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 隈研吾  页数:209  字数:160000  译者:计丽屏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作者:朱锷受邀为本书做序对我无疑是一种荣幸。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冒险。毕竟,我是一位平面设计师,能对作为建筑师的隈研吾说什么呢?但在看过这本书稿之后,我很想和大家做一些分享一些感受。虽然在工作领域方面,我们似乎有很明确的分别,但他所言说的事实上已经远远跨越了这些界限。这种跨越,不但给了我发言的勇气和可能,也为更多建筑甚至设计领域之外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负建筑》所面对和期待的读者必是更广大的,因为隈研吾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我和隈研吾是经由原研哉介绍认识的。“你一定要认识隈研吾。”原研哉的认真不由得令我心生好奇。之后,我和隈研吾在许多项目上展开了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相信很多读者对隈研吾的了解都是从长城下的竹屋开始的,他用竹质材料建构了一个与长城两两相望的独特空间,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间”。好奇也罢,赞叹也罢,当你平心静气地读完这本《负建筑》,也许能更深刻地领会他为什么会做此种选择。“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环顾我们的四周,“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似乎已经成为了建筑的使命,而他为什么对此感到悲观呢?“所谓‘负建筑’并非是输的建筑,而是指最适宜的建筑。”隈研吾曾经这样向我解释他为什么以此来命名他理想的建筑。这其中虽然存在日文与中文语义的细微差别,但我想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建筑因为被赋予过多的寄托而偏离其本初面目的一种澄清。在这本书中,隈研吾并没有一一列举他自己的建筑案例,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广袤的世界。叙说的起始——1995年,在他看来是一个危机之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教毒气事件……一直到6年后的“九·一一”事件。建筑物作为人类的庇护所竟是如此脆弱。但他对“脆弱”的指认并非局限于其物理属性,而是从建筑的建设者、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立场出发,指出是其私有属性决定了它的脆弱。这种认识使他的关注对象不再只是建筑本身,他的言说也由此不再只是一个建筑师在专业领域内的喃喃自语。但他的质问和追索并未因此失于空泛。在我看来,这本《负建筑》对于了解现代建筑的种种症状也是很有裨益的。密斯、柯布西耶这两位现代建筑大师在隈研吾的笔下似乎有了更为生动的面目,他对鲁道夫·辛德勒似乎带着一丝痛惜,而他对村野藤吾的击赏更是让我们也更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了他本身处理一些问题的方式。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

内容概要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作者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序自序Ⅰ 分割、批判、形式  1.从分割到统一  2.场和物  3.何谓批判性?  4.形式与自由Ⅱ 透明、民主与唯物论  1.透明得让人倍感凄凉的风格派  2.辛德勒:民主主义的理想  3.内田祥哉:二战后的民主主义  4.村野藤吾:制度和唯物论  5.三爱梦幻中心:场所、建筑物、表象  6.威尼斯双年展1995: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  7.威尼斯双年展2000:少女与行者Ⅲ 品牌、虚拟、圈地运动  1.正统、品牌、个性  2.风俗住宅  3.混凝土时代  4.虚拟世界  5.“美”的终结  6.圈地运动结束语出处一览

章节摘录

1 分割、批判、形式  1.从分割到统一建筑物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当谈及公共事业、土建业时,人们往往把建筑物视作“恶”的代名词。为什么建筑物会被人们如此的厌恶呢?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问题是出在与建筑物相关的事物上,还是建筑物本身的存在上?我想从这些基本的问题开始进行探讨。人们讨厌建筑物是有缘由的——因为它有许多负面因素。首先是体积庞大。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对象中,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比建筑物更大的东西。大是建筑物的标志,也是建筑物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建造一方,如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等,都愿意把建筑物建造得醒目而招摇。这样一来,建筑物显得越发庞大,或者说视觉效果比实际上还要大。其结果却是越大越碍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第二个因素是其对物资的消耗。因为体积大,建筑物的建成自然需要大量的材料,这就无可避免地要造成物资的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并且已经开始枯竭。能源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对物资的巨大消耗没有理由不受到厌恶。人们讨厌建筑物的又一个原因是它的不可逆转性——建筑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地拆除或重建。能够轻易重建或销毁的东西就称不上是建筑物。因此,人们不喜欢或不满意的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许多痛苦。与人的生命长度相比,建筑物的寿命恐怕要长很多,所以,在不喜欢的建筑物中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虽然20世纪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其实际寿命并不是很长,但给我们的感觉并非如此。与人类纤细、柔弱的体质相比,建筑物显得异常地结实和长寿,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似乎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这就使人越发讨厌建筑物。可见,建筑物的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厌恶。建筑物的上述三个因素是其不可避免的宿命。与世界的庞大相比,建筑物的绝对体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时,三个负面因素反过来又成了建筑物的长处。人们在追求大体积、多耗材和长寿命的过程中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的建筑物。当然,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具有能够建造建筑物的特权。能建造建筑物的“强者”数量有限,建筑物因此基本上属于相对稀少的存在物。正因为稀少,其体积大、耗材多和寿命长的特性都能够得到宽容。当建筑物的体积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远在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建造建筑物的规范和相关的规定。不过,人们真正推出……

编辑推荐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朱锷 旅日著名平面设计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负建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1条)

 
 

  •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长城下的公社·竹屋”是比隈研吾本身更有印象一些。
      这位日本设计师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的旁边建起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实践了他的“负建筑”理念。
      那么,什么是“负建筑”呢?翻开这本书,隈研吾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他的答案,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建筑师对自身使命的叩问和思索。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隈研吾却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   《负建筑》 南方都市报 书评 2008-2-10写 2008-2-24发 隈研吾(Kengo Kuma)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竹屋即是他设计的。他的作品以思辨和实验性的居多,不愿意给自己限定在某种形式里
  •   书的设计很简介,纸张质量很好,到手时包装完好。书的设计就像隈研吾的建筑一样表现书最本质的一面。我比较喜欢隈研吾的建筑,能看到他的文字,我很开心,他的文字是有一定深度的,翻译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能把作者的本质思想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能有人引进当代日本建筑师的文字,这已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   日本设计师给我的总体感觉比中国许多设计师水准高出不少,尽管日本的历史没有中国久远。但是经济的腾飞给整个社会很大的推动,包括设计领域,于是从隈研吾,原研哉等那里我们都可以窥见一斑。上海Z58(番禺路258号)的建筑,我一直很欣赏,直到看到《负建筑》时,才知道她果然出自大师之手,只是没想到是一位日本设计师,我一直一位定然是香港设计师之作。了解隈研吾,从隈研吾到建筑设计到社会...《负建筑》非常不错。
  •   隈研吾叩问建筑之本质,很深奥的书。需要一些积累才能看懂。
  •   叩问建筑本质,做建筑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更深层次的去考虑未来建筑的发展。一直很喜欢隈研吾的作品,特别是长城脚下的公社里的竹屋,曾有幸参观过一次,大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静谧的禅意。
  •   老实说这本书才读到一半。但是已经又跑来当当了隈研吾的另两本书,《自然的建筑》和《十宅论》。不知道是我们都习惯忽略身边关联密切的事情还是仅仅我自己的问题。高房价,中国式增长?面对这些的时候总是缺少一个探究的问号。书中关于几次设计风格的演变及背后的社会原因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解读。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得不更多的思考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设计的到底是什么。另外,从术的方面上说。手头正在做一个生态园的方案,那些关于纸、竹、阳光的建筑形式很有启发性。继续去读书了,各位安
  •   隈研吾的书都挺喜欢看的,之前读了他的《十宅论》和《自然的建筑》,都挺好的
  •   首先肯定是正版啦,这样的小书捧在手里很有感觉。作为建筑理论书籍,隈研吾的值得一读!
  •   隈研吾太博学了,对艺术与设计有着全面的看法。本书主要是从经济和艺术的发展史去论建筑。受益匪浅。
  •   很喜欢隈研吾的建筑风格
  •   隈研吾犀利的话语,把很多问题深刻的剖析之后,表达了自己很多对现代各种风靡建筑的批判,很发人深省,值得一看。
  •   作者的眼光非常开阔,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谈60年前的日本建筑界。和当今大陆的建筑行业现实比较一下,便看出了国内建筑师的窘境。文章鞭辟入里,逻辑清晰。
  •   刚开始看 讲建筑现在变成了纯粹的建房子 没有任何的美可言 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 建筑师为迎合赞助商的要求,造出很多不堪入目的建筑
  •   隈研吾,很有深度的思想家和建筑师~!
  •   出乎我的意料,我惊喜的发现本书的作者不是就设计而谈设计,没有从我们一贯认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来分析建筑(虽然那样也似乎不错),而是把建筑的发展放在了历史的大环境中,从政治、经济,当然还有艺术的角度来谈当代建筑的发展和一位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师的成长,角度非常独到而有见地,是那些一味埋头于设计的专家所不能比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原因,其中抛去主观原因,就是所处的社会发展大环境。本书值得一读,发人深省。不过要一口气读完是不可能,结合着当时的资料来看更好些。
  •   隈延吾是建筑界少见的天才中的全才,书中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而是深入了解社会各个领域之后的感悟。隈延吾也是我最想成为的一类天才,今天看来是望尘莫及了。隈延吾的书读起来略有难度,但是认真阅读还是思路很清晰的。负建筑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也是隈延吾这些年思想的一个总汇。
  •   这本书内容很有深度,是比较前沿的一个话题。从新的角度诠释了负建筑。
  •   负建筑和十宅论都很有帮助~
  •   真正的不同角度对建筑文化进行解读但在这个社会将建筑进行剥离在书里所谈情况下营造起来的建筑怎可能存在
  •   书籍是16开的,再小点就更好了。虽然之前就知道隈研吾了,但是有关于他的书还是第一次看了,这本书好不容易等到它稍微降价,就果断买了。
  •   随着日本战后的经济崛起,建筑行业也呈现出各种样子,好像是我们正在走他们走过的路。有一部分写得比较枯燥,整体有些启发。
  •   对于研究隈研吾 这书真的不错
  •   隈研吾的书 很有自己见解
  •   隈研吾这本书非常好,很受启发!真不错,推荐!
  •   纸质真的很好……隈研吾的作品……很经典,对建筑学有用~
  •   给同事代买的,没有详细度过。同事的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他是在看过作者的设计作品后,想要通过买书来了解作者的。我只能从外观来直观的评价下了,纸张和印刷很好,图文并茂,但内容不是完全讲建筑的,外延的比较开,当然我觉得他个人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该贯彻在字里行间吧,如果单纯是为了学习他的建筑理论,这本就不太适合了。作为拓展阅读还是不错的~
  •   非常喜欢这一系列书的封面,干净舒服。应该是建筑或设计专业的才好理解。
  •   该书很好的阐释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哲学,使我们做建筑的能更好的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
  •   在地铁上看完,不光是对建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独到的点评和挖掘,很受启发
  •   隈硏吾的视野没有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领域之中,思路宽广,思想有新意,非常值得中国的建筑设计者学习!非建筑设计领域的人也可一看。推荐!!
  •   装订设计很优秀!内容充实,很适合建筑相关专业人士阅读!
  •   不论你是不是学建筑的,这都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   一本从不同角度去看建筑的书
  •   第一本让我一口气看完的建筑类书籍,写的很全面。我觉得是建筑学必看之书,。。
  •   在城市居住时间久了,越来越向往书中的建筑
  •   书中提出了作者对建筑的理解,很值得看一看,
  •   很不错的一本书,了解一下生态的,生长的建筑
  •   比较喜欢作者的建筑作品,然后买本书看看
  •   感觉是不同的视角看建筑,很值得学习
  •   从另一个角度看建筑,值得推荐。
  •   好书,建筑大师的作品,理论性的东西,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总能学到一点东西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建筑,值得人们深思!
  •   与人的生命长度相比,建筑物的寿命恐怕要长很多,所以,在不喜欢的建筑物中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第20页) “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朱锷序言)
  •   很值得看得建筑书籍
  •   学建筑的必读!
  •   一种对于建筑的全新的观念,但还未能实现,文字不多,却有一顶的见解.值得一读.
  •   难得的好书,继《设计中的设计》之后又一本介绍日本设计好书。
  •   喜欢建筑师。
  •   日本人的思与修。值得学习
  •   不错的书需要细细体味。
  •   很不错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写出了本质现象
  •   理论书,设计之余读一读,有助于提高对设计的认识
  •   非常好,这就是我要要的设计书书,很有用,质量也好啊~
  •   很具有现实意义
  •   这本书不仅仅是从建筑学去讲解。我觉得设计师是不应该局限于他所在的工作范围里面的。设计是一个高思维、高品位的行为,我们应该呈现的是最适合、最好的设计给大众。
  •   这本书很早就听说,不过买到手后也没来得及看,不过粗略了点,确实是本不错的书,很赞
  •   好的版面设计,好的书面包装,好的书本内容
  •   和设计中的设计联合起来看不错
  •   从书的设计到内容都不错~
  •   与畏研吾的设计中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   刚开始看。感觉同“设计中的设计”一样,在一片喧闹声中,作者冷静地思考落笔。准备仔细读读。
  •   书主要回顾了建筑界的整个20世纪,思考的角度非常个人并且独特,推介一个
  •   纸张很好,书还在读
  •   书很好,就是运费有点贵
  •   书是新的。有思想。快递很快。
  •   听很多朋友推荐过,自己还没看,书的质量挺好的
  •   价格很便宜这么多书,慢慢看吧,对教育孩子肯定有帮助!
  •   速度挺快,质量不错。书正在看。
  •   包装好质量好,一直想买的书。很满意
  •   不错的书 值得一看,很适合建筑学的同学看
  •   书的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是帮同学买的,貌似是很好的书哦
  •   帮朋友买的书,看起来不错,包装很精美
  •   书刚到,还没读呢,应该很好
  •   一下买了许多书··正在读
  •   不错的书,但是好慢
  •   原研哉的书一直都是很容易看懂的!即使你不是学习的建筑学,也会领会作者的意图,很易懂!
  •   还没读过,文字很多希望不是枯燥的理论书!!!
  •   书是好书,不多说,当当慢,送书太慢
  •   畏研吾的书不像安藤的那么好读有趣,很理性,可能会有些枯燥,大家凭自己的兴趣水平来看吧
  •   书的质量很好,包装非常好,看到如此干净的书,心里很开心~
  •   这本书很好,,他让我获益匪浅
  •   这本书不错,值得购买!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值标价,值得一看
  •   挺不错的一本书还没看完便已觉得不错!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相当好的一本书,正在细细品读
  •   非常好的一本书!超喜欢!!
  •   听老师推荐的 还没看 翻了一下感觉不错 看完再来评价
  •   白皮书系列,买来蒙外行人用的。管用的哦。
  •   以前关注过,这次买来继续研读,应该不错!
  •   文章很不错。
  •   建筑学神值得一看的书籍。非常不错。
  •   Ok 朋友买的
  •   正在看,期待中
  •   正准备看 应该可以吧
  •   还不错吧,有点贵了
  •   需认真研读,再来评价
  •   此书的主旨在于建筑,而又不止建筑,单单跳出了建筑之外,入了人之情感之中,稍有空中城堡之嫌,但仔细的想,建筑本身的使命和价值就仅仅在于设计?在人类伟大设计师手笔之下安身立命的建筑著作们,也只是其本身在刻意的光环下洋洋自得罢了,就像作者说的,建筑本身没有输与赢,胜与负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子的建筑模式?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建筑  我记得王受之曾经举过巴黎新城的例子,完全的现代建筑,大体量,钢结构,偌大的广场,隐藏在明亮的玻璃写字间后面的,是荒芜的午后,孤寂的小凯旋门(在凯旋门的中轴线的延伸线上的新城标建)怎么能想象不到那样的情景,下班之后,人们落荒而逃,一瞬间,留下的只是一个叫做壳子的东西,河的对面,却是温暖的咖啡,悠闲的人群,甚至是水泄不通熙熙攘攘的普罗旺斯 底矮的建筑,紧凑的空间感当建筑失去了人气,还剩下的价值是什么.  不要建筑的独立体,这是KENGO桑给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独立体的建筑,从空间上来讲是建筑的建造本身围地,高耸 甚至是与周围环境不相符的形态,体量,都可以使建筑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独立起来,其次就是时间,在生态的长链之中异质材料作为一类永远也不能回收再利用的材质,让我们的现代建筑不能被时间泥土空气,地球自然的循环作用下分解,而独立出来,当建筑的材料,形态,还原为其本来的面貌,不再是,经济手段,政治玩物,脱离了金钱游戏,那时迎接我们的该是一种什么形态的建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