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原型文化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喻琴  页数:237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隐喻原型文化——诺思洛普·弗莱的文本思想研究》由喻琴著: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之一。他试图构建一套既不寄生于文学本身。又不隶属于哲学、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的、自成一体的批评体系。他追问文学意义的来源,认为“神话原型”包含了文学艺术的意义、价值、功能与形式。他批判地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结构论”、“有机整体论”等文本观,将文学文本定义为一套“词语秩序”,强调批评家、作者、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关系,这实质上规定了文学文本的客观性、内在规律性与存在方式。他重视文本细读、分析与阐释,以威廉·布莱克的诗、《圣经》等为解析基点,提出文学文本在存在方式上融修辞性与结构性为一体。他在历史流变中审视结构原型的传播途径及特征,赋予文本的
“结构原型”以连贯性、动态性和文化性的特性。在与解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文本思想的比较考察中,见出隐喻、原型和文化构成了弗莱文本思想的核心内涵,对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隐喻原型文化——诺思洛普·弗莱的文本思想研究》适合相关研究者阅读。

作者简介

喻琴,(1979-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江西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等会员。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文艺社会学、影视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以来,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在《江西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篇,合作出版《中国文化产业》《世界文明的源泉》等著作3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节 何为“文学文本理论”
一、何为“文学文本”
二、弗莱的文本观
第二章 弗莱论文学批评及其文本思想的缘起
第一节 弗莱视文学批评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弗莱反对文学批评的寄生性与隶属性
二、弗莱认为文学文本的“客观性”是文学批评存在的根由
三、弗莱假设文学文本为一套“词语秩序”
第二节 弗莱论文学意义的来源
一、弗莱反对文学意义源于意图性的话语语境
二、弗莱承认文学意义源于“神话原型”
三、文学的两种反应与文学意义的来源
第三节 弗莱论批评家、作者、读者和文本的关系
一、作者与文本:关联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二、读者与文本:阅读的主动性与文本想象空间的结合
三、批评家与文本:争取文学的独立和坚守文学文本这块阵地
第四节 弗莱对亚里士多德文本观的批判性接受
一、从“情节结构”到“叙事结构”
二、从“有机整体观”到“文化整体观”
三、从“真实性”到“真实感”
第三章 弗莱文本思想的范例分析
第一节 弗莱对布莱克诗作文本的研究
一、坚持从布莱克的诗作文本出发
二、对布莱克诗作文本作整体性、一致性的探讨
三、在文化语境中考察布莱克诗作的结构体系
第二节 弗莱对《圣经》文本的研究
一、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研究《圣经》文本
二、找寻《圣经》中的叙事与意象的整体性结构
三、解读《圣经》文本的文化意蕴
第四章 弗莱论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论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
一、局限于单个文学文本
二、强调文学文本的语言存在
三、以获取文学知识为目标
第二节 弗莱论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以隐喻为基本原理
二、文学文本的构成:以相位为基本框架
三、文学文本的形态:以表现为根本标准
第五章 弗莱论文学文本的结构态势
第一节 结构主义批评论文学文本的结构态势
一、构架个别的结构模式
二、追求恒定的结构模式
三、倡导科学的结构模式
第二节 弗莱论文学文本的结构态势
一、连贯性:文学文本是一个连贯的结构
二、动态性:连贯的结构采用了循环的形式
三、文化性:结构性与历史性的平衡支点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中的弗莱文本思想
第一节 弗莱的文本思想与解构主义文本观
一、解构文本单一意义,挖掘多重内涵
二、反对意义虚无,追寻普遍意义
三、反对读者的权力意志,关注“人”的存在与价值
第二节 弗莱的文本思想与阐释学的文本观
一、文本与阐释的关系:共存与辩证
二、文学文本的意义:神话与文化
三、想象的世界:自由与生命
第三节 弗莱的文本思想与接受美学的文本观
一、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开创接受美学之先河
二、书写文学文本的形态史,提供接受美学史之例证
三、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开启接受美学的新转向
第四节 弗莱的文本思想与新历史主义的文本观
一、历史文本化:恢复人类文化的整体性
二、两种不同策略:文化的承继性与差异性
三、两种不同结果:文本的泛化和文学阵地的坚守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符号、结构和人文学科话语中的嬉戏》中提出作为符号的语言和文本结构并非是一个自我同一的整体,它们存在意义的差异与不确定性。他创造了“延异”这一概念,深化了索绪尔的“语言中只有差异”这一命题,认为语言中只有“延异”。这里“异”是空间上的分离、区分、辨别、间隔,似乎表明符号的某种同一性或确定性;“延”则是时间上的延伸、推演,倾向于把意义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向后推延。正是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延缓,使得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确定的意义,因此,语言之外不会有决定语言的意义本体,它只能是语言之内符号推延的效果。这样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成了一系列“延异”的活动,是一个不断移置、增补、擦抹、播撒的无穷尽的游戏过程。解构主义之所以宣扬意义延异,强调主题与思想的自由嬉戏,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从语言的层面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及逻各斯中心进行解构,反对一切封闭的、统一的整体体系。这一理想影响并决定了解构主义的文本观,由于只在“延异”中把握语言的意义,那么由语言构成的文学文本也就不具有稳定的、统一的单一意义,而是呈现出多重意义的内涵,这样,解构主义的批评就演化成了一种对不确定意义和文本多元性的追踪和描述。  与之相比,弗莱虽然寻找众多文学文本共有的结构原型,但他并不否定文本意义的多重性和结构的多义性。陈慧在《批评的剖析》一书的译者序言中说:“弗莱反复论证语辞结构的多义性、含混性、矛盾性,并由此否认文学与非文学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等,则又含有解构主义之萌芽。”弗莱认为,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就是一套“假设性的言辞结构”,而文学意义的产生则来源于这些语词所产生的“语境”。因而,多义性与含混性是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隐喻原型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