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家伟 页数:355
内容概要
首先针对已有的对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其本俸或正俸方面的现状,考察了国民政府公务员的本俸制度,将国民政府公务员的本俸制度从时间上划分为抗战前、抗战期间以及抗战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尽管在俸给制度建设方面,国民政府下了一番工夫,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建设的效果却大打折扣。 其次,笔者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考察了公务员的福利待遇问题。国民政府后期,因为通货膨胀公务员的生活补助费已逐步取代了本俸,并使其本俸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衣”方面,在战前,外交类公务员的制装标准要比其他公务员稍高,但到了通货膨胀时期,该方面的福利也大幅下降。在“行”方面,战前的出差补助标准与当时的生活水平相比,有些偏高,但到了战时和战后则全面下降,膳宿补助赶不上物价攀升。“住”的福利待遇维持到战后,是因为能够享受到住房待遇的基本上都是高级公务员。国民政府重视公务员群体的稳定,主要表现为允许公务员家属报销医药费,公务员生育子女有补助金,但此举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在“老”与“死”的福利制度方面,退休金和抚恤金几乎形同虚设。 再次,考察了与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公务员考绩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财政等方面对俸给福利的影响。国民政府公务员的考绩,因为其参加考绩人数有限,使其宗旨、目的可望而不可即。同时,在这有限的考绩中,每年高达60%左右的公务员都要受到加薪、晋级的奖励,加重了财政社会负担。所得税的开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所得税既然是战时税,在战后经济发展落后、公务员生活困窘的情况下,继续开征就有些“竭泽而渔”了。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对财政的影响主要是:在考绩制度中,晋级、加薪、升等的滥用,加重了财政负担;个人所得税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抗战胜利、其他直接税的开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公务员数量的膨胀从多方面对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国民政府公务员本俸制度嬗变考察 第一节 战前国民政府公务员本俸制度 第二节 战时国民政府公务员本俸制度 第三节 战后国民政府公务员本俸制度第二章 国民政府公务员福利待遇与俸给制度考察(一)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食”与“衣”的福利制度 第二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住”与“行”的福利制度第三章 国民政府公务员福利待遇与俸给制度考察(二)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生”与“病”的福利制度 第二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老”与“死”的福利制度 第三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的其他福利待遇第四章 考绩与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关系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考绩制度变迁 第二节 考绩制度实施概况及对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的影响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与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关系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有关个人所得税立法概况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对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之影响第六章 财政收支与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关系 第一节 财政收支对俸给的影响 第二节 公务员俸给制度对财政的影响第七章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与其经济地位及生活状况关系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与各群体本俸之比较 第二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及其他群体福利待遇比较 第三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与其生活状况第八章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与吏治 第二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与社会负担第九章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的作用主要参考文献附录1 国民政府历年颁布有关俸给福利制度法规命令目录一览附录2 1946年、1947年国民所得估计(部分)附表1 1946年政府类薪俸及工资饷项所得附表2 1946年县区乡镇保人员薪津估计表附表3 1946年县区乡镇保机关工役工饷估计表附表4 1946年全国陆军官兵薪饷估计表附表5 1946年京沪两地警察人员薪饷估计表附表6 1946年省市地方警察人员工役薪饷估计表附表7 1946年高等教育机关教职员工役薪资估计表附表8 1946年中等教育机关教职员工役薪资估计表附表9 1946年初等教育机关教职员工役薪资估计表附表10 1946年公共医院诊所职员工役薪资估计表附表11 1946年国营事业员工薪资估计表附表12 1946年金融业职员薪津估计表附表13 1946年自由职业所得估计表附表14 1946年交通运输人员所得估计表附表15 1946年国民所得总表附表16 1947年国民所得总表
章节摘录
王先明认为,社会史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虞和平认为,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就在于近代社会史,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历史上的人和人群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相互间的结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至少应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 赵世瑜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范式,是一种总体的综合的历史研究。这种整体和综合的特征并不标志着它是一种宏观的通史,也不代表它只是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它可以在非常具体而微观的研究中表现出来。③史景迁也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史和社会经济史还是成了中国史研究的一个主流。 可以说,关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已经成为新世纪史学界的一个共识。而研究近代社会经济史,必然要涉及研究对象问题。就社会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人口、家庭、宗教、社区、职业、阶级、社团、帮会、教派等;就社会生活而言,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社会生活以及病态社会生活。简而言之,21世纪的中国新史学,微观层面的史学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微观层面的史学研究,也可以说是对20世纪80年代宏大叙事史学研究的一种补充。 于沛提到,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宏观问题研究的同时,对于微观问题的研究也受到空前的重视,这些研究和宏观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并行发展的两条主线,以至于在当代西方史学的研究中产生了“微观史学”这样的科学术语。如果没有今天的“微观史学”,所谓“宏观史学”就失去了支撑的基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杨奎松也认为,中国传统史学对于微观的真实,包括凭借特有的时空和文化联系,深入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心路历程,确有相当见效的研究方法,也因此自有其不朽的生命力。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人只要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美】德里克·博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