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 隈研吾 页数:209 字数:160000 译者:计丽屏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作者:朱锷受邀为本书做序对我无疑是一种荣幸。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冒险。毕竟,我是一位平面设计师,能对作为建筑师的隈研吾说什么呢?但在看过这本书稿之后,我很想和大家做一些分享一些感受。虽然在工作领域方面,我们似乎有很明确的分别,但他所言说的事实上已经远远跨越了这些界限。这种跨越,不但给了我发言的勇气和可能,也为更多建筑甚至设计领域之外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负建筑》所面对和期待的读者必是更广大的,因为隈研吾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我和隈研吾是经由原研哉介绍认识的。“你一定要认识隈研吾。”原研哉的认真不由得令我心生好奇。之后,我和隈研吾在许多项目上展开了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相信很多读者对隈研吾的了解都是从长城下的竹屋开始的,他用竹质材料建构了一个与长城两两相望的独特空间,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间”。好奇也罢,赞叹也罢,当你平心静气地读完这本《负建筑》,也许能更深刻地领会他为什么会做此种选择。“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环顾我们的四周,“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似乎已经成为了建筑的使命,而他为什么对此感到悲观呢?“所谓‘负建筑’并非是输的建筑,而是指最适宜的建筑。”隈研吾曾经这样向我解释他为什么以此来命名他理想的建筑。这其中虽然存在日文与中文语义的细微差别,但我想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建筑因为被赋予过多的寄托而偏离其本初面目的一种澄清。在这本书中,隈研吾并没有一一列举他自己的建筑案例,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广袤的世界。叙说的起始——1995年,在他看来是一个危机之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教毒气事件……一直到6年后的“九·一一”事件。建筑物作为人类的庇护所竟是如此脆弱。但他对“脆弱”的指认并非局限于其物理属性,而是从建筑的建设者、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立场出发,指出是其私有属性决定了它的脆弱。这种认识使他的关注对象不再只是建筑本身,他的言说也由此不再只是一个建筑师在专业领域内的喃喃自语。但他的质问和追索并未因此失于空泛。在我看来,这本《负建筑》对于了解现代建筑的种种症状也是很有裨益的。密斯、柯布西耶这两位现代建筑大师在隈研吾的笔下似乎有了更为生动的面目,他对鲁道夫·辛德勒似乎带着一丝痛惜,而他对村野藤吾的击赏更是让我们也更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了他本身处理一些问题的方式。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
内容概要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作者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序自序Ⅰ 分割、批判、形式 1.从分割到统一 2.场和物 3.何谓批判性? 4.形式与自由Ⅱ 透明、民主与唯物论 1.透明得让人倍感凄凉的风格派 2.辛德勒:民主主义的理想 3.内田祥哉:二战后的民主主义 4.村野藤吾:制度和唯物论 5.三爱梦幻中心:场所、建筑物、表象 6.威尼斯双年展1995: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 7.威尼斯双年展2000:少女与行者Ⅲ 品牌、虚拟、圈地运动 1.正统、品牌、个性 2.风俗住宅 3.混凝土时代 4.虚拟世界 5.“美”的终结 6.圈地运动结束语出处一览
章节摘录
1 分割、批判、形式 1.从分割到统一建筑物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当谈及公共事业、土建业时,人们往往把建筑物视作“恶”的代名词。为什么建筑物会被人们如此的厌恶呢?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问题是出在与建筑物相关的事物上,还是建筑物本身的存在上?我想从这些基本的问题开始进行探讨。人们讨厌建筑物是有缘由的——因为它有许多负面因素。首先是体积庞大。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对象中,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比建筑物更大的东西。大是建筑物的标志,也是建筑物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建造一方,如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等,都愿意把建筑物建造得醒目而招摇。这样一来,建筑物显得越发庞大,或者说视觉效果比实际上还要大。其结果却是越大越碍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第二个因素是其对物资的消耗。因为体积大,建筑物的建成自然需要大量的材料,这就无可避免地要造成物资的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并且已经开始枯竭。能源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对物资的巨大消耗没有理由不受到厌恶。人们讨厌建筑物的又一个原因是它的不可逆转性——建筑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地拆除或重建。能够轻易重建或销毁的东西就称不上是建筑物。因此,人们不喜欢或不满意的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许多痛苦。与人的生命长度相比,建筑物的寿命恐怕要长很多,所以,在不喜欢的建筑物中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虽然20世纪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其实际寿命并不是很长,但给我们的感觉并非如此。与人类纤细、柔弱的体质相比,建筑物显得异常地结实和长寿,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似乎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这就使人越发讨厌建筑物。可见,建筑物的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厌恶。建筑物的上述三个因素是其不可避免的宿命。与世界的庞大相比,建筑物的绝对体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时,三个负面因素反过来又成了建筑物的长处。人们在追求大体积、多耗材和长寿命的过程中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的建筑物。当然,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具有能够建造建筑物的特权。能建造建筑物的“强者”数量有限,建筑物因此基本上属于相对稀少的存在物。正因为稀少,其体积大、耗材多和寿命长的特性都能够得到宽容。当建筑物的体积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远在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建造建筑物的规范和相关的规定。不过,人们真正推出……
编辑推荐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朱锷 旅日著名平面设计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