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新 等著 页数:245 字数:250000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共由绪论、结语及八章正文组成,可分为四个主题:绪论与结语为一个主题,旨在探讨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传统文化的归宿;第一章为一个主题,讨论中国文化的源头所在;第二章为一个主题,讨论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第三章至第八章为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文化分类分别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书籍目录
绪论 人类文明的进程
一、远古文明的萌生
二、古典文明的繁盛
三、传统文明形态的定型
四、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一、蒙昧中的文化萌动
二、原始信仰与崇拜的演进
三、巫卜习俗与原始宗教体系的形成
四、语言文字的起源
五、创世神话的出现
六、艺术与审美的迸发
第二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
一、先秦诸子的形成及其主张
二、诸子学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三、诸子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章 儒学与儒家文化
一、孔子与儒学创立
二、儒家的思想主张
三、儒学的历史变迁
四、儒学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 释道与传统宗教文化
一、世俗文化主题下的宗教因素
二、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
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
四、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章 古典文学的流变与传统人文精神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形态与流变
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品格
四、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第六章 传统艺术与审美观念
一、中国艺术的形态与演变
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品格
四、中外艺术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第七章 民俗传承与民众文化
一、民俗的形成
二、中国民俗的历史演变
三、民俗对民众发展的规范
四、民俗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自然精神与传统科技文化
一、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进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缺憾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楚人宋玉提宋玉在楚辞基础上新创造的一种文体,其代表作有《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与楚辞相比,赋虽也注重文句的整饬、音韵的和谐等,但更注重的则是以放达不羁的笔调,对事物予以夸饰与铺张的描写;在内容构成方面,抒情、叙事、议论,也可随意穿插,交互共存,看上去颇近于人们今天所说的散文诗。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等。这类赋体散文,以文辞华美、情采飞扬、自由奔放、气势宏大为突出审美特征。其中虽不无偏重形式的缺憾,却也显示了汉代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昂然进取的时代风貌。 汉代以降,散文创作虽然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形成某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潮,但作为一种常规文体,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在蓬勃发展。唐宋文坛上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即主要缘其散文成就而得享“唐宋八大家”之誉。此后,明人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王阳明的《瘗旅文》、归有光的《项脊轩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清人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名篇,也一直为后代读者所钟爱。 在体式方面,中国古代散文也时有创新。继汉赋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句子两两相对、典丽工整的骈体文(因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被称之为“四六文”),代表作有庾信的《哀江南赋》、江淹的《别赋》等。唐宋时代出现了生动活泼、自然清新的游记散文,如柳宗元的《钴鉧潭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等。明清时代还出现了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小品文,如袁中道的《夜雪》、方苞的《辕马说》等。 (三)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虚构想象为基本方式,注重刻画人物,讲述故事,描写环境,能够更为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将《山海经》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是就其虚构想象性而言的。不少学者认为《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小说的萌芽,其根据也是这类作品注重刻画人物、讲述故事的特征。与诗歌、散文相比,小说的优势正在于:可以在虚构的时空中,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历历在目的环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力图吸收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避免面面俱到的知识性叙述,集中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基本架构以及若干重大方面的内容,在叙述中注意知识叙述与文化评论并重,使学生在有重点地了解与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基本精神也能有一个基本的评判。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