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曹普 页数:452 字数:396000
前言
自序2002年秋中共十六大至2012年秋中共十八大的十年,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又一个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洞幽烛远,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趋势,科学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紧扣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大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与时俱进。在这十年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饱满。在这十年中,改革开放的大旗被更高地扬起,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风险,中国共产党无畏无惧,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环节各领域,“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积30年以至60年经验教训获致的历史真谛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进一步验证。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紧紧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将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用于搞建设、谋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制造业国,并以此为后盾,办好、办成、办妥了一系列过去未曾经历、未曾料到、未曾操持的大事、喜事、难事。在这十年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彰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巩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加优化,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在这十年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妥推进,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另一方面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人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更加广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在这十年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展露新的气象,全党全社会对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全民族文明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确立并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积极谋划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回应民生领域人民群众的忧思和企盼,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成效。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一项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已开始渗入我国社会生活和发展实践的诸多方面。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并丰富“一国两制”方针和实践,维护港澳繁荣稳定,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对外战略和外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高度警觉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给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并积极主动探寻因应之道,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明确要求,确立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规划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把中共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不懈不怠。总之,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创新理论,敢作勇为创新实践,战胜来自经济、政治、外交安全领域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困难、风险和考验,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伟大复兴并创造新的辉煌的十年。这十年,是新时期中共党史和中国改革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这十年历史,值得书写,应该书写。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本书形成了立题原意,并在谋篇布局和写作上确定并贯彻了以下思路:遵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着眼重大理论生成,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事件回溯,重大成就展示,把纵向展开与横向铺叙结合起来,全景式地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十年科学发展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历史---以对这段历史主流主脉的尽可能客观的呈现,反映十年来中共的作为、中国的进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毋庸讳言,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的中国在快速发展和崛起中也存在巨量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疾或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上牵下联,关乎民生疾苦,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成长中的烦恼”,也是“成长中的陷阱”;它或许只表现为发展巨流中波澜不惊的“洄湍”,但却也完全有可能剧烈翻卷成折戟覆舟的“狂澜”,对之不可不察,不可不居安思危,严阵以待,任何漠然置之的态度、麻木侥幸的心理都将酿成难以承受之果。本书对于发展中的问题未作过多叙述,但这并非是有意忽视以至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相反,本书充分认同这样的看法:中共执政未来要赢得更多的拥戴,中国发展进步要续写新的传奇,都需以正视并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为前提、为条件。以上所言,权为序。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是为献礼党的十八大而策划的,并被列入了中宣部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图书选题(共8种)和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图书共80种)。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全景式描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治国理政的历史,反映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重大意义、实践成效,阐述科学发展要求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回顾中央在应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科学决策和精心运筹,剖析处理台湾、港澳问题以及对外战略、政策的新思维、新做法、新理念。着重反映重大政策决策,既有对重大思想理论的阐述,也有对重大政策实践的叙述。
作者简介
曹普,男,1965年生,江苏省东海县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国情国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党校系统党史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曾参与中共十七大报告和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部分专题调研稿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出版学术专著三部,主持或参与中宣部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余项,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三十余部,多年来一直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地厅级干部班等主体班次承担教学和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擘画宏图
——中共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 中共十六大: 21世纪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建立
第二章 发展新论
——战胜非典灾害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一、 众志成城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
二、 在防治和反思非典中提出科学发展观
三、 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三章 改革攻坚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 “十一五” 规划
第四章 “ 三农”新政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 把解决 “三农” 问题列为全党工作 “重中之重”
二、 把握 “两个趋向”, 坚持 “多予、 少取、 放活”方针
三、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章 走向和谐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重大历史新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第六章 东西联动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一、 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放在战略优先位置
二、 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促进 “中部崛起”
三、 支持东部率先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
第七章 高扬旗帜
——中共十七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 中共十七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 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三、 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经验,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第八章 共克时艰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考验
一、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二、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灾害, 彰显坚不可摧民族精神
三、 果断处置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推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
第九章 又好又快
——提高发展效益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发展新思路: 从 “又快又好” 到 “又好又快”
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主要成效
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规划 “十二五”
第十章 扩大民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 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不断扩大人民民主
二、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十一章 文化兴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文化改革发展的探索与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确立
二、 文化体制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
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十二章 精兵强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一、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
二、 从严治军, 全面提升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
三、 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十三章 台海新局
——推进 “ 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 反对和遏制 “台独”, 持续推动两岸各项交流
二、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三、 不断丰富 “一国两制” 实践, 促进香港、 澳门繁荣稳定发展
第十四章 和平外交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二、 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
三、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五章 关键在党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 确立党的建设总布局,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 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 努力增强党的创新活力
三、 坚持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章节摘录
中共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在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同时,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全面部署。此后,中经2007年中共十七大,直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10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主题和主旋律。一、中共十六大:21世纪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在21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十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五、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八、“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九、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江泽民在报告的一开始,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从这一清醒的历史自觉和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出发,报告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开辟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十六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五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着重回顾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报告指出:1989年以来的13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13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报告强调,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我们党的事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因而党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党在成立之初,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则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实践的基础上,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大会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如同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一样,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各项工作的指针,也必将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十六大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实践、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从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一书,从选题策划到正式出版,大约花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本书是为献礼党的十八大而策划的,并被列入了中宣部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图书选题(共8种)和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图书共80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2002年秋中共十六大召开至2012年秋中共十八大召开的十年,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又一个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十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