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 原研哉  页数:212  译者:朱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作者简介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书籍目录

设计的日常(译序)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哀声何来?  设计的产生  设计的整合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规格化、理化的生产方式  风格再塑  概念创造品牌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超越现代主义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艺术与设计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坂茂与卫生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隈研吾与捕蟑盒  面出薰与火柴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  深泽直人与茶包  再设计的国际巡展 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五感”的领域 信息的构筑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特种纸的研发 踏雪的记忆 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 柔化了的触觉空间 白桌布的信息启示 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 可触摸的媒介 通过模型确认“白色”与“触摸感” 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 发生在银座的事情 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第四章 无中生有 田中一光的嘱托 无印良品的起源和使命 这样就好 WORLD MUJT EMPTINESS 标志:地平线 外景地:寻找地平线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设计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 综合化了的企业机能 精准的市场调研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日本人的生活现状 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概念 俯瞰设计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 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 《阴翳礼赞》:日本古典美学的大成 再造成熟文化 大自然的礼物:稚叙苑与天空的森林 以国际视点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精粹:小布施堂 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 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主旨:“自然的睿智” 绿色环保:日本能做什么? 森林里到底有什么? 设计的衍生 设计对象:身边的自然和生命体 媒介的自我增殖 没有终点的项目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 设计认知的醒悟 设计与信息 信息之美 清晰 独创 幽默 生命科学与美 与信息和设计有关的三个概念 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VISUALOGUE 再次出发后记 原研哉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佐藤雅彦•出入境印章&面出薰•火柴书籍《穿越地平线》概念创造品牌欧洲的设计又是怎样一种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包豪斯关闭后,教授们大多去了美国,但是其思想被传承了下来。在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成为包豪斯的继承者,校长马克斯·比尔(MaxBill,一九0八~一九九四,瑞士人)是包豪斯的最后一届学生,他提出了“乡}界环境形成”概念,使人们开始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来了解它的理念。建筑、环境、圭三产形态、视觉交流、信息学……设计在其中占据统治的地位。除了色彩、形态方面的课程,学校还设有哲学、信息美学、工学、数学、控制论及许多基础科学方面的课程,覆盖范围非常广泛。这种教育构想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工艺美术范畴,成为横跨各种科学的“综合人类学”、“综合造型科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在反复考虑着的一个问题:如果设计师能对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知识体系?在反复思量中,从包豪斯到乌尔姆,这个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也不断地被给出答案,设计概念也由此得到了深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以“布朗”(一种工业产品)为代表的精密产品。这一成果也是设计思想深化的结果。意大利的设计则具有明朗的拉丁气息,这与注重思索的德国设计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恩佐·玛丽(Enzo Mari,一九三一一年生于意大利,设计家、艺术家)所说:“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从小就被意大利的设计深深感染。”在意大利的设计世界里洋溢着自由和独创的奔放气息。这种活力成为设计的另一种迷人魅力。小规模的工业生产,却很好地使思想的创新得以实现,高度精密的造型也一并完成,工匠们的手工作业作为生产的一部分自然地融入其中。意大利设计的独创性和高品质,令其名声高涨。仔细观察欧洲设计的风格,不难发现,设计师们在展现各自独创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保留了一些手工生产的气息。这也许是因为工匠式的制作方法被设计师们继承了下来,最终成为其设计意识中的一部分。包豪斯同时保留了“教授”和“工匠师傅”授课的形式。不难看出,对资深工匠的手工制作保持崇尚一直存在于欧洲制造业的传统中。这种传统,若是发挥顺利,可以成就为极具独创性的好设计,但若不顺利,则会让人感觉个性过分夸大。将设计师的个人才能和工匠品质熔铸在一起的优秀产品,自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为具有特别的“价值”被保存下来。社会渐渐开始对“名牌”有了新的认识。“商标”作为产品品质和性能的保障,在市场上获得了说服力。商家努力打造“名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爱好追求“时尚”。“Olivetti”、“ALESSI”等工业制品也意识到了“名牌效应”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潜在地起到了巨大作用。正如前面曾经提到的,设计在美国作为市场促销手段的一环得到了广泛研究,设计在产品外形、企业形象管理和广告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洲的设计如此发达。北欧、法国、英国、荷兰等地的设计各具魅力,具体内容以后有机会再一一详述。日本、美国、欧洲,由于各自历史背景的不同,经济发展的轨迹不同,因此,设计在社会中所产生的机能也很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二十世纪后半叶,它们的主要动力来源都是“经济”。设计作为“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的保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期待,而设计也满足了这种期待。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热衷于追求最新的信息和产品,唯恐落于时代潮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原言哉之设计中的设计对于阅读这本书的总结,大概就是感动这个字眼吧!一本谈设计的书会让人感动?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我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是那样的深刻感触……我私自认为台湾最好的平面设计师——刘开,在推荐序上写着简单的二段话——“假如,生活中任何细微的事物,都足以认我们感动。原研哉先生其设计态度与视野,就是良品"这几句话读来虽然有点唐突,但里面的几个字眼——细微、感动与良品,是最能描述这本书所带给人的感觉……从开始端详著书皮简约的打凸设计,到抚摸着细致雪白的日本粉卡内页,然后读着一对有着单纯想法想翻译这本书的设计师夫妇的序文,就是感动的开始……原研哉在第一章节里用着眺望银河般的方式,洋溢着个人色彩地描述着设计的简史与义涵。第二章里则充满着睿智观点地来描述着RE-DESIGN这个启发人的思考的设计展。尤其里面解释着我最喜欢的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的设计观念时,所谓在无意识的领域中做设计,里面的说明真是写得非常的棒!第三章里陈述着情报建筑的概念,我虽然无法抚摸着长野奥林匹克的开幕式节目册的实物(其实首批一千本的限量版里有个惊奇的礼物),但当他说着藉由他所开发的「雪与冰纸」,透过在纸上印出半透明的印刷效果,用来唤起人们踏着初雪的回忆时,我的心被打了一下,深深的发觉,原来平面设计是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的啊?虽然是平面的视觉设计,却可以做到超越视觉的感动……尤其真正抚摸着那张美好的「雪与冰纸」时,更是强烈的感觉到。第四章开始了他的无印良品时代,只要喜爱无印良品的人,我想很少不被最近一系列的地平线的广告稿所震撼吧?那样将一种东方式的哲学思考,带进一个品牌,融入贩卖的商品,然后用一个广告概念来谈关于虚无这件事情,怎么看,都是个极不寻常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却能透过成功的贩卖来让消费着所接受着……而后面的章节,就随着这样充满着东方禅的思考,展开他透过平面来观看日本,观看世界的想法与作为……对于做平面设计这件事情,我已经倦怠了好一阵子,是一种对于台湾平面设计环境的一种无力感吧?虽然抱怨着环境问题是个弱者的习性,而自己也知道,仍有着像刘开这样让人佩服的资深设计师,或是一些有着新意的年轻设计师,仍是用力的做着这个行业,但总是没有动力让自己想重新的去归零来出发... 不过,看了这本书之后,却像是种了一棵种子似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思考与热情,慢慢的再次发芽……想大力的推荐大家去购买这本书,尤其首批限量版,你能得到抚摸着「雪与冰纸」的感动。你会了解,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他在思考设计时的那棵脑袋 :)by Ricky_lin(台湾)注:文中提到的限量版为本书台湾繁体版。在原研哉的著作里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女士,入境某国。当她正要从通关官员手中领回护照之时,官员跟她说了一句“生日快乐”。原来官员从护照中得悉当天是她的生日。她从此就爱上了那个国家。原来,沟通就似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静悄悄地降落在某个角落,等待着发芽的机会。看得到当中细微之处,就能够开展新的沟通渠道,这就是 COMMUNICATION DESIGN的本义所在。“从开始做设计到现在,就一直在思考设计的意义。我发现这个问题愈想就愈有意思,而设计师的工作亦应该包含这些思考。”对于原研哉来说,寻找设计的意义就在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出发。“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设计是在急速的经济发展下产生的,当时的设计师一般都很商业化,设计的本质并没有进入生活,而当时盲目追求物质的社会,亦不能理解到设计的本义所在。”其实设计就是生活中我们不经意用到的小道具,是我们下意识的生活习惯。“我们一直认为,生活跟时间就好象是一系列的整数——1、2、3、4……按照顺序地进行与流逝。但我认为生活却可以是点数——2.1、2.2、2.3……当中有着无限的可能。设计要进行创新,不一定是直接向下一个顺数发展下去,而是在已有的东西中找出我们从前看不见的地方,就是那些点数——找出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资源及信息,然后作出修正、改良。”所谓的平面设计,其实就是以印刷品(主要是纸)为主要媒介的讯息的传递。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需要处理到的领域并不只有视觉性的东西。一张海报跟一张门券的差别,都会透过跟人的接触而产生不同的讯息。原研哉说:“优良的设计是有企图地、计划性地编辑资讯,抓住事物本质,将各种资讯有系统地构筑起来,再以美观、合理的外形将构筑好的资讯表现出来。”很多人都认为原研哉不是个前沿的平面设计师,而是一个实践及研究不同设计理论的社会学家。而原研哉的好友兼工作伙伴深泽直人就有这样的说法:“原研哉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力。他往往能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信息,再将这些无形的信息转化成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图象,这不是一般设计师所拥有的能力。”对于各界的美言,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应该是一个抱设计理想来生活、来活下去的人。就好象一个在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我每天都在进行概念设计、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这些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做好的工作。”重新认识无印良品原研哉于2002年加入了无印良品的工作后,除了商品的开发计划以外,还必须同时进行将商品传达给社会大众的沟通计划。对于MUJI,很多人都抱着一种既喜爱又疑惑的态度。原研哉说:“MUJI这个名字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时间,大众对MUJI的印象已经确立下来了,也就很难摆脱‘品牌’这个包袱。但我仍然会说,MUJI不是一个品牌。因为MUJI没有刻意营造自己的人气。一般品牌的做法是,用力把品牌的名气推高,然后让被吸引到的人愿意用比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他们的商品。”浅褐色是MUJI的标准色。原来当制造纸张之时,若将漂白纸浆的程序减去,成品就是自然的浅褐色;将这一个环保的概念彻底实行,就成为了MUJI独有的美学智慧。“MUJI一向的经营理念是,将产品的生产(素材以及过程)合理化。我们追求的是‘聪明的价格’,而不是最低的价格。所以说,我们不会只用最便宜的材料,也不会省掉必要的工序。当然,将货品销往外地,成本与价格也会相应增加。”做设计不能只看短期商业反应,而应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如果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样一种追求,市场的品位、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了设计的意义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原研哉相信好设计会为社会环境带来良好的影响。从日本看世界原研哉很喜欢旅行,当身处别于东京的城市之时,就会不期然地想到日本文化。而最近的一些日子,每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都让人有种难以明述的感觉。中国正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而世界每一个大城市亦尝试着要配合中国的步伐,或找寻机会参与中国的发展。但直到目前,中国人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欲望,仍然未被完全地点燃起来;而当然,种种的追求和欲望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增强,当潜伏的经济潜力被唤醒,就很难去抑制中国人那爆发的欲望。原研哉评论道:“现在的日本,经过了二战、经济起飞,当时的物质生活刹那间变得丰富,金钱成为人们唯一的追求;但当经济泡沫破裂后,人们发现只有钱、物质是无法有高品质的生活的,也明白了像从前那样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一去不回了。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在生活中,怎样去寻找幸福呢?就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我认为现在的日本是个很理想的生活场所,因为经济太热的话,人们只会一窝蜂地盲目做事,无暇去思考什么是生活的本质,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日本设计于国际上之所以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长处非常清楚。当每一个人都盯紧中国市场这么一块肥肉的时候,日本设计师并不急着去分一杯羹。“中国虽然有十三亿人口,但日本有的是一亿三千万收入良好的消费群。”原研哉不只一次地说到,只要做好份内的事情,能够根植于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自然不会低。原研哉继续说,“在日本进行民治维新的时候,国人对国外的资讯、物质的渴求十分厉害,好象想把国外的一切都引入似的。来自本土文化以外的事物纵然将跟生活产生冲突,但从这种混乱之中人们能够认识、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有了比较,看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民族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而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中,是不存在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无印良品)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我们现在总共有6000多个项目,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完成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成为全球化的一份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保持原创性不代表扼杀异类,不同文化语言固然应该多做交流;而往来的愈多,就愈了解自身的原创性是什么?但千万不能将异同混合,那只会落得一塌糊涂。文/许创

编辑推荐

《设计中的设计》的作者原研哉为世界级平面设计师,致力于多种领域的传递项目,其广获赞誉的设计涵盖广阔范围内的不同学科。原研哉拓展的设计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如在长野冬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设计与日本爱知2005年世博会的广告推广战役中的显著表现。相关的产品设计促进了日本全国的大米和米酒的生产,他的客户还包括Nikka威士忌公司、“味之素”通用食品公司(AGF)等其他公司。他在东京松屋银座百货商店的重新设计(包括空间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中展示了其整体设计的方向。1999年,他在波兰举办了个人展览,2001年,他又开始举办巡回展览与讲演。作为“建筑师通心粉”和“重新设计”的组织者,他对日常设计提出了全新角度的建议,其中“再设计,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项目在欧洲与亚洲地区巡回展览4年,使设计师将目光直接投向了日常生活用品。他获得了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合会优异奖,第17届工业设计双年展ICSID设计优异奖和2000年Mainichi设计奖。他作为主要创作成员为无印良品(MUJI)进行了2001年的广告推广战役投放,并获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全场大奖,书籍设计在海外和日本获得众多奖项,包括Kodansha出版文化奖、HiromuHara奖、YusakuKamekura设计奖,以及因为他的主要设计作品而获日本文化与设计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设计中的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0条)

 
 

  •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用几天空闲的时间读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刚开始做营销,觉得设计就是一个辅助营销的东西。后来,渐渐意识到设计对品牌表现以及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来上海以来,就职于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一直就想对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设计中的设计》正好符合了我的要求。



    设计是什么?虽然每天都在接触设计,却没有对其深入的思考。按照宣传资料,设计是设计师经过对生活观察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美通过一定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原研哉说,设计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实际上,两者不谋而合。作者非常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在他眼中,设计与艺术不同,艺术着重强调的是对艺术家个性的表达,而设计强调的是对大众审美观念,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RE-DESIGN”,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用品,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在原研哉为代表的设计师眼里,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联想到上次去中国时尚家居用品展,有一个专门的“中国设计”展区,里面就是对日常的用品,如杯子,水壶等小物品进行设计,里面宣传的理念也是“RE-DESIGN”。当时对这个展示没有太深刻的体会,看完这书的宣传,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说到原研哉,当然不得不提到他设计的无印良品(Muji)。之前就有对无印良品感兴趣,但是未对其产品和及表现精神做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众多的案例,并对其设计思想做了系统阐述。优秀的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的优秀设计,或者是他们所谓的“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顺便说一下,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美学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美学的主流思想受道家影响极深,强调自然和平淡。看似寻常,却有无尽的韵味。Muji的设计理念,无疑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思想。



    文中还有许多让人思考的话题,比如设计的作用,设计与经济的关系,设计的信息构建,设计对社会审美观念的引导等等,作者都对其进行了探讨。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索和享受的过程。我们不一定会成为设计师,不一定都会设计,但是我们要懂得设计,从设计中去体会设计师的洞察和设计背后的理念,去感受生活的美。正基于此,“设计不是一种技能,二是捕捉事物本质感觉能力和洞察力。”无疑是设计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有相当高度的设计认识的概括。

  •   虽然是个彻彻底底的外行,但是一直对设计很感兴趣。看插图和内容简介,感觉应该是本不错的书,就下了订单。拿到手里,翻开一看,果然印刷精美,纸质很好,看得出制作者的用心之处。没有原文可对照,但是可以感觉出翻译是很精准的,而且没有翻译腔。就好像在听作者在对你娓娓道来。唯一不满意的是白色光面的封面设计,我总觉得这本书的封面也应该遵循作者的诉诸于五感的想法,希望封面有更温润的手感。我个人一向也不太喜欢白色,而且白色也不耐脏,有点奇怪为什么封面是白色的。但是后来发现作者写了另外一本书叫【白】才恍然大悟。原来白色是作者偏爱的颜色,他认为白是产生日本文化的纤细,简洁的原因,是支撑美学意识的原点。不知道设计者是不是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才用的白色呢。另外关于字体,觉得稍微有点小,行间距过大,不太适合阅读。但是当我开始做批注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距离正好。我觉得原研哉的设计特色就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了日本式的纤细的感性,并诉诸于五感。无论是关于设计的理念,还是对电脑时代的看法,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对这位大师更多了几分亲近之感。最喜欢的是第二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首先是坂茂与卫生纸。“若是平常的圆筒状卫生纸,只要轻轻一拉,就可以很圆滑地抽下纸张来。”我想,这是你我都有过的经历吧。而坂茂的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因为四角形的卫生纸卷筒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这点让我觉得感动,我想当一个设计师有人文关怀精神,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的话,他的境界和设计必然会超出同辈吧。佐藤雅彦(果然是我们AB血型的人啊)的出入境印章,很感性和温暖。面出薰(我以为是个女性,没想到是个男的)的火柴,很别致,让我觉得自己对木地板的执着也并不是那么没有同类。当然,最喜欢的是深泽直人的设计,他怎么会有这么多奇思妙想呢。壁挂式CD播放机,做成小偶人的茶包,让人联想起提线木偶,日本的净琉璃,既有历史感又有童趣。深泽真是个有意思的人。一本书可能会有很多种解读方式,但是如果可以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开卷有益,它就必然是一本好书。我不太轻易买书,因为觉得一本书如果在10年以后不再让人有阅读的欲望,那它就不值得购买。而这本书,是值得购买和收藏的,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看。到那个时候,设计的理念,整个中国的生活意识和世界,肯定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时候再来检验这本书,想想都是件很有趣的事。最后是关于书中的几个白页,我刚开始有点纳闷为什么会留这么多。后来一想,也许有点类似我们中国画的留白吧。又或者是为了契合无印良品和作者一贯的虚空的思想,emptiness吧。但是在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了一个念头。我为什么不在白页上涂鸦写字呢。可以是由这本书产生的联想或得到的知识。第一条写的是,由深泽直人检索到无印良品的主页,然后再由主页到我最感兴趣的花与礼物的链接,然后就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かすみ草,我一直没查过字典,总是叫它晚霞草。曾经在姐姐生日的时候给她寄过种子。在那个网页上发现这种草的英文名字叫,babies'breath。多么美好的名字啊。日语里又把它比喻成“夜空に輝く星屑”,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的碎屑。也很美好。也可以画画,想用彩铅画一些植物图谱。作者为爱知世博会设计的宣传册的灵感来自于江户时代的本草图说,刚才通过检索找到了【江户博物志】,里面的茶花和牵牛花不错,打算用彩铅临摹下来。正如作者所说,日常生活中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把已知化为未知。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那么,一本书又何必一定是一本书呢,好好利用留白页,它就可以是你的memo手账,也可以是你的私人涂鸦绘本。甚至可以贴上照片,约会时美术馆的门票……。你想怎么做就怎么怎么做,因为这本书是你一个人的。
  •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当你因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了一步。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   一口气读完了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感觉很有收获,他带给了我很多启发。几乎每个人对于“设计”这个词都会有自己的注解。当我细细思考这些注解时,发现每一种注解都具有他的合理性。这里我们就会发现设计中共性的东西。首先他是关乎于人的,他会涉及到人的生活场景中去,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设计必须符合人身上一些基本特质的东西。其二设计是一种多角度的创造。不同的立足点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就是在尊重人的差异化需要。有的设计会带来一种特殊联想,有的增加了实用性,有的注入了趣味成分,有的则是装饰上的改进等等。就像书中在开头定义的那样“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和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原研哉先生以设计案例为素材,深入浅出了畅谈了他在实践中对设计不断加深的理解力。从接到任务,到构思,建立模型,反复修改,再到成品,使用者的反馈。这些设计流程的描述,我认为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中国的同类书都是高悬着,偏理论的东西缺实践的描述)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不论做什么设计,都要有一个文化诉求在里面。也就是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设计师想向目标人群传达的是什么。有了根基,设计才会有方向感。作者举了身边真实的案例很有意思。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阐述了设计与商业的关系,谈到了日本设计的现状,并提到了日本人一些审美意识不成熟的地方。书的结尾作者描绘了从古到今日本文化的脉络,和这些文化对日本人的美学影响。作者很自信的总结道"日本的传统文化,应该有能力在现代化的世界里结出硕果。"最后我想把视线再拉回国内来谈谈中国设计的现状。中国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从解决温饱,到手上两个小钱。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国外高设计产品的流入给了我们设计感的启蒙。日韩设计,欧美设计等等成为一股股浪潮在冲击着中国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是个审美意识不成熟的国家,我们更多的还是学习者,跟风者的角色。从我们的产品到我们的建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更多的注入中国灵魂的设计作品。
  •   尽管每个人都在提,可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   设计中的设计》的作者原研哉为世界级平面设计师,致力于多种领域的传递项目,其广获赞誉的设计涵盖广阔范围内的不同学科。原研哉拓展的设计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如在长野冬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设计与日本爱知2005年世博会的广告推广战役中的显著表现。相关的产品设计促进了日本全国的大米和米酒的生产,他的客户还包括Nikka威士忌公司、“味之素”通用食品公司(AGF)等其他公司。他在东京松屋银座百货商店的重新设计(包括空间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中展示了其整体设计的方向。1999年,他在波兰举办了个人展览,2001年,他又开始举办巡回展览与讲演。作为“建筑师通心粉”和“重新设计”的组织者,他对日常设计提出了全新角度的建议,其中“再设计,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项目在欧洲与亚洲地区巡回展览4年,使设计师将目光直接投向了日常生活用品。他获得了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合会优异奖,第17届工业设计双年展ICSID设计优异奖和2000年Mainichi设计奖。他作为主要创作成员为无印良品(MUJI)进行了2001年的广告推广战役投放,并获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全场大奖,书籍设计在海外和日本获得众多奖项,包括Kodansha出版文化奖、HiromuHara奖、YusakuKamekura设计奖,以及因为他的主要设计作品而获日本文化与设计奖。
  •   《设计中的设计》应该叫做《设计的哲学》,它探讨的确实是有关设计的根本性问题。我不是学设计的,也不算设计爱好者,但这本书启迪我思考,是一本值得向人推荐的好书。1、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获得设计的技术,那这本书将一无用处。本书开篇便说:“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要觉得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过于理论化,因为这是想在所从事行业有所成就者必须自问的:新闻是什么?法律是什么?销售是什么?管理是什么?2、“日常”是本书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现代社会,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敏锐度和触摸感已越来越差,更多的是照搬理论,工作和生活严重脱节。通过书中介绍的“日常用品再设计”的案例,可以深切深受到,那些设计师是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感受(甚至下意识)融入设计中的。看了其中的有些设计,真的让人拍案叫绝。3、作者站在日本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诸多反思,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日本民族,觉得日本民族真的是一个在输出价值观的民族。日本爱知县世博会的最初方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想想我们上海即将于明年举办的世博会,除了能制造一批建筑怪物,能够输出什么引领世界的价值观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口号能算是什么价值观吗?
  •   一直听业界说这本书不错,上上周六终于从当当网买到,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读后有很多感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我认为这本书属于设计好的产品。白色封皮,黑色字体。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简单大方,清新别致。内页字体适中,行间距比一般书里的略大,非常适合读者(书的消费者使用)阅读。纸张略厚,因为有彩色插图,但又不太厚也不重,可以躺着,手捧着阅读,享受其中的智慧、观点和故事。从稿件组织来说,比较完整,书开始的几遍文章以简单通俗的文字,叙述性的语言,介绍了“设计”这个行业的起源、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壮大,以及日本的特殊历史,让我们对设计的了解比较有感性的认识,具体、生动、真实。太多的书和杂志,介绍“设计”这个概念时,都试图给“设计”下不同的定义,甚至把不同组织和国家对“设计”的定义都写一遍,只会让我们广大读者和普通老百姓更加迷茫,何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其中作者原研哉对美的认识,我比较欣赏。我建议其他读者可以注意他跑去玻利维亚拍摄的“地平线"的插图,为东京一家商场的工地围挡所做的形似拉锁的图片、他为冬奥会作的白色的请柬、他赞赏的与山林融为一体的山顶小建筑……这些都体现了净洁、淡雅、新奇,突出主旨,同时也符合受众群(所服务的客户)的设计精神。正如”无印良品“所倡导的素雅、普通,“MUJI”就是没有痕迹,悄悄的、不张扬的,又是淡淡地满足其功用。看看我们目前经常见的设计,有的堪称颜色广告,作者们该仔细想想他们主要想传达什么,把主要的传达出来,大概就不会犯颜色堆积,重点不突出的错误。
  •   其实客观来讲,如果单纯只是对创意物品感兴趣而不是对设计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话,看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是如果真的对设计感兴趣,这本书实在是值得静下心来读一读。
    先说书的外观吧。在豆瓣看到有人说白色容易脏,其实个人觉得真正爱书的人应该不会弄脏它的。而且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作品之一。
    原研哉先生对白色有一种很深层次的理解,所以他的设计大部分好像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
    而这本书的封面所用的纸质也与一般的硬塑纸不太一样,有点像照片纸,所以不能沾水。沾水了会对表面有影响。这倒是符合了原研哉先生对纸的特殊爱好。
    再说一下书的内容。
    书的小部分内容比较空洞,看得有点不太懂。我觉得应该是翻译的问题。但是其中的内容都充斥着原研哉先生的设计理念,以及他自己对设计的理解。
    而且其中也不乏有设计品作为例子来讲解,也有提到其他一些日本设计师的设计特色。
    一直以来对日本的设计品都有一种不一般的情感,所以原研哉先生这种充满日本本土特色的设计深得我心。
    总而言之,这本书实在是物有所值。
  •   看了原研哉的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当然这本书质量不错,手感也很棒,值得捧在手上看,相信会对设计有所帮助的。
  •   也许正是因为对设计比较感兴趣,所以买了这本《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先生给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设计,以原研哉为首的一批日本设计师整个带动了日本设计的发展,而在中国的设计界,还没有这么一位大师。小到卫生纸,大到建筑物,都可以让读者大开眼界,这个神秘的东西呈现在了我们的世界中,中国的设计师们或许要走的路还比较长。
  •   在做语文阅读的时候了解到原研哉的,他的设计理念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正如译序中所说: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   在很多人眼里,工业设计师的作品被人们界定为艺术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曲解设计者的理念和意图。所以简单地说,人们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就是“好看”,“标新立异”。那么其实不然,好的设计功能性自然是第一位,而艺术品位次之。原研哉先生已非常缜密的思维为我们一一解构每一件工业设计作品背后的思路。你不仅会佩服原来如此,原来它为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提示在不觉间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本书之所以好就好在,没有高深的分析,没有术语,而只是以大众都能理解的方式,让你在感受工业设计之美的同时,发觉设计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   上次听过原研哉的讲座就想去买一本他的书更好的了解他的设计思想,他是一个平实的人,这一点从他长在台上说话的姿态和书的表达里都能看得出来。
    日本的文化向来都是保持着自己的感觉同时又夹杂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子,原研哉从日本的这个特点出发思考出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具体的设计思想应该细细读他的书或能有幸听一场他的演讲来了解。
    中国画里的留白,还有古语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理解原研哉的设计。同时他也做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工作,这些在他的书里都会一一道来。
    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样收益,推荐《设计中的设计》
  •   这是一本偶有神来之笔的著作。
    作者并不依着一定的条理,按部就班地书写他的工作心得,而是总忍不住在文中塞入一个更为诚实的赤裸的自己,如此,才有了寻常翻阅不易发现的句子,如:
    “这是一个收纳了庭院景观和前来度假的旅客的时间的空容器。”
    “庭院里的光透过纸门,以一种很柔和的方式被引进室内。”
    “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能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史一件难得的事。我愿意住在这里倾听全世界的声音。我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培育感性之树,让它在这里长到枝繁叶茂。”
    他所选用的引文,也透露出著作者的心境一种、审美一种:“在这个章节里(指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谷崎说,羊羹是在黑暗的地方吃的点心。”
    读完此书,即使再愚钝的读者大约都能感受到一个朴素的道理:
    尽管文字极之平淡,行文几近反逻辑,但这就是那一个我们所认识的,设计出无印良品的原研哉,无疑。
  •   原先就非常崇拜原研哉大师,而且也倾向于简洁的设计。每个预备进入设计行业的都应该拜读一下此书。日本的设计水平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也有一段历史了。MUJI的产品不仅在日本,在其他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品牌,买过一件纯黑色大衣,穿了两年依旧很喜欢。但有些东西却显得并不那么实惠。在书中有非常客观的评价了MUJI从开创至进入市场等一系列的理念。有褒有贬,非常中肯。
  •   做个好设计师不容易,要把自己的设计理论清晰又浅显的写出来就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作者很费心的表达每一层意思,而译者也相当谨慎的选择每一个词汇,准确到位的匹配作者的原意,仅从语言表达角度,作者的水准就相当令人佩服。从理论建立的本身,作者站到了相当的高度,对设计相关的整个历史、环境以至人类都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和再定义,比如:*人是一个积极的接受感觉刺激的容器。*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住处再构筑活动。*如果把电子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那么书籍就是“信息的雕刻”。*今天,顾客的欲望受到了精准的扫描……从理论论证的角度,作者列举了一些实例。有些是日本的当代设计师,还有些自己作品,包括正在创作的“无印良品”,作者不仅仅讲述工作过程,并且对无印良品这种现象,这个品牌的价值观和未来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思量,能感觉到作者博大的知识面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总的说来,一本好书,感谢作者和译者!
  •   一向都觉得日本设计师很努力。相对与国内的设计师们,他们思考的更深远,更广阔。并且更成熟。设计是针对社会的,这个太对了。我每次在做自己的设计之前都在考虑这些问题,但它们在我的脑袋里转来转去,总没有办法总结出来。这本书把我时常思考的东西明明白白的讲出来了。这个太好了,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他讲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个也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设计人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书中提到个案,每一个都给我不同的启示,受教了。谢谢推荐给想要做设计的(无论做什么方面设计)的年轻人看。
  •   原研哉的设计师从生活中寻求创意,设计精雅细致,简约但不失美感。封皮的简约设计更是让我喜欢。
  •   上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经常会有许多的苦恼。看完了这本书我发现,设计师原研哉和我、我们也有同样的思考、思索,他找到了答案,我也找到了
  •   看完整本书,发现真正好的设计是必须经过认真思虑的,不论原研哉在这本书里讲到的re-design,还是冬奥会、无印良品的案例都想我伸头出了一个设计应该有的智慧和性情。嗯!受益匪浅!
  •   就着乔布斯传看了这本书,可能本来没有关系的两个人在我这里发生了关系。我非常喜欢设计背后的故事。几件事:1. 还原设计对象的本质,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哪些是它最重要的用途,哪些特性可有可无?2.MUJI。很有生命力和态度的一个品牌——在中国的价格太坑爹了。 与完成设计需要的专业技巧相比,原研哉在为产品定位时的思考太强大了。这本书的精彩恰似乔布斯认为我们有世界上最灵巧的工具——手,还要触控笔作甚?恰似dieter rams认为时间会打磨掉一切繁复的东西,只留下最精简的东西。这本书是我的设计启蒙读物。
  •   因为无印良品才了解的原研哉,看他的书,书的制作很舒服,拿起来手感不错,简单丰富
    看完了,觉得有淡淡的回味
    好像是说设计,其实道不远人,联系到生活,这样的创造思维很有启发性,而且感觉通过它,似乎也比以前更接近日本文化了,呵呵
  •   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设计者之一让这本书也蕴涵了无印良品的感觉整本书的排版设计相当的简约干净却是那么的让人爱不释手书的纸张、图片文字内容、字体、字号都是设计中的设计看起来让人觉得轻松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好久没遇到这样的好书很值得大家买回去细细体会
  •   这本书刚拿到手上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书装的设计,纸张都很好。看这本书还是受益匪浅的,原研哉在书中的思想,我想都让人深思,设计是什么。现在设计这个行业越来越混乱,很多人都以为会软件就可以,其实设计包含的太多,创意很重要,思想很重要,技术同样重要,而且追求细节。设计与美术的不同在于它更贴近社会这个词。需要市场需要实用。不过思想有好有坏,看个人的理解吧,有人喜欢有人不认同,其实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   原研哉是我喜欢的设计师,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设计,不仅体现在设计上,主要是其内在的设计思路以及包含的对社会的态度。
  •   这是本非常难得的好设计书,不能完全说它是理论书,可又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有详实的案例分析,也有典型案例的图片说明,给人亲切又有信赖感。书中讲到re-design,值得我们所有做设计的学习、借鉴和思考。另外,书的整体设计也很舒服,干净、优雅、朴实,又不失其水准,和原研哉的设计风格也很协调。这本书一直是畅销书,也是学校老师给学生极力推荐的课余阅读物。综上所述,很值得购买、阅读和收藏。
  •   个人很喜欢原研哉的设计风格,对于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也很有趣、很细致。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做事风格。我认为,好书,不是一口气读完的,而是要不断的去品味。就像此书一样,当我困惑时,便会到书中去找寻答案。
  •   日本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我喜欢的..
    强烈的日本民族特色..以及无印良品典型的简约设计..
    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
    原研哉在书中介绍一些作品. 以及自己的设计理念..
    书的质感非常的好``与书相得益彰..
  •   原研哉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平面设计大师,本书是原研哉多年的设计工作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很值得研读深思,另外本书的设计也很值得一提,是原研哉自己设计的,透着一股禅意.
  •   很不错的一本设计书,很喜欢原研哉和无印良品,日本的设计理念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这本书好像是简装,还有一本很厚的,以后有机会会再买!
  •   在我看来,一本好书,是可以一直反复的阅读,并且每次重读时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就像一部好的电影一样。
    正如原研哉说的那样,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让你觉得你不懂设计了,但,这恰恰是你了解设计的开始。
    如他所言,我第一遍真的是没读懂,心想有那么复杂吗?
    然而,当这个东西,真的变的复杂了,你又把它搞清楚之后,你便真正地了解了设计,同时,你也完成了一个设计。
  •   原研哉的书 是一种在探索中发现的文字 由文字去理解何为设计
    虽然读他的书不多 但是最近似乎爱上他的文字 会深深的想要去思考
    设计需要思考 需要慢慢去探究 再多的话语也是徒劳
    这样的书 值得买来 如果你想在设计中有所领悟
  •   书中详细的阐述了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及无印良品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不错的好书~~~设计者和爱设计的人必读
  •   一口气读完,舍不得停下,慢慢的一字一句的读,又害怕很快读完。很久没有这样认真的阅读,因为看到太多的设计理论文字垃圾,同时开始极端的鄙视自己写过的那些垃圾无印良品对于“这样就好”的追求,深深的打动了我,读一本设计的书,都会有种感动的想哭的感觉!学设计的一定要读啊,越早越好,相见恨晚,恨晚!和这本书一起还买了靳埭强的《眼缘心弦》,读的很勉强。相较之下,原研哉的深刻之处更加凸显。这是才是一本真正关于的设计心理和设计伦理的书!
  •   这本书从一个我忽略的方面对设计进行了阐述,对设计的起因和发展做了阐述,加深了不少对设计的理解。整合了一些设计的创造过程,看到了高端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和实际的应用。设计和生活以及艺术之间的联系,设计的出发点等等都给人很大的启发。
    长时间的设计让我们忘记了很多东西,看了这本书让人觉得有点汗颜,当初的初衷和想法已经被现实生活的压力和乱七八糟的技术给掩埋。
    设计是建立在技术但超越技术的玩意儿。
  •   对外行来说 能够看得懂的设计书 给予启发了解 日本文化的内涵 崇尚的自然美好都在原研哉的设计中 让你感慨
  •   原严哉通过无印良品及一些设计展的设计来展开全书,继而分析目前日本设计的走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中国的设计师在走日本设计师走过的老路,由这本书我可以了解将来中国设计的走向.对于设计,我是个门外汉,只是平时比较喜欢看看(不是欣赏,因为能力不够)有创意的设计.这本书无论对于处于设计领域内,或者像我一样对设计基本不懂的人应该都有所启悟.
  •   读完这本书 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原研哉的设计概念、理论让我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留心 都是设计
  •   非常棒的一本书,强烈推荐,无论是书的封面设计,纸质,印刷,彩图都是一流的,内容就更棒了,其中收录了原研哉和他的设计团队近年来的部分经典设计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书的封面写到:谨以此书献给喜欢设计,从事设计以及想要了解设计的人。作者在内页写到: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本一般人也能够阅读的书。
  •   一直很喜欢设计,以为设计就是创造、就是创新。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做了解答。什么是设计?由你自己找出答案!
  •   个人认为设计方面的书,原研哉的最好看,案例多,思路清晰且连贯。MUJI是极简主义的体现,也是日本风格的体现,从他的书中可以了解很多设计背后的文化,思想。
  •   说的是从现实中找设计理念,设计来自生活等方面,的确,原研哉的确是个不错的大师!
  •   书写得好,译得也好,不像一些书译得很生硬,不知所云!专业,必读.原研哉这位日本的设计大师的经验,观点,是我们这些做设计的年轻人的财富.
  •   也是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原研哉的,;里面的内容很精彩,书籍设计的封面很简洁,一看就是日本的设计风格,纸张也又很有手感。里面提到的案例也很典型,是设计者该看的一本书。
  •   原研哉,一个用设计讲述生活,用于生活,便于生活,观察便成了设计之源。
  •   教我们创意课的老师推荐的,他说看后很受启发。于是我们班的人立马跑到图书馆,系办去借来看。我一个同学一晚上就读完了,他说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拿起就不肯放下。我看后也友同样的感受,书封跟内页的设计都很简洁,纸张很舒服,读起来会有种清新的感觉。排版也很棒,很无印良品。看过这本书后,以后再看别的书,你会觉得为什么就没一本读起来跟《设计中的设计》一样惬意的呢?不过,这并不是只其他书的内容,而是书本身的装帧设计。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设计思维,我真的很喜欢。这是日本人唯一让我欣赏之处。简洁,明朗,还富含哲理。真的很喜欢,其实我已经看过这本书了,现在只是想买来收藏。想起来的时候再拿出来读读,相信还会友新的收获。
  •   原研哉的大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书设计书的地位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给无论学不学设计的人带来设计的思路、模式,学会欣赏设计。
  •   原研哉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大师,他的文字表达的也很好,喜欢设计和本身从事的都可以去看看,他的“简单”出类拔萃。但是这本可能不是全本吧,纸质真的很一般呢,封面好像是朱锷先生做的吧,有点点小失望。全本的很赞,大家还是买全本的吧。
  •   原研哉,日本设计界的大师一枚
    不用多说,此书真正告诉人们,包括同业们设计的真谛。
    文字精辟 语言干练
  •   读了设计中的设计的,是因为做了2年多的设计了,掌握了其基础后,需要更多的就是一种理论的知识作为基石,突破自己的瓶颈,我选择了日本的设计书,并不是因为其销量好,而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想做设计,必须学习亚洲人的设计,欧美的设计有风格但是独特的味道是我们所学不会的,而日本人的注重细节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已经做设计的一种理念,一种内涵,刚读了三分之二,觉得不能说全对吧,但是很多东西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辩论,看书的理由很简单,知道了理论运用它,但是更多的可能就是对设计的一种销售,我需要把我的设计推销出去,所以我需要的是一种专业的理念植入到客户的头脑中,所以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很多的东西我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的苟同,但是其中的一些如:再次设计,忘记原来的设计,等很多的理念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设计。
  •   原研哉介绍日本现代设计的代表性案例,可以了解独特的日本设计文化。
  •   我本身就是设计专业的学生 , 基本上每个老师都会推荐我们看这本书 非常好的书。也非常喜欢原研哉。
  •   简单的介绍了原研哉先生的一些设计理念,学到的不算多,只是这本书的装帧,不太喜欢。
  •   读它,
    是一种感觉的提升,
    一种视野的开阔,
    设计并不是广告的一种方式,而是生活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可能是立体的,可能是平面的,可能是触感的,可能是嗅觉的,它的生命可能付在一张纸上,亦可能泡在一个茶杯里,抑或是一个卫生纸桶上,设计的生命可以长长久久

    对一个广告人来说,譬如我:这是本好书;
    对一个非广告人,譬如我老公:这是本好书;

    我希望,我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提高,在这条既是饭碗也是茶杯(爱好)的路上走得更远

    唉,我更希望……

    你说,什么时候中国的绝大多数客户会愿意为设计付费呢?而不是潦草轻蔑地将其含在制作费中忽略不计?

  •   本书包装非常精致华丽!作者是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从多角度评论和阐述有关设计思维和设计的创意,属于理论书!
  •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叙述,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成长了我们.成长了我们对设计的认识.书的封面有些简单,设计者可能想设计的简约些,但我感觉有些简单了,内文设计的很不错,用纸也像日本的大部分设计师出的书一样比较考研.感谢原作者,感谢译者朱锷,还有他为书做的设计.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感谢当当网提供的高质量的书籍,就是书到的时间太长了,这可能是邮局的责任.
  •   刨去其它的因素不说,不管怀着怎样的心情,我们都应当尊重日本的设计......日本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品味的,日本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部分,时常给人带来一丝亲切感,其设计大多以素雅、清淡的色调为主,却不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同时,日本设计精简的造型与朴实自然的装潢,和对细节的钻研与修饰,都是日本设计为我们所呈现的对生活对设计的理解与表达,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和对原有设计的重组。所谓设计中的设计也应是对我们原有生活的再次发现与创造。
  •   我是学工业设计的,很喜欢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觉得自己收获很多。
  •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内容不错,举了很多的例子,并且书籍的装帧也简单大方
  •   个人感觉书中关于“21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和对“无印良品”设计理念的论述最为精彩,应该是本书的精华部分了,受益匪浅~值得多看几遍~
  •   这本书想买很久了,如今才下手。原研哉的设计!
  •   设计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
    没有设计的方法,只有设计的思想。本书从思想的高度道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设计选择,信息时代,设计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越来越重视设计的当下,设计师如何重新定位,发挥设计的本质作用,愈加显得重要。
  •   所有搞设计的人都应该深入阅读,作者的思考力和洞察力真让人佩服,设计师应该深入设计内部进行思考,否则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美感而失去对内涵的把握,我也购买了本书中推荐的《负建筑》,应该不错,正在等待到货,很期待!
  •   原研哉的书,很喜欢,对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   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很好。
  •   很喜欢原研哉的东西 设计理念
  •   读了原研哉,才明白设计的真谛!
  •   符合设计类书的简洁大方,原研哉的内容就是这么平易近人!好书
  •   原研哉的设计很有启发,有文化在里面,很受启发
  •   原研哉的设计理论看后启发很大。
  •   比较之以前买的设计类书籍,这本更偏向于文字上的阐述。书中介绍的一些案子是很正宗的日本设计的味道,从有到无,简洁有力的设计。看完差不多一半,就觉得很值。尤其RE-DESIGN部分,非常精彩,你会发现其实只要改变事物的一小点,就能产生很大的不同的心理作用,而这些心理暗示能在功能上起很大变化。环保,一直是日本设计的基本课题,有不少值得我们这一代设计者学习的地方,从当今的日本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设计已经竭尽所能去处表面,用最简练的语言,在内在功能、使用心理上下工夫,可以说他们设计是最质朴的设计。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区分,发挥己长,创造属于中国独特气息的中国设计。
  •   这本书介绍了一种设计精神,不要为设计而设计,作为设计师,应该从生活,从日常的点滴去学习发现
  •   我一直很喜欢小日本的设计,此书的作者是我喜欢,最敬佩的设计师,这本书是他分享设计生活的另一个里程
  •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   设计中的设计给人很多的启发,写的有点没有中心,但是它写出了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使命和如何去思考怎么设计,很棒的书,推荐大家看看
  •   还剩下一点没有看完。很多人都选择在桌前或者床上读这本书。而我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快要看完的。一直喜欢日系的设计。简单干净的东西并且伴随着或轻或重的民族特色,很好。整本书并不是那样告诉你做设计就该这么做不该这么做。他更多的告诉你的是一些理念。让你从深处去了解到这些。很喜欢也很赞同redeign这个想法,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做的。而整本书也让我对材质产生了新的看法。有时,设计不是要你设计软件用的多么帅气,各种特效做的多么的繁复。简单的字母,简洁的构图配上合适的材质也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作品,不是么。的确,就算不是学设计或者做设计相关工作的人也可以看看这本书的。会让你产生新的想法与观念的。
  •   这本书非常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这本书很有日本文艺设计摄影方面的精华思想一种宁静致远的思想包括这本书作者也是设计了无印良品其风格也是非常的宁静安详禅学的概念对于了解文化非常有帮助不是纯粹讲设计技巧的书而是从一个很高的高度来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说是设计的精神所在
  •   这是我很珍爱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三次买来送给朋友的一本书。第一次看见它,翻阅它,忍不住地赞叹:大师就是大师,设计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是在认真的感悟生活。比起现在到处充斥的看似深奥的刻板的所谓设计理论,这本书平实而亲切的语言,就像是在你的生活中与你共同探讨日常发生的身边事物,似乎你也参与了他们的设计过程……书的外观及其内容都会令你觉得它是值得珍惜的,你想拥有它,也想同他人分享。好书!
  •   书读完大概已有一年,其中的一些细节早已忘记,但书中所要强调的主题确仍记忆清晰,这可能就是大师的与众不同吧。这是一本谁都能看得懂的书。如果你是学设计的,应该一读,他关乎设计的本质,他已帮你剥尽了层层铅华;如果不是,读来也大有益处,因为他同样关乎生活,他给你提供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果有些书可以带你探寻事物本质,那么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   由于我在无印良品工作,所以买来我们设计师的书看看,看过后真的很感动,小小的设计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值得一看!!
  •   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生活就是设计。
    非常平民易懂的道理中往往隐藏着最难悟出的道理。
  •   设计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穿着的衣物,所用的器皿等等。正是有了设计,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也变得有上中下之分。作者所提倡的设计,是应该与周围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设计不应该是以破坏之前所存在的事物,而是应该能够将所需表达意境与周围事物相结合。
    正如我个人所崇尚的设计理论----以简约为中心而变化无穷的魅力。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设计理论所思在不断的阐明自己设计理论---简约但又不是水准。

    无印良品,正是其很好的体现。
  •   对于平面设计师的我来说,虽然内容上有点过于理论化,在实战设计中没有直接可用指出,但在长远的设计发展方面对我有很大帮助。
  •   我的专业与设计无关,之所以选择这类型的书作为闲暇时的读物,完全是兴趣使然。个人认为这是一本能够启迪于智慧的书籍,尤其是描写“RE-DESIGN ”的章节,让我的思维拓展出创造的另一种概念,延伸到“设计理念与创作灵感”关系的思考方向,从而进一步获得舞蹈创作的灵感。一句话,读这本书就像欣赏无印良品著名的理念代表作(地平线 CAMPAIGN)一样,质朴无华而又意蕴深厚,能够让读者心灵驰骋在灵感不断迸发的艺术海洋当中,深刻的领悟到设计(创作)的真谛。
  •   原研哉往往能够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讯息,再将这些无形的讯息转化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影像,这一种能力不是一般的设计师所拥有的。很喜欢这本书,值得看
  •   从书中不仅了解作者的设计作品,更从作者曾参与过一些大项目的工作经验中得到启发,作者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一方面保持设计师的思考主动性,一方面保持民族特色和不断的创新,非常有帮助。
  •   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设计陷入一个低谷的时候,想到突破自己,却找不到方法.这本书很不错,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我自己的工作,体会什么是设计.推荐同行们看看这本书,也许,要达到另一个高度只是思维转变而已!真正的设计是将自己身边平凡的事物,以另中手法让人们认识他,给生活带来一点惊喜!
  •   这是一本让我感动的书,不是文字的魅力,而是做为一位设计师的态度。心灵的震撼。我建议凡是所谓做“设计”的人,都应该品图。
  •   原以为原研哉只是位平面设计师,看了这书后才知道学术无边界!!值得一看哦
  •   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设计从生活中而来才能回到生活中去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设计师的职责并对设计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
  •   日本的设计世界领先是事实,但日本设计师体现出的谦卑和低调却让我吃惊,作者话语中肯,有理有据,没有大师的架子,通过这本书能学到很多东西!
  •   很好的一本书,日本有这么一群设计师在对其行业进行不断的反思,这是中国的设计行业所缺乏的。
  •   个人感觉书的前半部分讲的不错,尤其是“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那部分更让我感到受益,至于最后的那部分讲的一些东西我就没有看下去的耐心了,虽然也看完了但是始终感觉后面讲的就玄了。
  •   值得没一位业内人士和对设计敢兴趣的人来看了又看~这样的书当然不能只读一遍,要慢慢品味,细细推敲,看似简单的事情后面都是很值得推敲的~我是怀着及其兴奋的心情看完的全书的,什么才叫设计,如何做设计,这是能改变国内设计师思维方式的一本书~值得拥有~
  •   我觉得,读一些有名的设计师写的作品,还是很好的。虽然有可能看不懂写的是什么,由于写得过于深奥?总之,不要放弃,因为这些大师的思想是会潜移默化给我们的。
    总之,这是一本很值得的看的书,尤其是学设计的同学。我的两个老师都向我们同学推荐了这本书。
  •   一直觉得日本的设计师所写的东西都是很不错的,这本书拿到手,稍微翻了一下,这个版面的设计很棒,很喜欢
  •   很棒的书,很牛的日本设计。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日本那么多的设计大师,由建筑设计转到平面设计,思维方式都是有维度的,远非肤浅的平面设计本身能比。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中国艺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   我是一个刚上大一的工业设计系学生,老师推荐了几本书给我们,其中就有《设计中的设计》!我在当当上买到了,而且价格不贵!刚拿到书的时候,很兴奋!书里对设计有很多文字的解释,特别适合我这样刚刚接触设计的人。那几天,天天拿着看!里面还有介绍当今日本几位国宝级别的设计大师及他们的设计作品!很增长我的知识,很实用!因为这本书,我对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刚接触设计的同学们看看!
  •   这不是一本讲设计技巧的书,对于所有人使用,你会感叹设计师的灵感和他们对生活的影响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