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山东人民  作者: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已经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交往、国家安全产生了极为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一、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价值取向。网络文化有其开放性的一面,也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一面,必定为所在国家、民族的主流文化所主导和影响。我们的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理所当然地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果放弃了这个方向,任由错误的思想、腐朽的文化在网上大肆传播,就会出现网上思想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背离的局面,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灾难。事实证明,网络世界并不虚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会去占领。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动摇不得、马虎不得。在我们的网络阵地上,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散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有害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决不允许那些亵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重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落后文化畅行无阻、大行其道。无论是新闻网站、政府网站、校园网站,还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站,都要传达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努力形成一个既充分尊重个人自由、个人创造又保持良好网络传播秩序,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网络环境。二、切实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首先是建设和发展。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把壮大网络文化阵地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努力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网站,逐步形成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其他新闻网站为辅助,各级政府网站、主要商业网站、校园网站和其他专业文化类网站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重点新闻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下大力气建设好管理好。目前,我省有大众网等六家国务院新闻办批复的重点新闻网站,还有30多家省新闻办注册备案的地方新闻网站。这40家新闻网站,是一个巨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做大做强我省的重点新闻网站,对于促进我省网络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内容概要

  能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从事网络文化建设的同志,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扎实推进我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全新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如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如何开展等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鉴此,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组织力量编写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一书。

书籍目录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代序)第一章 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一、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二)网络文化的特征(三)网络文化的功能二、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现状(二)网络文化发展对我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三)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一)互联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二)互联网促进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三)互联网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进步(四)互联网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网络文化的创新性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四)网络文化受众的构成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主要内涵(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二)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坚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五)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主要任务(一)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引导(二)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三)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四)大力加强优秀网络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第三章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一、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的客观需要(二)应对西方价值观挑战的紧迫任务(三)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二、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二)发挥知名商业网站的积极作用(三)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专业文化类网站(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第四章 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一、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必要性(一)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三)满足广大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四) 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二、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一) 推动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二) 推动网络文化创新(三) 大力发展农村网络(四)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五) 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六) 保护、引导好网民创作热情(七) 建立覆盖广泛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实施重点网络文化工程(一) 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二) 积极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三) 积极推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工程第五章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一、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一) 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二) 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三) 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四) 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二、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一) 现状综述(二) 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三)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四) 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应对之策三、积极推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一) 制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二) 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市场主体(三) 打造网络文化品牌第六章 加强网上舆情汇集分析一、网上舆情的含义和特点(一) 网上舆情的含义(二) 网上舆情的特点(三) 网上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关系二、加强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意义(一) 畅通社情民意、提高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二)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基础(三)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三、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基本要求(一) 服务大局、服务决策(二) 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三) 及时快捷、讲求效率(四) 把握规律、创新方法四、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主要环节(一) 网上舆情的汇集(二) 网上舆情的分析第七章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一、充分认识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一) 应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二) 坚持网上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三)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必然要求(四) 抵御敌对势力网络渗透的必然要求二、准确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要求(一) 遵循网上舆论引导的原则(二) 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分寸三、积极探索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一) 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规律(二) 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技巧四、为网上舆论引导提供保障(一) 切实加强领导……第八章 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第九章 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效能第十章 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机制附录:我国部分互联网法律法规后记

章节摘录

(二)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是网上舆情信息工作的生命,也是对网上舆情信息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网上舆情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直接关系到领导的决策水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就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真实、全面地反映网民的观点,不隐恶,不虚美。在编报网上舆情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整理分析,不搞合理想象,不添枝加叶,对舆情信息中所引用的数字、资料要反复核对,保证准确无误。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网上舆论的变化规律,在保证具体真实和局部真实的情况下,正确反映舆情动向,做到网上舆情信息的整体真实。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严防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三)及时快捷、讲求效率网上輿情具有快捷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网上舆情信息工作要做到及时快捷、讲求效率。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发现网上舆情,并第一时间分析整理和报送网上舆情,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服务。要跟上网络信息传播、更新的节奏,狠抓信息时效。如果延误时间,会使舆情信息失去价值,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网上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要深刻认识“时间就是生命”,在舆情汇集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突出一个“快”字;同时,要树立很强的责任意识,把第一时间发现和报送网上舆情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保证及时快捷,还要形成高速运转的网上舆情工作机制。要尽可能快地发现和处理信息,就要适应网络传播的规律,做到实时监控网络,即使夜间和节假日也不能放松。除日常网上舆情监控外,还要建立网上舆情工作应急机制,即在重大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能迅速调动力量,快速形成网上舆情工作合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做到第一时间报送网上信息,甚至连续报送网上信息。(四)把握规律、创新方法把握规律、创新方法是由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也是新形势下网上舆情信息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网上舆情信息工作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当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尤其是Web2.0技术的出现以及3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应用,将对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对网上輿情信息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网上舆情信息工作要紧跟互联网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步伐,熟练掌握和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务,熟悉网民群体的特点和上网的规律。善于总结网络舆论的生成和变化规律,努力探索新途径、开辟新渠道、发现新问题,不断创新网上舆情汇集和分析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网上舆情信息工作水平。要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网上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有效机制,增强网上舆情汇集和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建设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员队伍,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网上舆情信息和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四、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主要环节(一)网上舆情的汇集网上舆情汇集是指对网上出现和传播的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首要环节。网上舆情汇集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舆情分析的质量,从而对决策的质量产生影响。1.舆情信息汇集的重点。一是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网上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是网民关心的重点。每当有重大决策部署出台,网民都会产生各种看法、意见和建议。这些舆情信息对于推动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于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改进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收集这方面的舆情信息应是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重中之重。在党和国家出台重大决策部署后,要注意收集网上各种相关言论和思想反映,既包括网民的一些观点看法,也包括权威媒体登载的相关评论,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这些言论舆情形成的背景、原因,表达的意愿、诉求,产生的影响等,通过研判提出引导网上舆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重大事件的网上反映。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具有全局和深远影响的各类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文化事件和社会事件,影响广泛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这些事件具有重大性、敏感性等特点。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的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些事件明显增多。重大事件一般会立即成为网上热点和舆论焦点,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一旦发生这些事件,要快速反应,立即启动网上舆情应急工作预案,准确把握网上舆情变化特点,实时关注网上舆情走向,尤其要关注网上煽动性、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和网上谣言等,及时为党和政府正确应对、处理事件提供决策参考。还要密切关注政治敏感类信息,包括网民对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的思想反映等,防止网民借题发挥,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国家的组织人事制度进行污蔑攻击。三是网上关于民众申诉、上访的信息。互联网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后,许多普通民众开始借助网络表达诉求或者进行上访维权,以期引起其他网民的广泛关注以及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这类信息往往存在于网上社区论坛和博客中。相对于重大事件,关于这些信息的輿论在短期内可能不会迅速积聚。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问题不值得关注,有的网民表达的诉求过于偏激,有的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发动群体性暴力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民众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网上舆情汇集要把反映民众申诉上访的信息作为重点。四是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信息以及网上反映。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收集报送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信息,意义重大。

后记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全新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如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如何开展等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鉴此,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组织力量编写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一书。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从事网络文化建设的同志,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扎实推进我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山东省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同志亲自为本书作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保聚同志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省委外宣办主任李建军同志、省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刘致福同志主持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纪涛、董志强、孙文利、杜福同志负责全书基本内容、基本架构的设计,杨咏雪、高斌同志参与了本书提纲的拟定,石少伟同志审阅了部分内容。各章撰稿人为:第一章  孙文利;第二章  杜福;第三章  刘冬菊;第四章  国庆东;第五章  施晓辉;第六章  付永;第七章  陈琛;第八章  王守光;第九章  唐颖、刘新立;第十章  唐颖、丁玲。王莉、孙燕、王立杰同志参与本书编写的相关工作。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错误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