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洪汉鼎,傅永军 主编 页数:260
前言
千禧年之际,我曾有出版两套丛书的计划,一套是介绍当前国际上关于诠释学研究的优秀著作,另一套是我国国人有关诠释学解释的论著。后一套丛书曾以“诠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名称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自2001年出版,现已出版了8本。前一套丛书由于翻译和版权诸问题,直至今日才得以由商务印书馆问世。诠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虽然早在1963年我国《哲学译丛》第9期已刊登了由水羊木先生翻译的德国学者0.贝克尔所写的《艺术审美尺度的超验问题质疑:H.G.卡达穆尔(真实性和方法·哲学诠释学纲要)》一文(卡达穆尔即为伽达默尔),此后,在70年代,也有一些翻译过来的苏联学者的文章中提到过解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但其真正为中国学者自己加以研究,则晚在20世纪80年代。不过,尽管时间并不太长,然而由于其生命力之旺盛,却在短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可能是诠释学本身构成中西方哲学沟通的一个通道。我国哲学传统是经学和经典注释,西方诠释学本来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因而很快就在我国固有的经典诠释传统里找到了它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以致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结合在我国形成一个学术浪潮。许多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希望借西方诠释学的方法来开展对中国思想史的新研究,而许多西方诠释学研究者则想借中国经典诠释的漫长传统和经验而得以发展诠释学基本理论。但是在这种相互补充的学术进展中也出现了问题:西方诠释学概念是否就是指中国经典诠释中的诠释?显然西方诠释学在其早期,即施莱尔马赫及其以前时期,乃是一种如何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的技艺学,但当诠释学发展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时期,西方诠释学已从早期的方法论转向本体论,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诠释学应是一种哲学,而不只是方法,这样一种观点与我国经学所强调的经典诠释方法,是否完全合符若节,似乎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甚至有人还提出中国诠释学这一提法是否合理的问题。
内容概要
《中国诠释学》集刊将主要登载西方诠释学研究、中国诠释学传统研究(经典注疏传统、解经学传统、专题与专书及专科文献学、中国诠释学哲学)、诠释方法和诠释理论等方面的学理性论文,以及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上述学说、传统演进发展所作的回溯省思的文章,同时也旁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集刊主题相关的文章(如法学诠释学与中国律学传统研究、历史诠释学、文学诠释学等),它将以自己古朴厚重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学术界对诠释学问题的关怀与理解。 本书为《中国诠释学》第7辑,包括诠释学总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典诠释与中国解释理论、西方诠释学、诠释与文化建构、诠释学与中国、书评七辑。
书籍目录
诠释学总论 保罗•利科/文 洪汉鼎/译诠释学的间距化功能 保罗•利科/文 洪汉鼎/译文本是什么? ——说明(Explanation)和理解(Understanding) 杰克•门德尔松/文 铁省林 李蠢/译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 张能为 伽达默尔与当代社会技术化、信息化问题 李清良 伽达默尔自相矛盾吗? ——“视域融合”说辨析兼论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 周建漳 试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本体论观念及其意义 黄小洲 论罗蒂对伽达默尔教化思想的误读 经典诠释与中国解释理论 叶锦明 论老子“自然”观念的诠释问题 陈坚 从“表法”到“心法”与从“表法”到“尘法” ——慧能号法藏不同的诠释学路径及其与宋明理学的关联 谭洁 论恢虚大师的佛典诠释艺术 王小婷 重源慎流 ——从戴震对《诗经•国风》的研究浅析其训诂学的主要倾向 王慧茹 焦循“论语学”的经典诠释 卫春回 简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学人对孙中山学说的诠释西方诠释学 周梧乔 诠释与当代分析哲学(一) 陈治国 作为方法的解构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之解构”导论(二) 赵东明 存在论诠释学视域中的主体问题 ——兼论巴迪欧对存在论诠释学及主体诠释学的挑战 黄启祥 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预言”定义的一个理解诠释与文化建构 王才勇 文化间性问题论要 付洪泉 诠释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 聂济冬 汉晋道德风气演变及其现代启示诠释学与中国 陈治国 2008:诠释学与中国 洪汉鼎 《诠释学译丛》序书评 黄小洲 细节的积累,铸就学术的辉煌 ——何卫平教授新作《解释学之维》简评
章节摘录
问题并不是有没有网络社会以及去分割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是要通过网络社会去思考人类现代新行为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和极有可能带来的严重危险。这种危险就是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由于虚拟化、交互性与开放性所引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实践方式的一体化、绝对化理解,因为这种理解和生存方式必然妨碍着人们的理性反思,影响着人们对自己生活目的与价值的思考,也制约着人类自己的未来实践理性规划。因此,正是在此意义上,伽达默尔在充分肯定信息化作用的同时,也对它有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实践生活的灾难做了预警。那就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如同电视及其他媒介一样,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人们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里能够尽情遨游,颇有为所欲为,无所不能之感。但实际上,这种生存方式拉近的是人们的间接的交往,拉远的却是现实的人们直接的距离,对于人的实际生活来说,这种生存方式有其有害的一面,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对话、交流,现实的人类事务的冷漠,会有害于人类的现实的道德行为、政治行为,从根本上说,有害于人的存在行为。同时,网络生活如同电视等媒介一样,会形成人对网络的依赖,从而造成现实的人的极端分离以及对话的结束,造成人类自由意识的丧失。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最大的危害是,极为严重地失去了对人类实践生活的理性反思,丧失了自身的实践理性的判断,从而把自己行为的选择权与决定权,从而把人类存在与社会发展的根据与命运都交给了技术化的网络本身。现代社会技术对生活的统治最主要地就表现为网络对人的控制,人在网络中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反思力量。由此看来,人类现代文明信息化危害的最大危险就来自于网络生活。固然,人类需要网络,但人们对于自己有可能失落于网络之中的危险则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正是在这一点上,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又为我们从对网络的狂热性钟情中摆脱出来,为正确而批判地看待网络的意义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思维维度;也为我们客观公正地评估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问题奠定了一种“不同凡响”的理论基础。当然,伽达默尔的“不同于众”的声音并不是真要去完全否定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相反,他是要从这种现实存在的潮流中去指出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全面统治的巨大危险和灾难,要从根本上通过其实践哲学把现代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问题纳入人对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理性反思中来,进而重新为现代社会人类的存在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实践哲学基础。因此,伽达默尔并不是要“反信息化、反全球化”,而是要反“信息化、全球化”中的人的生活的技术化、绝对化。因为社会全球化所带来的是信息网络化、科技全球化,分工体系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经
编辑推荐
《中国诠释学(第7辑)》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