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茶座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金明善 编  页数:共十册  字数:52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为合订本,总共包括40辑。内容简介:《经济学家茶座》成为热销的大众经济学读物,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风入松等各大书店中,久居销售排行榜前列不下,让你惊喜不已。  经济学与茶何干?“茶是世间奇妙的水。”据说,远古时神农氏意外喝到了用野生茶叶煮的水,顿时神清气爽,从此中国人懂得了茶的药用、食用及饮用价值。茶是那样功效卓著,妙不可言,没有人能想象中国人离得开茶!经济学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何不让她变成神奇的茶,播洒向民间?  在“茶座式”叙事中,张五常先生革鞭先一着,已经浮获了大批铁杆读者。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多的华人经济学家加入“化明珠为神奇”的事业,关注中国人所关注的话题,用优美、地道的华语,将经济学智慧以快乐、平易的方式表述,让清明的经济学理性在“众神狂欢”式的中国“茶座”中获得新的张力和活力呢?  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曾云,天堂不过是一个群贤毕至,少成咸集、可供论辩的地方。《经济学家茶座》也是这样一个风云际会、众声喧哗、可供论辩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茶座》精致、幽深的“走廊”,正是通向思想天堂的桥梁。

书籍目录

《经济学家茶座·第1辑》目录: 金明善 开张 【经济评析】  杨继绳 为什么凯恩斯在中国“水土不用”  辛向阳 有中国特色的期股制  洪河涛 加入WTO与中国的就业  王利娜 评1999年的国企改革  陈锡文 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要本原因 【学界万象】  詹小洪 京城十类经济学人  梁小民 经济学家与致富  常明晶 经济圈人士“走穴”忙 【国我是见】  陆学艺 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蔡昉 “雷尼尔效应”与西部开发  李海舰 刘海 “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比较  杨圣明 我国“入世”后应采取十大对策  荆林波 网络经济对传统知识的挑战  赖德胜 工作搜寻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难得糊涂】  汝水 谁也说不准的中国经济  谢志强 三年来地厅级干部的改革关注点  董国政 虚拟:进入不是逃避 【学问聊斋】  党国英 经济学大堂的门票  于祖尧 社会科学家的贡献不亚于“两弹一星”专家  赵人伟 古今沟通与中外交流  夏业良 经济学的尴尬 【经济漫谈】  王跃生 自行车税引起的话题  王建国 卫生纸的启示  盛洪 人手的分工与人脑的分工  陈彩虹 通货膨胀与能货紧缩  王则柯 信用配给和政府采购  薛小和 经济漫笔三题  余辉 机标禁折:政府与市场的较量 【旧事重提】  杨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几次重要的会议  经济学人  易宪容 张五常其人其事《经济学家茶座·第2辑》目录: 金明善 卷首语?找感觉 【说长道短】  詹小洪 经济学家不是研究马尾巴功能的  林行 止有前景无“钱途”的网络狂潮  罗仲伟 美国与日本:企业文化谁领风骚唐丰义市场经济与人本主义  杨帆 对中国“地下经济”的粗略估计——兼谈经济学“实证”与价值取向剧锦文难以冲出亚洲的中国经济学 【学问聊斋】  蔡昉 萨缪尔森迟到30年的答案——“新经济”不能改变的原理  平新乔 数学不好就不能在经济学有所建树吗?  董国政 战争:国际资本的狂欢节?  党国英 家庭的产生与颠覆  陈彩虹 用经济学的方法减肥 【国是我见】  王东京 当前中国三大经济热点透析  张卓元 国企改革:效果显著,任重道远  顾海兵 国企改革:动力比压力更重要  王建国 人性的假设与市场经济 【学界万象】  梁小民 经济学家的婚恋与事业  李成贵 经济学的中国遭遇  南雁 看谁的嘴大  朱荫贵 新旧儒商漫议 【人与自然】  余晖 寻找“自然之友”  郇庆治 欧洲绿色运动扫描 【经济随笔】  张宇燕 美国随笔二则  王则柯 街市经济学二则  薛小和 经济漫评二则  王跃生 “小脚侦缉队”的作用与局限——谈谈制度与国 家  李伯重 从“马桶改革”的成败谈起  王红领 私人支票快些来吧  赵刚 “聪明人”与“傻冒”——对“低度均衡”经济现象的思考 【旧事重提】  方恭温 改革初期农村经济政策争论回顾 【治学春秋】  张五常 《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上)《经济学家茶座·第3辑》目录: 徐唐龄 “茶座”评弹  【学问聊斋】   李海舰经济学家:学问、成名、致富  高德步 辩证施治:经济学与中国的传统智慧   梁小民 回首诺贝尔经济学奖  李仁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趣事  党国英从拿破仑的选择谈起  王玉茹经济史研究的“中国情结” 【说长道短】   詹小洪 经济时代的各色歧视  赵晓 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吗——从银行的差别化服务谈起  方恭温 如果“辉煌工程”没有成为“花架子”  余晖 “美丽的心灵”哪里去了  贺力平 新经济需要新“婆婆”吗  盛洪 医治制度之疾  李新春 住宅装修市场为何怨声载道 【国是我见】  韩朝华 如果微软是一家中国的企业  蔡昉 劳动力市场上规制太多是 好事吗  姚洋 不仅仅是为了公平  张文魁 “权借在下”和“谁的孩子谁抱走” 【虚拟茶馆】  徐唐龄 古今“茶客”侃减负 【并非抬杠】  李文溥也谈经济学家与“马尾巴功能”——与詹小洪、于祖尧商榷 【隔岸观火】  赖德胜“按图索骥”之外  陈甬军 美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考察随笔  罗肇鸿 不见新砖的海参崴 【经济随笔】  张曙光 停车入位,井然有序——兼谈规则的建立和秩序的形成  张军 关于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闲话   杨瑞龙 交道口的黄灯只是摆设吗——兼谈非正式制度规则的功能  薛小和 经济漫评二则  雒亚龙 我为什么买“黑车” 【旧事重提】  董国政 20世纪中国军事经济回眸  陈争平货币战、物资战:抗战时期的特殊战线 【经济学人】  李克穆 薛暮桥同志二三事  郗秦子 京城经济学界劲吹“西北风” 【治学春秋】  张五常 《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下)《经济学家茶座·第4辑》目录: 金明善 盘点 【学问聊斋】  何帆 经济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卢锋 如何看待经济学家的意见分歧  汪丁丁信仰的经济学  蔡昉 “沉闷的科学”辩——漫谈经济学与文学艺术相通之处  林行止 研究半理性行为,经济学获殊荣(外一篇) 【学界万象】  王振中 漫谈当今经济学界的“蒙太奇”手法  罗仲伟 人文社会科学精英的择业取向和收入预期  曹利群 “近亲繁殖”与“经济学的贫困”  夏业良 “海龟候鸟型学者”与“海外军团” 【国是我见】  胡培兆 可谈国是  梁小民 为什么民营企业做不大  谷容 中国军人的经济角色  仲大军 专家学者下海几道坎  赖德胜 教育收费的计划生育效应 【经济科普】  蒲勇健 修路的故事与产权  施琬英 容貌美丑的政治经济学   郭梓林 成本、承诺、沉默及其他  张宇燕 警察的“理”与“情”  陈彩虹 “买椟还珠”中的智慧  李俊慧 “田忌赛马”的经济学分析  周燕 对“人性麻木”的经济学解释  曲创 说说“无人售票车”  谢作诗 “新经济”新在哪里 【虚拟茶馆】  贺力平 中国股市案:波洛先生侦探记 【说长道短】  薛小和 大仁义才有大智慧——对《经济学家:学问、成名、致富》的回应  李文溥 经济学家:“天然贵族”还是“知本家”  党国英 李海舰实话未尽  左大培 品茶小议  叶坦 再议“马尾巴功能” 【经济学人】  杨春学作为投机家的凯恩斯  王玉霞 黄有光教授的笑声  易宪容 走近林行止 【故事新编】  李平生武松醉打蒋门神 【旧事重提】  张东削 “秦半两”与欧元  朱荫贵 泡沫经济的中国版——近代“橡胶股票风潮”  《经济学家茶座·第5辑》目录 赵晓 真佛只讲家常话 【学问聊斋】  党国英 从“哲学帝国主义”到“经济学帝国主义”  张五常 经济学范畴多,惟不问好与坏  蔡昉 经济学思维与经济学的行业门槛  蒲勇健 数学方法:驱逐为经济学的行业门槛 【国是我见】  朱绍文 经济学家应该是社会的医生  李志宁 劫富济贫,经济学乎  王珺 “新客家人”眼中的广东人与广东经济  王跃生 从“瀛海威事件”看企业理论遭遇挑战 【学界万象】  何帆 经济学的风格,经济系的性格  李仁贵 老诺奖·小诺奖·准诺奖  顾海兵 中国斩非主流经济学  高明华 南开经济学今昔谈 【经济学人】  赵人伟 巫宝三先生是副部级吗  张问敏 忆“文革”时期孤凄的顾准  韦森 沾亲带故:哈耶克与维持根斯坦 【经济科普】  赵刚 信用温谈:“莫里实验”与“誓死不越狱”  王玉霞 生活中的经济学二则  梁小民 挤公共汽车的博弈  叶梓 斗年士与牛的竞争公平吗  曹利群 排队: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雒亚龙 助人为乐吗  刁仁德 麻将外部性的经济学解析 【说长道短】  李海舰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三大法则  王建国 该阿Q时要阿Q  林岚涛 盗版经济 【旧事重提】  魏明孔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交易会  吴思 说官话的利害计算 【异域采风】  张宇燕 美国随笔二则  竹林 欧美见闻  高新军 在美中国非法移民生存状态一瞥  朱铁臻 尼罗河之夜 【编读往来】  王会伟 致《经济学家茶座》编辑部  管毅平 品茶四海,传道八方  董新兴 《经济学家茶座》上海座谈会综述《经济学家茶座·第6辑》《经济学家茶座·第7辑》《经济学家茶座·第8辑》《经济学家茶座·第9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0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1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2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3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4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5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6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7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8辑》《经济学家茶座·第19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1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2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3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4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5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6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7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8辑》《经济学家茶座·第29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0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1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2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3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4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5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6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7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8辑》《经济学家茶座·第39辑》《经济学家茶座·第40辑》

章节摘录

单册封面:示威的规则前前后后在国外呆了几年,见识过很多示威。示威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属于表达自由的范畴,是公民表达自己支持或者反对某一事物意愿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他权利一样,这项权利的行使也要服从宪法秩序,而且不能影响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道理虽然很明白,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行使示威的权利的时候有不同的特点。小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没少了参加游行示威。不过那个时候社会本来就已经没有了正常的秩序,虽然不过是“红小兵”,也知道越是捣乱的示威越能受到重视。比如,在市委大楼门前示威,要求市长出来支持自己的战斗队,不出来就有胆大的男生往玻璃窗上扔石头。在我的观念中,示威有两种,有表示支持什么的,也有表示反对什么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是示威,似乎就得引起点什么反响。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留学美国,在素有“自由主义者天堂”的加州伯克莱大学学习。在那里,第一次看到美国学生的校园示威。当时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对南非实行了制裁。而伯克莱大学就在这个背景下和南非的某个政府机构进行了科研合作项目。学生们认为,校方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支持种族隔离政策,与美国政治和道德价值观相悖。在伯克莱大学,这样的抗议行动是顺理成章的。对我来说,有趣的是他们示威的方式。学校的行政大楼前,学生们已经围了一些时日了。睡袋横七竖八地扔着,有的学生坐着,有的躺着。他们顺着进人大楼的小路而卧,身体一定不能横到路中去,不能挡住进出的通道。警察嚼着口香糖,双手抱肩,若无其事地走来走去。一旦某个示威者的腿伸过了线,影响了办公楼的正常出入,对不起,警察的车就在旁边等着,抓起来就拉走了。我观察着这些一切,觉得很好玩,好像是在观看一场游戏。待得久了,慢慢地理解了这个制度,觉得这确实是游戏,是一场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游戏。示威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但是权利的行使一定要有规则。基本的规则就是行使权利不能影响他人的生活和正常的公共秩序。另一次印象深刻的示威是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城里。这是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之地。1968年4月4日,他就在孟菲斯城的一个汽车旅馆里被从对面飞来的子弹击中。为了纪念这个主张非暴力抵抗的民权运动领袖,这个简陋的小旅馆被改造成了纪念馆。纪念馆的对面,当年刺杀者的子弹飞来的地方,是一栋破旧不堪的红砖楼,有点像被遗弃的破厂房。破厂房的前面是一个顽强的示威者。那是一个黑人妇女,穿一身黑色衣服,形销骨立的样子。她的旁边是一辆平板车,车上装了一些破烂衣物和用品,和流浪者没有什么不同。从车上立着的标语牌上我了解到,这个示威者不是马丁·路德·金的支持者而是反对者,代表着反对非暴力抵抗的社会群体。从马丁·路德·金博物馆开张之日起她就在这里示威,她要表达的政治立场写在大标语牌上:“抵制国家公民错误(wrong博物馆”(英文“权利”一词也有“正确”的意思,所以她用“错误”来对应。我之所以称她为最顽强的示威者,因为她已经在这里示威了几十年。日出日落,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半老徐娘。从她的政治立场看,她是一个暴力主义者,她示威所反对的不是政府,不是刺杀马丁·路德·金的凶手,而是反对金主张的温和抵抗。在示威的方式上,她又是温和的,在宪法秩序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她不影响交通,也不影响博物馆的正常工作。看见我走过来,她低头拍拍身边的标语牌,顺手递给我一张宣传品,上面的文字主要表达的是必须以暴力行动对抗社会不公的主张。对于这样安静的职业示威者,我不明白她如何可以坚持数年而不辍。陪同的朋友告诉我,在这个示威者的背后可能是某个教会或者民间组织,她用自己的执着表达着一种政治立场。后来我把自己对在美国所看到的示威的感受告诉我在耶鲁大学的房东安妮的时候,她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权利,属于“和平集会和请愿”,明天我再带你到我们的诊所看看示威者吧。她所说的诊所,实际上是一个社区的堕胎诊所。在美国,堕胎问题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支持生命”或是“支持妇女的选择”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势力。安妮是“支持妇女的选择”派,她每周都到诊所去做义工,主要任务是把来堕胎的妇女接进来,之后再送走。那天天气很冷,我问:“这么冷的天,示威者会来吗·”“风雨无阻。”她回答。果真,远远地我就看到了一辆中巴,再近些,看见车身上的标语:“反对杀人!”一个老头手里拿着一个喇叭在喊话。他声音沙哑,但是劲头很足。“上帝让女人做母亲,而母亲竟然杀自己的孩子,你们要受到惩罚!”见我们从车里走出来,他对着安妮喊:“你是魔鬼!你是帮凶!”安妮微笑着对老头说,你越界了。老头低头看看自己的脚,说了一句“对不起”,马上把踩进草坪的双脚撤了出来。安妮告诉我,老头在这里示威有年头了。按照市政府的规定,他的车只能停在路边,人不能进草坪。人们休息的时候不能用喇叭喊话,而且每天离开时要带走自己一天的垃圾。我开玩笑说,这样的示威也太拘谨了。老头认出我是外人,从棉袄里抽出一卷子宣传材料递给我,说:“昨天来了九个,九条命!上帝不会饶恕她们!”我进了屋子,从窗子向外看老头的表演,只见他有节奏地一会用喇叭演讲,一会拿出材料来念,尽管周围没有一个人,他仍然做得有板有眼。我也见过利用示威把事闹大的场面。那是1998年的夏天,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我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下了飞机,到大厅里去取行李,几乎等了一个小时仍不见动静。旅客们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效率问题,便四处询问,终于有人操着十分难懂的英文回答说,行李出不来,是因为机场地面工人在罢工示威,要求当局提高工资。他们把行李锁在机舱里,作为向当局要挟的筹码。这下可苦了这些旅客。我的情况还不算太糟,因为洗漱用品都在手提行李中,而我的同伴则把所有的东西都托运了。我们傻坐在一动不动的大转盘上不知所措。几个小时后喇叭响了,告诉旅客该去哪儿就去哪儿,行李得待劳方和资方达成协议后再说。马尼拉的出租车司机态度好极了,一口一个“是,女士”,因为他们的口音很重,“yes,madam听起来就是“是,妈妈”。我不高兴地说,你们真虚伪,一面扣我们的行李,一面假客气。司机依然谦恭:“是,女士,我们工人没有别的办法。”第二天的报纸头条是“政府面对机场工人罢工态度强硬”,我想,这下完了,回家之前别想拿到行李了。直到第三天政府与示威者才达成协议,我们的行李才被释放出来,我的同伴不得不重新购买随身用品,着实破费不小。仔细琢磨起来,示威作为表达自由是有深刻道理的。表达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通过表达造成某种社会后果,以这种社会后果作为压力来达到某种目的。在国际人权文件中,关于和平请愿权利的行使,都附加陈明“必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的需要”。任何违反这些原则的权利行使都是不恰当的。文明的示威秩序是一个成熟的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所以,看不同形式的示威也是观察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窗口。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茶座(1-10)(套装全10册)》: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在这里谈国是、聊学问、评学人、讲故事,引领读者走进经济学殿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学家茶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最近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通过这套书看看经济学家的思考与现在情况作对比,是很有意思和启发的一件事。
  •   非常好的书,有收藏价值。对经济学的解读通俗易懂,与现实联系紧密。
  •   书挺好,这没的说,就是长途运输,把书都摔坏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