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友庆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陈友庆同志的《儿童心理理论》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作者撷取了其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的精华修改而成的。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国心iI@-T作者对当前心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总结和探索,有着开创性的意义。我为该书的出版而高兴,祝贺作者取得了这一新的成果。自1978年心理理论的概念提出之后,其受到的关注就令人瞩目,其成果的辈出则令人惊异。它成为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元认知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崭新角度和范式,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第三个主要的浪潮。而且,心理理论的研究自发起之日,其势头就十分迅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代了元认知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地位,成为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当前,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多角度、多手段、多领域在研究的态势。例如,从事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学者们着重探讨该领域在心理学研究史中的地位、它对皮亚杰理论和元认知观点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它的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发展心理学家们则关注个体心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对象主要是学前儿童,但他们也考虑心理理论毕生发展的性质和各年龄阶段的特点;临床病理学家们则从心理异常的角度出发,希望借此研究可以找到个体心理异常的原因,例如对儿童自闭症、Asperger综合征、精神分裂症以及聋儿的心理理论研究。
内容概要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对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热点内容,它是继皮亚杰的研究及元认知的研究之后.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个主要的浪潮,目前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观点、研究范式和个体各阶段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聋儿与白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等基本知识,同时还具体介绍了三个心理理论的实验研究:一是探究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实验,二是探究儿童对情绪这一心理状态理解的实验,三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训练实验。本书适合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师、科研人员、本专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适合社会学、人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友庆,1964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3-1987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7年分配至南京师范专科学校(现更名:南京晓庄学院),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1997-2000年及2001-2004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先后获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为该校心理学首位出站博士后。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调至河海大学工作。现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发展、管理与经济心理学研究。发表过论文30篇,著作2部,参编9部。主持过省级课题4项,参加过8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 心理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心理理论研究的兴起 一、“心理理论”的提出 二、儿童心理知识研究的三个阶段 三、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元认知的关系 第二节 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概览 一、心理理论的发生、发展研究 二、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倾向的变化 三、心理理论发展差异的研究 四、探讨心理理论的理论研究 五、心理理论的生理机制研究 六、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心理理论的作用 一、促进儿童理解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帮助儿童阅读和理解 三、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第二章 心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理论的解释理论 一、理论论(theory theory) 二、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 三、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四、匹配论(matching theory) 五、建构论 六、社会文化结构论(“CIAO”模型)及人际互动观 七、文化决定论(encuhuration) 八、概念发展论 九、跨领域发展论 十、主导性社会交流论 第二节 心理理论的模型 一、两成分认知模型 二、“RR模型”(“表征重述模型”) 第三节 心理理论发展的性质——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之争 第四节 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 一、心理理论的执行功能说 二、抑制性控制与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第三章 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一、意外地点任务 二、表征变化任务 三、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四、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新故事范式 第二节 心理理论其他内容的研究范式 一、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任务 二、理解看见(seeing)导致知道(knowing)任务 三、外表一真实区分任务 四、对他人行为预测任务……第四章 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第五章 聋儿与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在不同ToM任务中的发展特点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绪表征认知的发展特点第八章 训练对学前儿童信念理解的影响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心理理论研究概述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最早对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上。但是,婴儿自出生后,除接触周围的自然环境外,还会接触到社会环境,接触到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儿童的认知除了自然认知外,还应该包括对各种社会现象(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即社会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认知比自然认知更为重要。社会认知和自然认知在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上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存在不少的差异。因此,对社会认知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学工作者们的重视。当前,有一个课题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那就是“心理理论”,即个体对心理状态的认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元认知的研究之后,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个主要的浪潮,目前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第一节 心理理论研究的兴起一、“心理理论”的提出人类在文化创造和思考心理世界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对心理和心理状态的痴迷,或许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这种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习惯于对心理状态加以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他人的行为。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他人理解为拥有愿望、信念和对世界有独立的解释,并且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以上述的心理内容为基础的,那么他(她)就被认为拥有了“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
后记
在紧张的劳动后,拙作终于完稿。回顾整个写作过程,颇多感慨。2002年下半年,当我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时,曾耗费了几近一个学期,将历年来国内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悉数阅读,并认真浏览了中心里的多本外文杂志及:PsycINFO英文心理学数据库,多次被一个名词——心理理论(Theory 0f Mind)所吸引,看各种文献的介绍,这似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且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前儿童。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该领域的研究符合我的博士学习方向——认知发展,同时我的本科曾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算是略微熟悉。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便对心理理论有了更强的探究欲。在国家图书馆,终于检索到一篇中文的心理理论方面的博士论文及两本国外的论文集,如获至宝,细细学习和品味,终于初步弄清了其内容范畴和研究方法,同时又从中获得了多篇文献的出处,于是在中、外文数据库和刊物中搜寻,下载和复印了多篇资料,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基础。在其后的博士论文写作中,我曾对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粗略整理,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在导师阴国恩教授的指导下,尝试着以多个系列实验补充和发展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完成了博士论文《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2004年9月,我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进站后就一直思考着怎样将心理理论的研究继续下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在南京师范大学作心理学高级访问学者的施莉萍老师,她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编辑推荐
《儿童心理理论》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