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任侠传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舜臣  页数:311  字数:285000  译者:冯宇宁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韩非子》中记载:能够撼动世界的唯有儒者与侠客。  儒者以文乱法,侠客以武犯禁。  然而,汉王朝将儒学作为国家宗教之后,儒者也就归人了国家体制之中。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中也有相似的观点。然而,儒者多著称于世。置身于世间的是是非非之中,不乏世人谴责的儒者,不知何时竞成为了尊者。  在之后两千年的岁月长河中,儒者就如同腌咸菜的石头一般,管束、压制着世间那些蠢蠢欲动者,渐渐地沦为统治阶级的服务者。  于是乎,只剩下侠客孤军奋战,继续撼动这个世界。儒者已经安于世事,而侠客则依然充当着动荡的导火索。世道如果一成不变,那么人们将如窒息般不堪忍受,于是乎,热血沸腾的人们开始敬仰侠客。世态变迁,侠客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说起仁义之士,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中扮演侠客的鼠流之辈,实在是不相称。侠客是舍己为人的。而所谓侠客电影中的鼠流之辈多是黑社会那样的恶势力,经常是挥舞着匕首或是手枪,在赌场或是其他不良场所抢夺地盘、争权夺势。他们仅仅是为了各自组织的私利,因而并不能称为仁义之士。他们不是侠客,而是赌徒、无赖,用中国话说就是一群流氓。  接下来要讲述的虽是侠义之士的故事,还请大家将它理解为广义的侠客。简而言之,作者想要描述的是中国豪杰志士的形象。  开场白还是不要太过冗长为好。首先登场的人物是荆轲。他可谓是侠义之士的代表人物。标题“一片心”引自李贺的一首歌咏名剑的诗,该诗描述了荆轲的事迹。 

内容概要

  陈舜臣的历史小说特征:翔实的史料基础、缜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合理的场景虚构。在《中国任侠传》所描述的十六位中国侠士事迹中,这些特征自然融合,并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周正、缜密、细膩而又敏锐,陈舜臣小说的这种性格,是他融汇中日文化之后所做的诠释。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小说家。祖籍福建泉州。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
  1961年以小说《枯草之根》荣获日本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之后发表《三色之家》、《弓屋》、《愤怒的菩萨》等小说,以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风格确立了在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地位。1969年以《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代表日本大众文学最高荣誉的直木奖。此后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秘本三国志》、《太平天国》、《耶律楚材》、《秦始皇》、《郑成?》、《成吉思汗》、《诸葛亮》、《小说李白成》等名作,以其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赢得广泛赞誉,一次次掀起日本阅读中国史的热潮,由此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大师。

书籍目录

上卷
 序章
 荆轲,一片心
 孟尝君的食客
 盗虎符
 身首异处
 季布一诺
 我是幸运儿
 非常男儿时代
 相似的男子
下卷
 前世因缘
 ?的敌人是承相
 送入地狱
 永別了,赤眉巨人们
 伏波将军逝去
 不入虎穴
 从棺材中走小的男子
 弥勒闯人

章节摘录

  说到刺客,在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就是荆轲这个名字。他是卫国人。  卫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卫国地处现在的河南省北部,可谓是中原中的中原,自然,文化也相当的发达。国民都以自己的国家为荣。最初的首都朝歌地处殷墟,正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后迁都到帝丘(就是现在的濮阳县)。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记载了许多首诗歌,都是描述卫国的女子嫁到别国后,时常悲凉地思念故土的情节。  对卫国的思念,没有一天停止过。时刻都无法忘怀,可见卫国是如此“美丽的国度”。  然而战国时期,卫国国力却渐渐衰落,到了荆轲所在的时代——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沦为魏国的属国。公元前225年,魏国又被秦王赢政,也就是日后的秦始皇所灭。  秦国人虽骁勇善战,最初也不过是地处西北边陲文化荒漠的乡巴佬。秦国的国势大增全得益于战国初期的名臣商鞅改革政治,谋求富国强兵之道。  商鞅本非秦国人,而是文化大国卫国人。  “野蛮将战胜文明么……”荆轲仰天喃喃自语,不久他就离开了卫国,周游列国。  荆轲幼时好读书,信仰文明。然而文明在武力面前却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血淋淋的事实一幕幕上演。在文明与武力之间,荆轲左右为难。起初,他认为,欲守护、复兴文明,只有用敌人的武器来反击。所谓的敌人泛指野蛮性,具体而言就是指“秦国”。武器多种多样,荆轲认定是“击剑”。他着了魔似地练剑,周游列国,砥砺剑术。一听说哪里有剑术高明之士,他就不远万里前往拜访,厚礼求教。然而,久而久之,荆轲对击剑产生了质疑。  他在赵国榆次(今山西省阳曲附近)一带游历时,拜访了当地的剑术大家——盖聂。荆轲照例向盖聂讨教剑术。  不过,在两人切磋前,荆轲一吐为快,道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以一剑杀十敌固是极其高明的剑术,然两军交战,搏杀之士多达上万乃至数十万之众,一剑之威又有几何呢?”闻此,盖聂勃然色变。这岂不是贬低我盖某的剑术嘛!虽是名人,亦有气量狭隘者,《史记》如此记载:“盖聂怒而目之。”  “胡说!”盖聂喝道,他双眼通红,怒视荆轲。  见状,荆轲垂首默默离席而去。  盖聂的弟子从旁劝道:“师傅,要喊荆轲回来么,听说他付了三两黄金的学艺礼金给晋阳的剑客呢。”  “嗯,喊他回来也无不可。不过,怕是他已经离开此地了吧。谁让我没给他好脸色呢。”身为剑师的盖聂说道。正如他所言,荆轲已退了旅舍,乘马车离开了榆次城。  离开榆次途中,荆轲耳边传来了马蹄声。春秋时代的中国人只会乘坐马拉的车子,还不会直接骑马。到了战国时代,中国人便受到塞外民族骑马习俗的熏陶。打仗时骑马,机动性更强,更有利于作战。赵国就是战国各国中率先采用骑马作战的始祖。  赶上荆轲马车的就是一位骑马者。“荆卿,荆卿!”车轱辘声与马蹄声混杂之中,传来了阵阵呼喊声。  荆轲停下车,回头观望。骑马者赶上马车后,下马自报家门,说道:“在下乃辛朔,习武之人。”  “哦,辛君就是不久前在盖聂师傅道场见过的那位吧。”荆轲记得那张脸。当时盖聂道场里有弟子、宾客等数十人,然而众人之中,辛朔的容貌却格外显眼,两道浓眉下,双目精光四射。  “正是在下。当时闻君之言,在下深有同感。”  “辛君是指孤剑对敌之术不适用于战阵之拙见吧?”  “正是,鄙人以为学习击剑并非用于战阵,而是以防万一,危急时刻用以护身。”  “哦,此言不像出自剑客之口。”荆轲说到。  在战场上效力,是剑客卖身投效诸侯的本钱,辛朔的话否定了这种看法。日后,楚霸王项羽在习剑时,因剑术提高慢而遭叔父叱责,项羽当场口出狂言道:“剑不过是一人敌,不值得学,我要学能敌万人之术。”事实正是如此。然而,志向于以习剑立身之士,却不愿认同这个事实。难怪盖聂听了荆轲的疑问之后会勃然大怒,怒目圆瞪,作为剑客有这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在下有一技想请君指教,”辛朔说道。  “请赐教。”荆轲说着就下了马车。对方想将自己苦心独创的绝技展示给他看,荆轲自然深表敬意。  道路两旁,栽种着成排的青松。辛朔从怀中掏出一个一升的□(□,古代一种测量容积的容器,多用于测量液体以及谷物等),双脚开立,微微弓腰。  一升,也就是巴掌大小。辛朔将左手置于齐胸高度,平托着栅。接着,将右手伸向□,在即将触及时又瞬间抽手。那不能简单说是将手抽回,而是手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划动。手指触碰□时就如同被针扎了一般,但是常人眼中所能看到的,只是辛朔因疼痛而抽动的手腕。然而,荆轲身为习武之人,却看透了对方将浑身气力汇集于右手手腕的这一招式。  “真乃高招也。”荆轲不禁脱口称赞。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任侠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陈舜臣有趣洗练的中国历史书,告诉我们一个不那么一样的历史,有故事,有历史,更有思考和用心的考证与推理——读来很棒的体验,可以学到东西更让人时不时恍然,这本是有关历史最传奇和有趣的部分,读来更加有趣
  •   陈舜臣大师的书,本本都好极了。珍馐美味,食之,皓齿流香;听之,余音绕梁。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平时看不到,可是多么重要的角落啊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那些不畏强权,恣意任侠的大好男儿用热血和宝剑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人性的尊严,构架了华族的本该拥有的尚武与刚毅,他们是民族的脊梁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虽然行文中有明显的日译风格,但质朴的语言更易凸显跌宕的故事。作者依据史料加入了不少自己的创作,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我最喜欢其中描写徐次子的故事,有点金庸先生越女剑的感觉。
  •   第一次读陈老先生的书,是两宋的奢华,感觉笔法流畅,完全没有曾经历史书籍的那种故作姿态。由此喜欢上陈老先生的作品。
  •   这么久才被介绍到中国吗,有点晚啊
  •   送货挺快,就是书皮有点脏
  •   值得一读,可以推荐一下给自己的孩子
  •   比《中国奇人传》好看多了!
  •   放积分奖励
  •   语言可以说平实,也可以说隽永,看你怎么看,就是封面有点脏。
  •   最近读的是陈舜臣的《中国奇人传》和《中国任侠传》,任侠传的开篇写的便是荆轲,他的胆识、气概、慷慨和凛然,确实可以称作第一人,易水河畔那场“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送别,高渐离的筑音和荆轲的和唱在中国历史里缭绕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具知名度的故事之一。

    陈舜臣描述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虽然不止一次地听过荆轲刺秦的故事,但是面对文字,目光在易水送别的场景里逡巡,还是会被深深打动。易水河畔,白衣列列,高渐离的筑声,荆轲先悲哀凄凉,而后慷慨激昂的唱腔,还有二人挚友屠夫的放声呼号,辛朔的欲哭无泪……,任是谁,目睹这一幕,都会潸然泪下。除了荆轲的一去不复返,还有之前田光为了保守秘密自刎,樊於期为了让行动顺利主动献出项上人头,之后太子丹被杀,高渐离被刺瞎双眼直至被处死……,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如此惨烈,仅仅为了“士为知己者死”——古人一直追求的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会理解,甚至会对这种行为报以哂笑。现代社会里各种欲念冲斥着,物质至上,任侠精神已经是稀有品种,“士为知己者死”静静地沉积在历史的长河里,每想到此,阅读变得沉重。

    面对物欲横流,更需要心中有一方净土,执着守望,即使随之而来的是不解和讥诮。走得再远,最终是要回归,没有人愿意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守望,是为了让自己回归时看到的是澄明天空和芳草鲜美的精神家园,而不是阴霾和荒芜。
  •   历史小说,不和想象中好,平白,无很精彩的章节
  •   像所以的日本文学一样的朴实平白,一样的娓娓道来,一样的日式思维,可以考虑换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文化,缺点深度。
  •   为全面了解中国任侠提供参考,但是不能当做主流思想。
  •      诚如陈舜臣在本书序章中所言,“能够撼动世界的唯有儒者与侠客”。关于儒者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太多。自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者便沦为协助统治者压制那些蠢蠢欲动者的工具。唯剩下侠客孤军奋战,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继续撼动这个世界。“我不是天生特立独行,只是对这个一成不变的世界不敢苟同”,在那令人窒息的沉闷氛围中,任侠的事迹让世人心中重新燃起了烈火。
      
       “风萧萧兮易水寒”,高渐离击筑长啸,屠户放声哭号,太子丹肃立远目,辛朔欲哭无泪,荆轲的车乘渐渐消失于地平线。图穷匕见,绕柱刺秦王不得,身死于廷上。这悲壮的故事传颂了千年,但“荆轲篇”的重点却不在此,谁人想过荆轲之前的日子是如何的呢?陈舜臣以史料为基础,结合小说家的想象,用起其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多年以后,故人辛朔忆起荆轲,感叹如果不是自己当日向其展示单指击枡的绝技,他也不会疏于剑技,以致刺秦失败吧。宿命式的叙述,让陈氏的历史小说不同于以往所见,让人隐约有了读司马辽太郎的感觉。读到某处,甚至会想,如果这里由司马辽太郎来写,兴许也是如此吧。而当年在大学,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则是校友,陈修的印度语,司马修的蒙古语,这是后来知道的。独特的日式叙事方式、翔实的史料基础、缜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合理场景虚构,自然是吸引我的地方。
      
       大多的历史小说,不是着力描写历史背景,以致笔下的人物空洞模糊,就是把人物与历史剥离开来,让读者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朝哪代都是可以的。而陈氏的笔下的历史人物,鲜活有感,在行走活动,嘻笑怒骂中,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既和司马辽太郎写日本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
      
       陈氏曾说,“人,唯其人,一贯追究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的史观”,他也在自己的笔下贯彻着这一点,通过人物展现一段历史,而非反之让读者觉得在历史大潮中人的无力与飘渺的悲凉无奈。当然,小说中也是有无奈的,但那多是宿命式的无奈,囿于现实挣扎而不可得的悲凉。即使如此,任侠们也依然没有低下头,一点一点地搅动这个世界。(当然,这不是全书的主旨,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陈氏作为台湾裔日籍作家,生在日本,长在日本,只在青年时代回过台湾几年,可以称为一个地道日本人,但是体内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从其作品中,也能读出故国悲情。恰如其名,舜臣----舜的子民。所以,能站在中国之外,以日本人的视角写中国的历史小说,但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汉语文化优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