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江西人民 作者:梅毅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从2010年春天开始,我,一直在网络虚拟中行走的“赫连勃勃大王”,开始以我本名梅毅进入央视《百家讲坛》录制节目。至今,已经录制完毕《杨家将》六集已经开播,近期我还录制了《隋唐英雄志》近二十集,大概明年陆续开播。可能有人会问:你,赫连勃勃大王,一个网络历史写手,虽然早在2003年就在网上写史,虽然在坊间享有“当代中国互联网网上写史第一人”的荣称,但何德何能,最后竟然能跻身教师学者专有的央视《百家讲坛》呢? 所有的“果”,肯定都有“因”! 互联网上书写历史,自然我“辈份”很高,很早一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赢得热血青年一片喝彩之声,而我有关泱泱南北朝历史的《华丽血时代》,最早上网读史的网民们,多记忆犹新。但是,出于一向低调作人的风格,我和电视打交道寥寥,最早还是在三年前凤凰卫视一个有关《曾国藩》的节目中作访谈嘉宾,这次凤凰卫视摄录体验,使得我一度对电视录像非常抵触——大家想想,深圳夏日炎炎,惶惶然待宰羔羊一样,进入到一个密闭的、吸音的酒店黑屋子,大灯小灯照着,脑子一团粥,脸上一团笑,还要展现出好似生命中最后一刻所要呈现的那种大智大勇的笑意,在被光速激动得亢奋的情绪下,努力做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样子,坐在那里大谈特讲。这,对于懒散已惯的我确实是不小的精神考验。更可怕的是,当时凤凰卫视摄影师所用大灯泡功率奇大,烤得我满脸冒油,喉咙生烟……但恰恰此苦为因,凤凰卫视“赫连勃勃大王”大脸一露,使得央视十频道的导演也逐渐注意到我。或许是因为我相对纯正的普通话,或许是我的网名“赫连勃勃大王”吸引注意力,我有幸在2009年年底获邀拍摄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一套历史揭密节目,当时我是以“赫连勃勃”这个名义出现。此套节目在2010年春节期间播出,收视率很高。也正是由于拍摄此套节目,《百家讲坛》编导“顺藤摸瓜”,最终能够找到我。 当时,《百家讲坛》的领导、制片人、副制片人和责编,确实都对我很感兴趣,他们也一直关注我在坊间出版的数本大部头断代史作品。但谈及让我上《百家讲坛》,也都有些犹疑——第一,作为“赫连勃勃大王”,我是否有过硬的资格在央视讲课?第二,我长年从事专业金融证券工作,是否有大众讲课经验?恰好,第一个“资格问题”很快就不成问题,虽然我的“赫连勃勃大王”的笔名网络气息严重,但是我绝对不是那种泡沫意义上的“网络作家”,而是作家进入网络——因为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拥有过硬的正高职称;至于第二个讲课的问题,央视同仁开始面试我的时候还觉得我不错,毕竟言语表达非常清晰,但真正是骡子是马,一定要拉出来试一试——也就是说,一定要过央视“试讲”这一关才能上讲坛。《百家讲坛》一直严把质量关,因为涉及电视观众的视听接受,一个人写得再好,没有讲课口才也不能登台去讲。还好,依仗着我多年来作英语同声翻译练就的不怯场和天津人特有的口才,我的初次试讲最终通过了负责审片的央视同仁一致认可。旧事如新,回忆今年春天我在《百家讲坛》演播大厅踏上讲台开始试讲那一瞬间,面对数台巨大的摄像机和台下那么多现场观众,我非常清楚记得:当时,自己心头老鹿狂跳不已,大有出喉之感…… 近一年以来,我对《百家讲坛》的感受和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苦、辣、甘、甜!先说苦、辣。从春到冬,2010年这一年的时间,我几乎每个月到要从深圳飞到北京录制节目,确实疲劳,确实辛苦。我本来是天津人,但在南方生活了近二十年,每每回到北方,对于干燥的气候反而极其不适应。北京呆多几天,不是皮肤搔痒就是感冒,每次录制节目后都会小病一场。特别是十月中旬那次,深圳上飞机的时候31度,抵达北京时地面温度7度,温差巨大使得我一下子得上重感冒,勾起偏头痛痼疾,几乎头痛欲裂。但为了保质保量录制节目,为了不辜负编导们对我的信任,为了把我理想中的英雄主义向广大观众传授,我还是咬牙硬挺过来……至于在写作方面,我也通过《百家讲坛》的录制取得了飞跃式的提高——央视《百家讲坛》的演讲稿和平素我撰写的那种天马行空式“历史大散文”写作完全不同。坊间出版商大多知道我这位“赫连勃勃大王”平时都特拽,从来不修改稿件,也不让出版商修改稿件,大有老舍先生“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风范。但真正在电视上演讲的稿子,那就和平时写东西其实完全不一样,我平素最喜欢卖弄炫耀的“旁征博引”和发散性思维其实完全不符合电视观众的习惯。怎么办?为此,《百家讲坛》制片人、副制片人、编导几位同仁尽职尽责,几乎可称上是手把手地教我熟悉电视规律,教我掌握观众视听心理,而且帮助我细抠史实,帮助我不断丰富故事内容,力争在做到保证史实正确、史料处处有来历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以故事性吸引观众注意力。深受央视这些同仁敬业态度感动,当是时也,我也不好再拽,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最物质”的南方城市深圳,我确实花费不少心力修改演讲稿。为此,我每集每稿的修改次数都在6、7次之上,最多的一稿修改多达12次,六集《揭密杨家将》演讲稿不到10万字,原稿写了50万字有多,差点把我自己改得精神崩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个字的含义,通过《百家讲坛》的锻炼,我才深刻意识到其中真正的内涵。迄今为止,从刚刚开始录制节目时约8000字一集的内容我要一周时间准备,到如今一个小时默读一遍就基本可以成竹在胸面对观众演讲,其中的飞跃式进步与甘苦,只有《百家讲坛》几位同仁以及我本人深知内情。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历练真是何处不在啊…… 再说甘、甜。由于我一直不是靠写作吃饭的职业作家,从前我给自己曾经定下一个约束:不写剧本,不写演讲稿。因为,囿于成见,我总觉得写剧本和演讲稿会对我的文学写作产生副作用,会坏掉我纯文学写作的感觉。但如今细细思忖,通过《百家讲坛》演讲稿的撰写,我最终发现,由于《百家讲坛》讲述需要不断为观众留扣子、留悬念,其中写作规律和纯文学写作大有共通之处,其实对于我历史小说等文学创造反而是有益而无害,反而最终能够丰富我的文学创作手法。对此“甘甜”的结果,确实也在我意料之外。而且,我是个非常重友情的人,我的每次努力,都和我深圳身边朋友的鼓励、激励甚至是怀疑都分不开。要知道,我所在单位金融专业的博士、硕士成堆,亲近朋友各个都是个中翘楚的专业人才,恰恰是他们的鼓励,甚至是泼冷水式的“怀疑”,最终激发了我持久不懈的毅力。来《百家讲坛》之前,好友文华等人曾经劝我,“你一金融专业人士,写普及通俗类历史这么有名,又有‘一级作家’的衔头,天津人那种‘玩嘛有嘛’境界已经差不多了,不要得便宜卖乖,再“捞过界”去上什么电视啦。要知道,电视屏幕会无限放大你的缺点,观众和专家都有雪亮的眼睛,上电视授业解惑当老师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玩漏了!”此语一激,也让“大王”我恶从胆生,怒从心起,拍案攮袂,虽然锦衣玉食近二十年,也开始头梁锥骨下定决心,非要做出个样子给这几位朋友看看,让他们知道我梅毅的“毅”字不是白叫的。 当然,年至不惑,名利之心其实早已淡然,而我之所以不离不弃、坚忍坚持登堂《百家讲坛》的原因,最隐秘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个人私情——我讲杨家将,也是对我祖母的一种报答。我生下四个月,就开始被我祖母抚养,由祖母养育成人。而我祖母出身天津大家族,一直就是个戏迷和评书迷,因此我从小就是在《杨家将》、《杨门女将》的这些戏剧、评书耳濡目染中长成的,无形之中自幼得到纯正无邪的爱国主义熏陶。而我祖母呢,在我18岁那年,也就是我刚刚考上大学那年,她身患重病,撒手尘寰。当时,她已经得知我考上大学,看到了我大学入学录取通知书,于是我祖母安详逝去。(当时考上大学和现在考上大学的意义完全不同,当时上大学意味着人生的改变,现在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的开始)得知爱孙能够有出息,我祖母走得非常安宁、安静。但对于我来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哀哀祖母,育我辛劳!多少年来,我总觉得自己对祖母有所亏欠,总想能做些事情让她老人家高兴一下。如今,能够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杨家将》,不仅能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其实也间接完成了一种我对我祖母这种孝顺之情,我忠心希望能使我的祖母在天之灵得到一种慰藉…… 如今,在央视《百家讲坛》同仁的悉心护持和严厉督责下,在坚持不懈的恒心鼓舞下,在信念的激励下,我终于能够站在讲坛上慷慨激昂宣讲我最心醉神迷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依稀之余,耳边回荡歌声——“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 是为序 2011年2月18日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同名系列节目《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的文字版。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一部专门从历史角度解读杨家将的著作。《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首次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和多幅历史图片,还原传奇背后杨家将英雄人物的壮烈人生。
作者简介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男,天津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近二十余载,一直致力于资本市场的研究和实践。2003年起,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的写作,相继出版有长篇历史散文集《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帝国如风》、《纵欲时代》、《亡天下》、《极乐诱惑》、《铁血华年》著名作家李国文、雷达、高洪波、蒋子龙、梁晓声、肖复兴、舒婷、叶延滨、林希等人,著名历史学家张鸣、沈渭滨、雷颐、王学泰、杨念群等人,也对其作品大加推崇。
2010年梅毅受《百家讲坛》邀请,主讲《梅毅话英雄》系列节目,其中《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共六讲)于2010年12月播出,《梅毅话英雄:隋唐英雄志》(17讲)将于2011年暑期播出。
书籍目录
引子 乱世尽显英雄胆
第一章 威震朔方“杨无敌”
第二章 英雄梦断陈家谷
第三章 千古奇冤说潘美
第四章 威震“三关”杨六郎
第五章 将门出将皆英雄
第六章 “杨门女将”真亦幻
附 录
章节摘录
(一)宋军挖掘堤坝,开始实施灌城。咆哮声中,改道被憋的汾河顿时成为怒潮。须臾之间,蓄积多时的洪水突然破堤冲出,水势强大异常,一下子就把太原南城的一段城墙冲倒。同时,宋军箭雨如飞蝗,守城的北汉射手几乎全部被射死。宋军大喜过望,纷纷跳上早就预备好的小船,直奔城墙的缺口。趁着愤怒的波涛,比波涛还要愤怒的宋军,手拿大刀,划着小船,船上安放着攻城用的强弓硬弩,他们怒吼着,举着硕大的盾牌,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从船上做跳跃状,准备抢占城墙。太原城,马上就要陷落了。危急时刻,忽然刘继业及时出现,不惧锋镝,跋涉在水深及膝的城中,他命令北汉士兵,把多个无比硕大的草堆被推到城墙缺口处,晃晃悠悠,晃晃悠悠,终于堵住了城墙缺口。同时,城内弓箭手预备队及时赶到,一阵箭雨忽降,宋军好几名大将当场阵亡。城墙缺口,竟然被堵住了。赵匡胤虽然气得火冒三丈,却无可奈何。过了几天,又是火辣辣大日头。颓唐的宋军刚刚列阵,赵匡胤着急啊,他以皇帝之尊,逞匹夫之勇,光着个大胖的身子,亲自骑马督战。由于北汉军队一直龟缩城内,趁着一阵箭雨压盖的间隙,赵匡胤身先士卒,骑马到达距离城墙很近的护城河边上,指挥宋军进攻。城墙之上的刘继业瞧得亲切,看到宋太祖身边御林军的装束,他就马上知道那个大黑胖子是赵匡胤本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他心内突突直跳,欣喜无限——如果杀了赵匡胤本人,太原城之围,自然立解!于是,让宋军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刚刚逃过灌城大劫的太原城,城门忽然大开,一名大将拎刀拍马,身后只有几百名骑兵跟随,风一般冲出来,直朝宋太祖飞奔而来。黄罗伞盖下,赵匡胤瞠目结舌,眼瞧着来人明晃晃的大刀朝自己砍来。此时,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就来了:躲,还是不躲,这是个问题。躲,伤帝王尊严;不躲,伤帝王大胖身子……说时迟,那时快,其实赵匡胤只能站在当地发呆。如果当时不是宋朝大将党进挺身而出,冲到杨业和赵匡胤之间护主,宋太祖几乎当场被打死或者生擒!杨业这次不要命的突袭,宋太祖这次险过剃头的遭遇,让宋军上下对这位北汉大将产生了极深的印象。最终,宋太祖这次亲征,由于杨业等北汉将领的英勇抵抗,辽军又从白马岭过来夜袭宋军,加上宋军集体闹痢疾。苦不堪言之余,赵匡胤进退两难,想想南方还有南汉和南唐还没有解决掉,他最后只得撤退,宋军无功而还。(二)当杨业等人历尽艰辛血战退到陈家谷口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潘美宋军的劲弩和援军,而是空无一人的骇然静寂。见此情形,杨业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抚胸大哭。老英雄怆然泪下。他这一哭,当然不是出于自身安危,而是出于白白牺牲士卒性命的悲愤,出于大军埋伏未成的遗憾。辽军方面,耶律斜轸、耶律奚达深知杨业是宋军之胆,加上萧太后事先下了死命令,就指挥部下,尽一切可能生擒杨业。于是,一直尾随追击的数万辽军,死命追杀数百筋疲力尽的宋军残军。战至最后,杨业身边只有不到百名浑身是血的兵士。层层铁骑,环环围绕。绝望之中,杨业对这些士兵说:“汝等皆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可以趁机突围,回报天子!”这些人当时都有战马,大可趁乱突围回到宋境,逃命并不困难。但是,众人感奋之下,失声痛哭,不肯离开,皆跟随老英雄杨业驻马迎敌,拼死血战。最后,他们全部以身殉国!千年已逝,我们依旧可以想见当时的悲壮:北国夏日天空下,残阳如血,老将眼中冒火,士兵吼声如雷。寥寥近百宋兵,与数万契丹铁骑展开最后的厮杀,其无比的勇气和血性,气壮山河,真真令人目眦尽裂!已经五十六岁的大将杨业,身上创伤数十,血流殆尽,犹自力战不已,手杀敌军数十人,最终由于战马重伤,才且战且退向树林处转移。辽将耶律奚达立功心切,他一直侦伺着杨业的身影。至此,他施放暗箭,弓弦响处,老英雄中箭落马。至此,陈家谷口战役结束。杨业带出去的五千宋朝官兵,无一人逃生,全体壮烈牺牲!其中,包括杨业儿子杨延玉和七十三岁的老将王贵。杨业被俘之后,英勇不屈。面对数位辽将的劝降,他都严词拒绝,叹息说:“皇上对我甚厚,我一直以来想通过杀敌捍边来报答知遇之恩,如今,被奸臣嫉恨,逼令赴死,导致王师败绩,真没有面目去见皇帝了。”于是,老英雄视死如归,绝食三日而死。
编辑推荐
《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编辑推荐: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戏剧小说,评书演义,杨家将的故事,为什么能一直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翻开史书,还原历史,复活英雄,杨家将的历史,会有哪些细节比文艺作品还要扑朔迷离、撼人心魄?这是一群令人钦佩的旷世英雄。戏里戏外,一门忠烈,国人偶像,杨家将的荣光下,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血泪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