湾房屋首席总经理 彭培业天南地北的不同,却因茶而聚。不同的茶人用不同视角拼贴出一本不落俗套,值得细读的习茶体悟。——广告导演 李幼乔透过此书中二十一则“人澹如菊”事茶人的切身故事、心路分享,得以窥见习茶殿堂之奥妙及茶文化与新世代茶人交会所衍生之趣味。——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讲师 陆正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茶味的初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俾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垫毡,以丝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
  •   图文并茂,是一本让人心静的好书。首先印刷很好,纸质很正,彩色印刷。 《茶味的初相》完全还原台版风貌,在制作过程中辗转寻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做好,甚至可以说与台版各擅胜场,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书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印刷,提供了悦目赏心的视觉享受,用书之“色”表现茶之“味”,用书之“形”承载茶之“道”。确实能让人得到阅读和欣赏艺术品的双重享受。
  •   台湾著名茶人作品大陆授权首发,作者二十余年事茶工夫的体现,新都市茶文化的代表。全彩特种纸印刷,完美复原台版,纤毫毕现地传递茶之美、茶人之美、茶艺之美。
  •   茶味的初相: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
  •   现在喝茶的人总想拔高一点自己,说茶与禅相通,喝茶有文化味,等等。
    但现在在中国普通人接触到的更多的是:炒作完普洱炒黑茶,每年开春还炒贵比黄金的龙井。炒作完景德镇的磁器也炒烂了宜兴的紫砂。。。。。等等,莫不与物欲相挂钩,哪里有一丝的文化气息?要想与佛禅挂钩,更是笑死人。
    台湾的茶人,走在了大陆的前面。曾经他们北上日本去追寻中国古代的茶事,也是以炫耀收购的古茶具为荣的。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台湾的茶事成熟了,回归了茶的本源。台湾的茶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以闽南功夫茶茶艺为基础发展到一个文化的高度,比大陆的茶文化进步不少。与日本的茶文化相比,更多中国味,谁都明白这是中国的,不是日本的。
    但是,茶发源于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发展迭经演变和发展,各种茶树资源、茶的品种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远远不及的。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大陆还在起步,但其未来一定会重放异彩的。中国茶文化的未来还是在大陆。但目前阶段,应该向台湾茶人学习。
    本书与其续《茶21席》均值得每个有追求的茶人细细品味。
  •   本书作者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茶,的确是相当独特的视角。茶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绝对不是美国人心中的可乐。本书印刷装帧精美,真的是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相当完美的统一。本书用纸考究,全部彩色印刷,捧在手里,感觉相当好,真的是能够得到阅读和欣赏的双重享受。本书的封面那个小小的茶垫,古朴的色调,让人心情安详,内心平和。真的很喜欢本书,茶于国人,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文化。
  •   第三只眼看茶 看人 看世界 从容走入茶的世界 体味茶美 品读那一份人情
  •   朋友想买一本关于茶的书,我推荐了这本。收到之后,朋友大赞,台湾人的茶文化,做的非常精致。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描述,相对来说,图文并茂中,让人非常容易融入。图片也都非常精美,适合初入茶道的人学习。
  •   写茶的书很多,台湾作者李曙韵这本书写的别有风味。
  •   台湾的茶人与国内的茶人相比,有另一种独特的韵味,这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种茶味,这本书就如一碗清茶,值得你细细的品味,反复的思量。连续买了三本,准备赠予识茶的人。
  •   很期待的一本台湾事茶之书!让我认知了茶,水,器,花,人,景,境的可遇不可求!沉静的闲适,优雅的从容!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   写茶的书非常多,所以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抱太大期望,只希望简答易懂就好。结果刚翻了个开头,就迷上了。书写的非常棒,因为作者本身修为非常高,加上版面设计、摄影,纯属精品!看了仿佛窥见了茶人的世界,如此纯净、如此博大。读来遍体舒畅!
  •   作为一个爱茶人~~一直想读读有关茶文化的书~~台湾的茶文化其实与潮州功夫茶很相近
  •   这位茶人是目前在台湾以及中国非常有名的茶人!她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茶席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书中的很多是他们学习班学员的优秀作品。能反映出他们对茶席的理念……在茶席上能给人启示。同时,她散文般的文字,记载了他们的日常。感觉很不错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特地看完会为之后才来评价,适合喜欢茶以及爱屋及乌钟情茶具茶道的人,期待李老师更多的作品,或者其他爱茶人类似风格的作品。真心希望大陆能够复兴传统文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醉心于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及心理享受。
  •   作者是台湾著名茶人,喜欢茶文化的茶人值得一读。
  •   喜欢李曙韵老师的视角和对待茶事的态度及一颗真心!
  •   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
  •   心中有茶的人,不是从价值、增值、发展的角度谈茶论道,是把对茶的信仰放到人生的高度来说茶、说茶道、茶器、茶席和茶人,充满了精神,文字清雅舒适,是有精神的书,非常棒!
  •   喜好饮茶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台湾对茶理的品味与喜好程度远不是目前国内的人能比的,学习了。
  •   一直以为台湾人对茶的品味更细腻自然,读其文字,果不其然。
  •   李署韵的对待茶的态度。茶会给人带来跟多体会
  •   茶味的初相,写出了茶事美学的韵味。值得一看
  •   很喜欢这本书 从封面,纸质到包装都很正,买了五本书 第一本就拿来读它了,喜欢喝茶,但不懂茶,在这本书里能感悟到很多跟茶有关的内容,配图很有感。向往事茶人那种云淡风轻的个性。
  •   跟随作者看茶,看人,看世界,慢品。
  •   作为好茶之人,看了这本书,共鸣,茶味相投。
  •   不擅喝茶,但喜欢茶。喜欢这样把一件事物做到唯美境界的人。
  •   一本很有新意的茶书,除了茶道,还有茶境界、茶人、茶品格!!
  •   懂茶的人是有内涵的人,茶味人生。
  •   爱人喝茶,买过程然的一心一意来奉茶,恩,程然写的我更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美女,我以为是个男士呢。
  •   一到手就开读,一口气看完。图片很淡雅,文字也淡雅,一如品上一口清爽粟香的绿茶。有了识茶的基础再读,有了品茶的初味再读,或是有了几年吃茶的经历再三读,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   关于茶,茶事,茶人,回到最初,怀着本心,去静谧中探寻茶的初相。
  •   茶人与茶合一的心灵体会,文字美,茶美,另一种美。
  •   洗涤了心灵,直教人还可以这样去看透与茶相关的一切。文字很流畅 唯美。
  •   看茶看人看世界,一茶一叶都是世界一物
  •   “感官过度负荷时,往往以一程旅行来重整归零。禁茶的状态,以至于一段时间的”留白“后所体验的第一口茶汤,仿若旱后甘霖,鲜美无比。”生活,有时需要“留白”。
  •   品茶 有如品味人生 茶味的处相 值得推荐 ... ...
  •   这是一本能够给茶人很多idea的书籍。言辞清丽,搭配的插图也很有意境。
  •   事茶人喜爱的书!
  •   此书感觉非常好,品味极佳。从吃茶之器具开始,细腻之非常有感觉,推荐给爱茶喜茶具的人。
  •   本书深入浅出地写出了作者对茶的感悟,使人耳目一新!推荐!
  •   茶味的初相,引领我进入安静世界。
  •   茶味中的初相,真实,参透。
  •   娓娓道来如清泉般的文字,茶事美学的经典著作
  •   很淡雅的一本书,作者把茶、茶具以及茶文化一一道来,写的朴实有风雅
  •   讲茶,说茶,实则说人。为人处事之道!
  •   淡淡的茶味,慢慢欣赏。
  •   好书!值得边品茶边品书,书里说事茶,但处处有人生哲理,自己慢慢品味个中的味道
  •   全篇透着中国古典的优雅。首先是作为茶人,作者很专注很用心;其次是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平铺直叙但有亲和力。非常值得再读一遍的好书。
  •   作者对茶有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很多地方都引人共鸣。
  •   很美,完全被带入茶的世界
  •   茶人的味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味道
  •   茶如人,如人品,静心,纯净从此书中,可以学泡茶,学做人,挺好的。
  •   茶人心语,带人进入茶禅一味的真世界。
  •   值得一读!茶味,清心,倾心
  •   这本书很有内涵 值得爱茶的人一读
  •   书的味道很大,内容还不错,很适合开始了解茶的人.
  •   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娓娓道来,以茶礼道人生,道世理。静静中回味人生百相,却也惬意。
  •   修身养性、酷爱茶之人必读啦!宝!就是书的味道很大,有点刺鼻
  •   细心读完,更爱茶了。以前我珍惜好茶,现在我更珍惜好茶人~
  •   爱茶人可读,一种心境
  •   学茶之人值得一读的好书
  •   这是帮朋友买的,不错的一本茶人读物
  •   适合燃香静读,别忘了沏杯茶
  •   很喜欢的一本书,文风清柔。浅浅道来,又内涵丰富。茶席的每一种器具都细细作了介绍,推荐喜欢茶的朋友看看,
  •   插图和内容都是古香古色,很有茶韵。
  •   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适合在下雨的时候,喝杯茶,慢慢的磨,或者在灯下,随翻几页。
  •   茶的心情只有水知道。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
  •   正在阅读中,同事们也都很喜欢,茶席设计也很简单漂亮!
  •   值得一读,可以增加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茶与人生关系的认识。
  •   为我们介绍了茶的美学,真的很好啊
  •   不错不错,一杯茶的世界~
  •   看这本书,如同喝了一杯好茶。
  •   茶事很要紧,不要吸烟,不要饮酒,饮茶就要懂茶。
  •   很喜欢的一本书,文风清柔。茶席的每一种器具都细细作了介绍。
  •   在茶书中,它是挺独特的一本。内容独特,感悟独特,图片也吸人眼球,很享受。
  •   文字量并不大,并非因插图过多,而是作者用词简练,且字字耐人寻味。和我预想的一样,是本好书,所以很得意当初下单直接订购两本的决定,因为,下周去小院,就可以带给茶师一本。
  •   茶中有禅,禅中含茶,边看边品,好书。
  •   了解下茶的相关知识,意境,茶具什么的
  •   在茶书中挑了很久,最终确定买这本书。虽说里面的有些内容在其它书上有看过,但还是值得一买哈!内容丰富,增长见识,图片效果好。
  •   好书,对茶的理解很深
  •   值得想玩茶、泡茶进阶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   生命是时间的艺术,茶亦如此。
  •   这本书对茶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境界
  •   多学习才多进步,入茶第一本,学习中
  •   很通俗易懂的书,对于了解茶很有帮助。
  •   很喜欢的一本茶书,远远超过同类型
  •   品茶,读茶,学茶,懂茶。
  •   学到一定时候会茫然,不是学的不好,而是需要找回茶的真谛
  •   最近在了解关于茶的知识,所以我也得对我有用
  •   写的很好,还有很多关于茶的图片
  •   茶的心情水知道
  •   每一篇散文写的都是很精彩,对茶的研究很深刻。
  •   安静下来,吃茶去。。。。。。
  •   喜欢茶
  •   了解一些台湾茶文化美学方面的知识好书,值得一看.
  •   台湾人的一本书,内容和排版都很有味道。
  •   台湾人的情操不是矫情,也不是市井,他们有心去感受真正的生与活
  •   婉婉道来,解释了台湾一些茶道方面的知识,不疾不徐,一边品茗,一边读,甚好
  •   虽然还没打开读过,但是前几天已经跟朋友去过"晚秋"了,非常喜欢那人淡如菊的姿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