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屏 页数:191
前言
多年以来,中国学术界有这样一个判断:即近代时期(具体而言,约莫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学术文化继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和近千年以前北宋时期之后的第三次高峰。其中尤以史学和哲学成绩卓著。屈指数来,像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陈垣、胡适、郭沫若、顾颉刚、钱穆、傅斯年、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等重量级人物,随随便便就点到两位数了。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期间必有名世者。”)。而这一百年内,伴随着中华民族莽荡多灾的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界却也是风起云涌,王者辈出,书写了和民族命运转捩相颉颃的厚重而辉煌的一页。其实,不光是史学、哲学乃至整个国学界,再横向推广开来看(纵向则可收缩到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是风云际会、群雄并起,诸如文学巨子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等等;美术巨擘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等以及梅兰芳等京剧四大名旦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天才出没、灵杰隐现的蔚然奇观,只不过比前者发轫时间稍晚(名曰现代),且特点或不如前者显赫,故不易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以“第×次高潮”名之。她倒更像是历史长河突然在这里拐了个弯,文学艺术革命豁然开出了新生面,“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们不免要问了,近现代中国风雨如磐,血火进溅,神州陆沉,中华板荡,几乎无处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以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独能繁华百年尽得风流呢?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马克思的“文化繁荣有时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的名言,或者“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的古诗所能了得了的。在我看来,概括前人备述,择其大端,至少有三条或可一说。谨此就教方家,请略论之。其一,由于西学东渐激活了中华文化。近代以来,欧风美雨排天而来,东方/西方、本土/域外、传统/现代,两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冲撞、融合,构成了百年大潮波澜壮阔的主流。孰优孰劣,暂不置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需要对撞,交流才更易激活,尤其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一经激荡便活力四射。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佛入中土;无论是民族融合,还是西学东渐。凡有交流、刺激者,必有如输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开出新的生面。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文化的记忆》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曾亲自参与整理茅盾家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量文物文献资料,并先后写过多篇茅盾文物资料的研究文章。全书采取“择其精要,删其枝蔓,以点带面,图文互见”的方式,用散文的笔调,互联网式的知识链接,同时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和蔼、谦逊、睿智的世纪革命文学老人的形象。突出了茅盾早年就已显露的文学才华及其对革命文艺的重大建树,生动地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文艺大家的人品与风范。
作者简介
刘屏,1953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83年进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现任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重点从事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写作,主要著作有《巴金漫话》《狂飙少年郭沫若》《东方芦笛艾青》《西景明》《黄牌警告“中国”》《车轮下的黑十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情暖人间》《神舟总设计师——戚发轫》等数百万字。另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过数十万字的作家专访、文学评论和文学资料研究文章。
书籍目录
一、孺子可教二、走进商务三、革命生涯四、客居东瀛五、《子夜》巨著六、抗战烽火七、寻梦延安八、动荡岁月九、雾都生活十、访苏前后十一、迎接春天十二、沉默风暴十三、金秋之歌十四、两份遗嘱茅盾文学奖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德鸿能否继续读书成了一件压在母亲心头的大事,她要实现丈夫的遗愿,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多少挫折,都必须要坚持下去。万般无奈中她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也许他能够帮她们母子渡过难关。这个人就是沈永锡的生前友好,也是他的表兄卢鉴泉。母亲找到卢鉴泉,把祖母不让德鸿上学之事一一道来,卢鉴泉还没有听完就拍案而起:“那怎么行!让德鸿去当学徒,那是把袍料改成马褂了。”等陈爱珠把情况说完,卢鉴泉拍拍脑门儿说:“对了,我让你看看这个。”他顺手从一堆试卷中翻出一份来,递给陈爱珠。母亲接过来一看那熟悉的字迹,就知道是儿子德鸿的试卷。原来上个礼拜,卢鉴泉刚刚主持了一次“童生会考”。沈德鸿也参加了,而且考得非常好。他正准备告诉陈爱珠呢。卢鉴泉点着卷子上的题目说:“你看看德鸿这个题目《试论富国强兵之道》,多大的气魄和胸襟啊!你再看看这个结尾‘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卢鉴泉又指着卷子的结尾处“这是我对他文章的批语,”说着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十二岁小儿,能做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嫂嫂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我把他这份试卷给伯父伯母去看看,他们一定会改变主意,让德鸿继续去上学的。”听了表兄的一番话,陈爱珠的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她知道卢鉴泉在公公婆婆心里的位置。事情果然如卢鉴泉所说,祖父母听了他的游说,又亲眼看到孙子的试卷,觉得孺子可教,是块读书的料,小小年纪就不再上学实在有点可惜,也就同意他进中学继续读书了。1910年的春天,茅盾考入了湖州府中学堂,直接插班二年级。虽然他在植材小学时曾经有过寄宿生活,但毕竟没有离开过乌镇,这次他要真正远离母亲,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还是第一次。湖州中学的校园开阔幽雅,两层的教学楼十分洋气。校长沈普琴思想开明进步,是同盟会会员。他提出“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学生创造精神,锻炼学生体魄”的教育方针。提倡给学生们一个宽松自由的汲取营养、学习知识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茅盾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外,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浏览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昭明文选》《楚辞》等,使自己的文学知识大大丰富起来。在湖州中学,茅盾的国文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他很喜欢听教国文的杨笏斋老师的课,并把老师“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观点,牢记在心里。
后记
1981年3月,巴金发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现代文学馆的倡议,茅盾在病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很高兴,他对前来探望的孔罗荪说,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还表示要在现代文学馆成立的时候,把自己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原稿等,送给文学馆收藏保存。我较多地了解茅盾先生,还是1983年到文学馆工作后,那时茅盾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我有幸参与了茅盾故居文物登记工作和茅盾生平展览的资料搜集工作。后来我又参加了北京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的开馆典礼。那天真是名家聚会的节日,许多以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著名作家都到场了。再后来,我又亲手整理了韦韬先生捐赠给文学馆的一大批他父亲的珍贵手稿,包括《子夜》《虹》《动摇》《锻炼》《清明前后》《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夜读偶记》等。整理工作是一种享受,篇篇页页手稿的字迹都是那么的工整娟秀,连修改删节之处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即使是钢笔、铅笔书写的,也像一件件赏心悦目书法精品国。古人曰: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只此便可看出这位文学大师创作态度和治学精神。
编辑推荐
《茅盾画传》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