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安徽人民  作者:赵剑敏  页数:274  

前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内容概要

  董卓余部杀向长安,王允慷慨就义。西京陷落,军阀关中大交兵,争夺天子,献帝流亡般返归洛阳。公孙瓒崛起于幽燕大地,成了冀州主人的袁绍,无法容忍两强并立,灭了公孙瓒。曹操东进兖州,收降三十万黄巾军,击败争夺的吕布,为父报仇,血洗彭城;审时度势,迎献帝于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术雄占南阳,刘备得领徐州牧。

作者简介

  赵剑敏,祖籍江苏无锡,1955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  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等。  于京、沪、港、台出版《盛世魂》、《竹林七贤》、《细说隋唐》、《五代史》、《远去的牧歌》等著作,另有合著六部,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散文、杂文等数十篇。曾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盛世魂》、《竹林七贤》已由首尔时代出版社推出韩文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海内一盘沙第一节 长安,无法长安1.蔡邕的悲剧2.王允的再失策3.西京陷落第二节 壮丽的屠宰场1.玉石俱焚2.献帝坐了三驾马车3.马腾与韩遂第三节 关中大交兵1.先去了樊稠2.酒o女人3.李傕郭汜大火并第四节 再向东边去1.张济的调停2.争天子之战3.还都洛阳第二章 燕赵慷慨地第一节 黄土沿向黑土1.宗室有支荷花2.大嗓门公孙瓒3.界桥之战第二节 谁是挟弓的童子1.战幽州2.按着童谣造个京3.两州合了一家第三章 兖州连着扬州第一节 阿瞒明着走1.借得黑风入东郡2.吾之子房3.占兖州4.美须髯的程昱5.得了青州兵第二节 南阳不阳1.两面交恶2.三面树敌第四章 两个大来回第一节 征徐州1.杀父之仇2.陶谦其人3.泗水血水浪第二节 轮到刘备显身手1.在没路处寻路2.老牧思新牧3.坐进彭城第三节 得耶?失耶?1.赤兔马千里行2.汪洋浮三城3.濮阳大战第四节 柳暗花明又一村1.烟散好个碧2.攻克最后的叛地3.义薄云天第五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节 建立新都1.思天子2.西行漫记3.许县变为许都第二节 没牧笛的牧歌1.丰收年2.人才如潮涌来第三节 奇人奇迹1.血色鹦鹉洲2.思想英雄3.神算子

章节摘录

  在王允代替董卓主持朝政后,对长安的朝廷来说,天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关东诸侯虽仍保持着半割据的态势,可以往的对立态度基本消弭了,各方已放弃了武力对抗的立场。  让王允感到欣慰的,是原本属于长安体系的军事力量的归附。这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先前完全受董卓控制,在事变之后,驻扎在关中的一部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已经通过王允颁布的大赦令,开始效忠于朝廷。  人人都以为王允是杰出的政治家,都以为吕布是头脑简单的武夫。然在复杂的局势下,两人对如何处理董卓留下的事务,却与他们给人的印象有着很大的不符。  在对待董卓部曲的问题上,两入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王允是儒士,本着王道浩荡的精神,欲以德化度,让他们洗心革面,以此改造过来。吕布是武夫,可经验告诉他,部曲长期跟随董卓,结下了根深蒂固的关系,求生的本能,使他们会暂且屈服大势,可恋主的情结以及利益的损失,必然导致深深的不满,早晚是一种祸害。  按照自己的见解,吕布劝王允采取极端手段,将董卓部曲全部杀掉,以绝后患。  王允摇头,坚持己见,回答说:  “此辈无罪,不可滥杀。”  接着,两人对如何处置董卓的财产,又发生了分歧。  吕布认为,这些财产,应分赐给公卿、将校,以收文臣武将之心。  王允认为,这些财产,为董卓搜刮侵吞而来,是公物,当缴入国库。  两人虽都有辅政之任,可拍板权在王允手中,由他说了算。由此,董卓部曲得以保存下来,董卓财产作了入库处理。  如果说,两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因这些分歧,那还不要紧。严重的是,两人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意气上逐渐出现了问题。  两人曾有过密切的关系,那是王允为了拉拢吕布,降贵纡尊,不止是利用,很有些真诚的成分;吕布为了摆脱董卓的潜在威胁,希望王允能给他指出一条生路,对王允也是掏心掏肺。利益决定关系,他们的良好合作关系,随着董卓这个共同敌人的消失,双方都自然而然地逐渐纯粹从自己的立场来处世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同时,再怎样一个入一任怎么看,都人眼,即使粗鄙能看出妩媚,即使狡猾能看出老道。道不同时,一切都变化了,粗鄙是低能,狡猾是奸诈,横看竖看不舒服。  在王允眼里,同样一个吕布,谋董时是个豪杰,一个能扭转乾坤的豪杰:辅政时不过是个剑客,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为何物的剑客。相处间,礼敬中透着轻慢,客气中透着冷漠。  吕布自仗有诛灭董卓的大功,希望王允时时记着他的功劳,在言语中多给他一些感觉。可王允偏不说。王允不说,他自己说,经常将功劳挂在嘴上,夸夸其谈,搞得王允很不舒服。  各人使着各人的意气,矛盾便从中滋生了。  王允一直很得人心,他沉静,遇事有足见,在漫天的阴霾中诛除了董卓,更使他获得了众人的爱戴和敬佩。但成为首席大臣后,他的作派变了,因畏惧董卓而表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变成了锋芒毕露,对人缺乏必要的温和。他怕董卓的强横,故而折节屈从。现董卓被除掉了,他认为再也没人能制约自己,情不自禁地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他疾恶如仇,容不得人犯过错。  他居安忘危,现出了骄傲相。  如此的作派,在和吕布有了矛盾后,又与群臣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不是领袖与群体合适的距离,而是一种渐失人心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他步了董卓的后尘,群臣对他表面敬畏而实际疏远。  王允的严正,没人敢向他进真言,呈真相。  向来做事果断的王允,又犯了一个错误,在对待董卓部曲上,朝令夕改。诛灭董卓之时,他和士孙瑞商议,特地下诏赦免董卓部曲。过了些时间,他觉得不妥,对士孙瑞说了他的疑虑:  “部曲从其主。今以附恶逆之名而赦免,恐反让他们陷入忧虑之中,不是安其心的好办法。”  说后,也不等士孙瑞表态,王允宣布取消赦免令。  关中的董卓部曲,还容易处理,他们无论是什么想法,在王允的绝对权威下,只能听命。问题是,被董卓留在关东的部曲,即驻扎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对付诸侯们的部队,在董卓女婿牛辅的统辖下,尚未归顺朝廷。  对待这股势力,王允的对策是,撤销其军队的名号,命令他们解甲归田。关中的董卓部曲,也按同样的方法处置。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 )

编辑推荐

  《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三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