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

出版时间:2003-7  出版社:福建人民  作者:黄新宪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台湾问题是萦系在海内外所有中华民族子孙心上的一个最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一个多世纪来,台湾无论沦入日本的殖民统治,还是处在两岸对峙的政治纠葛之中,都是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着,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压力下,都不能把它和祖国分开。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和祖国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和发展的。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纽带。这一切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国人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这是由地理和人文关系决定的。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入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其文化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再度播入台湾。因此,闽台社会都先后经历过一个共同的内地化、文治化,实质也就是中原化的过程。

内容概要

  《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本丛书是一部工程浩大的丛书,是由福建人文科学界专家学者撰写,由台湾文化研究专家、福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刘登翰研究员、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主编,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套丛书共有十一本,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先民文化探源》、《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闽台民间民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等十一本,共长达三百多万字。  该丛书立足闽台文化,放眼两岸关系和中华文化,是以闽台为中心,以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唐树备指出,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了半个世纪之久,尽管台湾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受欧美等西方文化影响,但根是中华文化,也是福建传过去的文化。他说,这套系统研究闽台文化的丛书,突出了闽台文化关系中的“源”和“缘”,通过揭示“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共源”的密切亲缘关系,以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分别从先民文化、客家文化、方言、教育、民俗、民间信仰、文学、戏曲、音乐和建筑等不同侧面论析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是目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中较系统、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作者简介

  黄新宪,1954年出生。福建福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现为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独立著有《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考试发展史略》、等。与友人合著《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考略》。主编《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台湾教育》和《中国留学教育问题》。以上均已公开出版。同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结论第一章 明郑时期闽台教育的内在联系.第一节 郑成功、陈永华与台湾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郑成功、陈永华与台湾科举考试制度的萌芽第二章 闽台府县儒学的历史渊源第一节 闽台一体化的儒学教育格局第二节 台湾府县儒学中的闽籍师资第三节 闽台的庙学规制第三章 闷台书院的历史渊源第一节 福建官绅与台湾书院的发展第二节 闽学对台湾书院的影响一 祭祀二 学规三 藏书第三节 闽台书院主要制度之比较一 行政管理制度二 入学考试、讲学与考课制度三 经费的筹措与使用制度第四节 闽台书院的建筑特色一 闽台两地的书院创建者重视风水因素,重视对书院建筑地点和朝向的选择二 闽台书院建筑结构对称、紧凑、且多具有宇祠的性质三 闽台书院建筑的剖面和立面变化丰富。平面变化具有弹性,屋顶结构精妙四 闽台书院建筑装修考究,雕饰精美,色彩美观五 闽台书院建筑的空间较大,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品位第四章 福建官绅与台湾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一节 福建官绅与台湾义学的发展第二节 福建官绅与台湾社学的发展第三节 福建官绅与台湾番学的发展第五章 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交融第一节 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一体化第二节 台湾科第人物与福州的联系第三节 闽台科举考试影响的历史延续第六章 日据时期的闷台教育关系第一节 台湾籍民在福建接受教育第二节 台湾学生赴福建就读第三节 台湾学生在福建的爱国活动第四节 福建师生赴台湾学习、工作、参观和实习第七章 抗战胜利后闽台教育关系的发展第一节 福建为台湾培养和提供师资第二节 福建学生赴台湾就读第三节 福建师生赴台湾实习、参观、考察和讲学第四节 台湾学生赴福建就读第八章 新时期的闽台教育交流和福建学者对台湾教育的审视第一节 福建高校招收台湾学生就读第二节 多层次、全方位的闽台教育交流第三节 福建学者对台湾教育的审视一 对台湾教育史的审视二 对当代台湾教育的审视第九章 闲台教育结缘对台湾社会的影响第一节 学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第二节 形成有影响力的士绅阶层第三节 爱国思想与反侵略意识日益增强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人士对来自台湾的学官刮目相看。有些在福建府县儒学任教的台湾学官,不但执教有方,诲人不倦,而且还积极为当地百姓造福。陈鹏南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被选为台湾岁贡,后任福建连江县儒学训导。当时该县境内的一条河淤积已久,他到任后即捐银600两予以疏通。遇有荒年,他还慷慨捐米向灾民施粥,并协助地方官府开展赈灾工作。为此,连江百姓刻碑记载了他的功劳,并建祠祭祀他。 第三节闽台的庙学规制 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有人认为,早在东晋孝武太元十年(385年)即已出现当时称为“庙屋”的庙学。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庙屋”的性质与功能知之甚少。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庙学正式出现于唐代。其依据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处州孔子庙碑》中,赞颂处州刺史邺侯李繁修建孔庙的功绩时日:“此庙学,邺侯所作。”韩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推出“庙学”一词的人物。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各级官立儒学都祭祀孔子,凡有孔庙的地方一般都附设有学宫,形成“庙”与“学”紧密结合,由学尊庙,因庙表学的格局。  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乾隆年间的台湾知府蒋元枢便认为,既设学,必立庙。确实,闽台地区的府县儒学大都具有庙学的性质。福建于唐代时即已设立庙学。据乾隆年间问世的《泉州府志》记载:约开元年间泉州建了孔庙,泉州州学便设于庙内。中唐以后,州县儒学设立较多,设学地点大多在当地的孔庙内。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权威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