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郝如一,池子华 主编 页数:314
内容概要
《红十字运动研究》立足苏州,面向海内外。常设栏目: 理论园地:重在探索红十字运动发展规律、红十字会如何参与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红十字事业自身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 历史研究:力求再现不同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场景,为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对各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以及比较研究,也为本栏目所欢迎。 百家争鸣:不同观点,不同学术流派,相互切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助于学术研究的繁荣。 工作交流:为各级红十字组织交流工作经验提供平台,也使研究工作与现实需要真正对接起来。红十字运动与红十字运动研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观察思考:介绍国际及各国红十字会运动的最新动态,以广见闻。 图书评论:展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对“过期”书刊,我们也将择要介绍。 文献资料:选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希望各级红十字会奉献珍藏史料,以期资源“共享”。 杂文随笔:凡与红十字运动有关的杂文、随笔,均表欢迎。 他山之石:虽非研究红十字运动的专论,但论域相近或对红十字运动研究有所启发的论文,亦表欢迎。
书籍目录
理论园地 人道,理念的变革与进步——写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 网络环境下红十字会工作模式的探讨——以昆山市红十字会为例 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抗震救灾 12.5亿元背后的大爱——江苏省红十字会系统抗震救灾纪实 患难“最”见姑苏情——苏州市红十字会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款物3.8亿元纪实 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募捐工作概述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吴江市红十字会救援“5·12”地震灾区工作概况 中国红十字会救援2008年雪灾述论 中国红十字会汶川地震赈灾述略工作交流 百万市民捐献热血生命长河奔流不歇——苏州市贯彻实施《献血法》10周年回顾 坚持标准化操作程序 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招募和培养成熟的捐髓志愿者 以优质服务赢得爱心企业的捐赠——苏州市红十字会筹资工作探讨之一 商业区流动募捐的实践与体会 苏州市健康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历史研究 慈善行为的动机分析——以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为背景 1918年美国红十字会在华募捐纪实 “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平民诊疗 苏州红十字运动的历史轨迹 朝鲜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的发展历程观察思考调研报告图书评论文献资料杂文随笔他山之石
章节摘录
理论园地 人道,理念的变革与进步——写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 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春天始于改革开放。人道领域在理念上的变迁,同样显而易见。 有比较才有鉴别。先说个听来的故事,现在看来很搞笑,但在当时却很“革命”。话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某医院手术台上躺着一位病人,医生正欲为其开刀。术前,医生心血来潮向病人:家庭出身何许?对方不敢说谎,答曰:地主。医生立马弃刀告退。理由很简单,但很充分——我们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决不给阶级敌人及其子女提供救死扶伤服务。 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人道主义一向被冠以“革命”二字。但凡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的学医、行医者,都被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执行一句领袖的名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也是全国卫生系统使用率最高的一句“革命口号”。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全国各地分会先后恢复成立。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国人的人道理念也纷纷跳出“左”的思想牢笼。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人道法及其独立、中立、公正等原则在中国得以深入传播和普及,人道主义在中国也不再以“革命”为前提。 于是,我们这些红会人终于能在人道法的教程里,向被传播者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我人民解放军与某支假想入侵武装发生交火,敌我双方都有伤亡,我红十字救护人员前往抢救,请问是先救我方伤员还是先救敌方伤员?我们给出的正确答案是:不分敌我,谁的伤重先救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