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炎生 页数:157
前言
我跟炎生同志本不认识,我们既非同学,也非战友、同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位仁兄。七年前,我还是在省委机要局局长任上的时候,煞费苦心为机要局建了个培训中心——吉曜楼,一座“准三星级”的袖珍宾馆,宾馆负责人黄平同志为了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陆续把他在管理部门的战友、朋友请来捧捧场。高炎生作为黄平的战友,又在南昌市地税局工作,也被请来了,并介绍给了我。 初识老高,给我的印象绝非巴尔扎克笔下“里眼角向外翻转,又是虚肿又是往下掉”、“多肉而突出的肚子”、“满月似的,又天真又痴呆的脸”的“高老头”形象,一点也看不出他是年过五十的人,看不出他的“行伍”身世,白白净净的脸,轮廓分明,气色非常好,倒像一介书生。当他起身与我碰杯时,他个并不“高”,中等偏矮的体型,但显得精神。开口说话,夹杂着些许吉水乡音,没有架子、也没有官腔。不用介绍他和我算是吉安老乡了。这便是炎生同志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是友善的、美好的、深刻的。我当时感到,有这样一位老乡,税务上的事就省心了。同时,脑子里产生一种好奇:这位老乡是怎么在省城南昌市税务部门任职的?由于我们的工作单位彼此隔着楚汉河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跟老高接触。直到去年,我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友人——江西现代著名画家胡定元之子、本家书法家胡永生来电话说,他到了南昌,中午有人请他在一家餐馆吃饭,邀我前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如约前往。谁知,请他吃饭的人正是高炎生同志。炎生、永生本隔行如隔山,怎会相识?席间,方知炎生竟是“毛体”书法的痴迷者,原来是艺术的魅力使他们俩走到一起了。 从这以后,我们的联系就频繁了。炎生退休也快进入倒计时,公务渐渐少了,他总是时不时来个电话问候我。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总是要邀我与他喝两盅,他的酒量也不算小,我们之所以能一见如故、十分投缘,兴许是我们“基因”有许多共同点:虽同为南方人,但都有北方人的性格,还都有着军人的气质。重感情、讲义气、知感恩,诚实、直率、倔强,侠肝义胆,有时甚至得理不饶人,实乃性情中人。这个共性,成为我们友情的基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然而,对炎生全面的、立体的、深刻的了解,是最近我读了他的《让梦成真》,这篇近十万字的自传回眸,炎生非要我提修改意见。“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从炎生记述他一生的字里行间,我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到了他童年的困苦生活,看到了他还未成年就外出打工、之后参加工作和当兵的辛劳经历,看到了他梦中的“沧海桑田”,看到了他充满理想、充’满奋斗、充满艰辛的一生,还看到了他独有的文章风格。 炎生的这篇传记有三个特点:一是情节真实。“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炎生凭着他惊人的记忆,非常具体、详尽地再现了他从幼年到现在那些如烟如梦无痕的往事。小时候,他被迫到公共场所捡烟蒂给嗜烟如命的父亲,对此刻骨铭心;带上砍刀、扁担和绳子坐船过赣江到水东山上砍柴,他记忆犹新;从14岁外出打工,接着又找到一份勤杂工工作,到几次变动工作岗位,直至入伍,领导是谁、同事是谁、战友有哪些……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连细枝末节都没有忘却,从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让人看了感到可信、可亲。 二是感情质朴。在讲述人生经历的时候,用非常真挚朴素的感情叙说,当时怎么想的今天就怎么说,丝毫不掩饰,即便有的想法在今天看来,难免荒谬可笑,也还是一点也不粉饰,这样就使文章始终流露出真情实感。比如,他说从小就对父亲老实巴交、处事无能强烈不满,甚至说他爸爸蠢得吃牛屎:这种真情直抒胸襟,看似有些对父亲的不恭不满,实则是对父亲的深切同情,并为之鸣不平。 三是语言鲜活。文如其人,如同平时说话一样,炎生在这篇传记中也是快言快语,想到哪说到哪,常常还夹带着顺口溜、口头禅、方言俗语、乡土俚语,有时还穿插进几个段子,这使得他的这篇传记,语言别具一格,鲜活感人。传记中记叙他母亲的口语,既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又充满着人生哲理。比如,“丈夫有钱妻子贵,父母有钱子女贵”;“少说多做,紧开口、慢开言,不要大锅水没开,小锅水先响”:“靠爹爹会老,靠哥哥有嫂,靠墙墙会倒,只有靠自己”:“小时候不要懒,长大了老婆紧你拣”。如此生动的语言,使得这篇传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当然,这篇传记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如果叙述事情的时候能精当地谋篇布局,把握脉络条理,删去个别累赘、哕嗦的语言,那读起来更会让人顺畅、舒坦。这可能是他的讲话习惯和急于赶进度使然。其实,炎生年事还不高,身体又好,人生旅途还漫漫,人生还将演绎许多的好梦,不必匆匆出版,完全有时间把梦写得更加精彩。文章不厌百回改。如若再修改几遍,可能所呈现的是更为生动鲜活的炎生了。但是,炎生是军人性格,说了要干的事,就雷厉风行,欲罢不能。因此,传记就可能难免留点遗憾。 据我所知,炎生急急忙忙出版这篇传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令堂大人已九十高龄,炎生曾对他母亲许诺,一定要把家里和自己的往事写成一本书,献给母亲。母亲年事已高,早点把书印出,让老人家在有生之年高兴高兴,就了却了心中一桩最大的夙愿。炎生孝子之心可见一斑。 现在书即将付梓,也许可能的时候,炎生会对这本“梦”记再作精雕细刻。我想,这应该是可能的。我期待着。 最后,引用清诗人龚自珍《题红禅室诗尾》一诗作结尾,并诚祝这篇传记的成功问世: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 二○○九年十一月于南昌万科四季花城
内容概要
《让梦成真:一个共和国同龄人追梦的足迹》感情质朴。高炎生在讲述人生经历的时候,用非常真挚朴素的感情叙说,当时怎么想的今天就怎么说,丝毫不掩饰,即便有的想法在今天看来,难免荒谬可笑,也还是一点也不粉饰,这样就使文章始终流露出真情实感。比如,他说从小就对父亲老实巴交、处事无能强烈不满,甚至说他爸爸蠢得吃牛屎:这种真情直抒胸襟,看似有些对父亲的不恭不满,实则是对父亲的深切同情,并为之鸣不平。《让梦成真:一个共和国同龄人追梦的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共和国同龄人追梦的足迹。
作者简介
高炎生,1949年9月生,江西吉水人,本科文化,中共党员,1968年2月入伍,1994年9月转业至南昌市地税局,先后任南昌市地税局纪检组长、副局长、调研员。服役期间,曾任战士、收发员、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工科长、干休所副所长、所长。从小爱好书法,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赣江学院客座教授。其毛体书法广受好评,作品多次在深圳、南昌、吉安等地展出。
书籍目录
寒苦童年——梦想家“寒”度日难慈母伤心语终生铭记心肚饥嘴馋挨揍“爸爸蠢得吃牛屎”锄头当扁担送子上初中打工尝试人生艰辛初出茅庐谋“饭碗”进县城做老行当调县供销社当通信员军旅生涯——追梦向往参军倔强而智慧的母亲为评“五好”战士努力好马不恋槽改行当给养员任收发员4年初次做政工干部跨越兵种调炮校部领导的身传言教100斤马钉的故事难忘的中队生活重回训练部机关落叶归根的困惑爱人调回南昌军内调动了夙愿青云谱第一干休所两年到第二干休所任职火灾后的负面影响地方岁月——圆梦艰难的转业安置难熬的等待与地税同甘苦“老转”遇到新问题垂直管理带来生机为纪念地税10周年文艺演出尽力尽心于市局基建学书法怡性情诗歌篇书法作品篇后记
章节摘录
我于1949年9月24日出生,我的出生给母亲带来了喜悦,却也增添了负担和烦恼。父母在小镇上做小本生意勉强维持全家生计。母亲吴招英13岁嫁到高家,17岁生育第1个孩子,轮到我出生时,母亲已30岁,我排第9,前面8个孩子都因病夭折了,我成了老大。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姐姐经常抱着我,她叫菜仔,大我四五岁,她八九岁时,又因患脑膜炎走了。可怜的母亲为子女哭干了眼泪,母亲将我视为珍宝。小时候,母亲为我算过多次“八字”,拜过许多菩萨,还在我的左耳戴上金耳环,生怕丢失。记得一次测字先生拿着我抽的签说:“懵懵懂懂,挑担水桶,掉了一桶,不知轻重。”说我走的是懵懂运。为了我,父母不知吵过多少次架,家庭原来的平静因我而打破。我3岁以后,母亲又先后生下两男一女,全家6口人。全靠父亲高铭树在合作商店每月20元工资。上世纪50年代。我和妹妹、大弟都在读书,沉重的负担使生活难以为继。好在母亲能说能干,当家理事一把好手,虽然没有文化,但通情达理,待人处事有见地,左邻右舍很佩服。 除了承揽全家的家务外,还学会补伞、补水鞋、养猪、种菜,帮人带小孩每月可挣5元、帮人洗衣服每月1元,通过她的勤俭持家,全家平安度过了上世纪60年代的大灾荒。母亲不仅操持全家,而且凭她的智慧,巧妙地避开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风险和灾难。 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弟九发刚满8岁(小学二年级还未读完),去学篾匠,管吃每月还有八九元的收入,这样也减轻了全家的负担。每当我看到他幼小的身躯在师傅面前拉着篾片艰难地行走时,心里十分难受。那时我正在读初中,母亲为了让我升学,将这么小的弟弟送去挣钱,也是生活所迫。有一次。弟弟挨了师傅的打,而且打病了,我气愤地跑到店里找师傅评理,但那有什么用呢?徒弟挨师傅的打骂,是家常便饭。家境的贫困,加上父亲的懦弱,我们在小镇上被人瞧不起,连名字都被别人取了难听的绰号,我的名字是“炎生”,小名叫“炎仔”,可是被外号“糕仔”(“糕仔”即食用的糕饼)取代了,直到入伍提干后,回到家乡乡亲们才恢复了叫我“炎仔”。时常被人讥笑加耻笑,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刻上了屈辱的烙印。俗话说:丈夫有钱妻子贵,父母有钱子女贵。寒苦家庭的子女就像野外的小草任凭风吹雨打,全凭顽强的生命力挺立着。 1956年,小弟弟出世了,此时家境更为艰难,父亲将每月20元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当家,自己一分不剩。母亲白天累了一整天,晚上又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实在太困了,就打个盹,醒来再做,不到12点以后不休息。凌晨4点左右,听鸡打鸣,又开始第二天的家务。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他的零花钱就靠自己每月的尿钱(一桶尿卖5角钱)。父亲买不起烟,就要我去茶馆、饭店等公共场所捡烟蒂。有一次父亲对我说,昨晚工商联开了会,快去捡些烟蒂来。我只好赶快跑到那里,将捡到的烟蒂交给父亲,父亲如获至宝,将烟蒂纸撕开,把烟丝包好,然后弄一点装到水烟壶上,点上火,在烟嘴上吸起来。烟壶里发出一阵阵响声。看到父亲这副嗜烟如命的样子,我在心里暗暗发誓:穷也要穷得有骨气,我这辈子也不抽烟。说到做到,到如今我也没有学会抽烟,朋友有时就是递熊猫牌香烟。我也谢绝不抽。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