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效驷 页数:327 字数:254000
内容概要
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清末民国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展现了转型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的实态。经济与地权作为无锡调查的重点,在近代工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化和现代机器的侵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交织构成了转型时期乡村经济的特有形态;近代无锡乡村大多数农家以稻作为主、以蚕桑为辅的生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多种经营和“非农化”是农家经济的基本趋势。地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租佃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变化。近代江南乡村经济转型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了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陈翰笙应用阶级分析法,对乡村各阶级作了严格的区分,以作为调查的切人点。“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变化情况”作为无锡调查报告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近代江南乡村人口在动态中又保持着与传统社会一致的常态,那就是:呈波浪式增长,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偏高。工业化导致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打破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纯粹性,使人口的城乡结构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乡村人口的教育素质低下,职业种类趋于多样化。近代义庄的兴衰及其组织结构和社会职能的演变表明了宗族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社会生活是无锡调查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社会转型外在的表现形式,直观地反映了乡村物质生活的水平、精神生活的状态及社会意识的特征。无锡作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地区的样本,其乡村社会生活总体而言,是非常落后的。这说明,在整个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给乡村带来的负效应远远大于它所给予乡村的正效应。这种结果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顽固与守旧。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精神信仰的盲从和社会风俗的因循相袭昭示了乡村社会转型之路的艰难与漫长。 乡村危机是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总爆发。在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在“抢米”这种非正常的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针对转型时期乡村危机深重的事实,陈翰笙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张通过革命的途径解决乡村问题,而统治当局和改良派分别在无锡农村实施开展了“农村合作”运动和“民众教育实验”。但是,近代的乡村危机积重难返,历史也没有留给统治当局和改良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改良在实践中沦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时,乡村问题的主导权就旁落到激进的“革命派”手中。后来直至今天的事实证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社会在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乡村的边缘化和内部的急速变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会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地表现出来;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乡村问题,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是一项尚在探索中的,极其复杂而艰难的综合工程。
书籍目录
序绪论 第一节 陈翰笙的无锡调查和选题的缘起 一、陈翰笙和无锡调查始末 二、无锡调查在我国社会科学史上的地位 三、无锡调查与中国近代区域乡村史研究 第二节 范式、理论、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对中国近代乡村史解释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二、以无锡调查为线索的乡村社会史体系的构建 三、方法论: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寻找支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本书思路 一、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近代无锡地方史研究概述 三、“陈翰笙及其农村调查”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和相关说明第一章 经济和地权:从无锡调查的重点透视社会转型的基础 第一节 近代无锡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蜕变 一、无锡传统农业的悠久历史及近代发展路径 ……第二章 人口、阶层、宗族:重新解读无锡乡村的社会结构第三章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转型时期的乡村生活审视第四章 革命与改良:解决乡村危机的路径探索结语 近代江南乡村社会转型的基本态势参考文献表格索引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