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建华 页数:343
内容概要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干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彭姓古今史事。内容介绍了彭姓古今史事。内容包括彭姓的寻根、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和胜迹,彭姓受姓两千多年来,演绎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兴衰事,涌现了众多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成为中华姓氏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姓氏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彭姓寻根一 黄帝之裔 颛顼之后二 陆终之子彭祖第二章 彭姓源起一 彭祖——彭姓的共祖二 异源共生的彭姓第三章 彭姓流布一 大彭国的兴衰二 彭祖之后的先秦彭姓三 世奉西汉开国功臣梁王彭越为始祖的安徽桐城彭姓世系四 世奉西汉长平侯彭宣为始祖的江西彭姓老系五 身世乱世的魏晋南北朝彭姓六 追溯唐宋彭姓中兴之祖彭构云的家族七 不追溯唐宋彭姓中兴之祖彭构云的家族八 其他已知的唐宋以后只知道始迁祖的彭姓家族九 五代到清雍正时期湘西彭姓土家族土司家庭十 台湾彭姓十一 香港彭姓十二 历代鼓姓的分布十三 海外彭姓人物第四章 彭姓盛事一 彭祖寿二 “三彭”三 彭咸沦没四 彭生豕见五 彭更问学六 仙曲七 彭越挠楚八 彭黥葅醢九 张彭之学十 彭宣不入后堂十一 童子义士十二 白日上升十三 彭娥潭十四 彭征君十五 三世作邑十六 恬退士十七 拾金不昧十八 义庄十九 “三奇五恨”二十 “新昌三奇”二十一 毋自欺二十二 五岁能诗……第五章 彭姓文化第六章 彭姓名人第七章 彭姓胜迹
章节摘录
允顒在师爽一支传递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一门五虎子,挽救了因父亲早逝而面临的家族衰亡危机。可是,他幼年孤苦,生下才三个月,母诸葛氏卒。依赖继母吴氏抚养训诲,至于成立。五代时,安定王、太尉彭玕与杨吴(行密)交战失败,跟从楚王退入湖南。诸子或随从任职,或分仕他国。只有他的第五子(一本为第三子)彦昭一人独住永丰沙溪,而隐源已无彭氏。到子昂(大郎),彭氏才再回隐源山口。身为驸马,允顒带回仪卫500多家,大兴宅第,专门由官家在永和贵振江乡设窑为他制造陶甓,烧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其中有很多孔雀屏、牡丹花,声势浩盛,威风显赫,民间传有“孔雀屏,牡丹花”之谣。该地后来名为古住场,地基留存,还有临清驿、御书阁、大郎桥等遗基。他迎葬父母,合葬在本都五龙戏珠形。 允元字利享。子一:文象。 允履字明福。子四:文通、文钦、文华、文养。 允耀字明章。子一:文实。 允乘字大乘。子一:文雅。 允相字佐臣。子一:文唆。 允方字正中。子一:文绣。 允镐字德京。仕南唐,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保、清淮节度使兼楼船都统使、赠镇国大将军。子一:允赞。 允爱字命三。朝请郎。子一:文连。 允邵字复高,徙居吉水镜方。子二:文坚、文崇。 允照字德荣。子一:文浪。 允明原名德明,字克新,徙居吉水长潭。子二:文政。惟敏,分居赤岸。 允阳字国泰,徙居清江塔前。子一:文虞。 允鄫字国宝。子四:文辋、文轩、文轾、文轮。 允成字安年,由右扶风徙居镇江丹阳。子一:文启。 允绣(884—926)原名彝绣。唐末天祜年间(904—907)由山口徙居萍东大安里东岭。子二:文衍、泰华。 允茂原名公茂,字敬可。唐天祐年间由山口徙居萍东彭家坊,入新康乡康乐里三保三图三甲民籍。子一:文隐。 允林字子松(浏:名松。袭父职。子一:文勇)。子二:文勇。文庆,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为溪州刺史。 彭允林在宋太祖建隆年间(960一963)袭官溪州刺史。太祖乾德年间(963——968)以他统辖地上中下三溪州、龙赐、忠顺、保靖、感化、天赐、永顺六州,并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等十一州归附宋朝。于是,各州都置刺史。以下溪州刺史兼都督主统辖,称为誓下州。这是土司土管地方较早自愿采用中原行政制度。 允足字德生。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任溪州义军团练使,改濮州守城都指挥使。子一:文绾。 允郛原名郛,字元城。子一:文褒。 允愚原名愚,字伯羔。历官奉直大夫。徙居安福严湖。子一:文枋。 9世文利,子以霖,官承信郎,徙居冠朝高垅。 文雅,官秘书省校书郎。 文绣,历官保义郎。 文贙原名贙,字虎臣。仕南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丞、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姓名、职官见吉安志。撰有祭皇考太保文。子一:儒魁。 文连,承事郎。 文吉原名吉,字庆夫。南唐时以恩荫补官。仕至中奉大夫、金陵府尹。子二:儒绵,字君邈。儒志,字君远,生子四:仕隆、仕谨、仕清、仕渭。其后为沧湾、砻冈、祥瑞、庐西、店前、湖头、大岭背等派。 文寿(926—990)原名寿,一名潜,字得夫,(花:字德夫,又名滔。浏:字德夫。子七:嗣邦、嗣兴、嗣简、嗣庆、嗣元、嗣蔼、嗣严),号藏用。南唐时历官检校太子宾客、舒州刺史、行营四面招讨使,广陵节度使、特进银青光禄大夫。子孙散处庐陵。他成为山口、白珏、丰塘、长塘坪、漳源、文江之旺俦坳等派祖。七子:儒邦。儒兴。儒简,原名嗣简,字宜国(浏:字宏德,居长塘,派详长塘本谱,子四:镐、十郎、小叔、泉)。生子四:仕镐、仕昶、 仕痊、仕離,均徙居长塘坪。(花:徙居长塘坪祖。子四,均无仕字。)儒庆。儒元。儒蔼,原名嗣蔼,字和国,子孙失绪。儒严。 文尧原名尧,字钦夫。南唐时历官大理寺评事,为官草彭氏始祖。子一:儒程。 文嘉原名嘉,字和夫(浏:徙吉水县五家塘,详五家塘本谱,子三:安、完,均止。斌,它本一作宾。花:彬居永福乡同完,迁平田。彬生四子:大材、美材、国材、廷材。大材官江州都判,居安福。美材、国材居安福乡同完竹山。廷材居永福乡同完彭坊。31世显谟居仓下,即为永丰雍和门派祖)。南唐时历官静江录事参军,子三:儒安、儒完、儒彬,都徙居吉水五嘉塘,其后为竹山、平田、彭坊等派。 文喜原名喜,字中夫。南唐时历官武宁录事参军。子二:儒泰,徙居南昌雍和坊。儒欣。 文勇字毅材(浏:名韬,袭祖职。子一:儒孺)。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袭官溪州刺史。子五:儒猛。儒德,袭官溪州刺史。儒同,知永顺州。儒崇,知吉州。儒武,知保顺州,又以保静、南渭、永顺三州奉表人贡,受宋朝嘉奖。 文绾字金材。累官溪州峒团练使、检校太子宾客、知忠顺州。宋真宗景德时岁赐锦袍。子三:儒索、儒霸、儒聪,都补三班借职,赐冠带、缗帛。 文褒,子三:儒陟。儒颐、儒赜,其后为荆山、王屯、新溪、南村等派。 10世儒邦(944—1014)原名嗣邦,字安国。南唐时(花: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932年,误。)与弟嗣兴同中神童科。授官秘书省正字,宋改大理寺评事,知沈邱县事,(花:没于任。)谢谔撰罗孺人墓志说:彭氏之兴,有沈邱令嗣邦,以儒学立门户,与尚书应求、侍郎思永相继登科显贵。萧澥撰《仲谟公家状》讲:彭氏隐源有彭潜。潜长子嗣邦,官大理评事。一时兄 弟子侄声名文物甲于江左。子六:仕谓,子孙徙居醴陵衙前。仕竦,子孙徙居高垣中巷。仕允、仕炳、仕宪、仕皋。(浏:嗣邦:字宏声。均无仕字。花:均为文字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千余个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于上万年之前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所以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其后即有云姓,女娲之后尚有直接以女为姓者。 “书契作则文字著,婚姻正则人伦叙。”母系社会的姓大多为女旁,如姜、姬、姒、姚等等。进入父系社会,便有改女旁为人旁的,如改姒为似、侣,妊为任,*为偃,妩为优、冼、先等等。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古时中国的“姓”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作用,所以“姓”被推广到各个氏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殷周制度论》)在母系氏族社会,其子女只知其生母而不知其生父,盖当时还残留群婚制及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并存的现象,因此,“姓”字由女生合成,无疑是个会意符号。 每个姓氏都有一个图腾崇拜,以动物为姓者,如虎、熊、象、莫(貘)等;以植物为姓者,如瓠、华、花、草等;以工艺专长为姓者,如张、弓、陶、尧(壶)等。以上这些姓的出现,也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阶段后产生了众多的姓有关。 黄帝因以熊图腾崇拜,号有熊氏,居地叫熊山;因发明高车,又号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号公孙氏。据《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2*)、祁(祈)、己(妃)、滕(3*)、箴、任(妊)、荀(4*)、僖(嬉、喜)、5*(吉、佶)、儇(嬛、环)、依(6*、衣)是也(十二人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此乃姬氏的支姓,还不能称为氏。 到夏禹时,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古代氏族、部落大联盟发展成为世袭制度的国家,于是“胙土命氏”,氏便由姓的总体或叫母体分出,另立门户,成为诸侯国及贵族的专利荣称,而奴隶和庶民或随国君、主人之氏,或没有资格称氏,只能有简单的名。氏一出现,便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扩大了氏与氏之间的通婚范围,促进了姓氏之间的重复混合融通,从而分析出新的氏族,并进而在古代形成了华夏、西羌、东夷、南蛮、北狄等按中、西、东、南、北五个方向划分区域的民族群体,为周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因此,万姓归宗,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华胥氏之后,都是炎黄子孙。 自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姓”逐渐与“氏”混合。到了汉朝初年,“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从此姓与氏合而为一。
编辑推荐
《中华姓氏文化丛书》以正史为纲,以宗谱为辅,以野史为补,以碑辱兴衰,宗族文化特色,历代名人和历史胜迹,以史说话,以话说史,文史并茂,娓娓而谈,贵姓何来,根在何处始祖何人,郡望何方,聚散何如,有何名人,往昔如何,今日怎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