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4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沈宝祥 页数:5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结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无论从国史、党史的角度,还是从其他各种史的角度看,要讲这一段历史,就必然要了解这场大讨论,就必然要从某一特定角度讲这场大讨论。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场大讨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况一再提示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段历史,有准确全面记载的必要。当我见到那些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文字以后,更使我意识到将这一段历史如实记载下来,是我们对历史、对后人承担的一项责任。我们无权推托这项历史责任。 当年在胡耀邦指导下办《理论动态》的几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都已离开,只有我一以贯之地在《理论动态》编辑部工作。我觉得自己应当来承担这一责任。
作者简介
沈宝祥,中央党校教授。1932年生,江苏武进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5年1月到中央党校工作。1977年6月起,在胡耀邦同志指导下参与筹办《理论动态》,为理论动态组成员,后任理论动态组副组长、组长,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主编。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兼及党建理论和中共党史。在拨乱反正中,有30多篇文章被作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的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观察家文章发表,其中多数由新华社转发。主编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学习纲要》等13本书。专著有《温故察今论党风》、《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近千篇。现任中央党校《学习时报》顾问,中央社会主义 学院、北京社会
书籍目录
重印序言/1序言/1第一章 从“准确、完整”到实践检验/1一 “准确、完整”与“两个凡是”的对立/2二 形势的发展呼唤实践标准/8三 实践标准的酝酿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前奏/22第二章 一个起了重大作用的小刊物/34一 《理论动态》的创办/35二 《理论动态》的办刊方针/44三 《理论动态》的特点和影响/50四 “特约评论员”的由来/54第三章 一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大讨论/62一 《实》文的撰写和修改/62二 《实》文的定稿和发表/96三 最初的争论/104第四章 强大的压力与强有力的支持/113一 一段时间内“不明朗”的局面/113二 邓小平同志明确而强有力的支持/121三 在罗瑞卿同志支持下对“凡是派”的正面回答 /130第五章 理论界新闻界密切合作有效推进讨论/148一 理论界和新闻界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密切合作/148二 新闻界的勇气与机智/152三 理论界卓有成效的努力/161四 地方党委宣传部/的积极行动/171第六章 《理论动态》发表的一系列文章/178一 阐述真理标准问题的第三篇主要文章/179二 其他若干篇重要文章的撰写和发表/185二 呕心沥血,精心组织/206第七章 “诸侯”的支持和参与/212一 黑龙江省委的龙头作用/213二 1978年秋季的中国政治形势/223三 人民解放军各部队领导同志的鲜明态度/239第八章 《红旗》杂志的“一花独放”/247一 所谓“不卷入”的背后/248二 “一花独放”放出了什么?/260三 《重温》重温了什么?/265四 谭震林的文章中止了《红旗》的“不卷入”方针/271第九章 实践标准同“两个凡是”的决战和胜利 /280一 以实践标准推倒“两个凡是”的重大举措/280二 对“两个凡是”的严肃批评/291三 对实践标准的明确肯定/300四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305第十章 理论务虚会进一步分清是非(上)/310一 理论务虚会的由来和目的/311二 对“两个凡是”的全面揭露和尖锐批评 /316三 几位同志的发言和与会者的评论/323第十一章 理论务虚会进一步分清是非(下)/350一 理论务虚会取得的成绩/350二 对理论务虚会的评价和再评价/362第十二章 中央党校结合教学深入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73一 学员的生动回忆/374二 教学中突出和贯穿了真理标准问题/384三 一批撒向全国的“真理种子”/397第十三章 地方党校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重要作用/407一 主动投入/在讨论中起带头和推动作用 /408二 培训大批干部/使讨论广泛深入展开/415三 面向社会/积极宣传/427第十四章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433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讨论的不平衡发展/433二 补课的部署和展开/440三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教育的大普及/452四 大讨论的结尾 /465第十五章 大讨论总览/471一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发展阶段/471二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局面的形成 /479三 这场大讨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483四 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86五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的“14个最”/491附录一1978年全国各地召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座谈会、讨论会/493附录二中央和地方报刊关于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的社论、评论篇目辑览/499
章节摘录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以后叫做“江青反革命集团”),这是大快人心的事。这件事得到全党和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热烈的拥护。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问题很快就出现了,或者说,分歧很快就显露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面临的形势、要解决的历史课题,可以说是既很紧迫,又很艰巨。有林彪、“四人帮”横行时造成的严重破坏,又有毛泽东同志晚年的严重错误,而且,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又是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这几方面的情况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拨乱反正异常艰难。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掀起了揭批“四人帮”、摧垮“四人帮”帮派体系的斗争高潮。在这个斗争中,当时党中央负责人坚守的口径是,毛泽东同志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主席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要求大家在这样的口径下揭批林彪、“四人帮”。这是他们固守的不准逾越的界限。 揭批林彪、“四人帮”必须同解决当前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强烈的愿望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对此,大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经毛泽东同志同意了的。 但是,人们还迫切地要求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天安,事件,对1976年4月将广大干部群众到天安,广场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活动定为反革命事件,大家想不通,要求重新作出评价。P2课程。而且,在1977年5月,党中央就正式批准中央党校建立党史研究室,承担编写中共党史的任务(以后中央另有安排,这个机构没有正式组建)。胡耀邦同志很自然地要具体考虑这个问题。 1977年9月22日上午,胡耀邦同志听取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负责人汇报(教务办公室、校办公室和各教研室负责人参加)。在听取汇报过程中,胡耀邦同志明确提出,党史“就是着重讨论九、十、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一些问题”,“最好能写出个稿子来,当文章发表也可以”。他还说,“把这个主题抓住了,华主席交的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应该抓这个主题”。当时,华国锋同志兼中央党校校长,从讲话的口气看,很可能华国锋同志给胡耀邦同志作过布置,提出过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胡耀邦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同华国锋同志等人当时就有重大差别,我在下面要具体讲。9月22日下午,开教学工作会议,胡耀邦同志发表了《关于教学问题的几点意见》的长篇讲话。这个讲话共讲了八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党史教学怎么搞法?”他重申了上午听取汇报时讲的那些话。 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这是当时的理解和用语,实际上,就是要研究“文化大革命”,对十年“文化大革命”作出评价。那么,胡耀邦同志当时对“文化大革命”是怎么看的呢?记得就在那个时候的一天,我们“理论动态组”的几个人,在他办公室谈完问题以后,就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有人提出:耀邦同志,你对“文化大革命”是怎么看法?他回答:“思想是光辉的,实践是错误的。”他说,老人家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为了反修防修,这个思想还是光辉的嘛!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实践是错误的。他的回答脱口而出,语言又是那样明确,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他的回答使我们感到很新鲜,也很受启发。除了动机以外,他对“文化大革命”本身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对“文化大革命”的这种评价,主要是根据事实。P23
编辑推荐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结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于我国之几党的思想及社会建设都起着里程碑作用。在这次讨论中了除了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外,还有一个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胡耀邦,在他的指导下,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