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康沛竹 编  页数:301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主要就中国近代现代史前沿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讲述和严谨研究。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该书内容翔实,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评论和研讨,具有现实意义。并牢牢地把握了教育部的教材大纲,贯穿了时代特征与学术理论界的最新成果,为学生能够完整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真实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康沛竹:1964年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成员。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社科基地项目等。出版专著《灾荒与晚清政治》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问题研究》等。曾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

书籍目录

序 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
第一章  近代中国灾荒与社会
一、近代中国灾情
二、灾荒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一、“革命”与“改良”概念释义
二、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三、关于“改良”与“革命”
第三章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的崩溃
--以国会和进步党为中心
一、袁世凯非法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致国会停会
二、国会停会初期进步党维持国会的活动
三、熊希龄、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主导内阁成为矛盾中心
四、进步党分裂为国会派和内阁派
五、国会解散
六、进步党的瓦解
第四章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起点
二、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与文化基础
三、李大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
第五章  1921-1927年中共对反帝斗争的领导105         
一、揭露国际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提出彻底反帝的纲领及若干重大原则
二、在收回关税余款和平定商团叛乱中,从政治引导和组织民众支援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三、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积累反帝斗争的宝贵经验
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大沽口和抗议帝国主义武力干涉北伐战争
五、指导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和揭露帝国主义分化革命营垒的阴谋,总结反帝斗争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红军的创建
--以土匪问题为中心
一、收编土匪武装是建军初期迅速壮大红军的重要手段
二、改造土匪武装--六大的严厉政策和红军实践中的变通
三、清洗--信仰力量转化为组织力量
第七章  20世纪30年代三民主义文化思潮      
一、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诠释
二、三民主义文化思潮的推动
第八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间力量的关系
一、对“中间力量”的界说
二、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
四、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争取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初萌芽
四、政治变革引导经济变革:赶超战略的实施和历史经验
五、“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和大科学机制的确立
第十章  改革开放序幕的揭开       
一、1974-1975年的全面整顿:为改革奏响先声
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启动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三、开展其他多方面的工作:为改革开放序幕的揭开进一步创造条件
四、为期36天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五、正式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建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主要历程
二、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效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后记

章节摘录

  序  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  研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往往需要变换角度来看。每变换一个角度,就会对同一历史现象有新的认识,使研究深入一步。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  对于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从时代主题变化的角度来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前后两个时代的分野。向前看属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畴,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各派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是怎样围绕时代主题提出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又怎样将一个又一个的救国方案付诸实施,而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道路,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向后看属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范畴,研究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是怎样历经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包括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最终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  对这段历史,换个角度,也可以循着思想发展史的脉络来研究。那就可以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在这以前,着重研究各种西方思潮是怎样循着不同的路径传到中国,在中国思想界和社会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并产生一个又一个的社会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最终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其标志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出现。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中间经历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严重曲折和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出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除了上述两个角度,还可以选取许多角度,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可以把两个以上的角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总之,在同一研究领域中,不断转换研究的视角,运用得好,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起来,更加辩证起来。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  康沛竹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就是这样一部用不同视角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的专著。  全书的前三章,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内忧外患的清末民初社会图景。中国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式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作者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告诉我们,灾荒频发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特点,这种自然现象与官府黑暗、社会腐败交织在一起,可以说是天怒人怨,雪上加霜,造就了晚晴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激荡的革命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革命没有出路,就连以保皇、改良、维新、立宪自诩的温和人士,也不能不投入革命营垒以求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不是人为的,更不是主观想革命就能革命的,革命是形势逼出来的,是大势所趋。中国最终走上辛亥革命道路,进而效法十月革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非偶然,完全是各种力量相互较量、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结果。正如当年毛泽东对革命道路作痛苦的选择时所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4页。  历史发展总会有令人扼腕兴叹之处,总会有阴差阳错的时候。人们在感慨之余,也往往情不自禁地去做种种假设。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面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人会问:假如晚清政府的立宪改革成功,历史又会是怎样?面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覆亡,有人又会问:假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打进中国来,假如蒋介石的对手不是毛泽东,历史又会是怎样?其实,正是在诸多历史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这些假设并没有变成历史的真实?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就是在社会进步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的反复较量中,历史的必然性通过种种偶然的历史现象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在于,这种历史必然性并不是一定就会如此,更不是历史注定如此,如果那样的话,历史的发展岂不是简单又简单,笔直又笔直。历史必然性在开始的时候,往往表现为历史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就必须经过种种的曲折,把握好各种偶然事件,渡过重重难关,化险为夷,将挑战化为机遇和动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成功越大,经历的风险越大,经历的挫折与失败也会越大。但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经历多少曲折反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一定会最终战胜阻碍历史发展进步的腐朽事物。这才是历史的辩证法。我们在作种种假设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历史假设当成历史现实,而要透过历史现实与历史假设的反差,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必然如此的道理。这才是历史研究的科学之道。  接下来的五章,即第四章到第八章,作者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几个重要方面。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早期传播,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斗争,再到土地革命初期创建红军过程中对所谓“土匪武装”的改造,直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力量的争取,作者都结合翔实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作者还转换了一个视角,对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于三民主义的重新诠释及其“新生活运动”等加以论列分析。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共产党人探求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努力。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里,以经过孙中山先生重新阐释的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为分界,将三民主义区别为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并且说:“离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愿今日的三民主义者记取此语。”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92、693页。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抛弃了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精髓的三民主义,最终没有能够挽救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厄运。同样是文化建设,结果却如天壤之别。这验证了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史也讲平衡,历史也有对称。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就要准备付出惊人的代价。要想总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只能是幻想。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历了两次大的挫折,犯了三次“左”倾错误和两次右倾错误,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样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取得宝贵经验和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两次大的失误。一次是严重违反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另一次是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其中的教训,刻骨铭心。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部专著的最后三章,讲述的就是后面这段历史。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毛泽东同志这样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只要在思想路线上偏离了实事求是,在政治路线上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也会背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也会犯全局性的错误,也会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损失。这段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因为,她勇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是在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鉴往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还有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挑战。每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重温已经走过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使我们信心百倍。每当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重温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尊重自己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更加充实、更加智慧、更加理性。  是以为序,是以为贺。  ……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老师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的内容有对鸦片战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重大问题的研究,试图从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分析,还有对以往关注较少的灾荒等问题的研究,能很好地体现本学科今年来所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学术前沿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如题,买的书不是我想要的。
  •   说是前沿问题,但是没觉得怎么前沿啊!
  •   很好 至少比较客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