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页数:284 字数:222000 译者:王小军
内容概要
《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是了解西方军事思想的经典读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作者简介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德国普鲁士时期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他一生戎马,历经多场重要战役,曾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程。他极力主张并推动普鲁士的军事制度改革,晚年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及理论研究工作,其经典著作《战争论》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序
导读
第一篇 战争的性质
第1章 什么是战争
第2章 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第3章 军事天才
第4章 战争中的危险
第5章 战争中的劳累
第6章 战争中的情报
第7章 战争中的阻力
第8章 结束语
第二篇 战争理论
第1章 军事艺术的区分
第2章 关于战争理论
第3章 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
第4章 方法主义
第5章 批判
第6章 关于史例
第三篇 战略概论
第1章 战略
第2章 战略要素
第3章 精神要素
第4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5章 军队的武德
第6章 胆量
第7章 坚忍
第8章 数量上的优势
第9章 出敌不意
第10章 诡诈
第11章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12章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13章 战略预备队
第14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15章 兵力的配置形式
第16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第17章 现代战争的特点
第18章 紧张与平静
第四篇 战 斗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现代会战的特点
第3章 战斗概论
第4章 战斗概论(续)
第5章 战斗的意义
第6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
第7章 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
第8章 战斗是否需要经过双方同意
第9章 主力会战
第10章 主力会战(续)
第11章 主力会战(续)
第12章 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
第13章 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14章 夜间战斗
章节摘录
第一篇 战争的性质第1章 什么是战争2.战争的定义这里,我们不准备马上就给战争下一个政论性的定义,还是首先谈谈战争的要素——搏斗。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假如我们把构成战争的若干个搏斗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想象一下两个人搏斗的情形。每一方都力图用自己的体力或者武力来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其直接目的就是打败对方,使对方丧失任何抵抗能力。因此可以说,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用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装备自己以对付暴力。国际法惯例对暴力行为的限制是微乎其微的,这些限制与暴力虽然同时存在,但在实质上并不能削弱暴力的强度。什么是暴力?暴力是一种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才是目的。为了保证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所以从概念上讲,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直接目标。这个目标替代了上述目的,并把它作为不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被忽略掉了。3.最大限度的使用暴力有些善良的人出于善良的愿望,幻想寻找一种巧妙的方法,既不必造成大量的伤亡,又能解除对立一方的武装或者打败对方,并且认为这才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尽管非常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对待战争这样的恶魔,由仁慈派生出的错误思想是极为有害的。充分使用物质暴力并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因此,不顾一切、不惜代价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如果对方软弱退缩,就必然独占优势。如果,一方迫使另一方也不得不同样采取暴力,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日益趋向极端,这种趋向则完全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不受其他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厌恶“残暴”这个要素而忽视了它的性质,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是有害。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假如说文明民族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较野蛮民族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小得多,这也是由交战国双方的社会状态和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尽管战争是在某种社会状态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并且是由它们决定、限制和缓和的,但是社会状态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属于战争本身的要素,它们在战争发生以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如果硬说这些因素属于战争哲学本身,那是不合情理的。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原本就包括两种不同的要素——敌对情感和敌对意图。我们之所以选择敌对意图这个要素来作为我们战争定义的标志,是因为敌对意图带有普遍性,即使最野蛮的近乎本能的仇恨感,即敌对感情没有敌对意图也是不可想象的;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敌对意图主要来自于情感,而在文明民族中,敌对意图则主要出于理智。但这种敌对意图的差别并不是靠野蛮和文明本身决定的,而是受当时的社会状态、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不是每个场合都一定存在这种差别,而是大多数场合会有这种差别。所以,即使是最文明的民族,其相互之间也可能会燃起强烈的仇恨感。由此可见,倘若把文明民族之间的战争说成纯粹是政府之间的理智行为,认为战争正在逐渐摆脱所有激情因素的影响,甚至认为不再需要使用军队这种物质力量,只需要计算双方的兵力对比,对实际行动进行数学演算就可以了,那是极大的错误。近年来,有些理论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最近的几次战争纠正了它。既然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它同感情或多或少有关,但感情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甚至与文明程度的高低无关;而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如果说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毁坏城市和乡村,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采用暴力,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更巧妙地应用了智慧,学会了使用比这种原始粗暴地发泄本能更加有效的暴力方法。火药的发明、武器的不断改进已经充分证明,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阻碍或改变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仍然是消灭敌人。再重复一下我们的观点: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交战的每一方都迫使对方不得不像自己那样动用暴力,由此便产生了相互作用,从理论上讲,这种相互作用一定会导致极端。这就是战争的第一种相互作用和第一种极端。4.使敌人放弃抵抗是战争的目标前已述及,使敌人丧失抵抗是战争的最终目标,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的。要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就必须让敌人的处境比我们所预想的更为不利,这种不利从表面上看至少应该不是暂时的,否则,敌人就会等待有利的时机,从而放弃屈服。所以,持续进行的军事活动所带来的任何处境上的变化,都必须使敌人更加不利,至少在理论上必须这样。作战一方可能陷入的最不利的处境是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所以,假如要以战争方式迫使敌人顺从我们的意志,那么就一定要让敌人真正无力抵抗,或者陷入势将无力抵抗的地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如何,消灭敌人武装或打垮敌人,始终都是战争行为的唯一目标。战争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暴力行动,而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倘若一方绝对地忍受退让就不会演变为战争。这样一来,上述战争行为的最高目标,必然是双方都要认真考虑的。在我们没有打败敌人之前,不得不考虑情势逆转造成的自己被敌人打垮的情形,那时我们就不再是战胜者,可以自己主宰一切,而是像败军那样,俯首称臣,处处受制于人。这是第二种相互作用和第二种极端。7.战争决不是孤立的行为之前论述的第一点,我们认为: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即使是意志力,这个在对抗较量中不依赖外界事物的因素,也不是抽象的。其实,意志力也并不是完全不可知,它今天的强弱,也许预示着明天的胜败。战争不是突然爆发的,其规模的大小也不是瞬间的事情。所以,双方的任何一方大都可以根据对方规模的大小和正在做什么来加以判断,而不是根据对方应该是怎样的和应该做什么来判断他。人无完人,因此,很难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这种双方都拥有的缺陷就成为一种缓解因素。……
编辑推荐
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中,采撷最为耀眼的明珠以飨读者,是时代阅读经典文库的初衷,以期读者“在历史中感悟情怀,在思考中聆听箴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