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名相曾国藩

出版时间:2000-1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池子华  页数:326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曾国藩,生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死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曾国藩一生从事的活动很多,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曾国藩一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二是办洋务。而这两件大事,正是评价曾国藩问题的焦点,曾国藩以一介儒生,居然把燃烧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的熊熊烈火扑灭了,毫无疑问,曾国藩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国藩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办洋务。经他之手,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的多功能的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了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可谓成就辉煌。    本书以这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主线,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曾国藩复杂多元的一生。

作者简介

池子华,男,1961年8月生,安徽涡阳县人。198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1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教授、方之光教授治中国近现代史。1994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12月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6年7月任河北大学历

书籍目录

引子:曾国藩和他的时代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的曾国藩  一、“癞龙”转世  二、曾氏家族的宠儿  三、叩开科举之门第二章  幸运京官  一、仕途得意  二、末世实学家  三、日常生活素描  四、“书生却进安民策”第三章  从文官到军事统帅  一、“洪”水滔滔  二、墨经出山    三、编练湘军第四章  坎坷征杀路  一、传檄进兵    二、廓清湖南  三、进军湖北  四、坐困江西第五章  归隐与复出  一、整顿内湖水师  二、被削兵权    三、再度出山第六章  总督两江  一、意在图皖  二、争夺安庆  三、满汉之争第七章  “中兴第一名臣”  一、进攻天京的准备  二、攻克金陵  三、诛李荡余  四、裁湘留淮第八章  “我是打捻无功之人”  一、奉命“剿捻”  二、攻捻方略  三、“我是打捻无功之人”第九章  教案风波  一、查办扬州教案  二、调任直隶总督  三、处理天津教案第十章  洋务运动之父  一、洋务派的领袖  二、经营“机器母厂”  三、开留学风气之先第十一章  晚年曾国藩  一、审结“刺马案” 二、察访李世忠行迹  三、走完人生之路结语:理解曾国藩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的曾国藩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湘乡白杨坪一户普通农家,6岁入学,在祖父、父亲的督责下,奋发向上,勤于章句,刻苦自励,胜不骄,败不馁,经过20多年的寒窗苦读,中进士,点翰林,终于叩开了科举之门,转入仕途。  一、“癞龙”转世  在湖南湘乡县城南约130里,到处是起伏的山冈、深邃的沟壑。在乱山环峙中,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村庄,名叫白杨坪,清代属荷叶塘都。白杨坪很平凡,平凡得出奇,但谁能料到,就在这个舆图不载、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却走出一位曾经决定清朝运势的大人物曾国藩呢?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曾家一团喜气,乐不可支,因为这天宽一(国藩乳名)降临人世。蓄子添孙,本是人生常事,可是,由于曾国藩后来的丰功伟绩,关于他的出世,稗官野史也就有了种种异闻,既然说到了,不妨多说几句。  曾国藩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曾竟希还健在,年届古稀。在国藩降世的前天夜间,忽梦有巨虬(传说中的一种龙)自空中蜿蜒而下,直入曾宅,头悬于梁,尾盘于柱,鳞甲灿烂,把老人惊醒了。第二天早起,老人坐在屋檐下,想着昨夜的奇梦,百思不解。正静思中,忽听隔室“哇”的一声,老人知道这是孙媳江太夫人临盆了,接着家人来报添个曾孙。老人顿有所悟,招来国藩生父曾麟书,告知昨晚异梦,说来也巧,有些来历,要好生养育,将来必光大我曾家门楣。麟书唯唯诺诺。说来也巧,就在国藩出世的当日,曾家屋后长出苍藤,缠绕于树,树死而藤日益苍翠繁茂,垂荫一亩,世所罕见。这一巨藤,乡人称之为“蟒蛇藤”,其形状恰似竟希翁梦中所见巨虬。据野史说,家人观藤之枯荣,可知国藩境遇如何,如国藩加官晋职,事业顺遂,则巨藤枝叶茂盛,反之则形容枯槁,巨藤似乎成了曾国藩的化身。国藩死,巨藤随之叶落枝枯,不久亦死,更令迷信的中国人感到。怪异。  更奇的是,曾国藩生就一身怪癣,终生不愈,经常把他折腾得坐卧不安,国藩在《日记》、《家书》中每每叫苦不迭。怪癣发作时,痛痒难耐,双手抓搔,皮屑飞扬。而其抓搔的姿态,又似虬龙张牙舞爪。饶州知府张澧翰,善于相面,观察曾公相貌,“端坐注视,张爪刮须,似癞龙也”(薛福成:《庸庵笔记》第4卷,《述异》)。  虬人梦,蟒蛇藤,癣如鳞,种种怪异杂凑一起,因循附会,于是有了曾国藩“癞龙”转世的传说。  过去的中国人很喜欢“造神”。大凡历史巨人,经历非凡,从生到死可以编造出许多神话来。曾国藩癞龙投胎的传说,现在觉得可笑至极,但在当时是顺理成章、令人深信不疑的。  传说归传说,不是信史,因此,我们的笔锋还是转到现实的曾国藩身上来。  二、曾氏家族的宠儿  曾国藩的出世,的确给曾家带来兴旺的气象。  曾家原来居住在湖南衡阳庙山,清初才迁居湘乡大界里,世代务农,薄有产业,家道不昌,过了五六百年的穷日子,直到他的曾祖父曾竞希时,才算有了点家业。在封建时代,“读书做官”最令人心向往之,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稍有家资的人家,莫不送子弟读书求学,转求仕进。曾家家境好转,竟希自然把国藩祖父玉屏送去念书,希望十年寒窗后求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可是曾玉屏不求上进,嬉戏游玩,好逸恶劳,经常去湘潭市上与那些纨绔子弟厮混。乡里长辈讥笑他轻浮浅薄,窃窃私议:竟希翁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一点家业,将来一定会败在他儿子手上,“将覆其家”。玉屏听到传言,羞愧万分,决心痛改前非。竟希垂垂老矣,玉屏断了求功名的念头,持家治业,躬耕陇亩,早出晚归,勤勤恳恳,这样总算家道没有中衰。  国藩祖父曾玉屏,字星冈,“声如洪钟,见者惮慑”,为人刚正不阿。虽为山野之民,一生“无奇遇重事”,但其“威仪言论,实有雄伟非常之概”(《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4年版。以下省称《全集》)。在曾国藩一生中,其祖父对他的影响最大。国藩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全集·家书》)国藩性格倔强刚毅,胸怀大志,深得祖父训诲之益。玉屏翁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曾国藩后来治家,“一切以星冈公为法”,这八件事,则概括为“八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克勤克俭,守之甚严,“永为家训”(《全集·家书》)。曾玉屏倡明的家风,的的确确造就了后来曾国藩一生的品行秉性。  玉屏以早年失学,引为深耻,便将希望寄托在国藩生父曾麟书(字竹亭)身上,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望子成龙,企盼有朝一日榜上有名,博得官职,弥补自己平生最大的缺憾。不料曾麟书天资平平,屡考屡败,因此,玉屏便寄希望于孙子了。  麟书生有五子,长子即国藩,次子国潢(字澄侯,1820年生),三子国华(字温甫,1822年生),四子国荃(字沅浦,1824年生),五子国葆(字事恒,1828年生)。曾国藩居长,又聪慧,玉屏、麟书父子均视为掌上明珠。  的确,国藩自幼虽非神童,但却非常儿匹比。据黎庶昌编《曾文正公年谱》所载,国藩状貌端重,自初生长到三四岁,不闻啼泣声。母亲江太夫人里里外外,忙忙碌碌,无暇顾及,他总依在祖母王太夫人的纺车旁,花开鸟语,注目流沔,像是一个有坚韧性而极不平凡的孩子。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国藩6岁时,玉屏为其设家塾一所,聘请陈雁门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就在这一年,曾祖父竟希去世,国藩“哭泣甚哀,执丧若成人”。次年,父亲麟书因屡考不中,便在家中设了一所私塾,取名“利见斋”,招了10余名学生,课徒为生,一面让国藩跟他在塾中读“五经”,一面继续求取功名。为父作师的麟书先生对儿子自然悉心教导,督责甚严,国藩常在睡梦中被叫醒,苦读《诗》、《书》,颇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这样不到两年,国藩竟读完了“五经”,开始钻研时文帖括之学,也就是学习八股文了。  国藩天资聪颖,一心向学,又有韧性,加上祖父、父亲不厌其烦地教诲、督责,学业大进。1824年(道光四年),14岁的曾国藩随父到省城长沙应童子试,成绩甚佳。次年,麟书先生在同族中开设家塾,取名“锡麟斋”,国藩仍从父苦习八股,此外,诵读《周礼》、《仪礼》及《史记》、《‘文选》。1826年(道光六年),国藩16岁,这年再度去长沙参加童子府试,居然名列第七。国藩信心倍增,决心叩开科举之门。  三、叩开科举之门  从长沙回来后,国藩仍从父问学,夜以继日,发愤苦读。麟书自知所学有限,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让国藩继续跟在自己身边,恐误了他的前程,应该让他往外县访求名师。听说衡阳汪觉庵先生,是声播远近的八股名师,于是,1830年(道光十年)便将国藩送到汪先生在衡阳所开的唐氏家塾去读书学文。次年,回本县涟滨书院肄业,书院山长刘元堂见国藩诗文,极为欣赏,以为将来必成大器。经过名师指点,国藩茅塞顿开,学业益进。国藩原字伯涵,此时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全集·日记》)以惕厉自己,奋发向上,以新的姿态面对人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国藩23岁了。这一年可以说是他人生旅途上的转折点。就在本年,国藩参加科考,榜上有名,补上县学生员(俗称秀才)。他的父亲曾麟书苦苦挣扎了20多年,考了17次,才于上年博得这最起码的功名,而国藩如此早达,怎不令曾家欢欣鼓舞!再令曾家欣喜的是,这年底,国藩与欧阳小姐完婚了,诚可谓“双喜临门”。  关于曾国藩的婚事,也有一段佳话。  1824年(道光四年)曾国藩14岁时,曾父麟书先生的好友衡阳廪生欧阳凝祉(又沧溟,字福田)常到家塾“利见斋”相晤。欧阳先生也是一位名师,曾国藩后来所作《欧阳府君墓志铭》称他“课徒凡四十年,主讲莲湖书院者又十年,门下生著籍数百人”(《全集·诗文》)。14岁的曾国藩已学了几年的八股文,诗文写得不错,欧阳先生看了他的文章,觉得很有气势,极为赞赏。麟书先生请欧阳先生出个题试试儿子的真才实学,欧阳先生便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命国藩写一首律诗。国藩稍假思索,挥毫泼墨,一气呵成,欧阳先生看了连连称好,说“是固金华殿中人语也”——金华殿朝廷大臣的口气呀!欧阳先生爱才,当即把长女许配给国藩,她就是伴随国藩走完人生苦旅的欧阳夫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国藩离别妻子,进入省城岳麓书院读书。岳麓书院是北宋初年创建的,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大理学家朱熹和张载都在此讲过学。国藩能进入湖南最高学府,对他个人发展极为有利。国藩能诗文,是书院中屈指可数的高才生,备受书院山长欧阳坦斋先生的赏识,当然也会引起同窗妒忌。据说有位同学性情褊躁,因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不是让你遮着了吗?赶快挪开!”国藩说:“你叫我放在什么地方呢?”那人说:“放在床边好了!”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置了。国藩晚上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国藩只好低声默诵。但不久国藩中举,传报到时,那人更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就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曾某呢?”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同学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替国藩抱不平。但国藩毫不在意,可见他气度的一斑了(萧一山:《曾国藩传》)。这年他年仅24岁。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按惯例,乡试中式举人要在次年春进京参加由中央礼部主持的全国性会考即会试,称为“礼闱”或“春闱”。曾国藩乡试中式第三十六名举人,目光当然注视到北京的“进士”头衔了。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踌躇满志,第一次走出大山,“公车”北上,参加礼部会试。阴历三月中旬人闱会试,“四书”首题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次题为《夫孝者,善继入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三题为《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诗题为《赋得“王道平平”》。看来国藩考运不佳,“会试不售”,没有中式。恰巧这年逢皇太后六十大寿,照例增加会试一次,这叫“恩科”,所以次年还有一次机会。想到从湘乡到北京,千里迢迢,如去而复来,旅资不说,时间也浪费不少,不如干脆留在京城。征得祖父、父亲同意后,国藩住进设在京城的“长沙会馆”,长沙府应试举子在此驻留,开销不多。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纷纷节候尽平常,西舍东家底事忙。  十二万年都小劫,七千余岁亦中殇。  蜉蝣身世知何极,胡蝶梦魂又一场。  少昊笑侬情太寡,故堆锦绣富春光。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  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  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  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蚕丝多!  频年踪迹随波潏,大半光阴被墨磨。  国藩《岁暮杂感》诗(《全集·诗文》)为落第后留住京师时所作,但并无一丝半毫沮丧窘蹇之态,相反,那种“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的恢廓大志,那种倜傥风采、书生意气,跃然纸上。  国藩在京依然勤于章句。1836年(道光十六年)再入礼闱,参加恩科会试,“四书”首题为《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次题《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三题《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诗题《赋得“布德行惠”》。不想再遭挫折。国藩虽然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自己年纪尚轻,将来机会正多,也就淡然处之了。放榜后,即收拾行装,搭粮船顺运河南下,“出为江南之游”。国藩因久寓京师,随身盘费所剩无几,途经睢宁,正巧同乡故人易作梅在此当知县,因过访,向易借了100两银子。路费凑足了,国藩即由清江、扬州到了金陵(南京),在金陵市上,看到一部《廿三史》,售价银百余两,国藩爱不忍释,于是典当自己的裘衣,连同从易作梅处所借银两,购得心爱之书。回到家中,麟书先生问明来由,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喜形于色地说,所借银两由家父想办法偿还,只要悉心研读这些书,就算没有白费。国藩果然“诵习益勤”(《清代七百名人传·曾国藩》),“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如此苦读,八股、制艺自然大有长进。  光阴似箭,转眼又到了大比之年。曾家因还债,旅资稍有不济,向戚族借了32串钱,再度公车进京。  1838年(道光十八年)初,曾国藩抵达京城,所贷32串钱,只剩下3串,其苦状可想而知了。阴历三月中旬,三上春闱。主持本年会试的是钦派大总裁大学士穆彰阿及朱士彦、吴文镕、廖鸿荃。会试题目为“四书”首题《言必信,行必果》,次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题《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题《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功夫不负有心人,国藩如愿以偿,中式第38名进士。接着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进呈,清宣宗拔置第二名,6月23日(五月初二)引见皇帝,改翰林院庶吉士。  科举时代的翰林,为“清要词臣”,前途最为远大,外则总督、巡抚,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多由翰林出身。国藩置身翰林院,毫无疑问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国藩一向志向高远,“器宇卓犖,不随俗流,既人词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从此以后,更名“国藩”,意即为国屏藩,以期实现其远大的政治抱负。  按清朝规定,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深造三年,通过考试,“优者留翰林院为编修、检讨,次者改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清史稿·选举志》)。不管怎样,官是做定了。经过20多年的寒窗苦读,国藩终于叩开科举之门,转入仕途了。这年秋天,年仅28岁的曾国藩志得意满,荣归故里。曾氏家族几百年来“无以科名显者”,只有国藩第一个点了翰林,荣耀之至,自不待言。新翰林衣锦还乡,亲戚朋友前来道贺者络绎不绝。国藩祖父曾玉屏时已65岁了,想到殷殷厚望成为现实,更是欢喜异常,在曾家庭院排开酒筵,大宴宾客,煞是热闹。玉屏先生是通情达理之人,虽然孙子入仕为官,但家人绝不应该心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俗见。宴罢宾客,他告诫麟书先生说:“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麟书先生是出了名的孝子,自然谨遵父命,兢兢业业,勤俭持家,从不让国藩操心,因此,国藩做了十余年的京官,不知有家累,专心治学,因而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不能不说受祖父之赐了。玉屏先生也告诫国藩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国藩铭刻在心,奉为立身处世的法宝,受益无穷。  在封建时代,官宦之家,名门贵族,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的源远流长,往往修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曾家世代扶犁握锄,平淡无奇,如曾国藩自己所说:“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明者。”(《全集·诗文》)“微薄”如此,没有家谱,自然更没有资格出来主持修家谱。现在不同了,国藩跻身翰林,发了迹,当然也要修家谱了。于是议修家谱,清查源流,成了国藩居乡期间的头等大事。从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25日起,遍走湘乡、衡阳、耒阳、永兴、宝庆、武冈、新化、蓝田诸亲友,忙乎了大半年时间。

编辑推荐

  屡遭坎坷,立下不世之功;宦海沉浮,是非后人评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被称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一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二是办洋务。《旷世名相曾国藩》以这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主线,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曾国藩复杂多元的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旷世名相曾国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边阅读一边止不住的感慨,看曾国藩的克己功夫,再看看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唉,羞愧难当!发奋学习国学,以先贤圣人为榜样,刻苦努力中..........作者精辟独到的剖析,让我仿佛能感受到,曾国藩那苦苦寻觅真理的每一次努力,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