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赖亦明 页数:266
内容概要
谋求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从此揭开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制度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毛泽东面临的全新课题;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更多地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长时期的理论思考和 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作者简介
赖亦明,男,1965年1月出生,江西石城人,法学博士.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持、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毛泽东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 1.时代特征 2.基本国情 3.国际环境 二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3.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 1.确立社会发展目标的客观依据 2.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 二 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 1.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 2.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独立探索 3.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三 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 1.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哲学依据 2.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 3.“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4.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预测 四 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1.需要动力观 2.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观 3.阶级斗争动力观 4.精神动力观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毛泽东的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为毛泽东确立我国社会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 1.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毛泽东探索 我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南 1.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2.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为毛泽东解决 我国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实践运用 四 毛泽东在解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上的偏差 1.关于“大过渡”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3.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权利”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社会发展的目标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2.毛泽东与“大同”理想 二 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念……第五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观第六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毛泽东在回顾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形时说:“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特别是当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对改造中国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是认识到走政治改良的道路绝无希望。1920年11月,毛泽东认识到“去年的驱张运动和今年的自治运动,在我们一班人看来,实在不是由我们去实行做一种政治运动。我们做这两种运动的意义,驱张运动只是简单的反抗张敬尧这个太令人过意不下去的强权者。自治运动只是简单的希望在湖南能够特别定出一个办法(湖南宪法),将湖南造成一个较好的环境,我们好于这种环境之内,实现我们具体的准备工夫。澈底言之,这两种运动,都只是应付目前环境的一种权宜之计。决不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我们的主张远在这些运动之外。”毛泽东认为,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
编辑推荐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策体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开拓性、原创性的探索,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探索性、理想性、人民性特征。 毛泽东探索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和经验教训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