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陈军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陈军 页数:208
内容概要
《瓷绘的历程》研究的思路是通过客观地分析瓷绘的特点,将瓷绘分为装饰类和绘画类。围绕着这两类形成两条主线,形成上下两编。两编采用不同论述方法,在装饰编中从装饰类型人手,结合不同时期的装饰手法对比所形成的不同的装饰效果。绘画编从不同时期陶瓷绘画产品与这一时期绘画的密切关系出发,在研究中站在中国陶瓷史的角度融合中国绘画史来说明瓷绘艺术。这形成该书研究思路的特色。
作者简介
陈军,1967年3月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政府“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景德镇市政协常委。现任景德镇陶瓷馆副馆长,景德镇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历年来获国家级各类艺术评比金、银奖十余项。作品《春早》《鹤舞吉祥》《清风明月》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历年来在《中国陶瓷》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纹饰论 二 绘画论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 上编 陶瓷装饰的历程 第一章 装饰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原始审美意识的萌动 第二节 混沌时代信息的载体 第二章 陶瓷纹样装饰的类型 第一节 陶瓷装饰的方法 1.1 印纹装饰 1.2 刻划花装饰 1.3 绞胎装饰 1.4 镂孔装饰 1.5 画花装饰 1.6 贴花装饰 第二节 纹饰装饰的方式 2.1 纹样组织形式 2.2 装饰纹样的构图形式 第三节 纹饰题材类型 3.1 几何图案纹样 3.2 植物纹样 3.3 动物纹样 3.4 文字装饰 第三章 装饰的历程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陶器饰纹 第二节 夏商周的陶瓷饰纹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纹饰 第四节 秦汉陶瓷饰纹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纹饰 第六节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纹饰 第七节 宋时期陶瓷装饰 第八节 元明清时期陶瓷装饰 下编 陶瓷绘画的历程 第四章 陶瓷绘画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陶瓷绘画的提出 第二节 陶瓷绘画的概念 第三节 陶瓷绘画的本质特征 3.1 工艺因素制约 3.2 造型因素制约 3.3 设计因素制约 3.4 民俗思维因素的制约 第五章 陶瓷绘画的历程 第一节 书画之源——新石器时代彩陶绘画 第二节 唐代长沙窑系的陶瓷绘画 2.1 唐代长沙窑系背景 2.2 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画的题材 2.3 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北方磁州窑系的陶瓷绘画 3.1 北方磁州窑系背景 3.2 磁州窑系白底黑绘陶瓷绘画 3.3 釉上红绿彩绘画 3.4 磁州窑系陶瓷绘画的题材 3.5 磁州窑系陶瓷绘画的意义 第四节 元青花陶瓷绘画 4.1 元代景德镇青花的介绍 4.2 景德镇青花绘画形成的背景 4.3 元代景德镇青花绘画 4.4 元代景德镇青花绘画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明代陶瓷绘画 5.1 明代青花瓷绘画 5.2 明代官窑青花瓷画 5.3 明代民窑青花的艺术特色 5.4 大明五彩 第六节 清代陶瓷绘画 6.1 清代瓷业概况 6.2 清代瓷绘的文化背景 6.3 清代瓷绘题材 6.4 清代青花绘画 6.5 清代彩瓷绘画 第六章 “珠山八友”的陶瓷绘画 第一节 “珠山八友”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珠山八友”(“十君子”)的陶瓷绘画 第三节 “珠山八友”瓷绘艺术特色 第四节 “珠山八友”对中国瓷绘的贡献 后记 传统绘画与陶瓷绘画的共性与个性 随笔一:传统文人画对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影响 随笔二:陶瓷绘画仕女图的唯美性的超越 随笔三:新彩对传统工笔花乌技法的借鉴 随笔四:陶瓷材质的可塑性 随笔五: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继往开来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陶器几何装饰技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能用工具直接在陶器坯体上压印。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杯上饰平行蓖点纹,陶缸上饰平行划纹,大口缸腹部满饰三角形纹饰。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偏晚阶段,几何纹饰渐趋丰富。距今7000年的浙江桐乡马家浜罗家角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白陶豆,压印有凸起的粗弦纹、勾连纹、曲折纹、菱形及月牙纹等相互组合的主纹图案。在主纹边缘的下凹部位,普遍划有纤细的蓖纹,在月牙形凸纹的间隙处,留有极细的网格纹。 战国时期几何印纹硬陶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由于这类硬陶在胎土中所含氧化铝较高,需要经高温烧成,所以经常与原始青瓷同窑共烧。浙江所产的几何印纹陶,胎骨坚硬,呈紫色或紫黑色,用泥条圈叠法成型,器体外面拍饰各种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米字纹、回纹、编织纹、粗布纹、筛网纹、田字纹等。有的还在肩部划出细密的波浪纹。这一时期还流行的一种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不深,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为“砑花陶”。暗纹陶的产生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较大发展。它的兴起,大抵处于商周以来绳纹陶的衰落阶段。暗纹陶流行在中原地区。从考古发掘看,洛阳中州和烧沟、郑州二里冈、山西侯马、山东临淄等地战国墓都出现有大量暗纹陶,以河南为中心。胎质灰黑,多用细泥制成。陶器的品种有壶、鼎、豆、罐、盒、盆等,装饰花纹常见有弦纹、锯齿纹、栉齿纹、山形纹、螺旋纹,以及s纹等。 进入东汉以后,成熟青瓷出现,但仍然继续沿用这种古老的印纹艺术。在东汉越窑、瓯窑的青瓷上,经常可以看到印有方格纹、三角纹、篦纹、麻布纹等青瓷。这些纹饰由单个的拍印图案密集地连成一片,就装饰技法而言,与商周印纹陶是一样的。到三国两晋时,拍印纹逐渐被连续压印纹和戳印纹代替。连续压印纹是在坯件未干时,用刻有网格纹的圆筒形模具滚动压印而成的。这种形式的模具就像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滚筒式印章。这种模具印出的纹饰首尾相连,宽窄相等,十分规整。戳印纹主要有菱形纹和圆珠纹两种。菱形纹通常戳印在小件器物的肩腹部;圆珠纹一般作为辅助纹饰排列在网格纹周围,形成连珠纹。 印花装饰隋唐时期压印这一简单的装饰技法开始衰落,继之兴起的是模印印花。这一装饰技法的产生,是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一定程度精神需求息息相关的。故而某种风格和纹样装饰的瓷器,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在刻划花纹装饰技法不能满足该类产品快速批量生产的情形下,勤劳智慧的制瓷工匠发明了具有同样风格和纹样的印花工艺,从而不仅改善了瓷器的美观性,也使产量大增。这些印花已不见以前那种纯几何形纹样,突破了传统印纹的中规中矩,取而代之的朵花纹、草叶纹,给人更形象、更贴近生活的审美享受。 北宋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绮丽的印花主要出现在耀州窑,通常为整体的圆形图案。内容有折枝牡丹、缠枝菊花、水纹、莲池鸳鸯、双鹤、婴戏等。其中婴戏纹中的惹人喜爱的童子有嬉戏于花丛中、有攀树折花、有戏鸭、有骑海螺……天真烂漫的秉性在精巧生动的印纹中得到生动的展示。为了表达人们的祈福心愿,内容还常常被赋予丰富的寓意。南宋龙泉窑的印花装饰别具特色,有的青瓷盘底印有图案而不施釉,使图案呈现出两次氧化的淡朱砂色。从南宋到明代,龙泉窑还常采用压印文字的方法来装饰瓷器,内容有河滨遗范、清溪、金玉满堂、吉、福、寿、富、李氏、张、项正、南阳等等。这些文字有的是吉祥语,有的是广告词,有的是人的姓或者名。这种文字式装饰与印花装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编辑推荐
《瓷绘的历程》研究的思路是通过客观地分析瓷绘的特点,将瓷绘分为装饰类和绘画类。围绕着这两类形成两条主线,形成上下两编。两编采用不同论述方法,在装饰编中从装饰类型人手,结合不同时期的装饰手法对比所形成的不同的装饰效果。绘画编从不同时期陶瓷绘画产品与这一时期绘画的密切关系出发,在研究中站在中国陶瓷史的角度融合中国绘画史来说明瓷绘艺术。这形成《瓷绘的历程》研究思路的特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