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美学史话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郑钦镛,郑一帆著  页数:473  

内容概要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门分支,正如哲学之作为研究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性的法则的学问,它探索的也是自然、人类社会有关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的伦理美学是以中国哲学的美学化与中国美学的伦理化作为特质的。  《中国伦理美学史话》是一部根据“中国哲学的美学化,中国美学的伦理化”的特点,积极探索中国伦理美学理论发展轨迹的著作。它以史话的方式,围绕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从审美的高度,通过浅近的文字,按历史发展顺序对从中国先秦以来中国哲学家、思想家及其著作所揭示的伦理美的理想、观念、范畴进行剖析并给予简要的评介,将中国伦理美学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宇宙人生、生命价值、社会发展、伦理观念等进行探究,从而使当下生活在“物化”的世界中的人们能够更容易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奥秘,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我反思、自我观照、自我提升,学会发现并欣赏“真、善、美”,以达到社会伦理“和谐”的目的。

书籍目录

导引一  中国的伦理美学导引二  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意义第一章 远古时代自然伦理的美及其范畴的初露端倪第二章 神权时代伦理美的“异化”及其“形式化”后的归复第三章  理性觉醒时代伦理美学范畴的相继出现及其递变第四章 “秦火”之后历史呼唤着伦理美学的建构及其反拨第五章 “以人为本”与“以无为本”的相得益彰及其“物化”的过程第六章 佛教东渐为“美的创造”理论准备基础第七章  中国伦理美学建构的初具规模及其理论的集大成者第八章  以“人”为中心,把追求主体人格自由作为自己的理想第九章 封建全盛期中国伦理美学“兼容并包”第十章 高举“反佛”的“新儒学”以“道统”代“法统”第十一章 道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深化的贡献及其局限第十二章 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中国伦理美学理论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对立第十三章 资本萌芽,中国伦理美学探索着主客体各种矛盾统一之路第十四章  西学东渐,中国伦理美学走向近代的“上下求索”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远古时代自然伦理的美及其范畴的初露端倪  ——自然的情爱  ——”共存、共养”  ——“天下一家”  所谓“宇宙”,实际也是历史的范畴。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最初总是直观的、物质的。宇宙即自然。  自然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它是具象的、可感知的。  人在自然中生活,人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仰赖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相亲和,自然的广阔无限,使人感到极大的自由。空间的广大无限,时间的昼夜不息,这就构成了人们观念上的“宇”和“宙”。  人们热爱自然,犹如人们热爱自己一样。这种情感是美的,也是自然的,既“真挚”,又“可信”。  在自然中,人们享受着色彩的纷繁与音响的多样,既有流水的叮当、百鸟的吟唱,又有飞瀑的轰鸣、朝霞的绚烂。  那时候,人们虽然享受着自然的恩惠,却并未把自然纳入自已的伦理范畴,自然的多样性,正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始终如一的,它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无奈。那时候,取食有时非常困难,加上气候变幻不定,或烈日暴晒,或风雨雷电,这些使他们感到惊奇,感到困惑不解。  无奈使他们在自然面前感到渺小,无奈使他们的心灵失去平衡,于是制造想象,通过想象,制造幻影,借此祈求满足。这样,想象也成为心灵满足的一种“美”的根源,使实际的不平衡在虚假中重新获得平衡。巍峨的高山,深邃的森林,通过努力攀登,克服种种障碍,终于获得某种追求的实现,从而验证了自己种种想象的可能,使对象“物化”为人的自己本质力量的延伸。这时候,“美”就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形或无形地被创造着。它的形态自然也是和谐的,至少是经过心理克服后重新获得平衡时自我感觉的和谐。  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美的,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也是美的。  最早的时候,人的多样性尚未因种族或部落的差异而被划分,至少由于时空的限制,他们多只生存在自己唯一种姓的部落之中。所谓差异或多样也只有男女与老幼的区别。这里,性的需要与种族繁衍也成为一种自然。男女的亲和、老幼的扶持,所表现的也都是一种自然的情爱。男女的分工并不明显。为了供养下一代的需要,一切分配多围绕在以女子为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男女结合所组成的“家”,实际上是“大家”,既“共存”又“共养”,一切均围绕在“共有”的一个“公”字进行。这种互相依赖、“共爱共存”的群体,即是他们每个人生存的“天下”。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伦理美学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