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安徽人民  作者:赵剑敏  页数:272  

前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五千年的文明,其实,弹指一挥间。  不足百年的三国,犹如流星划过天空。  古今之距离,不过就是昨天与今天。  我总觉得,古人比今人更可亲近,他们把心扉向汗青敞开,毫无保留贡献了生存经验、教训、智慧,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漫漫长夜。  因此,我私下愿把曹孟德当作里巷豪儿,与之煮酒论英雄;把诸葛亮当作坊间智者,与之抱膝啸宇宙;把陶渊明当作近乡老叟,与之荷锄种豆苗;把李清照当作邻家女孩,与之佳时探芳草;把李太白当作东闾朋友,与之携剑至华山;把苏东坡当作西窗同道,与之赏竹烧猪肉。  精彩的文化,必来自于生存的挑战。  那看似越高级的文化,其实,越来自于生活。  三国所有圣人、贤人、哲人与伟人,一切的著述、箴言、行为与实践,无不来自生活,来自充满俗世常情的生活,那是火辣辣生命碰撞坎坷、曲折、痛苦与炼狱,得出真切切的体验、总结、提炼与发挥,是在烈焰煎熬中凤凰涅槃后产生的理想、抱负、担当与指南,是污水浊泥升华的高屋建瓴,人间烟火烘托的鲲鹏展翅,涓涓细流汇成的百川归海。  脚踏实地,壮志凌云。  这是三国文化的精粹所在,是三国历史的精华所在,是三国人物的精英所在,更是三国生存的精彩所在。  我设定的写作对象,多是一个大时代,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人精神的大时代,以激励当下的人们,获得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在继大唐盛世之后,我又找到了三国。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段,上有陈寿《三国志》,下有罗贯中《三国演义》,将这段历史演绎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此二书,陈寿的《三国志》尽管被誉为二十五史中的良史,但毕竟是史料胜于史辨,再加上古语言文字的时代限制,今天广大读者已无法予以流畅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中国的名著,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世界名著,尤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拥有广大的读者。可是,这是本文学名著,其中颇多虚构,在使读者充分领略时代人物的丰采的同时,却留下了与事实不尽相符的遗憾。再者,由于文言文的缘故,对今日广大年轻人也产生了阅读障碍。  与鲁迅、胡适同代的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在生前就《三国演义》多虚构的遗憾,衷心希望能有一部反映真实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慰国人。  前些年过世的史学大家前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方诗铭先生,也有如此的愿望,认为《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顾颉刚先生就这样设想过。”可是,他又遗憾地说,“但这个工程实在太大了,恐怕很难实现。”  其它史学家也颇多有这种希望和失望。  方诗铭先生的女儿方小芬女士,抱着寻找希望的心情,虔诚地说道:“如果真能写出一部新的《三国演义》,再现历史的真实,那是最能告慰于前辈的。”  确如方诗铭先生所说的那般,写出新的《三国演义》,工程实在是太大,以一人之力难以完成。  我自幼深受三国的熏陶,又曾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三国演义》,在《三国大观》中撰写过三国人物,此外,还撰写过多篇有关三国的论文和学术随笔。以此为底蕴,作者立愿圆一圆前辈史家之梦,写出一部合乎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当然,真实的新的三国,不能再叫演义,而应是大史诗。  为此,我暗暗作了十多年的史料准备工作,包括正史、编年史、杂史、起居注、职官、传记、仪注、刑法、目录、谱牒、方志、笔记、稗乘、文赋、诗词、令曲、天文、地理、气象、植物、动物、农谚、考古,以及古今研究成果等数据,各种文本多达数百多种。  与此同时,忙中偷闲,尽量挤出时间,游历大江南北,塞外大漠,寻访事迹故地,观察山川形势,凭吊英烈名贤,进行实地采风,积累灵动素材,寻找历史风云的流动感,给写作奠定必要的储备,包括心理和材料的双重储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何谓东风,就是如何写?  大学者梁启超曾相当自豪地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中国的史学,原本是优秀的,其不是以简单的文字符号,将历史记录成青菜豆腐式的流水帐,而是把人的鲜活生态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到史圣司马迁降世,优秀的史学表现方式,被演绎成《史记》。这部不朽的经典作品,雄踞文史二坛,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打造了一个历经千载而依然生气盎然的史学传统。遗憾的是,在明代发微,至清朝泛滥的文字狱,迫使乾嘉学派将汉时史学的附属——考据学,尊奉为史学庙堂的正宗牌位,走进不无贡献却极其枯燥烦琐的境地,使史学与大众生活所脱离,被人们敬而远之。步入近世,情况愈发地糟糕,史学蜕变为学者谋生工具,摈弃灵性,摈弃才情,摈弃大气,摈弃史学的核心——人的原生态及人的生存意义,竟还美其名曰朴学。试想,如此风干的史学,岂能再有生命力?岂能再焕发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要改变枯燥的史学,得有途径,得有方法,这途径与方法,看似苦海无涯,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正在灯火阑珊处:借鉴史圣司马迁的文史哲合一精髓。  文、史,加上哲,原亲密无间。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的玄谈众贤,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无不是文中夹史,史中含文,并充满着哲学思辨。其文汪洋恣肆,让人百读不厌,掩卷长思,余音绕梁。  中国的文统、史统、哲统,三位一体,当出自一统。  将文、史、哲强行割裂开来,弄成三个互不相关的学科,切断它们内在联系,各搞各的,那是学界接受了西学的影响,非中华的传统。拖史学走出困境,唯一的良方妙药,是通过文学、哲学的帮助,重续文史哲合一的学统,重建执世界牛耳的辉煌。  关键之关键,得将历史写活。  三国是一个已经入土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充当见证人的时代。但还有虫蠹风朽的断简残篇,有布满暗红水渍绿锈斑驳的文物,有黑幽森然角缺身裂的碑石,我决意凭借所有与三国有关的印迹,以历史现场的手法,以心理学的睿识,去打通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障碍,将古人故事予以“复活”,“还原”历史场景、人物活动及风土人情,构勒出时代、王朝、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轨迹,揭示盛衰转化的生态起伏,揭示成败相依的悲剧因素,揭示祸福相倚的永恒命题。  突显宏大的特色,推出全景式的叙述,以大手法写大历史,蔚成波澜壮阔包罗万象的大史诗。以大历史、大时代的背景,来映照大舞台、大画卷;以大英雄、大豪杰的奋斗,来表现大困顿、大坎坷;以大仁者、大智者的博爱,来呈现大光明、大境界。以期成为三国英雄的大聚会,三国精神的大盛典,三国文化的大展示。  结构是大叙事,但有入木三分的刻划,细致入微的描写,丝丝入扣的情节,引入民间生态,揭示生存挑战,关怀生命意义,在茫茫的苦海中,搭乘普渡众生的大慈航。  始终置于心头的座右铭有两通。  一通是史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通自身长期打造的:以史学为筋骨,以文学为血肉,以哲学为灵魂。  冀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雅俗共赏,既是面对学者的阳春白雪,又是面对大众的下里巴人,更是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锦绣长卷。  司马迁写《史记》,饱受凌辱而当仁不让,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我写《大三国》,饱受困顿也当仁不让,跟着说:“先人有言:'自陈寿卒千余岁而有罗贯中。罗贯中卒后至于今六百岁,有能绍奇世,正大道,继三国,本仁义礼智信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小子不才,然天赐之命不敢辞,决意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写活时代,写活人物,写活三国,以飨读者,包括中外今后读者。以上对得起玄天,中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黄地。  半辈挚爱,半辈积累,半辈铺垫,终于起笔。  十年寒暑,十年心血,十年玩命,终于杀青。  五载宣扬,五载交涉,五载破关,终于付梓。  《大三国》篇幅巨大,犹如大江东去,咆哮溅雪,吸纳百川,奔腾入海,吞吐万象,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必赏者赏之,贬者贬之,赞者赞之,批者批之。  尽管在写作中,我已是殚心竭虑,焚膏继晷,褴褛筚路,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做到史料翔实,诠释准确,撰写精到,观点公允。然面对工程的浩大,典籍的纷繁,见解的矛盾,落点的无穷无尽,肯定会百密一疏,捉襟见肘,甚至贻笑大方。  三国是中华的三国,是世界的三国,是所有人的三国。我在此庄重地承诺,《大三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向所有人开放,但愿能抛砖引玉,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当头棒喝,抑或是不屑辱骂,只要有益于此书的改观,我必诚心恭受,并致以十二万分的感谢,在出修订版时一一采纳。  但愿国人,同舟共济,齐来帮助完善《大三国》。

内容概要

  《大三国(第6卷):王气缤彩》刘备入吴迎娶孙夫人,冲破周瑜羁留,返回荆州。曹操唯才是举,文姬归汉。刘焉经营益州,接了位的刘璋,为抗击张鲁侵犯,迎刘备入蜀。潼关大战,马超战败,先投张鲁,再投刘备。反客为主,刘备取了益州。孙权捍卫合肥,与张辽大战逍遥津,把交州纳入版土。曹操晋升魏王,与刘备争夺汉中,会战阳平关。刘备获胜,称汉中王。

作者简介

  赵剑敏,男,1955年生。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三十多年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自成一体,著有《盛世魂》、《竹林七贤》、《皇冠与凤冠》、《远去的牧歌》、《五代史》、《细说隋唐》、《大唐玄宗时代》、《大唐盛世》等多部著作,广受读者欢迎。其中,《盛世魂》、《竹林七贤》输出韩国,《五代史》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这套十卷本《大三国》,是作者潜心十年完成的又一历史巨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铜雀台第一节 青山点点愁1.脱网之鱼2.折了江东巨擘3.凤来兮第二节 朝阳照出楼影1.唯才是举2.学效周文王第三节 战乱的文坛1.建安七子2.文姬归汉第二章 蜀道难第一节 太阳神鸟1.西南飘忽天子气2.变脸3.刘璋接了刘焉的班第二节 龙的舞蹈1.花开花落2.张松献地图第三节 同祖同宗不同心1.都在思量2.法正的说法3.船队过了三峡第三章 陇右连着巴蜀第一节 夹关那个战1.关中联盟2.沙场秋点兵3.绕黄渡渭第二节 学了鸠占鹊巢样1.截江救阿斗2.葭萌冒出萌芽3.金雁折了翅膀第三节 关山月1.凉州凉2.马儿按辔头3.刘姓换了刘姓第四章 飞龙在天第一节 从海边到江滨1.交州入了吴图2.金陵的瑶光第二节 淝水在此会合1.濡须口2.战皖城3.逍遥津第三节 九锡的深意1.一代名臣陨落2.进爵国公3.自己当国舅4.许都未遂政变第五章 王气终于出现第一节 星分牛斗1.天府开了新国2.不审势宽严皆误3.五斗米道第二节 云道归九重1.桃花飘零2.得陇是否望蜀3.魏公升魏王第三节 阳平关之战1.定军山2.山不转水转3.汉中王

章节摘录

  在一系列的抗曹军事合作中,认定这是一个超群绝伦的英雄,没有他,肯定没有赤壁之战的辉煌,也没有江陵围攻的胜利,更没有孙权今天的尊贵,和自己转危为安的现状。周瑜是栋梁,支撑起了半壁江山。然他仗着自身的经历和功劳,多少有些以兄长自居,对孙权颇有指点,态度尽管恭敬,但骨子里缺了点臣子应有的谦卑。对自己而言,他则是一个最危险的人物,一直处心积虑地对付自己,不仅最好收回荆州,还希望让自己彻底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从周瑜的气势来说,完全自视为唯一能与曹操抗衡的英雄。功大震主,刘备抓住这句话的实质,换言之,就是抓住了孙权唯恐有人窥视他宝位的心态,所以非常不愿意说,但不说又对不住孙权的样子,长叹了一口气,才一语双关地说:  “公瑾文韬武略,万人之英,观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  孙权未接口,根本不好接口。  刘备重新回到自己的船上,与孙权作揖相别。  这一别,刘备才算是和孙权最后作别。  这一别,两人从此再未相见。  船再度起航,刘备想起诸葛亮的劝谏,不要来京城,而当与孙权周旋了多时,清晰地观知了这个紫髯儿的机谋,此时侥幸脱去,禁不住起了后怕。他心有余悸地对左右说:“孙车骑身长腿短,其难为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说罢,命令船夫昼夜兼行,不得有停。逆流而上,船走不快,急也急不得。船慢,也有一个好处,让刘备饱览了沿江的景色,不止于此,以政治军事的目光看去,清晰地了解了两岸的地理形势。  终于抵达了公安,刘备忙不迭离船上岸,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早已等候在那里。经历这场生离死别,恍然宛如隔世,很是唏嘘了一阵。随后从船中走出的新夫人,飒爽英姿,一身戎装,完全是个地道的女将军,一百多个侍婢佩着腰刀,鱼贯而出,迅速在岸上列队成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大史诗。  ——朱大路,《文汇报》高级编辑

编辑推荐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围。《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三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