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陈璋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陈璋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一提到佛学,有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迷信或者崇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古老文化的流传,佛学有着洞悉人心的深湛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透彻地面对一切,所以学习佛学,其实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南怀瑾先生如是说:“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佛教从来没有教人去崇拜。南怀瑾先生认为,佛学首先是一门学问,一门教人做人做事的学问,其次才是宗教学说。佛教的用意,在于教我们如何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初心,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做对我们有益的事,让我们的人生闪耀出更多人性的光辉。学习佛学,我们要学会放下。人世中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烦恼,有太多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物欲和现实的诱惑,往往使得我们疲惫不堪。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得不寻求一片能够让我们悠闲宁静的乐土,在那里我们可以放飞心灵,安静而睿智地看待这个世界,享受我们的生活。而这片乐土,佛学就可以赐予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慈悲为怀的佛说,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抛开自我,真正地融人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当我们真正洗尽铅华,放下所有的成就,以自在的心境去面对众生,用慈悲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真诚地进行自我的修行,友善地关爱众生,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解脱。对于佛和佛学,南怀瑾先生有着深刻而透彻的体会。在他看来,今天的人们都应当走进佛学,了解佛学,以正信的心态去领悟佛学。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开示,生活变得安静而祥和。南怀瑾先生对佛教研究多年,解读了众多的佛学典籍,从中获得了身、心、灵上的极大领悟,并且写下了很多著作,向世人传播佛学,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佛学的光辉。他说,社会需要佛学,需要这样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看清自己,认清现实,从现实中求得心灵的解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本书收录了南怀瑾先生参悟佛学的部分语录,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我们对其进行生动的解读。让我们一同跟随国学大师的目光去重新审视大千世界,审视佛学的理论,审视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希望南怀瑾先生的这些指导和教诲,能够带给读者一点小小的感悟,使大家能够以更淡然的心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人生,看待事业。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已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遗余力,但囿于自身水平的不足,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南怀瑾先生一生涉猎极广,对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南怀瑾先生被人们尊称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佛学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专著30余种,《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是从其佛学专著《中国佛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药师经的济世观》,《楞伽大义今释》、《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撷取的对佛学经典的一些参悟,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例证,指导人们正确地修身养性,让我们在、领悟佛学精粹的基础上,对人生智慧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悟——南怀瑾大师的人生觉悟课1.自助而后佛助2.带着一颗佛心看世界3.修行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4.相信自己,求佛就是求己5.努力做好自己,静待机遇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7.放开怀抱去接受他人8.珍惜因由,就会获得善果9.定力来源于对自我内心的坚持10.懂得做人,才能够真正接近佛法11.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12.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13.没有经历难说真正懂得14.万般烦恼皆因心动15.跟随自己的内心16.用学问陶冶道德17.一颗诚恳的心胜过一切18.万缘放下,才能找到内心的本真19.去恶扬善,才会得到心灵的满足20.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无味之中2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第二章 自在——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课1.当下成就,一切解脱2.心中无我,就是超脱3.自尊者人恒尊之,自敬者人恒敬之4.做到平凡,才是真正了不起5.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人间自在人6.不要让自己活在谎言之中7.欺骗他人就是在欺骗自己8.平淡才是人生的真境9.人生一切都是浮云1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尽人事听天命11.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12.境由心生,莫让心随着环境流转13.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14.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15.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心却会骗你一辈子第三章 包容——南怀瑾大师的人生修养课1.效法天地,做广大包容的人2.关爱世人,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3.听得三分唠叨,可做一等孝子4.对人对事少些苛求5.先问己过再问人6.忌恨别人,其实是在折磨你自己7.感化他人,从放弃仇怨开始8.外在的相貌不过是一副臭皮囊9.要大爱,先懂得私爱10.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11.不懂得自爱的人,没有能力去爱别人12.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13.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14.不要怨天尤人,痛苦是因为你没有看开第四章 宽心——南怀瑾大师的人生幸福课1.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2.因怨生怒,别把怒火发泄在别人身上3.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更危险4.万事不萦于怀,心中不存一念5.活在别人掌声中的人,难以禁得起考验6.保持清醒,别被他人捧坏7.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丰富的安静8.做人做事要留点缺憾9.空掉一念就成佛1O.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11.想要心中宁静,先要放宽心态12.把自己的地位放低,那才是真正的尊贵13.太过于自我欣赏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14.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1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16.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17.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18.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第五章 舍得——南怀瑾大师的人生经营课1.安然而住,人生自然开阔2.有大智慧才有大慈悲3.凡事不要轻易许人,许人便要做到4.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5.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6.多尝试方能修成正果7.贪婪是一种毒药8.慈悲心能解百毒9.欲壑难填,无欲则刚10.少妨碍他人,就是最好的道德11.于细微处看人事,莫让沙尘迷了眼12.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13.把眼前路留宽一点,让后来的人走走14.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学会放下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第六章 通达——南怀瑾大师的人生哲学课1.人生路上学会难得糊涂2.不必事事“三思而后行”3.永远不要自我标榜4.身居高处是很危险的5.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6.留好退路才会有出路7.说人是非者容易惹是非8.遇事思考太多反而放不开手脚9.求善因,结善果10.有一条成功的道路叫灵活变通1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2.先忧自身,再忧天下13.默默无闻是一种幸福14.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15.三分迷醉,七分清醒16.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17.懂得享受寂寞,才能了解人生18.修炼你的心灵境界19.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摆脱痛苦自责20.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章节摘录

英国有句谚语,叫做“上帝会帮助那些懂得自助的人”。其实佛家也早已存在类似的说法,南怀瑾先生就曾经说:“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面前祷告,说声对不起。希望佛会就此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人们今天笃信佛法,是希望从佛的口中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而不是庇护。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你不可能指望永远在别人的搀扶下行走,只有自己努力学会行走的方法,你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把好逸恶劳的恶习发挥到了极致,总想着天上能够掉馅饼,最好能直接落在他嘴里,连伸手的力气都不用花。这种人浑浑噩噩,没有自信,也不主动去追求想要的东西,仅仅希望依托他人的力量来谋求幸福。这种依赖心理,就是目前很多人信佛的原因——依赖佛祖来保佑生活。事实上,那些不懂得自助的人,在生活中将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都视为佛祖的再现。他们所崇尚的,其实并非是佛法,而是利益。这显然违背了佛学的初衷。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慈善家平时经常接济穷苦的人,因此名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向他寻求生活上的资助,慈善家总是一一满足。有一天,慈善家在家门前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向他乞讨。慈善家看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套崭新的衣裳和一笔钱,年轻人心满意足地走了。谁知道第二天,慈善家又在家门口遇到了那个年轻人。他依旧是衣衫褴褛,和一天前没什么两样。于是慈善家又给了他一笔钱和一套衣服。看着年轻人高兴地拿着东西走了,慈善家心里也很高兴,认为自己又做了件好事。然而到了第三天,他再次在家门口遇到这个年轻人时,年轻人依旧衣不蔽体。慈善家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我前两天送你的衣服哪里去了?”小伙子笑着说:“我卖给别人了。”慈善家对此很不解:“为什么?难道我给你的钱不够用吗?”那个小伙子摇摇头说:“不是。因为我想,你今天再看到我穿破衣服,还会像前两天一样,送一套新的给我,不是吗?所以我就把它卖了。”故事中小伙子的这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司空见惯。很多人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帮助而生活,甚至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依靠自助获得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却被不劳而获的贪欲蒙蔽了眼睛。这也是为什么佛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相,但不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原因。当一个人完全习惯于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时,你又怎么指望他能够看透世隋,远离欲望,大彻大悟呢?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对人很有慈悲心,也很乐意帮助穷苦的人。他看到边远地方的一些穷人生活困难,就下令每年从国库拨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大量的救济银子,帮助当地人们渡过难关。这样过了几年之后,国王惊讶地发现,国家给当地所拨的救济款一年比一年多,但当地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国王决定亲自去当地看看。一看之后才发现,原来当地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国家每年给予他们救济,因此生活上反而比当初还要懒散,不但不工作了,而且还乱花钱,丝毫没有顾忌。国王没有料到救济贫苦竟然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怒之下决定中断对这个地方的救济。谁知道当地人知道国家不再救济他们之后也恼羞成怒,扬言要推翻国王的统治。国王对此无计可施,只好向宰相求救。宰相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按照当地的户籍数量,每一户给予一定的田地和耕牛,来取代钱款救济。国王照办,结果当地人得到了田地和耕牛之后,开始努力地耕作,很快生活就得到了改善,逐渐富裕起来。可见要助人,也要让人学会自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一切笃信佛法,希望从佛学的理论中得到开示的人们,都应当相信一点:要助人,更要自助。他人的帮助只是指引,就像黑夜里的明灯,只能照亮你眼前的路途,指引前进的方向,而如何走下去,就需要你自己去摸索,需要你自己迈开步伐。

编辑推荐

《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编辑推荐:聆听国学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馨无比的人生智慧。南怀瑾先生对佛学有独特的体悟,对人生之道更有深刻的体会。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让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在世俗之中摆脱一点俗气,在闲暇之际可享受一份逍遥。得意之时可让我们淡然,失意之时可让我们泰然。它是一副清凉剂,如汩汩清泉,流进你我的心田;它也是一副镇静剂让我们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澄澈。〈br〉佛学浩如烟海,其理博大精深。佛学经典给我们留下了受益无穷的启示,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对佛学经典参得透、参得全,幸有南怀瑾先生帮我们解读。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学中的思想精华,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大师之言,字字珠玑,一点一滴,必会令人心有所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