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生态环境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山东人民  作者:姚建宗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法治的生态环境》主要论述了法治的生活立场,法治的生存土壤,法治的制度基调,法治的人文情怀,法治的时空场域,法治意义的现实载体,法治的法律环境等内容,包括作者对“法治”在内的各种法律与法学主题的独立的理论思考。

作者简介

  姚建宗,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1966年生于四川通江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省通江县中学;1989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两次赴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LSE)进行专题研究与进修。1992年7月起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任教,1994年9月晋升为讲师,1998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5月被评聘为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书籍目录

自序 一个法律“边缘人”对法治的思考导言:“复杂”的法治及其生态环境一、“复杂”地看“复杂”的法治二、“复杂”地看待“复杂”的法治的“生态环境”第一章 法治的生活立场一、法治与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二、我国法治的生活立场检讨三、法治与现实的人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四、法治的基本向度第二章 法治的生存土壤一、自治的社会生活二、自由的经济生活三、民主的政治生活四、多元的文化生活五、宪政的制度安排第三章 法治的制度基调一、法治的人性立场二、法治的人生态度第四章 法治的人文情怀一、法治的伦理前提二、法治的审美旨趣三、法治的人文关怀第五章 法治的时空场域一、时间、空间与人及其生活二、法治的时间维度三、法治的空间维度四、法治的时空场域第六章 法治意义的现实载体一、法治的符号与仪式二、法治的公共话语语境第七章 法治的法律环境一、普遍守法与追寻良法二、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三、法律自治与司法独立结束语 我们与法治共同成长附录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法治的生活立场  我坚信,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于信仰,在于社会成员对法的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而欲求人们对法具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法本身就必须表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没有脱节而且还息息相关。因为,作为人的客观的精神生活的信仰,它不可能完全是人的虚幻、错觉,或者冥想,它自有其根基和产床;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维度与生活方式的法,也不可能完全是人的主观设计、理性构想和人为制造,它自有其坚实的源头和丰厚肥沃的土壤。  当我们沿着思想的历史轨迹,追溯思想大师们的谆谆真言的大义时,我首先想到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其《人性论》一书中提到的基本见解,即,法律起源于基于人性的生活经验的社会常例;其次,我忆起了法国法学家莱昂·狄骥在其《国家、客观法和实在法》一书中阐发的核心思想,即,作为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的社会连带关系,是所有人类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的真正基础,在其之上,客观而必然地产生了经济规则、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但法律规则本身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从经济规则和道德规则中上升或者提升为法律规则的;与此同时,法国思想大师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至理名言又在我的耳畔轰然鸣响:“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①  无数次地得到这些先贤的精神训导,不断地受惠于这些哲人的思想启迪,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作为法治之精神意蕴的人们对法的信仰的真实根基与天然产床,这法的源头与丰厚土壤,便是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立足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活现实的具体场景,乃是法治的真实路径与基本向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法治的生态环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