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艳琳 等 著 页数:491
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基本问题、就业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新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在对新的就业趋势、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与就业(例如劳动合同法与就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产业发展与就业、知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与就业、人口变动与就业、对外开放与就业、金融危机与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政策主张,以期促进减少失业和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和提高就业质量。
作者简介
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产业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教育部的重大、重点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10多个在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求是》、《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China Economist》等权威报刊在内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50多篇被包括《新华文摘》在内的刊物转载;代表作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探索》、《中国经济改革探索》、《产业经济学》等;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等在内的10多项奖励。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章 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和失业一、就业和失业的内涵与类型(一)就业的内涵和分类(二)失业的内涵和分类二、就业和失业的制约因素(一)劳动力的总供求状况(二)劳动力的结构特征(三)就业中的工资刚性因素三、就业状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的负面效应(二)失业的积极作用四、就业状况的变动趋势(一)失业人员的年龄构成变化趋势(二)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三)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变化趋势五、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一)发展经济,扩大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二)完善就业制度,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三)发展教育和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四)更新就业观念,克服就业和再就业的思想阻碍(五)长期有效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未来的就业压力第二章 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一、就业总量和失业形势(一)就业规模(二)就业结构的类型(三)失业规模(四)失业分布(五)失业类型二、就业率、失业率和就业弹性(一)就业率(二)失业率(三)就业弹性三、就业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结构(一)就业结构(二)劳动力供求结构第三章 中国新阶段的就业趋势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人口红利将逐步减少(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二、就业总量的变化趋势(一)就业人数的变化轨迹(二)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三、就业率的变化趋势(一)就业率和GDP增长率(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四、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一)就业弹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二)就业弹性波动较大,且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又表现出同的变化趋势(三)就业弹性总体水平比较低,就业压力增大五、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一)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二)中国就业人口的城乡结构变化趋势第四章 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就业一、经济增长与就业(一)经济增长(二)经济增长趋势与就业(三)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协调发展二、扩大内需与就业(一)扩大内需(二)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三、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一)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的关系(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扩大就业的必要性(三)协调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就业(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三)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逐步解决就业五、可持续发展与就业(一)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就业第五章 新阶段的经济改革与就业一、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二、所有制改革与就业(一)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二)所有制改革与就业的变化三、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的变化四、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一)市场化的就业制度改革历程(二)就业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三)新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五、分配制度改革与就业(一)分配制度改革的经历(二)分配制度改革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六、财政制度改革与就业(一)财政制度改革的历程(二)财政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七、金融制度改革与就业(一)金融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二)金融制度的改革对就业的影响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就业(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失业、就业的影响九、土地制度改革与就业(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第六章 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第七章 新阶段的人口变动与就业第八章 知识经济与就业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就业第十章 新阶段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对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从性别来看人口就业率,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资料显示,1990年~2008年间,几乎所有国家的男性人口就业率呈下降趋势,而女性人口就业率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的原因为:一是男性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整个劳动参与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二是男性劳动力的提前退休趋势,需要得到女性劳动力进入就业的补充;三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其社会参与意识和经济独立性在提高,其劳动就业的竞争能力在提高。新中国的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够做到的,女人也可以做到”,这些观念的变化提高了女性的就业率;在男性劳动收入比较低的条件下,妇女参加劳动可以增加家庭的总收入和提高其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些特别适合女性就业的产业例如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住宿与餐饮业、教育业(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以及卫生业、社会福利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在这些产业,女性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都比较高)。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处于最高的行列。 由于就业率和人口就业率所统计的就业人口范围有差异,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力总数有差异,并且不同的国家对劳动年龄的确定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使以同样的就业人口数所计算出来的就业比率是不同的;随着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同一时间里同样的就业人口数也可能计算出不同的就业比率,从而出现就业指标不同的情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