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 页数:42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危害之烈,耗时之久,一代又一代青春投入之大,收益之微,不能不令人哀叹。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然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这就迫使我们不能不从根源上、从哲学上、从深层的思维模式上进行反思。 一、看出了文本还是看见了自己? 占据我们教学思想核心的,有两种哲学观念:第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这是非常陈腐的、古老的;第二种,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这是非常新潮的、前卫的。①二者,一个强调客体,一个强调主体,看起来背道而驰,但是在思维的线性上却是异曲同工的。机械唯物论认定,文本内容会在读者头脑中得到反映;读者绝对自发的主体论,则认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独特的理解。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共同点是,从阅读到理解是一条直线,当中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障碍。 先来看机械唯物论,它虽然已经遭到唾弃,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教学实践中,阴魂不散。仅举一例,有老师在解读《背影》时得出结论,爬月台部分最为动人,原因是作者善于观察,乃布置学生课后作观察练习,在观察的基础上作文。 把观察看成是反映,当成为文成功之道,却对观察没有起码的研究,目前在语文课堂上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观察并不是照相。人的大脑,并非英国古典哲学家洛克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也不像美国现代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外部信息对感官有了刺激,就会有相应的“反应”。多年前,四十二名心理学家在西德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一个白人,接着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两人追逐而去。前后经过只有二十秒钟,有高速摄影机记录。会议主席宣布:“先生们不必惊惶,这是一次测验。”测验的结果相当有趣:四十二名专家,没有一个人全部答对,只有一个人错误在百分之十以下,十四个人错误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十二个人错误为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十三个人错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简直是一派胡言。②光是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如何经不起检验的。观察并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而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往往就视而不见。
内容概要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怪象: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老师却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然而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从根源上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病主要在于文本阅读的无效与低效。 本书遴选了部分中学语文的经典文本,包括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曹禺、都德、契诃夫等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著名教授针对同一文本分别进行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运用不同的方法,展现不同于惯常的定论,甚至纠偏传统观点,为广大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范例。
作者简介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序: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钱理群 关键词语中的童心和幽默/孙绍振 自然·社会·教育·人/王富仁 鲁迅:《阿长与》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孙绍振 怎样读和教《阿长与》?/钱理群 鲁迅:《故乡》 精神“故乡”的失落/王富仁 《故乡》——心灵的诗/钱理群 鲁迅:《社戏》 读一读《社戏》全文/钱理群 杂文话语和抒情话语的统一/孙绍振 鲁迅:《孔乙己》 鲁迅为什么偏爱《孔乙己》?/孙绍振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钱理群 鲁迅:《祝福》 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孙绍振 “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钱理群 鲁迅:《阿Q正传》 杂文成分对小说构成干扰吗?/孙绍振 说不尽的阿Q/钱理群 鲁迅:《铸剑》 诡奇、荒诞的背后:鲁迅的另一类小说/钱理群 荒诞而庄严的颂歌/孙绍振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由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钱理群 杂文式抒情:在曲折的逻辑中深化/孙绍振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图并读/钱理群 精神光彩在琐事中闪烁/孙绍振 朱自清:《荷塘月色》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孙绍振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 朱自清:《春》 “用笔如舌”/钱理群 从儿童天真的眼睛看春天的诗意/孙绍振 朱自清:《绿》、《背影》 把视角之美集中在绿色上/孙绍振 《背影》背后的美学与方法问题/孙绍振 “做”与“不做”之间/钱理群郁达夫:《故都的秋》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钱理群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孙绍振 曹禺:《雷雨》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钱理群 蘩漪是坏人吗?/孙绍振 刘亮程:《走向虫子》 说什么“理”?如何“说理”?/钱理群 对人类盲目自信的反省和调侃/孙绍振 《木兰诗》 《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王富仁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孙绍振 宋祁:《玉楼春》 为什么无声的红杏枝头能“闹”起来?/孙绍振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富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发微/王富仁 意象并列的弹性空间/孙绍振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严酷美的颂歌/孙绍振 《沁园春·雪》新解/钱理群 里柯克:《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爱的无私和被爱的自私/孙绍振 怎样写“母爱”?“母爱”是什么?/钱理群 卢森堡:《狱中书简》 非常状态下的写作/钱理群 女性柔美的崇高情怀/孙绍振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读、讲提示/钱理群 死亡面前悲壮的幽默/孙绍振 伏尼契:《牛牤就义》 比死亡威胁更强大的高贵精神/孙绍振 谈谈《牛牤就义》的艺术处理/钱理群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王富仁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钱理群 都德:《最后一课》 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孙绍振 《最后一课》释题/钱理群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装》/钱理群 欺骗和自我欺骗的荒诞喜剧/孙绍振 莫泊桑:《项链》 失落的与获得的/王富仁 一个人物的两个自我/孙绍振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钱理群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王富仁 略说《我的叔叔于勒》/钱理群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称视觉/孙绍振
章节摘录
阅读的深化并不如权威教育理论家所许诺的那样,只要主体的自信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阅读主体并不是想开放就开放的,它面临着一场主体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搏斗。在一般读者那里,封闭性占有惯性的优势,对文本中的信息,以迟钝为特点,崭新的形象在瞬息之间就被固有的心理预期同化了。聪明的读者,则由于开放性占优势,迅速被文本中的生动信息所震动。但是,敏捷是自发的,像电光火石那样瞬息即逝,而心理预期的封闭性则是惯性地自动化的,仍然有可能被遮蔽。即使开放性十分自觉,也还要和文本的表层的、显性的感性连续搏斗,才有可能向隐性的深层胜利进军。即使如此,并不能保证百战百胜;相反,前赴后继的牺牲,为后来者换取山穷水尽后柳暗花明的提示,这是为无数阅读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普希金,说不尽的鲁迅,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背影》、《再别康桥》。就在这前赴后继的过程中,经典文本才成为每一个时代智慧的祭坛,通过这个祭坛,人类文明以创新的图式向固有的图式挑战。每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史,都是一种在崎岖的险峰上永不停息的长征,目的就是向文本主体结构无限地挺进。? 后现代教条主张无条件地尊重学生主体对文本的多元的“独特感悟”,这是经不起教学实践检验的。显而易见,在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后现代哲学所说的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脱离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而放纵读者主体,就不能不产生奇谈怪论。鲁迅说,一本《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诸如此类,难道都要无条件地尊重吗?毛泽东看见了“阶级斗争”,而我看到了封建大家族男性接班人的精神危机,难道不是更为发人猛省吗?由此也可看出,权威教育理论家所信奉的西方后现代关于文本无深度、无本质、无中心的理论,是经不起检验的。? 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并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向不可穷尽的深度挑战。就以《背影》而言,之所以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原因就在于理性概括尚未达到可以感觉到的深度。就是朱自清的好友叶圣陶的解读也不例外。叶先生认为《背影》的好处在于写父爱的“一段深情”,把已经是大学生的作者“当小孩子看待” 。这个说法很权威,但是,并没有达到《背影》的最深层次。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以追踪西方阅读理论为务,有志于阅读学的原创性建构,那么,经典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这个层次是最通俗的,学生可以说一望而知。如果满足于此,教师就可能无所作为了。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这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 这样就可能进入到文本的第二层次。这个层次是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这不但是普通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专家也每每视而不见。《背影》的动人之处,叶圣陶只看到了父亲把已是大学生的儿子“当小孩子看待”,关怀无微不至,却忽略了这种关怀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遭到儿子厌烦,甚至是公然拒绝;文章的高潮是,作者看着父亲为自己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公然拒绝到偷偷地被感动,构成了完整的“意脉”。其特点是:第一,连续性中的曲折性;第二,情志的深化。显然,有了转折,文章才深刻。只抓住前面父亲的言行,虽然有连续性,但还构不成完整的“意脉”。因为转折是精神焦点,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和冰心的不同,冰心的亲子之爱是心心相印的,而朱自清的亲子之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朱自清比冰心更为深刻。没有这个转折,就没有人性的深度。? 这第二层次的揭秘,可能使一般读者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可能遮蔽了更加隐秘的第三层次,这就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和风格。这里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认定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生动性缘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就忽略了这是篇抒情散文,到高潮处,却不用抒情散文常用的渲染、形容、排比(如在《荷塘月色》中那样),而是用了朴素的叙述,或者用流行的话语说,就是白描吧。而在文学家(如叶圣陶)和评论家(如董桥)那里,这样的表述,比之《荷塘月色》、《绿》那样的形容铺张风格是更高的艺术层次。? 对文本分析不得其门而入,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发主体的迷信,具体表现就是无视文本深层“意脉”和文体的审美规范和风格创新,阅读在感知显性层次滑行的顽症,其根源盖出于此。
编辑推荐
《解读语文》遴选中学语文经典篇目。同一文本,多元解读,尽显个性魅力。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深度同化与调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