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绵山 页数:412 字数:28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台湾问题是萦系在海内外所有中华民族子孙心上的一个最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一个多世纪来,台湾无论沦人日本殖民统治,还是处在两岸对峙的政治纠葛之中,都是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着,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压力下,都不能把它和祖国分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和祖国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和发展的。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这一切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国人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这是历史发展决定的。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人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的。其文化的传播,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发展,再度播人台湾。因此,闽台社会都先后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内地化、文治化,实质也就是中原化的过程。虽然在台湾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源自中原的闽文化经历了其在台湾本土的不同发展,但未能改变其源自中原的本质。
内容概要
为闽籍的文化学者,我们无论在进行福建文化研究,还是在探视台湾文化的发展,都为闽台文化共同源于中华文化而又呈现出多样形态的魅力所感动,也深感有责任揭示闽台文化这种同根共源的密切亲缘关系,以便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两岸民众的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 丛书既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顾名思义,是以“文化”为讨论对象,以“关系”为切入点,在闽台的背后,涵盖的其实是两岸,所涉及的也不单纯只是文化问题。它是以闽台为中心,以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
作者简介
何绵山,1954年出生.河南省固始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曾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八项,在《世界宗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淡江史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各类文章八百余篇.撰有《闽文化概论》、《闽文化续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895年前闽台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福建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福建佛教的特点 第三节 福建佛教传入台湾第二章 1895年-1945年的闽台佛教关系 第一节 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台湾佛教的渊源 第二节 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台湾五大法派的崛起 第三节 厦门与台湾佛教的互动 第四节 福建僧人应邀赴台湾讲经弘法第三章 战后至今的闽台佛教关系 第一节 战后在台闽僧对台湾佛教的贡献 第二节 福建佛教与台湾四大道场的崛起 第三节 台湾“解严”后闽台两地佛教交流第四章 闽台佛教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闽台佛寺建筑 第二节 闽台佛教艺术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福建佛教的发展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人我国中原一带,但在西晋之际。佛教就传人闽地。据《八闽通志》记载,侯官县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就有药山寺。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福建,第一座寺院。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造了延福寺,为福建省第二座佛寺。南北朝时期,福建佛教有进一步的发展。宋异明至南齐永明(477-493年)的10多年间,福建建有5寺,即侯官明空寺、妙果寺,长溪(今霞浦)建善寺、延福寺,松溪资福寺等,此时佛教已由闽中向闽北、闽东传播。梁武帝时全省共建佛寺28处,并开始建塔,福建尼庵的建立也由此开始,闽县(今属福州)的法林尼寺,建于梁大通元年(527年),正如《三山志·寺观》记载:“闽中尼寺自此始。”陈朝时福建建寺30座。陈永定二年(558年),莆田郑生创建了广化寺前身金仙院。同年,印度僧入拘那罗陀到泉州,挂锡延福寺3年,翻译佛经,由此拉开福建译经的序幕。 隋代福建共建寺12座。佛教继续在闽东、闽北、闽南传播。隋初,陈后主之子镜台到永春避难。隋开皇九年(589年),莆田金仙院升寺,由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无际禅师任寺主,他数十年如一日持修《法华经》,大弘天台祖业,剃度僧徒百人。授三归弟子万众,是传天台宗的一代名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