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英)埃特蒙德•白克浩斯 页数:260 字数:240000 译者:郭松
Tag标签:无
前言
《慈禧传》是一本关于大清危机时刻、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和权威记录,已重印三次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雷登的杜夫达克教授的书评:“对历史年代的掌故非常熟悉。”本书同时也得到了专业学者莫斯教授、里基拿德·约翰斯通先生及麦克奈尔教授的肯定。尤其是书中所收录的景善阁下的日记,1924年杜夫达克教授将其重版,并译成英文。尽管杜夫达克教授认为日记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这并不损害日记的文献价值。当然汉学家们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更关心书中可信的部分。 本书作者之一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先生发现并翻译了这篇日记。1898年,白克浩斯来到中国。在这之前他已经花费五年的时间学习日语中的平假名、方言和草书,能够熟练阅读草字书写的日文资料。来到中国后,他又努力学习了两年的汉语,加上语言的天赋,此时的白克浩斯已经能很顺畅地将日记译成英语。 1900年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后,白克浩斯就住在莫里逊大街的居民区(广东会馆的北面)。因为这块区域被俄国人占领,他就决定搬到英国人控制的城区内。英国罗兰森上尉及其统率的俾路支团控制了景善住宅附近的玉河西岸。一些评论家对日记方位的错乱提出了质疑,确实景善住宅离这条河还有一段距离。当时英方派了一小支韦尔奇火枪手保护景善的家产,白克浩斯当时就住在景善家里。他到达后,发现正门有两个锡克教哨兵,内院有八个锡克教士兵驻守。白克浩斯先生被授权使用除士兵宿舍外的所有景善房产,并且可以支配这里所有的书籍和报纸资料。但如果发现任何关于义和团的记载或者义和团员的踪迹,都要上报给英国政府。白克浩斯的卧室位于房屋的客厅里,房屋的西侧便是景善的书房。书房里有一张桌子、两个大书柜和几把椅子。砖铺的地面上放着几个被抢空的盒子,到处都是散乱的纸,足有几英尺厚。景善的书信、草拟的奏章、官方文件抄本等装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走廊尽头的偏门内也是堆满各种纸张,院子里还保留着大火焚烧卷宗的痕迹。抢劫者显然是要找到银子这些贵重东西,焚烧文献也是他们一贯掩盖罪恶的做法。 要找回义和团的犯罪证据,就得梳理大量的资料。白克浩斯首先找到记有清廷离开北京时间的字条,接着又发现了大量写有景善名字的记录。白克浩斯当时担任巴罗将军的翻译,便立马把这个消息报告了将军。英国最高当局很快也知道这个情况。几天后,景善的儿子恩珠被捕,刑部以谋杀和窝藏义和团的罪名起诉了他。景善的日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它详细地记载了恩珠同情义和团的举动。白克浩斯又发现了不少义和团首领的名字如芬车和桂春。萨陶先生此时代替了克劳德·麦克唐纳担任英国驻北京公使,他建议在慈禧去世后出版此书。 白克浩斯接受了萨陶的建议,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困扰,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之前,文稿都没有完成。最终在布兰德先生的配合下完成了书稿,但白克浩斯很担心是否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在经历被多个出版社拒绝的打击后,最终威廉姆·黑内愿意出版。 景善的大量文献,都是由一种松软的纸写成的。日记中需要翻译的部分被送往了伦敦,成为了布兰德先生的个人财产;最初发现的手抄本则存放于伦敦博物馆学者真迹室;没有被翻译的一小部分内容,成为了白克浩斯的私人财产,不用于公开出版。白克浩斯很想出版完整并且带有注释的译版,只是视力和健康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直到两年后,也就是1926年,杜夫达克教授出版了大英博物馆的手抄本的译版。他还想出版一个临摹本的愿望直到1936年3月才实现。这年杜夫达克教授通过白克浩斯的中国经纪人张合才买到手抄本的版权,而杜夫达克教授还没有拿到文稿,张合才却被杀害于北京的家中。 关于日记本身:1900年景善已经78岁,饱受各种老年疾病的困扰。此时他的听力非常差,虽然算不上特别得严重,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当他遭受来自家庭内部的折磨时,就可能夸大成对他的侮辱。日记中还经常提到他跟客人讨论宫中和朝廷上流传的信息。年龄大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性不好,这就造成日记中把“今天”的事情写到“昨天”的事情中。 正如日记中所说,景善对于当时的很多情况十分熟悉,很多当事人跟他私交很深。这些消息对于景善是非常有趣的,但是他并没有出版的意图,所以只是草草地记录下来。日记中也偶尔提到家事,但是这个一家之主好像并不关心这个事情。在日记中景善提到了义和团侵占了家中的房屋。当然义和团是受到他的儿子的邀请,也正是这个儿子最终杀死了景善。也许正是这个理由让他对家中的事情一笔带过。 很多评论家抱怨这本日记遗漏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一般日记都是这种写法,除非它是有着出版的目的。景善日记只适合他自己的天马行空,考虑到他家里住着一大帮子义和团,那么他的态度有点温和,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1938年12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两名英籍中国通利用丰富的故事写成的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经典著作,是大清帝国危机时刻的权威记录。白克浩斯曾作为英国驻京大使助手,布兰德也做了多年的租界高级官员,因此两人均结识了不少中国要人,搜集了大量有关慈禧、晚清宫廷的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一手资料。无怪乎西方汉学界评价该书说“对那个年代的掌故非常熟悉”。就连英国驻京大使,也不得不出面告诫作者不要在慈禧去世前出版。即使在慈禧去世后,因为可能影响与清廷的关系,很多西方大出版社也只好忍痛退稿。而1910年在美国和英国同时出版后,不断重印和再版。
作者简介
埃特蒙德·白克浩斯,英国著名汉学家,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隐居北京。具有极强的语言天赋,精通中日文各种方言。1900年曾作为英国驻京大使助手参与义和团及清廷资料的梳理。《景善日记》(收录本书中)的发现震惊当时的西方汉学界。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英国作家和记者,在中国近四十年时间,先后在海关、上海租界议会担任要职,后又转型为《泰晤士报》记者、中英铁路谈判代表。回国后专职写作对于中国的记忆和思考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李鸿章传》、《慈禧传》(与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合著)和《北京宫廷年鉴及回忆录》。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外版序言
第一章 叔嫂联盟
第一节 爱新觉罗VS叶赫那拉
第二节 慈禧发迹史
第三节 媳妇比老公强势
第四节 肃顺是个“二百五”
第五节 回京快者得天下
第六节 北京风云
第二章 首次垂帘
第一节 试验听政
第二节 叔嫂斗法
第三节 多亏湖南曾国藩
第四节 君臣对
第五节 太后头上动土
第六节 李总管其实很厚道
第三章 这个皇位我说了算
第一节 妈妈的爱
第二节 谢谢姨妈选了我
第三节 尸谏书生吴可读
第四节 谁谋杀了慈安太后
第五节 再见,恭亲王
第六节 智者醇亲王
第七节 过寿比打仗重要
第四章 光绪皇帝要改革
第一节 搅局之王翁同龢
第二节 康有为的野心
第三节 姨妈对不起
第四节 诏书很忙
第五节 信袁世凯,得永生
第五章 再训政,独断依旧
第一节 老太太出马,一个顶俩
第二节 光绪病了
第三节 荣禄是个好同志
第四节 谁说太后不改革
第五节 太后的心思你别猜
第六章 与洋鬼子斗法
第一节 发动义和团是一个错误
第二节 景善日记
第三节 都是奸臣惹的祸
第四节 两宫西游记
第七章 晚清改革总设计师
第一节 义和团覆灭
第二节 醇亲王德国考察记
第三节 两宫回銮
第四节 一睹太后容颜
第五节 太后新政
第六节 “我”是真想改革
第七节 荣禄遗折
第八章 驾鹤西去
第一节 太后死在皇帝后
第二节 慈禧下葬
第三节 不同寻常的太后
章节摘录
慈禧早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记述,只有一个亲戚荣禄值得一提。荣禄辅助慈禧多年,荣辱与共,是其重要亲信之一。有人说荣禄早年曾与慈禧订有婚约,这个说法恐怕是谬传。但是荣禄的权力之大和受信任程度之深是不容怀疑的。慈禧心思缜密、天资卓越、性格坚毅、热衷政权,加上人生阅历丰富,艰苦备尝,所以她可以成为伟人。慈禧十六岁时就能背诵《五经》,熟练运用满文,写诗作画,通读《二十四史》。慈禧经常命史官朗诵《二十四史》,以便通晓古今治乱之策。只有如此聪明智慧之人,才能长久把持政权。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皇四子咸丰即位。到二十七天国丧过后,清廷下令满族凡是容貌端正到了入选年龄的秀女,都要到内务府登记以备选聘。咸丰未登基之前,已经娶了穆扬阿的大女儿,不幸早逝。咸丰二年(1852)6月14日,太后(按:道光的老婆)从满族贵族60名秀女中挑选28人,分为四等,一妃、二嫔、三贵人、四常在。穆扬阿的二女儿钮祜禄和慈禧均入选。钮祜禄称为嫔,那拉氏称为贵人。选聘名额最多可到70人,但是一般都不会达到。另外在宫中还有满族妇女2000人,在太监指导下,各司其职。宫中的事情均由太后做主。选妃的时候,虽然皇帝也要亲临现场,但是一概不予干预。慈禧从锡拉胡同家中来到宫内,从而就与家人隔绝。笔者的一个老仆人,曾说太后入宫后仅回过一次娘家。她的话很有意思,下面我把它摘录如下。咸丰七年(1857)1月,也就是同治皇帝出生九个月后,慈禧回过娘家一次。那天一大早,就有太监来到慈禧家里,告诉他们慈禧几点几时到。慈禧的家人和亲戚听到这个天大的喜讯,无不欢呼雀跃。邻居及看热闹的人把道路都堵塞了。娘家人和亲戚都排列在院中,等待着太监和侍卫们簇拥着的黄轿子到来。到了里院,太监落轿后,把慈禧请到正屋坐在主位。此时,除慈禧的母亲和长辈,其他人都跪下行礼。接着安排宴席,母亲陪坐在慈禧的身旁。慈禧虽然在宫中生活了多年,但是性格一点没有变化,说话没有丝毫盛气凌人的样子。对家人问长问短,尤其关心妹妹的读书。大家见慈禧如此温和,无不称赞。可惜冬天白天很短,一天很快过去了。太监请慈禧回宫,慈禧依依不舍地说道:“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说完就把赏赐的东西分给家人,迅速返回宫中。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倒是她的母亲常常到宫中看望她。慈禧入宫后,便得到太后的欢心,接着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皇上的喜爱。到咸丰六年(1856)4月生下同治,地位更加稳固。当时太平天国叛乱,蔓延多个省份,北京也时常拉起警报。慈禧经常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折,了解了当时的态势发展,就劝说咸丰任用曾国藩,统帅三军,并且尽力保证湘军的粮饷供应。曾国藩请求遵守古训礼法,慈禧认为守制是必要的,但是多难之秋,理应懂得变通,以国家为重。所以说曾国藩得以平定叛乱,跟慈禧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慈禧小时候已经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她真是天生的一代君主。咸丰五年(1855),道光皇帝的皇后去世,慈禧由贵人升为嫔,钮祜禄立为皇后。当时全国骚动,人人惶惶,觉得清朝即将灭亡,且士大夫们对咸丰皇帝极度不满,认为他是顺治以来最差皇帝,都25岁了,还没有生个孩子。幸好咸丰六年(1856)4月,慈禧给他生了个儿子。此时清朝逐渐夺回了湖南、江西等省,人心开始回转。慈禧也因为咸丰身体一直不好,以未来皇帝母亲的地位,逐渐获得了大权。皇后因为温厚谦逊,一直不予争权。慈禧得以晋升为妃,京城人都称之为“懿贵妃”。在对外关系上,经常向皇帝进言,力主强硬。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西方人知道她的早年生活经历,而皇亲国戚对于西方人一无所知,所以自然会主张强硬。所以发生英国占领大沽,清政府派耆英责令他们撤出,最后是碰了一鼻子灰而回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慈禧十分生气,下旨要他以白带自尽。中英就广州开辟商埠交涉,慈禧告诉皇帝,不许钦差叶姓官员与英国商讨经济贸易。第二年,广州被外兵攻破。由此可见,慈禧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我通过阅读当时的官方和民间著作,可以看出慈禧手握大权,她的意见比皇帝的意见更具权威性。中国自古女人专政的比较少,慈禧可以说是特例了。尤其她以二十多岁的年纪,小小贵妃的名分,就权倾天下,真是世间罕见啊。慈禧太后曾经三次更改姓名。刚入宫时以娘家姓叶赫那拉氏为称,后来晋封为妃子,人们称呼懿贵妃。等到和东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时,人们开始尊称为慈禧太后,民间称为皇太后,北京人称呼老佛爷。等到慈禧去世后,老佛爷的称呼在北方流传开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认为,慈禧不是魔女,也不是恶女,她是被其他人制造出来的形象。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那个英国人写的书是有目的的。在当时的英国,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议会通过,它想要消灭清朝总得找理由,而且战争经费也必须议会通过,所以,英国人写的那本书,说恶女慈禧统治下中国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英国人应该派兵去拯救那些正在生死线上的中国人。——日本著名作家 浅田次郎这是非常奇异的势力,其中的人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乃是自古英雄能执握大权,驾驭一世的秘密。太后凭此势力而操无上大权,宰御地球上三分之一之人中至半个世纪之久,其之绩则美恶参半,功罪不掩,也以此得到中国最勇毅特殊之人才而用之。去世之后,人们都很怀念而不忘,至今太后之名已历史上卓越人物,都认为她的智慧和寻常人不一样。此书堪称权威之作,因为它所依据的事实,全部出自于宫廷档案和太后管家的私人日记,对于这本书即使是匆匆一瞥,也能感受到它卓越的品质……或许,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中文档案向世界披露过,也没有哪本书对中国宫廷生活的真相有过比这更详尽的反映。——《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讲述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海外经典慈禧传,揭秘晚清改革总设计师统治大清48年之谜,国家博物馆100张稀见图片透视晚清宫廷的里里外外。
名人推荐
本来早应灭亡的王朝,慈禧活了三十多年,这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够做到 的。仔细看一下,慈禧身边有什么优秀的政治家吗?没有。所以,在中国清朝末期出现了像 慈禧样一位人物,实在是一个奇谈。 ——日本著名作家 浅田次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