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336 字数:237000 译者:鲁睿
前言
二十五年前,在我写这本短小的《贝多芬传》以前,我并没想过要写成一部关于音乐学方面的著作。当时,我正处在一个苦难骚乱的时期,饱受那场既可毁灭又能更新一切的暴风雨。无奈之下我逃了出来,离开了巴黎。我来到童年伙伴的身边,暂避了十天。这个可以庇护我的人,就是那个在人生的战斗中,曾多次给我力量,支持过我的人——贝多芬。当我来到他的故乡波恩,在那里我重新寻觅到了他的影子,以及他往日的老朋友们:在科布伦兹,我从韦格勒夫妇孙子的身上,似乎又见到了他们夫妻俩的影子。在美因兹,我听了一场由维恩加特纳指挥的贝多芬交响乐演奏会。后来我有机会与他单独相对,我们在潮湿灰暗的四月,漫步于雾气弥漫的莱茵河畔。我们倾诉心曲,而我竟完完全全地被他那种痛苦、勇气、欢乐与悲哀所感染。我跪倒在地,他却用他那强有力的手将我扶起,并且为我的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洗礼。在他的祝福下,我又勇敢地踏上返回巴黎的路。此时的我深受鼓舞、信心倍增;我与人生重新缔约,并为上帝演唱了一首痊愈者的感恩曲。而这支感恩曲正是这本小册子。它最初由《巴黎杂志》发表,后由贝玑再版。我丝毫没想到这本小书会从一个狭小的友人圈里传出来。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很抱歉,我在这里赘述了这些枝节。可是现在有一些人会从这支颂歌中寻找按照严格的史学方法创作的著作,所以我应该对此给予回答。有些时候,我会充当一个史学家。我在几部书中对音乐学尽到了一定的义务,诸如在《亨德尔》和有关歌剧的一些研究著作中。但是,《贝多芬传》绝非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著作的,它是唱给受伤的心灵、窒息的心灵的一支鼓励的歌。它复苏了,它振作了,而且它感谢救世主。有一点我很清楚,这个救世主被我改头换面了,但所有的信仰与爱情的行为都是如此。我的《贝多芬传》就是这种行为。本书出版以后,人们争相购买,使它交上了好运,这是出人意料的。因为那时候的法国,有数百万理想主义者被压迫,他们急切盼望着一个解放的呐喊。而他们却从贝多芬的音乐里听到了它,于是纷纷找到他,恳求他。所有在那个时代幸存下来的人们,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这些音乐会就像是弥撒祷告时演唱着“天主羔羊”的教堂那样受欢迎。没有人会忘记那些注视着祭献,并被启示之光芒照耀着的痛苦不堪的脸庞!今天活着的人们与昨日的人们相距甚远。(但他们是否会与明日的生者靠得更近一些?)在本世纪头几年的这一代人中,不知有多少队列被一扫而光。战争就是一个深渊,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消失在这个深渊之中了。只有我这本短小的《贝多芬传》依稀保存着他们的形象。它出自一个孤独者之手,竟毫无知觉地与他们相仿。而他们已从中认出了自己。不几天工夫,这本由一个无名者写的小册子,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书店里走了出来,在读者手中流传开来。于是,它就不再是属于我的了。我把这本小书重新读了一遍。尽管它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也不想再作什么改动了。因为它应该保留它的原始模样以及伟大一代的神圣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之际,我不仅要缅怀这一代,也要颂扬他们这位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贝多芬,纪念这位教会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人。
内容概要
即使贫病交加,即使坎坷心酸,即使无人了解、备受奚落,但在理想与希望面前,磨难又算得了什么?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大师告诉我们,有梦想的人,绝不会向命运投降!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罗兰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为自由、民主和光明而斗争的事业。他以真挚而诚恳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为追求理想和希望而不屈抗争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勇于向命运发起挑战的无畏精神。代表作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序
前 言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序 言 049
序 篇 053
上篇 斗争 068
下篇 舍弃 124
结束语 181
托尔斯泰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26年夏天,卡尔竟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但他并没有死,反倒是贝多芬差点儿为此送了命。这个可怕的打击重创贝多芬早已脆弱的心。卡尔被治愈了,但他的伯父直到临死前都一直饱受折磨。伯父之死,与他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贝多芬临终前,卡尔并没有陪伴在他身边——几年前,贝多芬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 “上帝没有抛弃我,将来一定有人为我送终。”——遗憾的是,送终的并不是他称做“儿子”的那个人。 即便深陷忧伤之中,贝多芬仍然歌颂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规划。自1793年在波恩时起,他就对此有所考虑。他一辈子都想谱写《欢乐颂》,并以此作为他作品中的一部终曲。他的一生,始终都在思考歌颂的确切形式,以及把它放在哪一部作品中最合适,即使在《第九交响曲》中,他都在犹豫。直到最后一刻,他还准备把《欢乐颂》放到第十或第十一交响曲里去。应该注意的是,《第九交响曲》并非是大家所听到的名为《合唱交响曲》,而是《以欢乐颂歌为终曲的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可能,也几乎有另外一种结尾。1823年7月,贝多芬想在曲子里加入一支用某种器乐演奏的《终曲》,后来,他把这个乐器演奏曲用在了第一百三十二号作品中那个四重奏里去了。切尔尼和森雷特纳肯定地说,在演奏(1824年5月《第九交响乐》的演出)之后,贝多芬都没放弃这一想法。 在一部交响曲中引入合唱是有极大技术难度的,这一点,可以通过贝多芬的稿本看出来。为了在作品的其他段落引进合唱,他作了大量的尝试,甚至还想到用别的方法来代替。在“柔板”第二旋律的稿本上,他这样写道: “也许合唱加在这里会很合适。”可是他下不了决心同忠实的乐队说分手。他说: “当我产生一个灵感时,我就仿佛听见一种乐器正在弹奏它,而不是人演唱的声音。”因此,他总是尽量延后引用人声的部分,甚至用乐器开头,就像《终曲》《欢乐颂》那样,把欢乐的主题全都交给器乐来演奏。 对于这些延后和犹豫,我们必须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因为其中还有更深远的原因。这个饱经忧愁折磨的不幸者,始终都渴望着讴歌欢乐之美;然而他却年复一年地延后这个任务,因为他不断地被卷入激情的旋涡,为忧愁所苦。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杨绛
编辑推荐
《新课标最佳阅读:名人传》编辑推荐: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学习一辈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不渴望别人的救济,也不奢求好运的降临,而是用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精神。不一样的大学,不同的人生经历。新课标最佳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