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传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英)埃特蒙德•白克浩斯  页数:260  字数:240000  译者:郭松  
Tag标签:无  

前言

《慈禧传》是一本关于大清危机时刻、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和权威记录,已重印三次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雷登的杜夫达克教授的书评:“对历史年代的掌故非常熟悉。”本书同时也得到了专业学者莫斯教授、里基拿德·约翰斯通先生及麦克奈尔教授的肯定。尤其是书中所收录的景善阁下的日记,1924年杜夫达克教授将其重版,并译成英文。尽管杜夫达克教授认为日记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这并不损害日记的文献价值。当然汉学家们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更关心书中可信的部分。    本书作者之一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先生发现并翻译了这篇日记。1898年,白克浩斯来到中国。在这之前他已经花费五年的时间学习日语中的平假名、方言和草书,能够熟练阅读草字书写的日文资料。来到中国后,他又努力学习了两年的汉语,加上语言的天赋,此时的白克浩斯已经能很顺畅地将日记译成英语。    1900年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后,白克浩斯就住在莫里逊大街的居民区(广东会馆的北面)。因为这块区域被俄国人占领,他就决定搬到英国人控制的城区内。英国罗兰森上尉及其统率的俾路支团控制了景善住宅附近的玉河西岸。一些评论家对日记方位的错乱提出了质疑,确实景善住宅离这条河还有一段距离。当时英方派了一小支韦尔奇火枪手保护景善的家产,白克浩斯当时就住在景善家里。他到达后,发现正门有两个锡克教哨兵,内院有八个锡克教士兵驻守。白克浩斯先生被授权使用除士兵宿舍外的所有景善房产,并且可以支配这里所有的书籍和报纸资料。但如果发现任何关于义和团的记载或者义和团员的踪迹,都要上报给英国政府。白克浩斯的卧室位于房屋的客厅里,房屋的西侧便是景善的书房。书房里有一张桌子、两个大书柜和几把椅子。砖铺的地面上放着几个被抢空的盒子,到处都是散乱的纸,足有几英尺厚。景善的书信、草拟的奏章、官方文件抄本等装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走廊尽头的偏门内也是堆满各种纸张,院子里还保留着大火焚烧卷宗的痕迹。抢劫者显然是要找到银子这些贵重东西,焚烧文献也是他们一贯掩盖罪恶的做法。    要找回义和团的犯罪证据,就得梳理大量的资料。白克浩斯首先找到记有清廷离开北京时间的字条,接着又发现了大量写有景善名字的记录。白克浩斯当时担任巴罗将军的翻译,便立马把这个消息报告了将军。英国最高当局很快也知道这个情况。几天后,景善的儿子恩珠被捕,刑部以谋杀和窝藏义和团的罪名起诉了他。景善的日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它详细地记载了恩珠同情义和团的举动。白克浩斯又发现了不少义和团首领的名字如芬车和桂春。萨陶先生此时代替了克劳德·麦克唐纳担任英国驻北京公使,他建议在慈禧去世后出版此书。    白克浩斯接受了萨陶的建议,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困扰,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之前,文稿都没有完成。最终在布兰德先生的配合下完成了书稿,但白克浩斯很担心是否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在经历被多个出版社拒绝的打击后,最终威廉姆·黑内愿意出版。    景善的大量文献,都是由一种松软的纸写成的。日记中需要翻译的部分被送往了伦敦,成为了布兰德先生的个人财产;最初发现的手抄本则存放于伦敦博物馆学者真迹室;没有被翻译的一小部分内容,成为了白克浩斯的私人财产,不用于公开出版。白克浩斯很想出版完整并且带有注释的译版,只是视力和健康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直到两年后,也就是1926年,杜夫达克教授出版了大英博物馆的手抄本的译版。他还想出版一个临摹本的愿望直到1936年3月才实现。这年杜夫达克教授通过白克浩斯的中国经纪人张合才买到手抄本的版权,而杜夫达克教授还没有拿到文稿,张合才却被杀害于北京的家中。    关于日记本身:1900年景善已经78岁,饱受各种老年疾病的困扰。此时他的听力非常差,虽然算不上特别得严重,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当他遭受来自家庭内部的折磨时,就可能夸大成对他的侮辱。日记中还经常提到他跟客人讨论宫中和朝廷上流传的信息。年龄大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性不好,这就造成日记中把“今天”的事情写到“昨天”的事情中。    正如日记中所说,景善对于当时的很多情况十分熟悉,很多当事人跟他私交很深。这些消息对于景善是非常有趣的,但是他并没有出版的意图,所以只是草草地记录下来。日记中也偶尔提到家事,但是这个一家之主好像并不关心这个事情。在日记中景善提到了义和团侵占了家中的房屋。当然义和团是受到他的儿子的邀请,也正是这个儿子最终杀死了景善。也许正是这个理由让他对家中的事情一笔带过。    很多评论家抱怨这本日记遗漏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一般日记都是这种写法,除非它是有着出版的目的。景善日记只适合他自己的天马行空,考虑到他家里住着一大帮子义和团,那么他的态度有点温和,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1938年12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两名英籍中国通利用丰富的故事写成的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经典著作,是大清帝国危机时刻的权威记录。白克浩斯曾作为英国驻京大使助手,布兰德也做了多年的租界高级官员,因此两人均结识了不少中国要人,搜集了大量有关慈禧、晚清宫廷的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一手资料。无怪乎西方汉学界评价该书说“对那个年代的掌故非常熟悉”。就连英国驻京大使,也不得不出面告诫作者不要在慈禧去世前出版。即使在慈禧去世后,因为可能影响与清廷的关系,很多西方大出版社也只好忍痛退稿。而1910年在美国和英国同时出版后,不断重印和再版。

作者简介

  埃特蒙德·白克浩斯,英国著名汉学家,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隐居北京。具有极强的语言天赋,精通中日文各种方言。1900年曾作为英国驻京大使助手参与义和团及清廷资料的梳理。《景善日记》(收录本书中)的发现震惊当时的西方汉学界。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英国作家和记者,在中国近四十年时间,先后在海关、上海租界议会担任要职,后又转型为《泰晤士报》记者、中英铁路谈判代表。回国后专职写作对于中国的记忆和思考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李鸿章传》、《慈禧传》(与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合著)和《北京宫廷年鉴及回忆录》。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外版序言
第一章 叔嫂联盟
 第一节 爱新觉罗VS叶赫那拉
 第二节 慈禧发迹史
 第三节 媳妇比老公强势
 第四节 肃顺是个“二百五”
 第五节 回京快者得天下
 第六节 北京风云
第二章 首次垂帘
 第一节 试验听政
 第二节 叔嫂斗法
 第三节 多亏湖南曾国藩
 第四节 君臣对
 第五节 太后头上动土
 第六节 李总管其实很厚道
第三章 这个皇位我说了算
 第一节 妈妈的爱
 第二节 谢谢姨妈选了我
 第三节 尸谏书生吴可读
 第四节 谁谋杀了慈安太后
 第五节 再见,恭亲王
 第六节 智者醇亲王
 第七节 过寿比打仗重要
第四章 光绪皇帝要改革
 第一节 搅局之王翁同龢
 第二节 康有为的野心
 第三节 姨妈对不起
 第四节 诏书很忙
 第五节 信袁世凯,得永生
第五章 再训政,独断依旧
 第一节 老太太出马,一个顶俩
 第二节 光绪病了
 第三节 荣禄是个好同志
 第四节 谁说太后不改革
 第五节 太后的心思你别猜
第六章 与洋鬼子斗法
 第一节 发动义和团是一个错误
 第二节 景善日记
 第三节 都是奸臣惹的祸
 第四节 两宫西游记
第七章 晚清改革总设计师
 第一节 义和团覆灭
 第二节 醇亲王德国考察记
 第三节 两宫回銮
 第四节 一睹太后容颜
 第五节 太后新政
 第六节 “我”是真想改革
 第七节 荣禄遗折
第八章 驾鹤西去
 第一节 太后死在皇帝后
 第二节 慈禧下葬
 第三节 不同寻常的太后

章节摘录

慈禧早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记述,只有一个亲戚荣禄值得一提。荣禄辅助慈禧多年,荣辱与共,是其重要亲信之一。有人说荣禄早年曾与慈禧订有婚约,这个说法恐怕是谬传。但是荣禄的权力之大和受信任程度之深是不容怀疑的。慈禧心思缜密、天资卓越、性格坚毅、热衷政权,加上人生阅历丰富,艰苦备尝,所以她可以成为伟人。慈禧十六岁时就能背诵《五经》,熟练运用满文,写诗作画,通读《二十四史》。慈禧经常命史官朗诵《二十四史》,以便通晓古今治乱之策。只有如此聪明智慧之人,才能长久把持政权。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皇四子咸丰即位。到二十七天国丧过后,清廷下令满族凡是容貌端正到了入选年龄的秀女,都要到内务府登记以备选聘。咸丰未登基之前,已经娶了穆扬阿的大女儿,不幸早逝。咸丰二年(1852)6月14日,太后(按:道光的老婆)从满族贵族60名秀女中挑选28人,分为四等,一妃、二嫔、三贵人、四常在。穆扬阿的二女儿钮祜禄和慈禧均入选。钮祜禄称为嫔,那拉氏称为贵人。选聘名额最多可到70人,但是一般都不会达到。另外在宫中还有满族妇女2000人,在太监指导下,各司其职。宫中的事情均由太后做主。选妃的时候,虽然皇帝也要亲临现场,但是一概不予干预。慈禧从锡拉胡同家中来到宫内,从而就与家人隔绝。笔者的一个老仆人,曾说太后入宫后仅回过一次娘家。她的话很有意思,下面我把它摘录如下。咸丰七年(1857)1月,也就是同治皇帝出生九个月后,慈禧回过娘家一次。那天一大早,就有太监来到慈禧家里,告诉他们慈禧几点几时到。慈禧的家人和亲戚听到这个天大的喜讯,无不欢呼雀跃。邻居及看热闹的人把道路都堵塞了。娘家人和亲戚都排列在院中,等待着太监和侍卫们簇拥着的黄轿子到来。到了里院,太监落轿后,把慈禧请到正屋坐在主位。此时,除慈禧的母亲和长辈,其他人都跪下行礼。接着安排宴席,母亲陪坐在慈禧的身旁。慈禧虽然在宫中生活了多年,但是性格一点没有变化,说话没有丝毫盛气凌人的样子。对家人问长问短,尤其关心妹妹的读书。大家见慈禧如此温和,无不称赞。可惜冬天白天很短,一天很快过去了。太监请慈禧回宫,慈禧依依不舍地说道:“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说完就把赏赐的东西分给家人,迅速返回宫中。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倒是她的母亲常常到宫中看望她。慈禧入宫后,便得到太后的欢心,接着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皇上的喜爱。到咸丰六年(1856)4月生下同治,地位更加稳固。当时太平天国叛乱,蔓延多个省份,北京也时常拉起警报。慈禧经常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折,了解了当时的态势发展,就劝说咸丰任用曾国藩,统帅三军,并且尽力保证湘军的粮饷供应。曾国藩请求遵守古训礼法,慈禧认为守制是必要的,但是多难之秋,理应懂得变通,以国家为重。所以说曾国藩得以平定叛乱,跟慈禧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慈禧小时候已经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她真是天生的一代君主。咸丰五年(1855),道光皇帝的皇后去世,慈禧由贵人升为嫔,钮祜禄立为皇后。当时全国骚动,人人惶惶,觉得清朝即将灭亡,且士大夫们对咸丰皇帝极度不满,认为他是顺治以来最差皇帝,都25岁了,还没有生个孩子。幸好咸丰六年(1856)4月,慈禧给他生了个儿子。此时清朝逐渐夺回了湖南、江西等省,人心开始回转。慈禧也因为咸丰身体一直不好,以未来皇帝母亲的地位,逐渐获得了大权。皇后因为温厚谦逊,一直不予争权。慈禧得以晋升为妃,京城人都称之为“懿贵妃”。在对外关系上,经常向皇帝进言,力主强硬。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西方人知道她的早年生活经历,而皇亲国戚对于西方人一无所知,所以自然会主张强硬。所以发生英国占领大沽,清政府派耆英责令他们撤出,最后是碰了一鼻子灰而回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慈禧十分生气,下旨要他以白带自尽。中英就广州开辟商埠交涉,慈禧告诉皇帝,不许钦差叶姓官员与英国商讨经济贸易。第二年,广州被外兵攻破。由此可见,慈禧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我通过阅读当时的官方和民间著作,可以看出慈禧手握大权,她的意见比皇帝的意见更具权威性。中国自古女人专政的比较少,慈禧可以说是特例了。尤其她以二十多岁的年纪,小小贵妃的名分,就权倾天下,真是世间罕见啊。慈禧太后曾经三次更改姓名。刚入宫时以娘家姓叶赫那拉氏为称,后来晋封为妃子,人们称呼懿贵妃。等到和东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时,人们开始尊称为慈禧太后,民间称为皇太后,北京人称呼老佛爷。等到慈禧去世后,老佛爷的称呼在北方流传开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认为,慈禧不是魔女,也不是恶女,她是被其他人制造出来的形象。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那个英国人写的书是有目的的。在当时的英国,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议会通过,它想要消灭清朝总得找理由,而且战争经费也必须议会通过,所以,英国人写的那本书,说恶女慈禧统治下中国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英国人应该派兵去拯救那些正在生死线上的中国人。——日本著名作家 浅田次郎这是非常奇异的势力,其中的人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乃是自古英雄能执握大权,驾驭一世的秘密。太后凭此势力而操无上大权,宰御地球上三分之一之人中至半个世纪之久,其之绩则美恶参半,功罪不掩,也以此得到中国最勇毅特殊之人才而用之。去世之后,人们都很怀念而不忘,至今太后之名已历史上卓越人物,都认为她的智慧和寻常人不一样。此书堪称权威之作,因为它所依据的事实,全部出自于宫廷档案和太后管家的私人日记,对于这本书即使是匆匆一瞥,也能感受到它卓越的品质……或许,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中文档案向世界披露过,也没有哪本书对中国宫廷生活的真相有过比这更详尽的反映。——《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讲述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海外经典慈禧传,揭秘晚清改革总设计师统治大清48年之谜,国家博物馆100张稀见图片透视晚清宫廷的里里外外。

名人推荐

本来早应灭亡的王朝,慈禧活了三十多年,这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够做到 的。仔细看一下,慈禧身边有什么优秀的政治家吗?没有。所以,在中国清朝末期出现了像 慈禧样一位人物,实在是一个奇谈。 ——日本著名作家 浅田次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慈禧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关于皇帝的文字记载和历史记录。而在这其中的屈指可数的女皇,更是话题诸多,版本不一。毫无疑问的是慈禧太后便是其中的比较占据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      自己曾经读过不少的有关慈禧的书作,诸如《太后与我》,《慈禧大传》,《慈禧太后》,《清慈禧皇太后传》等等。不同的剖析面,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写作立场造就和完善着这个中国历史上绝对有争议的女子。虽然我读的关于她的书很多,但是我还是很感兴趣于任何自己不曾了解或者知道的话题。而此刻,手中的《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一书却更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讲述这位女皇的故事。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女皇又是如何的呢?带着某种好奇,带着某些疑虑,我踏上了这条追踪之旅。      尽管题为《慈禧传》,但是本书却更是透过两个角度来讲述相关的慈禧事迹。一如本书的副标题,很是清晰明了地表达了本书的切入面。其中既有外国人对于清代背景见闻的记录,其中也有关于外国人眼中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几大板块,多个方面,更加透彻地让我们了解不同角度下的慈禧。      虽然本书出自外国人之手,但是其中的内容经过稳妥的翻译使得读者并没有感觉阅读之时的混淆或者混乱。相反的是,有别于中国类型的史书记载。透过本书,我觉得更大的亮点还在于让我们一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那个时代的那群外国人士对于中国的政局,中国的政治人物的认知和分析。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的有关于慈禧的相关文字记录。配合有关的照片,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作为文字的佐证,更是全面地展现着一个全面的,详实的中国清廷以及清廷的女皇。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这里我们见证着外国人对于中国那段历史的品评;对于外国人而言,我相信他们可能更是第一时间接触和触碰着这些异国的政治讯息。作为书写这本著作的作者而言,他们更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字的记录,宣言某些政治的主张。于他们的那个年代,本书其实更有着诸多政治的意图和目的的所在。于我们的这个年代看本书,我们也可以深入浅出地透过外国人的品评了解当时异国对于中国的政见和想法。      跟随着外国人的见解,我们解读着慈禧这个中国的女皇。一个曾经影响到中国政治历史的女人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慈禧是一个专狠断独的女人,在她实际统治的晚清后期,中国饱受了帝国列强的欺负,历史把很多的屈辱和仇恨统统归咎于她的掌权和腐朽。是的,她的确也欺软怕硬,做过许多坏事,然而从最近几年出版的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之中,也看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描述,虽然不是替她申冤,也无法改变那些即成的事实,却能从真实的人性方面来仔细观察一下其举止行为,也许从这些多角度的透视来分析和判断,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一个真实的人生轨迹。 这本《慈禧传》是由两个同事代的英国人撰写的,他们通过当时在北京的一些观察和亲身的一些经历为依据,更找到了一部珍贵的《景善日记》作为参考,同时在这本书中也穿插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之中包含了咸丰、同治、光绪、恭亲王、荣禄、安德海、李莲英、曾国藩、袁世凯、翁同龢、康有为、慈安等与慈禧的交往和关系,通过一些重要的书信来往、公文和历史的记录,把慈禧得宠、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铲除戊戌变法的政敌、利用义和拳对付洋人、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着手宪政改革到架鹤西去的隆重葬礼等大事也作了详细的交代,让读者理解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面前,内有太平的叛乱,外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个女人却有如此的本领和非凡的毅力去统治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在权利的争夺和政敌的争斗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平衡各种力量,用准人才,尽量为帝国的和平发展扫除障碍,在危及自身安危的情况下也毫不手软,果断铲除异己。
  •   作为一个外国记者的角度,结合史料和特殊的角度的关系,对慈禧的评价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不过抱着中立的角度看,这本书真的让我或直接或间接知道中国近代100+年的事。
  •   从更客观的角度说了慈禧的一生,而不是将其妖魔化。比如说到慈禧对待皇族手段的厉害。一王公在皇城根建了一个房子,可以看到皇宫内城的一角。慈禧知道后,等到房屋建成后,便以胆大妄为,企图偷窥宫墙为由,当即没收。之后赏赐给了自己的弟弟。
  •   慈禧太后的驻颜术让人很感兴趣。她到老了也容色不衰,面无皱容,像年轻人一样,也像普通妇女雅好修饰,每日浪费在妆台旁的时间很长,而且特别珍重自己的头发。庚子年出走时,不得已而改汉装,每说到此事深以为恨。太后体质之健,兴致之佳,和常人非常不同,她说乃是每日凌晨即起,及起居有节制,常吃牛乳所致。太后所吃牛乳乃是凝结成酪的,饮食有度,食量甚佳。晚年虽食鸦片,但必在正事已完毕,乃以此作为消遣的工具。每日下午必小睡一小时。太后亦深知鸦片的害处,很想禁绝,然于1906年11月所下禁烟之谕内,“于过六十岁之吸烟者,则宽恕之”,盖推己及人,认为鸦片是老年消遣娱乐之品,而且可鼓提精神。
  •   慈禧太后在中国人心中本来是定了性的负面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应该放在历史的坐标里进行比较分析。回头再看“我们的”慈禧太后,清晰地叙述她的真实,清醒地认识她的影响,清楚地评价她的历史地位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借鉴意义。
  •   慈禧是“叶赫那拉家族的精英代表”,她“性格坚毅,很受人爱戴,侍卫都愿意听从她的号令。”“慈禧的性格和才能,可以称得上东方拿破仑。”这些赞美之词,咋一听不是拍马就是调侃,习惯了慈禧的反面人物形象,很难把歌颂的词语与她联系起来。不过,由我看来,说上述话的人倒没有什么反讽的意思,应该出于真心,他们乃两个外国人,一位是英国的汉学家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另一位是英国的作家记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两位在中国生活长达数十年,基本上目睹了慈禧老年后的满清社会状况,跟慈禧身边的侍从和官员有过交往,上述关于慈禧受人爱戴的赞美就是在跟老太太的侍卫谈过后得出的。通过外国人的眼睛去看慈禧,很有意思。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影视演绎,慈禧在国人的心中,怎么样都引发不出敬意。武则天也是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奢靡的女性,但她领导下的大唐却是盛世,不得不令人敬佩。而慈禧却不断地割让土地,任外国人在中国肆虐,却只会逃跑,丧权辱国,并且竭力阻挠变革,这个女人直叫人讨厌痛恨。理性点评价,慈禧算得上有政治头脑有才干,从一个小女子到二十多岁就权倾天下,没有点过人之处,根本不可能。她在宫廷倾扎、权力斗争中,堪称以弱胜强。多少大权在握的重臣败在她的脚下,近几年颇受推崇的曾国藩也完全听命于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会喜欢这个女人,会很不理性地更愿意相信那些丑化她的描述。而写本书的两位英国人,没有我们这么深的...情感因素干扰,并且由于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宫廷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倒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一些有关慈禧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这本书章节段小,很有评书的风格及八卦的味道,一些章节的题目几令我喷饭,譬如“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哎,哎,这能是慈禧嘛。书中的图片也听有意思,有张老太太的生活照,身子略斜,一手扶着头饰,这pose摆得嗲来兮。当然,无论如何,这也只是两个外国人对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状况的一种观察,所接触的以官员为主,因此不可能体会到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对慈禧的判断和结论不够准确。 阅读更多 ›
  •   大清宫廷史,北京八卦史,非常有趣。
  •     以古鉴今
      
      19世纪末大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已是满目苍夷,遍地烽烟,一片萧杀的气氛。当年创造过康乾盛世而傲视环球万朝来贺的强盛大国这时已沦为被各国列强随意欺压赔款割地的丧权的贫穷弱国,这条东方巨龙现已如暮年的老者一样龙钟老态,病入膏肓,岌岌可危了。
      其实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已经一蹶不振,于外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于内阶级矛盾加深,吏治腐败,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激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朝廷内部又皇帝昏庸无道,英年早衰,后继乏人,加之宫廷挥霍无度,派系斗争激烈,使已根基动摇的大清王朝更加摇摇欲坠,既有顷刻倒塌之势。这几方面足已使清政府即刻垮台,但却又奇迹般的生存了六七十年,到1912年才真正被推翻。究其原因却有其如荣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李鸿章等国之重臣的拳拳报国之心,鞠躬尽瘁之德。更有慈禧老佛爷高超的政治手腕,严厉的独裁统治,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再一方面当时的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封建社会思想的熏陶下,有着根深蒂固的被奴役思想,极力维护皇权至高无上,讲究君臣义,甘愿接受君为父,臣为子的思想的禁锢,对于革命造反等都是大逆不道,甘于接受和维护皇帝统治,在没有逼到绝路前是不可能起义和造反的。
      对于慈禧,历来是具有争议的人物。垂帘听政四十余年,虽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迫于祖制和压力还政于皇帝,但实际却操控着军政大权和国家走向,是当时清政府的实际掌权人。作为一百多年前老外著写的《慈禧传》,通过依据的事实,出于宫廷档案和老臣的日记等资料,还是比较可观的记录下了慈禧执政几十年来的个人生活和经历,叙述了宫廷内争和大清王朝从衰败走向灭亡的大事记。但文字过于直白,内容不丰满,并没有把慈禧真正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没有看到一个丰满的慈禧。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统治中国47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她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运用权谋之老练,政治手腕之娴熟,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在维护权力是成功的,但治理国家却是一个失败者。在她47年的统治中,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还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查阅资料,看到一篇写慈禧的文章,非常好,忍不住借用以下文字,请抱歉我的借用:“当你读完了一个人的一生,心情必定是很沉重的,在钦佩慈禧在男人的世界中如此善于玩弄权术,和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时,也对当时的百姓感到无比的同情。这么一个受人敬仰的圣母皇太后不仅没有带领人民抵抗外国的入侵,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也无法重演,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上去看待历史,却无法改变历史的结局。这一段使中国蒙羞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落后便要挨打”的客观事实。正是由于那段历史,使中国走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共和国时期,也正是由于那段历史,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无数中国人清醒过来,认识到了自己国家与西方的差距。我至今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那段历史,我们是不是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
      从慈禧身上反映出的不仅是她那短暂的一生,更能反映出的是清朝从衰弱与走向灭亡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给统治者看的,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如何做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许慈禧所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反面教材。俗话说忆苦思甜,回想当时人民的食不果腹,与我们如今的衣食无忧,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否更该去珍惜呢?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火洗礼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否更可贵呢?这都是我们从中所应该去思考的。”
      
  •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有政治头脑和执政能力的女人,除了武则天之外可能就非慈禧莫属了。但是这个雄踞晚清历史几十年的权力人物,在现代人的认知中,实在是太坏了。简直坏到了极致,这主要的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霸权、独裁和狠辣的执政者,更是一个卖国、辱国和苟且偷生的下流之人,所以稍微有点民族情怀有点正义感的人,都会对她不由自主地恨。这么说不是我对慈禧这个人和她所处的那个晚清时代有什么更加深入的了解,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慈禧的认识,甚至是对于很多历史上稍微有点代表性的人物的了解,都是通过影视剧的渲染和市井之间口口相传或道听途说而已。
      
      其实从与晚清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曾经无数次听到和看到垂帘听政几十年雄踞晚朝历史的著名的老佛爷——这位老女人的故事,可以说她的外貌形象、她的言谈举止、她的行事作风、和她的狠毒、她的刚愎对于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那都是口口相传耳染目濡的演义版的慈禧,都是影视作品中因为剧情的需要、因为创作主旨的需要,剧作家和演职人员们一起杜撰出来的。对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慈禧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相反,在我看到如《慈禧专: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一样的传记版的履实作品的时候,甚至还会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不断地产生怀疑。
      
      这是一本由曾经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的两个英国记者写在百年前的作品,书名虽为《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但是通篇读来其内容俨然就是一部微缩的晚清历史,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从咸丰到同治,再到光绪等几个时代大大小小各种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始末;还还原了曾经相伴在慈禧身边的咸丰、同治、光绪、慈安、恭亲王、安德海、李莲英…….等这些与慈禧一同构筑了历史的人物们,彼时的境遇以及他们在历史的缝隙中所处的位置和之于那段历史的重要作用;另外书中还收集了极具历史价值的各种皇帝手谕、奏章、私信、密信以及图画和照片,增加了阅读的吸引,也提高了它的可读性。
      
      “这是一部关于晚清危机时刻的中国近代史的典故记录,”它以作者自己所见所闻的晚清典故,帮助我们梳理了一下晚清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彼时在西方人的视角中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和彼时“为了权力既是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的慈禧老佛爷,更让我们对那些隐循在历史深处的如始祖、礼法、太庙、继嗣……等风俗礼教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      说到慈禧,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垂帘听政这事,以及“老佛爷”这称号,大多数人看来慈禧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坏家伙”,如果没有她,晚清也许会有另一种格局?在某部讲述晚清的电影里刘晓庆饰演的慈禧,让我印象深刻——几乎见不到皇帝的面到深受宠爱,都无不显示着兰贵人是个聪明的女子,当然从兰贵人变身到慈禧,不仅仅只是聪明而已。是什么让她成为了我们眼里的那个“坏家伙”?在外国人眼里她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一段穿梭历史的旅行。
       虽然书名是《慈禧传》,但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晚清的重要事件的汇集,展现一些所谓的秘密,试图让我们更清晰的看清楚过往的这段历史,里面不仅讲述了和慈禧有关的各类事件及人物,也囊括了这个时期的一些风雨变化,试图想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慈禧到底做了什么,而这些是对是错,也许你读过后会有一定的见解。慈禧在这段历史里是无法跳过的人物,而更多的人物被慈禧所改变命运,而那些无论何时都值得信任的人,他们或左或右都间接影响了慈禧,当然也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一步步画着历史的走向,最终画出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历史。人家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慈禧就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兵,非一般的雄心,非一般的对权力的喜爱,造就了非一般的历史,也让后人为之不满的历史。
       如果你只是好奇慈禧的那些故事,八卦一下的话,那就真不好意思了,我想你翻阅完全书以后,也找不到什么可以来八卦的,它就像是我们读书时期的历史学科一样,充满严肃感,对于不爱历史书籍的人来讲略显沉闷,不过比历史书强的是有着不少可以见证的图片,让你不再是想象慈禧是什么样子,而亲眼看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期,那些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当然你还可以在作者的言辞间,发现他们对这个时期的某些看法,也许在某些地方你会觉得是不是言辞有点过呢?是不是有点包庇他们自己人呢?也许谈论历史的人总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喜好,当然也包括他们所站的角度,呵呵,这些也许都可以算作是本书的乐趣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