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万清 编  页数:253  

前言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有一句名言:“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力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如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城市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期、生长期、成熟期与衰老期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二、三产业大幅增长,与此相应,城市进入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的城镇化率2006年达到43.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7.81个百分点,比1990年提高了17.81个百分点,比1980年提高了24.51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由223座增加到663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小城市数量迅速增加。中国的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根据樊钢的研究,目前我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约为53%;而包含外来常住人口在内的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32%。也就是说,我国工业化(非农产业化)的比率,高出城市化比率约20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历来是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国际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内容概要

  《城市发展报告(安徽2008)》是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力的大事之一,今后必须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加快全面城镇化的进程,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书籍目录

序言 城镇化:本世纪安徽发展的重大主题城市指标排名篇安徽城市竞争力研究城市规模排名经济(GDP)发展速度排名城市投资、融资排名城市财政收入排名城市发展效率排名城市收入水平排名城市经济外向度排名城市科技进步情况排名城市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排名城市就业情况排名城市经济结构排名城市基础设施排名城市环境及资源利用情况排名城市建设规划篇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城市发展探讨篇泛长三角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切人点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思考安徽城市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考安徽三大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安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与产业聚集能力问题研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统筹若干问题的思考合肥经济圈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分析合肥市包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安徽沿江城市带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黄山市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研究宁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模式研究

章节摘录

  在同等的人均GDP水平上,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城市化的实质正是工业化即非农产业化,是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就业的过程。城市化不仅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大力推进的一项事业,而且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抓住这个中心环节,我们就可以有就业的增长、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国内需求的扩大、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环境保护的改善,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率每年达1.5~1.8个百分点,间接贡献率在1.3个百分点左右。  与市场化改革相应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是30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制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的松动,聘用制的广泛推行,住房商品化的推行,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束缚于土地、依附于单位的现状,使人口流动率大大提高。而人口流动率是衡量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民进城打工,在90年代初还被称为“盲流”,处处被“围追堵截”,现在则成为中央特别是中西部地方政府政策鼓励的行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在减少收费、保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人口总是流向经济活动最活跃地区。看一下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就会发现,经济活跃地区一般为人口净流入地区,经济衰退地区一般为人口净流出地区。解除了计划经济给城市设置的“门槛”障碍,城市对农村人口及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将得到充分发挥,城市也相应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与全国一样,上世纪80年代安徽也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2006年全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7.1%,比1990年上升1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但安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安徽一次产业比重约为16.7%,而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比重高达67.96%。安徽每年约有900余万流向省外半年以上务工人员,表明安徽城镇的经济承载力严重不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